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通过对1900年以来祁连山地震带7级以上强震发生后震中区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该区域7级以上强震发生后1~6年震中100~220 km范围内5级地震活动明显增强,表现为增震效应;7级以上强震发生的23~56年震中100~220 km范围内5级地震活动减弱,表现为减震效应。由于发震构造的不同,1920年海原的8 1/2级地震和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余震活动特征存在较大差异。 In this paper, the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with M ≥ 5.0 in the central area after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 ≥ 7.0 in the Qilian Mountain seismic zone since 1900 is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earthquakes with M ≥ 5.0 within 100~220 km of the epicenter are obviously enhanced 1~6 years after earthquakes with M ≥ 7.0 in this region, which shows the seismicity enhancement effect. The seismicity of earthquakes with M ≥ 5.0 after 23~56 years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 ≥ 7.0 decreases within 100~220 km of the epicenter, which shows the damping effect. Due to the different seismogenic structu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ftershock activity of Haiyuan M8 1/2 earthquake in 1920 and Gulang M8 earthquake in 1927 are quite different.
文章通过对1900年以来祁连山地震带7级以上强震发生后震中区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该区域7级以上强震发生后1~6年震中100~220 km范围内5级地震活动明显增强,表现为增震效应;7级以上强震发生的23~56年震中100~220 km范围内5级地震活动减弱,表现为减震效应。由于发震构造的不同,1920年海原的8 1/2级地震和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余震活动特征存在较大差异。
祁连山地震带,衰减特征,增震,减震,发震构造
Xuemei Ren, Wenjun Li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Yinchuan Ningxia
Received: Jul. 12th, 2023; accepted: Aug. 18th, 2023; published: Aug. 30th, 2023
In this paper, the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with M ≥ 5.0 in the central area after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 ≥ 7.0 in the Qilian Mountain seismic zone since 1900 is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earthquakes with M ≥ 5.0 within 100~220 km of the epicenter are obviously enhanced 1~6 years after earthquakes with M ≥ 7.0 in this region, which shows the seismicity enhancement effect. The seismicity of earthquakes with M ≥ 5.0 after 23~56 years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 ≥ 7.0 decreases within 100~220 km of the epicenter, which shows the damping effect. Due to the different seismogenic structu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ftershock activity of Haiyuan M8 1/2 earthquake in 1920 and Gulang M8 earthquake in 1927 are quite different.
Keywords:Qilian Mountain Seismic Zone,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Increase Earthquakes, Damping Earthquakes, Seismogenic Structur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强震的发生对周围地震的影响有增震作用,也有减震作用。研究大震增震作用的代表学者先后有:Mogi (1981) [
张国民等(1997) [
祁连地震带1920年至1932年间发生了3次7 3/4级以上强震,该区域7级以上地震已经平静91年,在古浪8级地震原震区1986年以来,青海门源接连发生了1986年年8月26日6.5级地震、2016年1月21日6.4级地震和2022年1月8日6.9级地震,其它2个强震后原震区没有发生6级以上地震,本文拟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和该区域5级以上地震活动的特征,该结果将对该区域未来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和7级以上地震发生后5级地震的衰减特征提供参考。
本文使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中国强震目录》(1900-01-01~2022-02-28)和《中国弱震目录》(1970-01-01~2022-02-28),拟研究1900年以来祁连山地震带7级以上强震发生后震中区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情况。
图1(左)为1900年以来祁连山断裂带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出,其中4次强震基本贯通了整个祁连山断裂带。傅征祥等(2001) [
图1. 1900年以来祁连山断裂带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左)和M-t图(右)
1900年以来祁连山地震带及其附近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5次(不计余震),下面分析这5次7级以上地震的衰减特征。
图2. 1920年海原8 1/2级地震后地震分布和震中220 km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M-t图
1920年海原8 1/2级地震发生后3年多震中区域及邻近地区5级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在距离主震220 km的范围内(图2左图内的不规则蓝色区域),主要分布在海原断裂带及其西南区域,在其东北的区域——宁夏吴忠–灵武地区零星分布;1924年5月1日至1957年7月17日1920海原8 1/2级地震主震220 km范围内仅发生5~6级地震2次,6级以上地震1次,余震区地震活动显著减弱(图2左图)。图2右图为1920年12月16日至今海原8 1/2级地震震中220 km范围内的5级以上地震M-t图。可以看出,受1920年海原8 1/2级地震影响,发震3年多该区域5级以上地震活动增强,主震后23年期间该区域5级以上地震活动显著平静,1934年4月23日至1957年7月18日23年期间仅发生2次5级以上地震,6级以上地震1次。
1927年甘肃古浪8级地震发生后1年多震中区域及邻近地区5级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在震中附近130 km的范围内(图3左图);1929年4月3日后震中区130 km范围内出现了长达55年多的5级以上地震活动平静,期间仅发生1次5级以上地震(图1~6)。该8级地震发生后仅1.86年5级以上地震活动增强,其后55年出现平静,该特征和1920年海原8 1/2级地震震后震中区5级以上地震活动特征相同,但5级以上地震活动的减震效应更显著。
图3. 1927年甘肃古浪8级地震后地震分布和震中130 km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M-t图
1932年甘肃玉门昌马7.6级地震发生后1年多震中区域及邻近地区5级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在震中附近150 km的范围内(图4左图);1934年3月12日后震中区150 km范围内出现了长达40年多的5级以上地震活动平静,期间发生5次5级以上地震(图4)。该7.6级地震发生后仅1.21年5级以上地震活动增强,其后40年出现较平静现象,该特征和1927年甘肃古浪8级地震震后震中区5级以上地震活动特征相似。
1954年甘肃山丹7 1/4级地震发生后6年多震中区域及邻近地区5级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在震中附近145 km的范围内(图5左图);1960年4月27日后震中区145 km范围内出现了23年多的5级以上地震活动平静,期间没有发生1次5级以上地震(图5)。该7 1/4级地震发生后6.21年5级以上地震活动增强,其后23年出现平静,该特征和1927年甘肃古浪8级地震震后震中区5级以上地震活动特征相似。
图4. 1932年甘肃玉门昌马7.6级地震后地震分布和震中150 km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M-t图
图5. 1954年甘肃山丹7 1/4级地震后地震分布和震中145 km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M-t图
图6. 1954年日甘肃腾格里沙漠7级地震后地震分布和震中108 km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M-t图
1954年甘肃腾格里沙漠7级地震震发生后6年多震中区域及邻近地区5级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在震中附近108 km的范围内(图6左图);1961年5月16日后震中区108 km范围内出现了长达56年多的5级以上地震活动平静,期间没有发生1次5级以上地震(图6)。该7级地震发生后6.79年5级以上地震活动增强,发生9次5级以上地震,其后,56年出现平静,该特征和1927年甘肃古浪8级地震震后震中区5级以上地震活动特征相似,但5级以上地震活动的减震效应更显著。
从以上分析来看,这5次7以上地震后25~62年间均存在以下特征:
第一,强烈的增震效应。7级以上地震发生后1~6年震中区100~220 km范围内5级地震活动增强,1920年海原8 1/2级地震和1927年甘肃古浪8级地震后的3.37年和1.86年间发生5~7级地震16次和10次;3次7级以上地震后1~7年间发生5~7级地震3~9次,显然前2个8级以上地震发生后震中区5级以上地震活动增强的程度高。
第二,减震效应。这5个7级以上地震发生后23~56年震中区100~220 km范围内5级地震活动减弱,1920年海原8 1/2级地震和1927年甘肃古浪8级地震后在震中区5~7级地震活动增强3.37年和1.86年后,分别出现了23和55年多的长时间平静,期间仅分别发生5~7级地震3次和1次;后3次7级以上地震减震效应更显著,除了1932年甘肃昌马7.6级地震在震中区5~7级地震活动增强1.21年后的40年多长时间平静期发生5~7级地震5次,其它两个7级以上地震在平静期23年和56年间没有发生1次5~7级地震,显然后2个7级以上地震发生后震中区5级以上地震活动增强后的平静期减震效应更显著。
第三,根据巴特余震震级定律 [
序号 | 7级地震 | 空间(km) | 时间 | 时间间隔 (年) | 5~6级地震 数目 | 6~7级地震 数目 | |
---|---|---|---|---|---|---|---|
1 | 1920-12-16 海原8 1/2 | 220 | 增震 | 1920-12-16~1924-04-22 | 3.37 | 13 | 3 |
减震 | 1924-04-23~1957-07-17 | 23.24 | 2 | 1 | |||
2 | 1927-05-23 古浪8 | 130 | 增震 | 1927-05-23~1929-04-02 | 1.86 | 8 | 2 |
减震 | 1929-04-03~1984-01-05 | 55.76 | 1 | 0 | |||
3 | 1932-12-25 玉门昌马7.6 | 150 | 增震 | 1932-12-25~1934-03-12 | 1.21 | 3 | 0 |
减震 | 1934-03-13~1975-01-03 | 40.81 | 3 | 2 | |||
4 | 1954-02-11 山丹东北7 1/4 | 145 | 增震 | 1954-02-11~1960-04-27 | 6.21 | 4 | 1 |
减震 | 1960-04-28~1984-01-05 | 23.71 | 0 | 0 | |||
5 | 1954-07-31 腾格里沙漠北7.0 | 108 | 增震 | 1954-07-31~1961-05-16 | 6.79 | 9 | 0 |
减震 | 1961-05-17~2017-06-03 | 56.05 | 0 | 0 |
表1. 1900年以来祁连山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衰减参数表
第四,图7是1984年以来宁夏及邻区及甘东南6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出,祁连山地震带的4个7级以上地震后和1954年甘肃腾格里沙漠7级地震的余震区内在余震活动衰减后6级以上活动平静,而在祁连山地震带中段6级以上地震活动较活跃,1927年甘肃古浪8级地震和1954年甘肃山丹7 1/4级地震之间的6级以上地震较活跃。6级地震活跃的时间为古浪8级地震震后减震时段后(1984年1月),同是8级地震,为何1920年海原8 1/2级地震在减震时段后余震区域仅发生1次6级地震(1990年10月20日甘肃景泰6.2级地震),而1927年甘肃古浪8级地震发生3次6级地震,而且这3次6级地震距离古浪8级地震震中50~80km,宁夏及邻区的6级以上活动自1921年4月12日固原6 1/2级地震后平静100年至今。
图7. 1900年以来宁夏及邻区6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删除余震)
海原断裂带是一条典型的左旋走滑形变带,并具有逆断层性质。海原活动断裂带总体走向为北西50˚~70˚,西起甘肃景泰南,向南东方向一直延伸到固原以西,长达237公里,断裂性质为逆左旋走滑断裂带。海原地震形变带的展布和海原活动断裂带完全吻合,这充分说明海原活动断裂带是这次大地震的发震构造。1920年海原的8 1/2级地震后3.37年内5级以上地震活动分布在整个断裂带上(图2),表明1920年海原的8 1/2级地震使整个断裂带上的能量得以释放。1927年古浪8级地震并不是单一的某条断裂活动,是由构成古浪推覆体的天桥沟–黄羊川断裂、皇城双塔断裂冬青顶断裂段以及武威–天祝隐伏断裂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古浪推覆体发生整体运动的结果,破裂点呈弥散状,遍及整个古浪推覆体,只是各个地区或各条断裂的地震破裂方式有差别 [
本文通过对1900年以来祁连山地震带7级以上强震发生后震中区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情况,得到以下规律:
1) 1900年以来祁连山地震带7级以上强震发生后5级以上地震活动出现了增震效应和减震效应,强震后1~6年震中区100~220 km范围内5级地震活动增强,表现为;强震发生后23~56年震中区100~220 km范围内5级地震活动减弱,表现为减震效应,减震时段是增震时段的几倍。该统计规律表明在短期内原震区是能量快速释放的时段,而后的几十年间原震区能量释放缓慢阶段,5级地震活动处于较平静状态。本文对祁连地震带7级以上强震衰减特征进行了分析,表明7级以上地震的衰减具有相同的特征,今后如果扩大研究范围进行分析总结,将对于5级以上地震活动的预测提供参考。
2) 1900年以来祁连山地震带的5次7级以上强震的最大余震震级符合巴特余震震级定律。
3) 由于发震构造的不同,1920年海原的8 1/2级地震和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余震活动特征存在较大差异。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宁夏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的特征和危险性预测”(2021AAC03481)资助。
任雪梅,李文君. 1900年以来祁连山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衰减特征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quakes with M ≥ 7.0 in Qilian Mountain Seismic Zone Since 1900[J]. 地球科学前沿, 2023, 13(08): 979-986. https://doi.org/10.12677/AG.2023.138093
https://doi.org/10.54302/mausam.v30i2.3056
https://doi.org/10.1785/BSSA083002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