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 Advances in Education 2160-729X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10.12677/AE.2022.1212869 AE-59724 AE20221200000_52643794.pdf 人文社科 基于活态传承视角下的校园非遗文化教育探索研究——以揭西县为例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Camp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ving State Inheritance—Taking a Case of Jiexi County as an Example 嘉睦 2 1 文娜 3 1 芷灿 3 1 佳慧 3 1 珠海科技学院,广东 珠海 珠海科技学院,广东 珠海 null 05 12 2022 12 12 5709 5714 © Copyright 201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201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揭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揭西县传统文化的精华,是该地域社会文化理念、生产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要素的记录者,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地方传统根脉,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教育对于非遗文化的延续、传播、交流、创新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揭西县非遗文化项目传承的现存问题,探寻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活态传承的具体路径,期望为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探寻一条更有效的路径。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Jiexi County is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Jiexi County, as well as the record of the regional social and cultural concepts,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local customs and other elements. Inherit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tecting the local traditional roots and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tinuation, dissemina-tion, exchange and innov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refore, by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in Jiexi Coun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pecific path of the active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new era, hoping to find a more effective path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态传承,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Living State Inheritance
摘要

揭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揭西县传统文化的精华,是该地域社会文化理念、生产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要素的记录者,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地方传统根脉,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教育对于非遗文化的延续、传播、交流、创新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揭西县非遗文化项目传承的现存问题,探寻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活态传承的具体路径,期望为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探寻一条更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态传承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Camp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ving State Inheritance

—Taking a Case of Jiexi County as an Example

Jiamu Wang, Wenna Lin, Zhican Li, Jiahui Guo*

Zhuhai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uhai Guangdong

Received: Nov. 22nd, 2022; accepted: Dec. 22nd, 2022; published: Dec. 29th, 2022

ABSTRAC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Jiexi County is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Jiexi County, as well as the record of the regional social and cultural concepts,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local customs and other elements. Inherit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tecting the local traditional roots and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tinuation, dissemination, exchange and innov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refore, by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in Jiexi Coun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pecific path of the active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new era, hoping to find a more effective path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Key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Living State Inheritance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方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是无数先辈们劳动与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和能量,体现了一方土地的特色风土人情与传统文化。揭西县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蕴含着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孕育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文娱活动多元化与新潮文化的冲击,揭西县非遗文化项目的传承面临着青黄不接、人才培养严重断层,本身缺乏创新,教育传承途径单一等问题,其传承与保护面临危机,因此,在新的历史阶段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需要系统性的长期规划。

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主要内容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重视与扶持、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良好的生态保护发展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 [ 1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物资载体成为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民间。青少年是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也是各自家乡文化的最佳传承者。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仅依赖于政治和经济,文化和教育更是时代进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2 ]。教育对文化的延续、传播、交流、创新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因此,保护好地方非遗文化、讲好地方特色文化故事、传承好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离不开学校教育环节。

2. 揭西县非遗文化现状分析

揭西县,隶属于广东省揭阳市,位于粤东地区。揭西县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孕育出了潮客文化交互、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统计,截止2022年,揭西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钱坑木雕、潮剧等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山国王祭典、厚埔英歌、提线木偶、棉湖灯谜等7个;市级项目有客家擂茶、刘厝寨金狮等24个。蕴涵中古遗风的揭西非遗文化特色鲜明,百花齐放,经历代传承成为潮汕文明活化石,但近年来呈现停滞不前的趋势,同时也具有被排挤、被淡忘、被忽略的趋势。

2.1. 推广形式单一,疫情之下展示机会锐减

受疫情影响,我国正处于防疫常态化阶段,严控大型聚集性活动与人员流动,民俗节日庆典与旅游消费都受到严重冲击。这也使得许多非遗文化项目显露出了当前所面临的巨大短板——推广形式单一,推广方式难以产生影响力。庙会、祭祀等民俗节日活动是众多非遗文化项目如潮剧、三山国王祭典、英歌舞等的主要推广形式与经济收入途径,表演市场的萎缩和受众群体的减少,必然会导致非遗表演艺人的登台表演的机会大量缩减,且大多数的演出通常都是公益性的惠民表演,收入不稳定且难有保障,往往还需要表演方自掏腰包举办活动,这使得非遗表演艺人难以保持职业性的工作形式,难以完整的传承文化内涵;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旅游行业跌入低谷,游客数量下降,加之一些非遗文化项目本身缺乏创新性、无法更好的适应青年一代的饮食偏好与消费需求,使得本就数量不多的客家擂茶、客家红酒等特色工艺饮食个体商户出现转业现象,不仅减少了青少年接触了解文化项目的机会,也加剧了特色工艺与饮食文化失传的风险。其实近些年来,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深受政府重视,表演与推广形式正逐渐拓宽,衍生出了众多线上推广的途径,但是由于众多非遗项目本身的特殊属性,这些举措很难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下非遗文化项目的推广形式单一问题的严重性,一旦传统形式受到破坏,将根本性地直接产生负面影响,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线下大型集会与人员流动受到限制难以避免,虽然有丰富的价值内涵,但是缺乏传播途径的拓宽,缺乏展示推广的机会,导致发展至今虽受曲折但却没有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2.2. 青少年接触机会少,传承青黄不接

新一代的青少年一方面难以在保障学习工作的同时兼顾对家乡的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而更为突出的问题是他们鲜有机会接触。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速,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空间与生活质量,大量的农村青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人口逐年减少。举家迁往城市之后,其后代也往往失去了接触家乡的传统文化艺术的机会。城市生活节奏快,工作与学习压力大,娱乐审美碎片化,文娱活动多元化,加之一些传统的民俗节日、庙会等活动随着疫情的冲击也逐渐减少。这使得揭西县非遗文化项目群众基础愈来愈薄弱,越来越少的人愿意留在农村学习传统技艺,传承的文化生态及文化空间被大大挤压。虽然近年来受国家“非遗进校园”政策的号召,揭西县也在积极推动非遗文化项目进学校宣传,但比起传统的文化艺术项目,家长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让孩子学习钢琴、毛笔一类主流艺术。因而造成了青少年对家乡传统文化艺术接触少、认知度低,非遗文化项目传承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新鲜血液难以补充的断层境地。

2.3. 新潮文化冲击,宣传手段守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娱活动多元化,娱乐消遣的形式增多。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愈发快速,新媒体平台愈发流行,这也反应出了快餐式娱乐方式的大众化。而传统的文化艺术,无论是表演或是特色工艺,都需要学习者耐心的接受系统性“口传心授”的学习并长期练习,不然即使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也很难完整传承其文化内涵。随着社会和谐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更新,大量的新事物出现,在充实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带给我们更多样化的选择,而传统文化艺术面对新潮文化的挑战,是否能够将其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巧妙地借“潮流”顺流而下尤为关键。

同时,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多途径、多手段、多方面的创新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平台、直观化、互动性强的新媒体传播方式给非遗传播及其市场化带来新机遇。但当今揭西县非遗文化项目在选择网媒宣传方面一般仅局限于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一两个平台,且宣传方式往往缺乏对市场的思考与研究,缺乏创意与新意,难以引起不了解文化项目本身的群众的浓厚兴趣。在信息横流的当下,如果非遗文化主体不能采取积极主动的宣传措施,抓住非遗保护潮流将其带到大众面前,而是被动地等待大众去发现,那么许多传统文化艺术将被淹没在信息的浪潮里,不利于群众对非遗文化项目产生保护和传承的欲望。

3. 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文化教育路径研究

前几年,揭西县“潮剧”、“英歌舞”、“客家擂茶”等非遗文化项目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会被定义为属于中老年人的活动与喜好,并不受青少年主流欢迎。而现在随着国家对于优秀传统教育的落实、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对于教育理念的更新进化,受教育率与教育质量极大幅度提高以及国潮艺术文化崛起等原因,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开始接受家乡传统文化艺术,崇尚传统技艺的学习。非遗文化传承走进校园是非遗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不仅可增加学生接触与系统性学习非遗文化的机会,以此丰富校园生活、发扬学生个性、扩大学生知识广度,更能培养学生不断创新、追求甚解的学习与生活态度。是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深入学习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3.1. 营造校园良好非遗文化学习氛围

在近年,揭西县文化馆、揭西县非遗保护中心曾多次联合金和镇南联小学、龙潭镇育英小学等学校组织开展文化遗产系列宣传展示活动,推动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走进公园、走进社区,深入人民群众生活。通常是利用展板,图文并茂地对揭西非遗项目内容进行集中展示,并组织文化志愿者向学生、群众讲解,让群众了解并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将本土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人民生活当中,均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揭西县中小学校应注重把握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充分凝练在办学目标与教育历程中,并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渠道,如微信公众号、校园展板等途径,在校园风景中、在生活点滴片段中体现并宣传非遗文化项目。鼓励校园社团、联合政府文化组织举办各种非遗文化进校园展演展示学习活动,营造具有创新意识、传统文化韵味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文化的熏染作用 [ 3 ],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走近家乡非遗文化,增加对家乡的了解,树立文化自信。

3.2. 开设专题式非遗文化学习课程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的、新兴的娱乐方式涌现,生活节奏的快进使得人心浮躁。在这样的文化冲击下,传统的慢节奏传统非遗文化艺术很难自然的融入青少年的娱乐生活中。即便在社会日常生活中遇到,对其的认识也往往仅限于表层,难以深入的、系统性的了解其文化内涵与精髓。如何让传统文化艺术适应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娱乐需求,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命题。结合本土非遗文化资源,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不仅能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水平、实践动手创新能力,也能促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最大限度的传承非遗文化的文化内涵。

根据笔者前期调研发现,目前揭西县各中小学校尚未开设专题式非遗文化学习课程。基于学生的兴趣倾向与非遗文化项目实际操作难易程度,开发相关专题式课程,可通过自主选修、体育选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非遗文化项目。学生们能在校园中系统性的接触、学习家乡传统文化艺术的相关知识、丰富校园课程生活的同时,增强自身文化创新能力,促进对身边文化的审美与发掘能力,提高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由于这些文化项目是自己生活环境中所常见的,学生们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文化认同感,且出自学校的义务课程教育也能减少家长对于孩子学业压力的顾虑,易于取得老一辈的支持。合理利用社会支持力量,联合政府文化部门与非遗文化项目传承者,邀请传承者们来到课堂实地为学生们讲解、分享、演示非遗文化项目。学校、地方文化部门、非遗传承者可以协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编写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配套的校本教材,完善教学体系。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直播、录制教学记录视频、运营新媒体号等手段 [ 4 ],达到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同时,为推广科普记录揭西非遗文化提供新途径,也能为传承者开拓新的发展渠道、带来新的经济收入来源,鼓励他们在非遗文化项目的教育传承上投入更多精力,保护揭西县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

3.3. 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助力非遗文化产品市场化

目前,了解揭西县非遗文化项目的人大部分都是中老年群体,年轻一辈的了解、参与度并不是很高。但非遗文化项目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个体或局部,而需要集合社会和全民的力量。当下正处于高度信息化、娱乐化时代,而揭西县作为省级重点扶贫的贫困县,现在的中老年一辈在过去受教育的机会十分难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事实证明当下揭西县非遗传承者对于市场消费需求的把握并不准确,难以推动非遗文化项目走向市场化。在展开校园非遗文化教学课程提供了一个新老思想交流的契机,非遗文化工作者可通过学生了解新一辈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在非遗文化项目中加入一些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设想,促进非遗文化项目创新体现时代感。以此搭建创新实践平台,通过课程作业、校园社团活动、校园艺术设计竞赛等,吸收学生创意,将学生创新实践成果转化为商业与文化成果 [ 4 ]。

例如,在非遗文化课程中,“客家擂茶”、“东园豆干”等传统饮食技艺可在工艺工作者与学生的教学交流中融入符合青少年饮食习惯的新食材,在教授给青少年传统特色美食技艺的同时又促进了美食创新,增加传统饮食技艺的生命力 [ 5 ];“潮剧”、“厚埔英歌舞”、“棉湖灯谜”等传统文化艺术,可尝试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故事,如展示抗疫故事、书写红色故事等,追求剧本先行、表演紧随其后的发展道路,为非遗文化项目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将现代化元素合理融入传统非遗;“钱坑木雕”等传统工艺技术可用于文创产品开发,在课堂上收集学生们的创意设想、审美偏好等,开发出适于新时代消费市场的文旅产品,拓宽非遗文化项目的发展空间。非遗文化课程还能为举办大型非遗文化艺术活动酝酿时机,以受非遗文化教育的学生群体为基础、以校园文艺活动为平台,组织大规模的非遗文化艺术展览表演活动,传承推广非遗文化、促进非遗工作者的经济收入的同时,营造出整体性的饱满文化氛围,为非遗文化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既构建了良好的文化生态、丰富了学生们的精神生活,还让学生通过参与创新实践深入理解非遗文化中蕴含的创新、专注、敬业等内核精神,感悟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 结语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现代多元思潮文化的影响之下,许多非遗文化正处于后续传承乏力的艰难时刻,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活态传承非遗文化是一项长期、艰巨、富有挑战性的历史任务。新时代的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学校教育环节对他们的价值导向影响举足轻重。应始终将非遗传承者与社会大众作为主体,促进青少年们走近家乡文化、传承传统艺术,让更多的新生力量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当中,不断延续乡土文化血脉,切实实现活态传承和文化生态构建。

文章引用

王嘉睦,林文娜,黎芷灿,郭佳慧. 基于活态传承视角下的校园非遗文化教育探索研究——以揭西县为例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Camp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ving State Inheritance—Taking a Case of Jiexi County as an Example[J]. 教育进展, 2022, 12(12): 5709-571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2869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葛番番. 活态传承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J]. 参花(下), 2022(11): 48-50. 吴启健. “非遗”视域下客家曲艺的活态传承与文化生态构建研究——以合浦公馆木鱼为例[J]. 曲艺, 2022(10): 60-63. 邹芯. 基于生态体验观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策略——以揭阳市揭西县棉湖实验学校为例[J]. 课程教学研究, 2022(3): 89-91. 王莹莹, 高晓燕. 开放理念下非遗进校园的路径研究——以烟台剪纸为例[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2, 35(20): 196-198. 徐敏欣, 徐煜茹, 王宁宁, 何瀚彬, 林穗翔. 一茶一乡愁, 客家非遗擂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以揭西擂茶文化为例[J]. 天南, 2021(1): 12-1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