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 Advances in Psychology 2160-7273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10.12677/AP.2023.138380 AP-70027 AP20230800000_64016519.pdf 人文社科 合作期刊 基于就业心理视域下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loyment Psychology 2 1 2 1 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null 02 08 2023 13 08 3063 3070 © Copyright 201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201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本科毕业生群体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就业心理,影响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同时,更关乎我国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从江苏省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现状入手,剖析其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较为模糊、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求稳的就业偏好心理三个层面。导致问题产生的诱因主要为本科教育整体布局相对稳定,对就业竞争压力的抵抗性不足;本科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存在供给刚性,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响应力不足;本科毕业生就业期待拔高,对就业单位选择的弹性不足。因此,基于就业心理视域下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本科教育改革新路径在于加强顶层设计,拓宽本科教育改革的认知广度;依托区域经济,积聚本科教育改革的强大力度;落实以人为本,汇聚本科教育改革的实在温度。 Facing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undergraduate graduates will be influenced by variou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to a certain extent, thus forming different types of employment psychology, affecting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more related to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psychology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e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paper analyzes its specific performance in three aspects: fuzzy self-cognition, independent self-con- sciousness and stable employment preference psychology. The main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re that the overall layou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relatively stable and the resistance to the pressure of employment competition is insufficient. The structure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ubject has rigid supply and insufficient response to the change of market demand. The employment expectation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es is higher, and the flexibility of choosing employment units is insufficient. Therefor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mployment psychology, the new path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ies in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broadening the cognitive breadth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Relying on regional economy, accumulate strong strength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mplement the people-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to converge the real temperature.

就业心理,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Employment Psycholog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Study
摘要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本科毕业生群体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就业心理,影响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同时,更关乎我国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从江苏省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现状入手,剖析其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较为模糊、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求稳的就业偏好心理三个层面。导致问题产生的诱因主要为本科教育整体布局相对稳定,对就业竞争压力的抵抗性不足;本科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存在供给刚性,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响应力不足;本科毕业生就业期待拔高,对就业单位选择的弹性不足。因此,基于就业心理视域下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本科教育改革新路径在于加强顶层设计,拓宽本科教育改革的认知广度;依托区域经济,积聚本科教育改革的强大力度;落实以人为本,汇聚本科教育改革的实在温度。

关键词

就业心理,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loyment Psychology<sup> </sup>

Liu Li, Min Ge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Apr. 18th, 2023; accepted: Jul. 26th, 2023; published: Aug. 2nd, 2023

ABSTRACT

Facing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undergraduate graduates will be influenced by variou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to a certain extent, thus forming different types of employment psychology, affecting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more related to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psychology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e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paper analyzes its specific performance in three aspects: fuzzy self-cognition, independent self-consciousness and stable employment preference psychology. The main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re that the overall layou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relatively stable and the resistance to the pressure of employment competition is insufficient. The structure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ubject has rigid supply and insufficient response to the change of market demand. The employment expectation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es is higher, and the flexibility of choosing employment units is insufficient. Therefor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mployment psychology, the new path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ies in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broadening the cognitive breadth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Relying on regional economy, accumulate strong strength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mplement the people-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to converge the real temperature.

Keywords:Employment Psycholog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Stud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2021届普通高校本科毕业人数达428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同时,作为需求端的市场正经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更加突出,本科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这为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与将全国范围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一概论之不同,本研究聚焦于江苏省本科毕业生群体。江苏省高校(167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02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1.64万亿元,占全国的10.2% (江苏省统计局,2022),是教育大省与经济强省,在分析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与研究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本研究以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江苏省2018~2021届毕业生就业调查”(苏春海,2019;苏春海,2020;苏春海,2021;苏春海,2022)、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作为数据来源,以期为引导我国本科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理和促进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2. 江苏省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

(一) 自我认知较为模糊

自我认知最早是由威廉·詹姆斯所提出,强调个体在对自我进行理解与评估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知觉和思考的心理过程。根据实践经验表明,个体的自我认知是以身份构建来进行表征,而身份构建又是个体通过参与社会互动中所获得的社会角色而凸显的(李沁柯,夏柱智,2021)。基于此,可知自我认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本科毕业生实现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变换具有重要作用。本科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知正处于逐步发展与完善的重要阶段,部分学生对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当前的市场需要缺乏足够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对学生的就业心理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压抑作用。贝克尔(Gary Becker)将人力资本分为一般性人力资本和专用性人力资本。一般性人力资本的社会流动性相对较强,可替代性也更大;而专用性人力资本通常依附于特定的产业,拥有该专业背景的毕业生与工作匹配的可能性更大。在我国扎实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市场期望逐渐拔高,各行业对低水平从业者的淘汰和高水平从业者的需求从未停止过,供给具有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劳动力群体成为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的现实期望(周妍,2022)。江苏省2018~2021届本科毕业生专业与工作相关度均值为71.95%,其中,教育学(94.83%)、医学(93.88%)、历史学(85.70%)相关度远高于其他学科,而农学(58.77%)、经济学(62.28%)、管理学(64.43%)等6个学科门类的均低于平均相关度。这说明江苏省本科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群体从事着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自我认知较为模糊的就业心理,高校的毕业生供给与就业市场的劳动力需求不匹配。

(二) 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本身及其所处关系网络的觉察,学生的自我意识对其职业发展目标的达成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作用。经查阅资料发现,江苏省2018~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待就业群体所占比例均值为14.18%,远高于同期研究生(5.99%)与专科生(5.47%)中的待就业比例。待就业是指个体具有就业计划和求职意向,但在一定时间内未能成功找到愿意从事的工作。“Dale Mortensen与Peter Diamod指出,工作搜寻是个体在供需信息摩擦的劳动力市场中追寻最优工作自愿的一种自发性理性行为,因而会存在宁可待业也不将就低薪工作的工作搜寻者”待就业群体进入工作岗位具有迟滞性,且各学历层次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倒挂现象,暴露出本科毕业生人力资源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低效配置的问题。个体的自我意识可分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对于本科生来说,因其长期存在于校园环境中,所以其就业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理想化的心理偏向,而就业市场具有客观性与现实性,易引发学生“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造成自我意识模糊和偏差,趋于选择慢就业的就业心理。

(三) 求稳的就业偏好心理

本科毕业生作为具有理性选择能力的个体,在处于严峻就业形势环境中会做出一定的应激反应和就业形势判断,从而满足其就业需求和规避不确定性风险。江苏省2018~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均值为51.66%,但与2018届相比,2021届选择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下降了5.24%。相反,在事业单位、国有及集体企业就业的均值虽仅为16.39%、19.72%,但二者对本科毕业生的吸引力逐渐增大,在四届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上升了2.58%、1.31%。同时,在江苏省2018~2021届本科待就业毕业生的未来打算中,选择继续找工作的比例在四届中下降了8.11%,而准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职业资格)等的比例由2018届的26.11%上升至2021届的41.37%,增加了15.26%。显然,民营企业作为聘用本科毕业生的主力军,在江苏省本科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选择中受到“冷遇”,而稳定性较强的事业单位、国有及集体企业却成为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偏好。由此,江苏省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偏好上表现出与单位性质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本科毕业生的主观选择所造成的自我就业严峻形势。

3. 江苏省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宏观维度:本科教育整体布局相对稳定,对就业竞争压力的抵抗性不足

根据筛选理论可知,在不完全市场所产生的非完全竞争中,存在信息传递不均衡的现象,雇主无法直接对雇员的能力进行精准判断,所以只能通过接受雇员发出的学历信号来甄别其是否满足岗位的能力需要。从2018~2021届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行业去向来看,本科生与研究生具有高度重合性,多集中在教育、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本科教育的学术性不如研究生教育强(岳昌君,周丽萍,2017),且人力资本具有通用性,较高学历的毕业生可能通过“降维打击”在工作搜寻中“胜出”(杨素红,郭秋月,操太圣,2022)。所以,在就业市场中研究生毕业生会对本科生毕业生造成挤压式的就业心理困境。

江苏省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这三个区域分别拥有本科层次高校数量54、11、13所,2018~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苏南、苏中和苏北就业的比例分别为70.57%、14.38%、15.04% (比值约为14:3:3),且这三个区域在2018~2021年的生产总值比约为3:1:1,可知,江苏省高校所在地的发展水平对于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但从劳动力数量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供需关系来看,本科毕业生就业区域的选择过于集中,苏南地区对其的吸纳总量已超负荷。与此同时,江苏省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共有15所,占到省内本科层次高校总数的20%左右,且该比例在全国位居第三。长期以来“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一系列“扶优扶强”政策的支持下,实现了“教育增值”与“就业增值”的互动共生,该类高校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信号博弈”中优势显著。基于此,江苏省本科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增加的问题也在就业区域选择集中以及“双一流”群体信号优势的影响下而日益凸显,招聘企业基于以求职者的毕业院校类型作为筛选标准的“羊皮纸效应”愈加显现,江苏省本科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地选择密集、“双一流”人才富集的双重心理压力。

(二) 中观维度:本科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存在供给刚性,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响应力不足

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相互依存、紧密关联,产业结构的变化作用于就业结构,需求端所产生的改变又以就业结构为中介向作为供给端的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传递影响。2018~2021年江苏省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所占比的均值分别为4.33%、44.3%、51.38%,当产业结构的焦点聚集于第三产业时,服务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并带动了经济、法律等偏文类学科发展速度的提高(常思亮,刘佳瑶,2023)。同时期,江苏省本科阶段的理科毕业生所占比例均值为53.86%,比全国本科阶段的理科毕业生所占比例均值(47.94%)高5.92%。对于高等教育中理科与文科的比例评判,当前没有明确的衡量指标,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相关数据为参考的话,发达国家文科毕业生与理科毕业生的人数之比为17:3,理科毕业生的人数远低于文科毕业生(苏丽锋,2016)。发达国家理科与文科学生的比例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理科毕业生相对数量的减少和文科毕业生相对数量的增加,可以看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为顺应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占比不断增大的国际趋势而作出的积极回应。基于此,尽管理科学生对于我国目前制造强国的建设和实体经济的壮大具有重要作用,但相较而言,第三产业更青睐文科相关专业的学生,而江苏省现存的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中文科学生所占比例是相对较小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不相匹配,从而导致了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加剧。

具体到专业而言,各专业的招生规模、培养质量与就业情况等都会对高校的社会地位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决定着高校的经济收益。高校在专业调整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出于本身在生源抢占和收益创升方面的追求,高校会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开设社会需求量大、就业落实率高的热门专业。2022年江苏省新增学士学位中就有数十个院校同时选择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开设院校包括“双一流”建设高校、普通公办本科院校和民办本科院校多个层级,涵盖理工类、综合类、师范类等多个类型。其结果一方面会导致人才培养呈现同质化。对于增设的专业缺乏整体的前置规划与调研,忽视其在同地区和同类院校的设置情况,易引发专业重复开设、同专业本科毕业生供给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会造成高校资源的低效率配置。例如,在受互联网行业大规模兴起的影响下,江苏省的大量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但该专业2021届本科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仅为83.30%。高校在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可能尚未达标的情况下,从重视短期效益出发,选择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是不利于高校长期发展的。对于高校来说,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选择是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而造成的人才培养同质化与资源低效配置是理性选择所产生的非理性结果,这使江苏省本科毕业生陷入了就业的“囚徒困境”。

(三) 微观维度:本科毕业生就业期待拔高,对就业单位选择的弹性不足

在市场经济不断升级转型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相似,江苏省2018~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关注的重心已由“有一份工作”转变为“找一份好的工作”。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二元分割的现象,形成了体制内、外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部门和资源体系。而体制内单位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和分配权更多,更符合生活在物质财富积累快速、享受“成长红利”较为丰厚的毕业生对于高质量就业的追求。且在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下,大量民营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生产、销售等环节受到严重影响,对本科毕业生的招聘数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体制内职业发展的稳定性优势在此时期更加凸显,进一步刺激了本科毕业生的避险心态。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结构的演变,不仅受到产业结构调整一般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且还直接受到该国家或地区所采取各种公共政策的深刻影响(李志明,2022)。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扩大在国有企业以及各级事业单位中高校毕业生的招聘数量。这种来自于国家公权力主体对于纾解就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具有一定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是国家对于兼具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就业问题的主动干预,对学生的就业偏好心理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本科教育改革路径

(一) 加强顶层设计,拓宽本科教育改革的认知广度

一直以来,我国本科教育的快速发展助力高校在“稳就业、保就业、促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反映出国家顶层设计的优越性与就业优先战略的有效性。在“十四五”期间,从实践经验出发继续发挥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优势,做好培养与就业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促使本科教育改革在业已成形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中提高历史站位,发挥统筹谋划作用,以高质量发展目标来进一步推动顶层设计的落实落地。

科学明晰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路向,强化参与主体的认知理性。教育的历史性决定了其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应选择不同的实践路径。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现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肩负着从扩大就业数量为任务的外延式增长转向以提升就业质量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的使命。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宏大的目标,对这一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和落实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从横向上爬梳影响课程、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因素,以问题导向形成近景方案,促进体系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沟通衔接与优势互补。从纵向上探索本科教育与不同层次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关系,以目标导向进行通盘设计,将本科生从高等教育中所获得的短期之效与长期之益相统一,以高质量发展目标来形成本科院校的身份认同从而强化参与主体的认知理性。

加强政策体系顶层设计的有效供给,创造良好的协同发展环境。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性产品,政府对其具有治理功能(黄葱,王顶明,2022)。基于此,为实现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很大程度上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要明确意识到本科教育在消解就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工作中的“生命线”地位,可采用系统思维从整体上分析现阶段本科教育所面临的实际困境,运用分类指导的方法明确不同类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现实情况,在“扶强扶优”的基础上逐渐加强对“双非”院校“扶弱扶小”的力度,给予差异化政策帮扶。高校以人才培养为己任,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二者具有完全的不同价值取向。根据伯顿·克拉克提出的“三角协调模型”,政府作为协调高校和企业利益诉求的权力主体,可根据各行业的发展现状来判断各类型工作岗位对于人才需求的未来趋势,通过政策引领将价值理念转化为行动方针,从而促使本科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经济有序运转形成良性互动。

(二) 依托区域经济,积聚本科教育改革的强大力度

世界大城市的发展历程表明,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反过来,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杜光强,2021)。因此,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合作联系的相对“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本科教育改革动力缺乏的“自然性”。区域经济作为推动地方高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是本科生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载体,而本科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主渠道,是激活区域经济内生潜力的有效形式。由此,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实现本科教育的改革创新需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兼具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积聚本科教育改革在健全动态学科调整机制、深化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等方面的强大力度。

健全动态学科调整机制。经济增长论指出,教育通过增加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加快知识经济的流动速度,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相互支撑的关系。对于本科教育而言,动态调整学科结构是重塑本科生就业供给侧的创新链,有助于地方高校“供应链”与区域经济“需求链”之间的良序对接。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科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应践行学科结构动态发展的理念,从闭环的专业教学走向开放的综合教育,通过优化更新学科结构、深化学科内涵建设,逐步形成符合国家经济发展与民族繁荣复兴需要的学科布局(楚旋,2022),促进本科生的能力结构与素质规格优化。同时,高校可根据地方主导行业与新兴产业的需求结构对现有的学科体系进行及时更新,深度构建包括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在内的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项目,以企业一线工作者进课堂、成立校企联合实训中心等模式为学生提供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育人场域,形成基于区域特色的协同育人模式,聚焦区域生产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弥补新兴重点行业的人才缺口。

深化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工程,而本科生作为我国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最大群体,办好本科教育是办出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深化一流本科建设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高校首先明确专业定位,密切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厘清本校的人才培养与办学方向在就业市场中的供给优势,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所需,逐步创建可体现自身特色的专业品牌,走“去同质化”专业建设道路。其次,突出教学内容的创新性。高校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来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时代性,以探究式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科技研究、学科发展的突出成果,用新理念、新方式来带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学生提供兼具学术性、应用性能力培养的综合课程。同时,着力解决课程千校一面问题,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分的发展思路开发一流本科课程 ,淘汰“水课”,注重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从而提高学科专业群与市场产业链、本科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契合度。

(三) 落实以人为本,汇聚本科教育改革的实在温度

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置于重要位置,就业既是民生之本,又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也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为社会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实践论。“十四五”时期,数字化转型加速和“边界”冲突重构调整深化了劳动力市场分工,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积累体系成为了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基于此,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既是本科教育的价值所指,也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所归。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群体在教育认识与实践层面的主体地位,汇聚本科教育改革的实在温度。

坚持学生在认识层面的主体地位。在社会经济转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通过宏观调控与社会支持为本科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助力,达到了加快其发展进程的短期之效,但这种单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可持续性发展的困难性。因此,一方面做到“从学生中来”,在实践中自下而上地梳理学生在学习与就业过程中的实际经验,形成本科教育改革的主体力量。高校的管理体制具有一定压力性特点,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学生易形成被动思维、守旧思维(胡爱祥,钱平,盛晟,2022)。所以,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探索者,注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进行自我职业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做到“到学生中去”,在本科教育中自上而下的将高质量发展理念落实,为学生提供全方面的支持,引导学生以多视野、多途径、多思路来审视自身的职业规划(董世洪,胡顺顺,李明岳,2022),不断提高对各行业的认知水平、更新对各业态的认知观念,在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中实现就业价值。

坚持学生在实践层面的主体地位。个体的独特性、个性化决定了其在接受高等教育、进行求职就业的实践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所以,对于就业供给侧视域下的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而言,可能需要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逐步深化对学生个体的影响,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向学生传递相关的就业政策与信息,建立起多领域、定制化、全过程的本科教育,关注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就业需求,开设主题鲜明、受众明确的课程体系。同时,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发展添注了新动力,是破解当前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重要途径。高校可进一步完善包括师资、场域、经济、政策在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为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倾斜支持。从而将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优势有效转化为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优势,切实解决本科毕业生现阶段所面临的就业难问题。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创新转化与传承路径研究”(项目号:2020SJZDA142)、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南京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探索”(项目号:KYCX22_0859)的阶段成果。

文章引用

李 柳,葛 敏. 基于就业心理视域下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loyment Psychology[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08): 3063-3070.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8380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常思亮, 刘佳瑶(2023). 近20年我国高校理工科毕业生占比的变化趋势研究——以2001~2020年的毕业生面板数据为例. 大学教育科学, (1), 60-73. 楚旋(2022).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科动态调整的特征分析与实践反思. 黑龙江高教研究, 40(12), 95-101. 董世洪, 胡顺顺, 李明岳(2022).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及其教育引导——以浙江大学为例. 浙江社会科学, (10), 149-154+160. 杜光强(2021). 世界城市推进高等教育与城市融合的经验及启示. 黑龙江高教研究, 39(7), 64-69. 胡爱祥, 钱平, 盛晟(2022). 高校学生管理协同治理的困境与学生管理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江苏高教, (12), 64-68. 黄葱, 王顶明(2022). 我国高等教育事权的演变、经验与启示——央地关系视角.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12), 57-63+86. 江苏省统计局(2022). 江苏统计年鉴(2021). 中国统计出版社. 李沁柯, 夏柱智(2021). 破碎的自我: “小镇做题家”的身份建构困境. 中国青年研究, (7), 81-88+95. 李志明(2022). 中国就业结构演变的动力因素、作用机理与政策进路. 学术研究, (11), 124-131. 苏春海(2019). 江苏省2018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苏春海(2020). 江苏省2019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苏春海(2021). 江苏省202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苏春海(2022). 江苏省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东南大学出版社. 苏丽锋(2016).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配置状况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4), 126. 杨素红, 郭秋月, 操太圣(2022). 就业匹配能带来更好的劳动力市场表现吗?——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11), 71-83. 岳昌君, 周丽萍(2017).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2003-2017年.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15(4), 87-106+187. 周妍(2022). 疫情背景下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供给侧场域新形塑. 教育与职业, (18), 62-6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