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历史非常悠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非遗视野下,对传统舞蹈的保护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本文以中国傩舞和韩国凤山假面舞为例,对中韩传统舞蹈的现状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如何更有效地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保护与传承举措,通过促进传承人机制、协调发展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融合现代文化,加大数字化技术应用等,以推动中韩传统舞蹈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Traditional dance has a very long history and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with distinct ethnic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dance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task. This article takes Chinese Nuo dance and South Korean Fengshan Masquerade dance as examples to compare and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dance in China and South Korea, and explores how to improve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measur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ance more effectively. By promoting the mechanism of inheritors, coordin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tegrating modern culture, and increasing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we can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South Korean traditional dance.
民间传统舞蹈,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中国傩舞和韩国凤山假面舞,是中韩各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舞蹈,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中国傩舞,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具驱邪避祟的含义;韩国凤山假面舞是反映奴隶摆脱压迫,获得解放的情境的舞蹈,是韩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世界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民间传统舞蹈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以中国傩舞和韩国凤山假面舞为例,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透过中韩民间传统舞蹈的表演形式、演绎风格和传承方式,了解中韩民间传统舞蹈的历史传承、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中韩民间传统舞蹈在保护与传承方面的经验教训,以期为民间传统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启示和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
非遗舞蹈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一是口传身授,包含行为以及非物质媒介的言语等;二是示范性教学;三是社会实践活动、民俗活动以及节庆仪式等;四是一些与自然界相关的传统学问和实践。非遗舞蹈具有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民族性等特点,是特定的民族或国家区域内人类创造力的一种体现。从非物质文化层面来解读传统舞蹈,主要指舞蹈中的知识、精神和技艺等。知识指创造者制定的舞蹈行为的规范,如舞蹈的时间、空间、道具与舞者数量等;精神层面指舞蹈主体的世界观、道德观;技艺指该舞蹈的跳法,包括舞蹈顺序、队形调度、道具使用与舞者配合等。非遗舞蹈的传承,以人为载体,是以生命形式传承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其文化内容和形式为薄弱环节。
中国傩舞和韩国凤山假面舞均属于民间舞蹈,即“土风舞”,“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 [
2.1. 中国傩舞
“傩”,亦称“大傩”,是历史悠久并流传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古代三大祭祀仪式(雩祭、腊祭、大傩)之一。傩舞,又叫“跳傩”、“大傩”,俗称“跳鬼脸”或“鬼戏”,最早发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是一种具有祭祀、驱鬼、逐疫功能的民间舞蹈 [
作为一种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文化,现代傩舞虽古意犹存,但是已逐渐成为娱乐活动,并向戏曲发展。傩舞的表演形式与面具的制作,对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舞产生影响,如藏族的“羌姆”,壮、瑶、仫佬、毛南等民族的“师公舞”,吸收了汉族傩舞的许多表演手法和文化因素 [
2.2. 韩国凤山假面舞
凤山假面舞源于韩国黄海道凤山地区,多分布在西海一带,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1967年6月被确立为“第17号韩国国家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
传统舞蹈能得以保存和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空间和营养的土壤。中韩传统民间舞蹈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国家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持续关注和不遗余力的保护。
3.1. 中国傩舞的传承现状
傩舞,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舞蹈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印记。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趋势的加强,傩舞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挑战,主要包括:
首先,对傩舞文化认知不足,社会宣传力度小。社会对于傩舞的认知度相对较低,有了解的人对于傩舞的了解也仅限于其独特的表演形式,而对于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等了解甚少。甚至有人将傩舞与落后、与封建迷信等同,排斥甚至诋毁傩舞,认为傩舞及其相关的文化是一种愚昧。这就造成了傩舞与社会发展的冲突,其生存空间极其狭窄,传承举步维艰。
其次,传承断层,艺人队伍后继乏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的傩舞技艺和表演形式逐渐失传,傩舞艺人老龄化问题严重,年轻的传承者数量较少,可能导致傩舞技艺和表演形式的失传,对于傩舞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严重威胁。此外,傩舞传习方式相对刻板,多为代代相传、口口相传,且只有傩班弟子才有机会学习,有的地方还规定一家只能一人进入傩班,这种生硬刻板的传习方式严重阻碍了傩舞的传承 [
再次,市场化发展困境。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傩舞也逐渐走向市场。在市场化过程中,傩舞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例如,一些旅游机构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对傩舞进行过度商业化的包装,导致其原汁原味的表演形式和内涵受到损害。另一方面,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技术限制,傩舞在表现形式、舞台效果等方面缺乏创新,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傩舞的发展和传播。
最后,政策支持不足。政府在傩舞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足。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傩舞的专项保护资金往往只占政府当年总支出的极少部分。这一现实的存在,打击了傩舞艺人的积极性。
3.2. 韩国凤山假面舞的传承现状
相比之下,韩国凤山假面舞的传承与保护措施比较完善。不论是商业宣传还是文化宣传,国家与人们都在有意识、无意识地推动韩国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韩国假面舞的艺术魅力 [
首先,民间保护。民间保护团体分为两类,一为民众自发的非组织形式的保护,二为有组织的保护团体。前者的保护以民俗活动为依托,以村落为单位,所保护的是与该地方的民俗有直接关系的舞蹈形念。这种方式也是我国对傩舞保存最普遍、最主要的方式。后者是有组织地传承某几种舞蹈形态。如:凤山假面舞保存会、松坡假面舞保存会等,以保存该舞蹈为己任。工作人员均为业余爱好者,他们组织参加公益性演出或民俗节日的表演。经费除自筹外,也有地方传统文化企业的资助。经费用于演出,也用于演出者的费用。这利于被保存的舞蹈形态的完整,且演出超出自娱性。
其次,政策保护、教育传承。韩国政府于1962年颁布《文化财产保护法》,把韩国传统假面舞等传统艺术以及艺人进行编号管理,采取特殊政策,鼓励年轻人学艺。将民间艺人与学习者之间,通过配对传授技艺的方式把文化遗产传承下来。同时,韩国的大学多设有舞蹈专业,以学习韩国舞为主要的舞种。凡是学习韩国舞的学生,都必须学习韩国传统舞蹈。传授假面舞,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专业的假面舞演员,而且也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亲身体艺术传统。
最后,表演、旅游和交流多形式传承。韩国国立国乐舞蹈团,不仅传承宫庭乐舞,而且传承众多民俗舞蹈,其中就有凤山假面舞。几十年来,这个团体的足迹踏遍了世界各地,向世界人民展示韩国传统民族舞蹈。各地都有老中青三代组成的演出团体,定期为当地民众演出。韩国旅游业设有传统舞蹈表演项目,使其得到很好的保护。如在韩国安东河回村设有民族村,有专门的假面舞表演节目。同时,为加大非遗的宣传力度,借助举办各式各类的文化节,电视推广,文创产品对外输出,绑定热门的韩流文化等,增加其传统文化的曝光度。韩国每年定期举办国际性的假面舞大会。届时,世界各地对其兴趣的人们都可以来交流和展示技艺,该盛事对韩国假面舞的传播与发展功不可没 [
非遗视野下,中韩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国傩舞和韩国凤山假面舞的现状和传承的对比分析,对我国非遗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启发意义,具体如下:
第一,建立和完善传承人机制。非遗舞蹈能生存和发展,传承人是重要的承载者和传递者,完善传承人认定和发展机制有重要意义。首先,认定人数。为了防止“人亡技失”、“穷困技绝”等现象的出现,首要任务是保障保护类非遗舞蹈的传承人的数量,充分结合传统舞蹈的续存文化空间、资源情况、财政状况等,根据实际情况对代表性传承人的数量进行适当调整。其次,认定标准。根据传承人的作用和主要贡献,划分为代表性、研究性和推广性传承人,设置不同的认定和资助标准。以充分调动传统舞蹈传承的积极力量,以扩大传统舞蹈的文化续存空间。最后,认定方式。现阶段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一般采用保护单位推荐或个人申请的形式,这种认定机制要求申请人不但要具有传统舞蹈的资源,有自觉的文化意识,还需要有一定的信息渠道,属于被动认定。为了积极推动传承人的发展,相关文化部门应该调查走访,把具备条件的传承人及时备录在案,积极发展,化被动为主动 [
第二,协调发展社会公共文化服务。首先,发展和完善非遗传统类舞蹈培训基地建设。基地建设可以采用民间培训机构和政府包办相结合的形式,提高传统舞蹈的社会化程度和形式。其次,维护和发展传统舞蹈存续的文化空间。相关文化单位,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主体。通过开展以传统舞蹈为专题的活动,使群众进一步地了解传统舞蹈,激发人们对传统舞蹈的兴趣。将传统舞蹈引入公共场所,扩大公众参与度,使传统舞蹈回归民众生活,让群众成为传统舞蹈的传承和保护主体 [
第三,融入现代文化,与时俱进。首先,融入现代舞蹈元素。非遗传统舞蹈体现的是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和各地的风俗文化;现代舞蹈在表演过程中不拘一格,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注重追求舞蹈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因此在传统舞蹈编排中,适当融入现代舞蹈元素,提高公众对其的兴趣。其次,融入现实题材。人们对传统舞蹈的认识相对固定,有的单纯将其看作一种舞蹈文化,对其蕴含的丰富情感无法产生共鸣,从而影响其传承效果。适当融入现实题材,拉近传统舞蹈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距离。再次,融入到文创作品。文创具备双重性质,既为文化品,也是消费品,既是产业化,也具艺术化。传统舞蹈融入到文创设计,既满足大众对传统文化消费审美的需求,也使传统舞蹈进入到更广阔的大众视野。
第四,推动传统舞蹈的数字化创新。首先,实现传统舞蹈表演形式的数字化发展。如增加对舞台背景、舞美技术的数字化表现形式。其次,打造传统舞蹈的立体式传播模式。如把舞蹈视频剪成的时长较短的小视频,进行碎片化传播,有助于提高传播范围;或者通过3D技术增加与观众的互动性。最后,提升传统舞蹈的传播效果。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传统舞蹈目标用户群的捕捉,实现精准推送,从而提升传播的有效性。
“传承”的“传”,是文化传递,要将传统舞蹈中所蕴含的特色和精华展现出来,推广到世界的舞台;“承”字的意义,则为人们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秉承传统舞蹈所蕴含的文化,将其继存、发展下去 [
本文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22年度校级虚拟教研室“大学英语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曹誉文,顾 芳. 非遗视野下中韩传统舞蹈保护与传承对比研究——以中国傩舞和韩国凤山假面舞为例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Dance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 Case Study of Chinese Nuo Dance and Korean Fengshan Masquerade Dance[J]. 艺术研究快报, 2023, 12(04): 288-293.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3.12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