作为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改革者,王阳明的“心学”教育思想对后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他的“知行合一”思想对新时代高校的德育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于关键的变革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为我们解决在道德领域上知行分离的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旨在揭示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在“致良知”、“学贵得之心”和“事上磨炼”这三个方面与现代高校德育工作高度一致,能为大学生知行困扰的解决提供实践指南。大学生需要理解“良知”,教育工作者需要实践“良知”,大学需要推广“良知”,有效地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融入到高校德育建设中,从而推动我国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同步建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As a famous philosopher, politician and educational reformer, Wang Yangming’s educational thought of “mind learning”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In particular, his thought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t present, China is in a crucial period of historical change. Wang Yangming’s idea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provides valuable reference value for us to solve the phenomenon of sepa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in the field of moralit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ound Wang Yangming’s thought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in three aspects of “conscience-raising”, “learning-noble heart” and “practice”, and to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solve problems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and explore “conscience”. For educators, they should put their “conscience” into practice; As for the university itself, it needs to promote the values of “conscience”. In this way, we can effectively integrate Wang Yangming’s idea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will not only help promote China to become an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power, but also provide a steady stream of spiritual impetu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作为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改革者,王阳明的“心学”教育思想对后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他的“知行合一”思想对新时代高校的德育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于关键的变革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为我们解决在道德领域上知行分离的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旨在揭示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在“致良知”、“学贵得之心”和“事上磨炼”这三个方面与现代高校德育工作高度一致,能为大学生知行困扰的解决提供实践指南。大学生需要理解“良知”,教育工作者需要实践“良知”,大学需要推广“良知”,有效地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融入到高校德育建设中,从而推动我国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同步建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王阳明心学,高校,德育
Haimei Su
School of Philosophy,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Dec. 12th, 2023; accepted: Jan. 10th, 2024; published: Jan. 22nd, 2024
As a famous philosopher, politician and educational reformer, Wang Yangming’s educational thought of “mind learning”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In particular, his thought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t present, China is in a crucial period of historical change. Wang Yangming’s idea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provides valuable reference value for us to solve the phenomenon of sepa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in the field of moralit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ound Wang Yangming’s thought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in three aspects of “conscience-raising”, “learning-noble heart” and “practice”, and to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solve problems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and explore “conscience”. For educators, they should put their “conscience” into practice; As for the university itself, it needs to promote the values of “conscience”. In this way, we can effectively integrate Wang Yangming’s idea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will not only help promote China to become an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power, but also provide a steady stream of spiritual impetu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Keywords:Wang Yangming’s Study of the Mind,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深刻表明社会主义道德不仅具有促进个体成长成才的重要功能,即立德树人,而且具有兴国强邦的价值引领作用,即以德兴国 [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核心,它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儒家思想中,个人的德性培养一直深受重视,朱熹提出了“知先行后”的理论,即人应该先通过学习明确基本的道德规范原则,然后才能在实践中将这些道德规范原则落实于日常生活。然而,这种理论容易导致学者落入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陷阱,使他们严重脱离现实生活。
对此,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他批判了朱熹“知先行后”的理论,认为人们将知识和行动分割开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说:“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的工夫,故遂终生不行,亦遂终生不知 [
在王阳明心学中,良知是天理,道德意识源于个体内心,无需外求,致良知的关键就在于按照内心的道德认知行动。“王阳明提倡道德主体依据‘良知’本体,是在真知实行中弘扬其实践精神,在践履良知的过程中培养德行,并逐渐完善德性成就道德人格 [
新时代高校教育以培养人才为首要目标,以德育为指导核心。以德育为首位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然后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体现其道德品性,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致良知”也是如此。“致良知”强调的是要将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发用于日常行动上,这与以德育为首位的教育理念相一致。再次,“致良知”强调的是个人要在现实肩负起应尽的道德义务,这也与德育首位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以德育为首位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个人明白自己的道德义务,培养其道德责任感,使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
它们都强调要在实践中提高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水平和履行个人应尽的道德责任,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社会、国家负责。因此,在进行高校教育工作时,应该把“致良知”的理念和以德育为首位的教育理念结合起来,以此来培养拥有优秀道德品质、自我道德修养好、道德责任感高的大学生。
王阳明强调“学贵得之心”的观点,他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个人内心自我的情感体验,而非对权威的盲目追求。在一个理学僵化、标准答案就是一切的时代,他的这种看法具有启发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王阳明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的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德育模式,赋予了学生更多的创新空间。
“学贵得之心”强调学习要有主观性,即学习的动力和效果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它们都着重强调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学习。大学生在道德教育中既扮演着主体角色,又是被教育的对象,他们的身份在不同的环境和场合下会有所转变。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突出人本主义的价值观。然而,当前的大学德育工作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表达的重视程度不足。在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大降低,导致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发生分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出现脱节。所以需要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为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解决方案。
在当今社会,人的发展和需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德育也应该跟上这一趋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模式,反对机械刻板化的教育方式。新时代高校德育建设应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尊重,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理想的实现以及其他合理的需求,培养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意识。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教育环境中,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创新能力,最终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王阳明看来,人之所以会偏离传统的道德价值规范,是因为内心的良知暂时受个人私欲所蒙蔽。要发挥良知的作用,需要发挥个体的主动性,通过实践来“事上磨练,省察克治”,从而在心灵层面实现道德情理的融合。“事上磨练”工夫与实践性德育模式有着天然的契合性。
实践性德育模式强调的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道德规范,从而达到德育学习的目的。这种模式认为,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传授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道德,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事上磨练”恰好可以满足实践性德育模式的要求。它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体验和实践道德规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道德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教育。同时,“事上磨练”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党的教育方针就曾指出,教育应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因此,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事上磨练”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领悟道德,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事上磨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王阳明主张每个人都有“良知”,只是有些人的“良知”被他们的私欲所遮蔽。大学生也拥有良知,对于礼义廉耻等基本道德规范有一定的理解,但是部分人由于私欲导致道德理解存在偏差,需要强调实践优于言辞,通过道德实践的磨炼,注重细节、小事和实际操作。
据研究 [
另一方面,当前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主要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但对于已经具备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大学生来说,这种道德说教式的强制灌输已经不再适用。需要转变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注重和加强学生道德内化能力。“注意方式方法,切忌形式主义,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与精神熏陶 [
在高校德育教学工作中,要让学生在“知”(德育学习)中增强“四个自信”,还要在“行”(道德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要实现这一点,离不开教学工作者的身教言传和身体力行;离不开德育课堂教学铸魂育人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知行合一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和反馈调节机制的构建与促成 [
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表明,要保障新时代高校德育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教育者要做出表率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师德不仅是对教师提出的行为规范要求,还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教师只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在德育教学中对学生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在德育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学生视为主人翁,充分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需求,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这样才能让学生发挥出个体自觉的能动性,主动进行德育学习。如果高校德育工作将以人为本作为教学指导原则,就能唤起学生的道德自信,鼓励学生用“知行合一”的方式,以达到培养良好的道德理想目标,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这样,之前那些枯燥乏味的道德规范原则就能真正内化为学生内心的道德信念。因此,新时代高校德育建设若要更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从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内心的良知为出发点,让每个学生明白自身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使他们的个性在现实中得到充分发展。
当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起到表率作用时,他们的言行与社会道德规范原则相一致,这是真正意义上实现“知行合一”。教师通过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自省,展示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原则的实践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原则。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和理解道德规范原则,将道德知识内化于心。“只有教育者带头规范言行,发出‘知行合一’的最强音,树立道德风尚的‘主旋律’,才能带领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道德认知 [
王阳明主张,民风民俗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微妙的。他曾指出,不良的民风是由于教化作用不明显导致的。在平定江西盗贼流寇的过程中,他发现民风民俗对于地方的和谐稳定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在平定乱局并使人民回归安定生活的过程中,他及时对当地百姓进行了移风易俗的教化工作,重塑了当地的风气。一段时间后,当地的民风得到了改善。这一事例使王阳明坚定了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想法。集体思想的转变可以促进一个地方良好风气的形成,同样,良好的社会风气也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为当前高校德育建设打开了思路。
高校德育工作可以通过加强学校德育环境,提高对大学生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例如,可以创设新的教育情境,丰富德育教化方式。高校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举办各类道德教育活动,设置道德教育主题墙,发布道德教育公益广告等,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受道德熏陶。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优化教育环境,如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公正的评价机制等,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如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进行道德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道德规范,实现道德的内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等多元化的社会变革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影响,它们共同构成了高校德育改革复杂的内外环境。这使得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然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以其强大的精神内核,为新时代高校德育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这一思想强调知识与行动的统一,倡导通过实践来理解和实现社会道德规范原则,这对于解决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困难,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海媚.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新时代高校德育建设的启迪The Enlightenment of Wang Yangming’s Thought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01): 377-38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