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异化批判思想前后期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界,把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前后期割裂开的非连续性观点;也有将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看成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并认为前后期并无根本差异的连续性思想。近年来,学术界在思考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前后期关系的方面又有了一种新的动向。他们认为要跳出“非此即彼”的传统思维模式,既不要以成熟时期的唯物史观去否认青年马克思时期的异化劳动批判思想,也不要过度强调马克思思想前后的一致性。 The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been dispu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and post-period of Marx’s critical thought of alienation. There is a discontinuity view that divides the pre-and post-period of Marx’s critical thought of alienation by taking the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of 1844 as the boundary. There are also continuity thoughts that regard Marx’s critical thought of alienation as a continuou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hold that there is no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ormer and later periods.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new trend in think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s critical thought of alienation. They think that we should break out of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mode of “either/or”, neither deny the critical thought of alienated labor in the period of young Marx with the materialist view of history in the mature period, nor overemphasize the consistency of Marx’s thought before and after.
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异化批判思想前后期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界,把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前后期割裂开的非连续性观点;也有将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看成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并认为前后期并无根本差异的连续性思想。近年来,学术界在思考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前后期关系的方面又有了一种新的动向。他们认为要跳出“非此即彼”的传统思维模式,既不要以成熟时期的唯物史观去否认青年马克思时期的异化劳动批判思想,也不要过度强调马克思思想前后的一致性。
马克思,异化,连续性,非连续性
Sufen Xu
School of Humanities,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Received: Mar. 24th, 2023; accepted: Apr. 14th, 2023; published: Apr. 27th, 2023
The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been dispu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and post-period of Marx’s critical thought of alienation. There is a discontinuity view that divides the pre-and post-period of Marx’s critical thought of alienation by taking the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of 1844 as the boundary. There are also continuity thoughts that regard Marx’s critical thought of alienation as a continuou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hold that there is no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ormer and later periods.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new trend in think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s critical thought of alienation. They think that we should break out of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mode of “either/or”, neither deny the critical thought of alienated labor in the period of young Marx with the materialist view of history in the mature period, nor overemphasize the consistency of Marx’s thought before and after.
Keywords:Marx, Alienation, Continuity, Discontinuit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关于异化批判思想的发现和深入阐发,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演进和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国外众多马克思主义流派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契机和理论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一跃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引起国内理论界规模空前的大讨论。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是当代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由于学者研究问题角度的不同、立场的差异,导致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的看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是非连续性发展观,有对马克思的《手稿》给予了过高的评价,把它称为马克思的核心著作,认为其中的人本主义异化批判思想是马克思的“思想中心”,还有认为早期的异化批判思想属于青年马克思未成熟的思想,在其建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之后就不再用该思想去解释社会历史发展了;其二是将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看成是一个连续发展过程,认为后期的异化批判思想是对前期的继承与发展,一直具有着重要意义,我们称该看法为连续性发展观;最后是近期出现的新动向,他们主张从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出发去阐述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原因在于,他们认为马克思在前后期对异化概念的运用以及异化批判思想的内容是有本质区别的。
在异化批判思想前后期关系的问题上,国内外争论不一,其中流行着“中心论”、“抛弃论”或“割裂论”等观点,他们都认为前期的异化批判思想与后期的思想之间的一贯性问题是不存在的,马克思在晚期使用的“异化”概念也必定不是原先的异化批判思想,我们概括这类思想观点为非连续性发展观。
《手稿》发表之后,迅速引起西方的思想界和理论学术界,尤其是西方“马克思”学界的关注,其中西德社会民主党的两个理论家朗兹胡特与迈耶尔,就这部著作发表了第一个德文版文章。他们在文章的导言中提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已经不合时宜了,要根据《手稿》中“人道主义”思想来重新解释。于是,他们极力推崇《手稿》,并将其视为马克思的核心著作,坚持认为其中的人本主义异化批判思想会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概念发生变化,而“新的马克思主义”指日可待。
当然,也有不同与该言论的其他学者,比如前苏联马克思主义代表的奥伊泽尔曼、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的阿尔都塞以及日本代表的广松涉,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在世界掀起了风靡一时的否定异化论潮流。
前苏联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权威作家奥伊泽尔曼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还没有以对社会的经济史和政治史的理论概括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资本主义同以前社会形态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历史的理解以前广泛使用‘异化’概念的。” [
法国的阿尔都塞在20世纪50~60年代,马克思主义人本化顶峰时期的背景下,毅然提出“保卫马克思”口号。为了反击当时的人本学马克思主义,他把马克思的思想分为两个大阶段:1845年断裂前是“意识形态”阶段,1845年断裂后是“科学阶段” [
日本学者广松涉则在其第一部著作《马克思主义和自我异化理论》中表明:“超越与克服自我异化的必然性,是根植于那一最为关键的主体概念……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时,彻底克服了这关键的主体概念。” [
毋庸而言,国外对异化论进行否定的学者和对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的一贯性持有怀疑的思想家,远远不止这些。毫无疑问,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切入点就此发表相似言论。如胡乔木先生1984年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报告中,论述“能否用‘异化’论的说法来解释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消极现象”问题时明确指出:“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认识到异化作为理论和方法是不能揭露事物本质的,他已经超越了这种理论和方法,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他不再用异化理论说明历史,而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历史;他也不再用异化理论说明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而是用剩余价值学说来科学地说明它们。” [
总而言之,非连续性发展观持有者认为,马克思前后期的异化批判思想并无任何关联,甚至对于其中的“代替论”、“割裂观”来说,早期的异化批判思想是不科学、不成熟的表现,对于后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无任何作用,并且马克思只有抛弃早期异化批判思想,与之割裂,才有后期伟大成就的可能。也就是说,他们对于异化劳动理论是消极的态度,那么,他们如此认为的依据是什么呢?第一点,依据马克思在不同阶段对异化概念使用的频率。他们通过统计异化概念在马克思著作中出现的次数发现1846年至1857年,将近十年期间马克思都没有使用异化概念,而直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资本论》及其手稿异化才被再次运用,但使用的频率也是非常低的,并且在《资本论》之后异化概念再次消失在马克思著作中。由此可见,马克思并不是一直使用异化概念,他们也因此断言后期异化概念已经被抛弃或者被更科学的概念代替了。
第二点,依据前后异化概念的基本性质不同。尽管异化概念在前后期都有出现,但其中的性质有了根本的不同。马克思在《手稿》里发现国民经济学家对劳动进行分析时存在着根本的矛盾,那就是劳动本就是为了创造所有财富,而劳动者应该通过劳动来取得或者占有所有的价值,但实际情况是,劳动者只是获得了维持自身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为了批判与揭露该矛盾,异化概念被马克思作为核心的概念用来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后,异化概念在《资本论》及之前时期仅仅作为一种现象学层面的描述性概念,仅用于揭示资本与劳动的极端对立。
第三点,依据异化批判思想内容的差异。在青年时期的马克思看来,国民经济学是以私有财产作为基础的,它表面承认劳动、肯定人,实际上对劳动和人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可见,私有财产并不是什么“最自然”的东西,而是抽象的、片面的和反自然的异化劳动,面对这样的情况,费尔巴哈影响之下的马克思提出以人的本质的劳动(自由自觉的劳动)为出发点去摆脱这样的异化世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扬弃了费尔巴哈传统的唯物主义,把目光焦距到现实的人和社会实践,并把人的本质归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马克思是以物质生产决定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为出发点。由此,非连续性观认为早期人本主义的异化批判思想失去了继续存在的可能,只能被更科学的理论所代替。
连续性发展观者把马克思的异化批判思想视为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不仅仅高度认同马克思青年时期的异化劳动批判思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并且还认为《手稿》中的异化批判思想与马克思后期所建立的唯物史观是相融合的。他们发现,马克思在后期《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均使用了“异化”概念,所以,他们判定异化批判思想不仅与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相容的,并且可能对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著名学者艾瑞克·弗洛姆在其著作《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与《幻想锁链的彼岸》中多次提到:“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的思想,可以说是在马克思所有主要著作中都占据着中心地位的思想,并且其中的异化理论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毋庸而言,国内也有学者不认同奥伊泽尔曼、阿尔都塞和广松涉,以及我国的一些学者对马克思早期异化批判思想的否定观点。比如,俞吾金教授认为:“异化是马克思一生理论思考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这一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俞吾金教授的观点提出之后,不少的学者就此提出不同意见。当然,也有学者在俞吾金教授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证明前后期的异化批判思想是连贯的,并且后期的思想是对早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北京大学王东教授与其学生林锋在合作的《<资本论>异化观新探——与<1844年手稿>异化观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批判思想绝不是脱离于他后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异化批判思想的存在,反而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后期的唯物史观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对异化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使得早期手稿的异化批判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 [
可见,连续性发展观在异化概念的使用情况、以及异化批判思想前后期的基本性质和内容出发点上是与非连续性发展观极端对立的。双方各执一词,各自的依据也貌似合理又充分。但是只要我们透过表象,深入马克思的异化批判思想内部,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既有它的连贯性,又蕴涵着发展与变化,其实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是辩证统一的。
对早期异化劳动批判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问题的评价,有学者认为,需要坚持连续性与非连续性辩证统一的思想,原因在于,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前后毫无关联,它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经济学的认识的变化,从批判经济学到运用经济学。研读马克思的文本可以发现,马克思对待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态度是复杂多变的,在《手稿》中基本是持否定批判态度。马尔库什认为,“根据马克思那时明确表述的坚定信念来说,所有的经济学理论都是虚假的,恰恰因为它们是经济学理论,也就是说,由于它们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生活描述为受到一种或另一种法则的支配:无政府主义的特征,无理性和偶然性的压倒性作用,而这些都是片面和专断的抽象观念,忽视了一种经济是以竞争为基础的基本特征。” [
批判研究重心的转变,从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到社会发展的规律上。陈先达教授在其著作《走向历史的深处》中,阐述了这个观点。他说:“马克思在初步研究国民经济学时期,发现了他们理论中蕴涵的虚构性与矛盾性,为了揭露他们资本主义社会下的阶级意识形态本性,马克思试图用“异化劳动”来表明这个事实。马克思从人的本质的理想化劳动出发,把私有财产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的产物与结果,推出人与人的本质相对立。这种看法,在1844年左右是一贯的。” [
理论研究方法的变化。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文兵在其《马克思的异化观:从早期到后期》的文章中指出,马克思前期继承了费尔巴哈关于“类本质”等思想概念,强调自己是以经济事实为出发点的,而批判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异化。
但此时的马克思并没有摆脱黑格尔的思想影响,原因在于,马克思同样从抽象概念入手,无非以理想化劳动来替换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 [
马克思认为,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诚然,在晚期《资本论》初稿与早期《手稿》中,马克思都是使用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来阐述思想,但方法论的本质却完全不同。在《手稿》中,马克思是从理想化的抽象劳动开始,而把在现实社会中对人性的复归当作终点。而《形态》之后,马克思渐渐脱离了抽象的、孤立的人的本质,而是转向社会总体发展规律的现实问题上来,并且还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方法更加科学。总而言之,文兵教授认为马克思后期中使用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只是因为思想观点表达的需要,只是为了更好地用思维来掌握具体、把具体再现出来,而不是强调具体的自身的产生过程。
总而言之,坚持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统一观的学者们认为异化概念虽然在马克思前后期都有使用,并不存在什么“抛弃”“代替”的可能,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的意义和功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毋庸置疑,马克思在他的大部分著作以及手稿中都有使用过异化概念,但我们也发现,从1847年开始,异化概念出现了近乎十年的间断期,在这期间的马克思的重要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都没有出现异化的影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异化概念不再被使用了,因为在接下来的著作中异化概念会再次登台并且异化的含义被赋予了更多的科学性。但不可否认的是,随在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唯物史观的确立,后期他所使用的异化概念或者对异化劳动的解读,与早期对这一概念的使用与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相比,产生了实质上的思想转变。所以,我们不能因为马克思使用了表面看起来完全相同的概念,便将早期人本主义的异化批判思想套用到《资本论》及其手稿的语境之中,而忽略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后对人本主义异化逻辑的批判;也不能因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扬弃了人本主义的异化批判思想,所以对《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出现的异化概念与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透析视而不见,忽略了这一概念在马克思后期思想中的理论意义与地位。不可否认,马克思成熟时期的物象化和拜物教理论与早期的异化劳动批判思想既存在关联,也存在差异,而只有从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出发,才能真正的掌握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也能更加全面、透彻地解读马克思的思想。
许苏芬. 马克思前后期异化批判思想关系研究综述A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s Pre- and Late Alienation-Critical Thought[J]. 哲学进展, 2023, 12(04): 800-80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