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萨义德“东方主义”的理论框架,探究传统东方主义话语机制的内涵,以及其对影视作品人物形象塑造及视听翻译的影响。视听翻译,尤其是字幕翻译,并不局限于对语言文本的翻译,也包括对声音、画面,甚至是视听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多模态解读。本文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探讨了美剧中对东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依然延续传统东方主义的话语建构逻辑,以及其在视听翻译文本中的转换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试图解构西方人眼中对东方和东方人的刻板印象,以颠覆西方主导与东方服从的既定关系,重塑东方形象。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aid’s “Orientalism”,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discourse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Orientalism and how the discourse has an influence on image construction in audiovisual materials and o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and in particular subtitling, is not limited to the translation of verbal language, but also includes multimodal interpretation of sounds, pictures, and even characters in audiovisual material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explores whether the portrayal of oriental characters in American dramas still extends the construction of Orientalism discourse, and how the Oriental images are presented in audiovisual translated text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construct the stereotype of the Orient in the eyes of Westerners, in order to subvert the established relationship between Western dominance and Oriental obedience, and reshape the image of the Oriental.
本文基于萨义德“东方主义”的理论框架,探究传统东方主义话语机制的内涵,以及其对影视作品人物形象塑造及视听翻译的影响。视听翻译,尤其是字幕翻译,并不局限于对语言文本的翻译,也包括对声音、画面,甚至是视听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多模态解读。本文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探讨了美剧中对东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依然延续传统东方主义的话语建构逻辑,以及其在视听翻译文本中的转换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试图解构西方人眼中对东方和东方人的刻板印象,以颠覆西方主导与东方服从的既定关系,重塑东方形象。
东方主义,字幕翻译,多模态,东方形象
—A Case Study of Grey’s Anatomy
Lin Che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Nov. 21st, 2022; accepted: Dec. 16th, 2022; published: Dec. 27th, 2022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aid’s “Orientalism”,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discourse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Orientalism and how the discourse has an influence on image construction in audiovisual materials and o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and in particular subtitling, is not limited to the translation of verbal language, but also includes multimodal interpretation of sounds, pictures, and even characters in audiovisual material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explores whether the portrayal of oriental characters in American dramas still extends the construction of Orientalism discourse, and how the Oriental images are presented in audiovisual translated text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construct the stereotype of the Orient in the eyes of Westerners, in order to subvert the established relationship between Western dominance and Oriental obedience, and reshape the image of the Oriental.
Keywords:Orientalism, Subtitle Translation, Multimodal, Oriental Image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近年来,美剧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屡见不鲜,如《破产姐妹》中其貌不扬的韩国老板李憨,《小谢尔顿》第一季中出现的谢尔顿的同学——来自越南的难民丹,《罪恶黑名单》第一季中冷血的中国高科技罪犯吴京等。有些美剧甚至刻意增添东方人在西方的生活的剧情,来制造喜剧效果,如《初来乍到》描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来自中国台湾的华裔家庭面对美国文化的冲击,在融入当地社会与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之间的矛盾与挣扎。在全球化的时代,多元文化的互融互通催生了美剧中东方人物形象元素或题材。然而,以往对影视剧中东方形象建构的研究多从电影学或文化研究视角出发,探讨人物形象塑造与话语偏见问题,罕有与翻译研究相结合,也未探究各模态符号在电影表意和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
本文通过对视听作品中“东方形象”建构的多模态分析,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 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话语机制对视听翻译作品中“东方形象”建构的影响是否依然存在?2) 这一话语机制是如何影响视听翻译作品中“东方形象”的多模态建构的?3) 以及它在字幕翻译中的转化。需要指出的是,萨义德的研究是建立在对“近东”,即阿拉伯和伊斯兰地区的历史和学术背景基础之上的,用他的话说,这些地区“在长达千年的时期内共同代表着东方”。而本文所提到“东方”主要是指中国、印度、日本以及其它远东地区。在18、19世纪之后欧洲对东方产生兴趣的几百年历史中,这些地区被认为具有“典型的东方特征” [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在《东方学》(Orientalism)中将西方自18世纪兴盛起来的对东方研究兴趣的高涨解读为基于西方立场的想象建构。萨义德指出,Orientalism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种是作为学术研究的学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权力话语方式。他认为,任何教授、书写或研究东方的学科——不管是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还是语言学的角度,都是“东方学” [
萨义德“东方主义”的概念就是建立在对东方学的批判上。他认为,东方学是一种思维方式,以“东方”(the Orient)与“西方”(the Occident)两者之间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区分为基础。东方学这一名词本身就带有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欧洲殖民主义的政治色彩。在漫长的殖民史背景下,东方被描述为最常出现的“他者”形象。欧洲(或西方)将自己界定为与东方相对照的形象、观念、人性和经验 [
萨义德认为,东方学是一种将欧洲人与非欧洲人区分开来的集体观念;而欧洲文化的核心是--欧洲民族和文化优越于所有非欧洲的民族和文化 [
对萨义德来说,东方主义代表了一种西方对中东、亚洲和北非居高临下的姿态。在萨义德的分析中,西方将东方社会定性为静态的、未发展的,从而创造了一种可以研究、描绘和复制的东方文化观。对一个欧洲人来说,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在这种虚构中,西方社会认为他们自己是发达的、理性的、灵活的和优越的,力图将东方纳入以其为权力中心的结构。换句话说,西方人称为“东方”的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对“他者”的想象建构。“东方主义的外衣下,其实是西方的品位和期望” [
东方主义话语建构的东方形象背后涉及复杂的西方权力、利益关系,体现了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输出。西方在长期向东方“输送文明”过程中,逐步将东方他者化、异质化,实现“文化与权力的共谋” [
东方学不是欧洲对东方的纯粹虚构或奇想,而是一套被人为创造出来与东方有关的知识体系,蕴含着几个世代沉积下来的物质层面的内含。这一知识体系与实权社会经济和政治机构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物质层面的积淀使东方学成为一种得到普遍接受的过滤框架,“东方”通过此框架进入西方的意识之中。要理解工业化西方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尊重并试图把握交织在东方学话语中的各种力量关系,以及它们所具有的令人恐惧而又挥之难去的持久的影响力。下面,本文将基于萨义德的东方学的理论,分析美剧中的东方人物形象的设定以及多模态符号在视听翻译中的转换问题,以此来探究东方主义话语机制对在西方生活的影响力。
Kress & van Leeuwen指出,“多模态就是运用几种符号学模态,或综合使用若干符号学模态强化同种意义的表达,或行使补充功能,或进行有层次排序” [
Kress & van Leeuwen提出了多模态语篇的生成过程,即话语、设计、生产、分布 [
“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研究多种符号资源在同一语篇中如何协同来实现意义” [
视听作品是一种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声音、画面、文字)来传递信息的动态多模态语篇。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对于翻译研究,特别是对包含语言、声音、文字、图像的视听翻译研究尤其具有适用性。在视听作品中,语言模态结合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一同传递话语意义。图像和声音参与了动态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建构 [
《实习医生格蕾》是由美国广播公司(ABC) 2005年出品的一部医学剧。该剧以医学为主题,描写了一群年轻的实习医生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他们在事业上的前进与磨练,在高强度训练医生的同时掺杂了大量的喜剧和爱情元素。本剧2022年已更新到十九季。此剧的长盛不衰是本文选择其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医学剧作为美剧的一个主要类型,此剧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图1.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 [
该剧中主要的“东方形象”包括由吴珊卓(Sandra Oh)扮演的医生Cristina Yang。吴珊卓还凭借该角色入围第57届艾美奖剧情类剧集最佳女配角奖。剧中Yang虽为亚裔,但实际是在比弗利山庄(Beverly Hills)的富人区长大。然而剧中对该角色的刻画依旧摆脱不了东方主义的影响。其中最为典型的有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来自于《实习医生格蕾》第一季第二集。当有说粤语的病人来医院就诊时,剧中由美国演员Katherine Heigl扮演的角色Isobel Stevens,同样也是实习医生,要求Yang来为病人做翻译。然而,Yang来了之后,表示其并不能与病人沟通,Stevens表示很困惑为什么,Yang说因为她是韩国人,且与其他人一样在美国长大,而她唯一会说的中文来自于家附近中餐馆的菜单。虽然Yang出生在美国较为富裕的家庭(由剧情可知,其继父为牙医,其母为家庭主妇,爱好是装饰房子),然而,剧中对她的形象塑造依旧摆脱不了西方对亚裔人群的刻板印象。
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来看,文化层面是使多模态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交际的传统、形式和技术都是由这个层面决定的。因此,字幕翻译者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文字翻译,传达影片中包含的文化元素,从而使观众能够感受到生动的异域文化。字幕翻译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避免的存在删减。在此场景中,如源语Can you just ask her what’s wrong?翻译为“你能问问她怎么了吗?”原文中不耐烦的口气,并没有在目的语中体现。如果不考虑文化层面,只从语言文本考察翻译策略,很容易忽略本场景中体现的“东方主义”话语机制对西方人造成的刻板印象。在Stevens,一个典型的美国女孩的认知世界里,像Yang一样的“东方人”就应该会讲中文,甚至在她的世界里,Yang与这个病患都被她划分为了“他者”的形象。在此场景中,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对戏剧冲突的刻画和整体意义的表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补充作用。
语境因素是多模态交际的重要制约因素,包括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指语言交际中表达话语意义时所依赖的上下文,而非语言性语境指表达话语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语言性环境和影视剧中的画面场景、语言环境、人物心理、面部表情等非语言性环境共同构筑影视剧的语篇意义。因此,综合把握语境因素对字幕翻译传递语篇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
画面 |
|
|
---|---|---|
字幕 | ST | TT |
Y: - You get a good case? S: - No, her. | -拿到好病例了吗 -不是,是她 | |
S: She won’t let me sew her up. | 她不让我缝针 | |
S: I wouldn’t have called you, but I can’t get the translator. | 我本不想呼你的,但我找不到翻译 | |
S: Can you just ask her what’s wrong? | 你能问问她怎么了吗 | |
Y:- No. S:- Why not? | -不行 -为什么不行- | |
Y: Because I grew up in Beverly Hills. | 因为我在比弗利山长大 | |
Y: The only Chinese I know is from a Mr Chow’s menu. | 我只认识周记饭馆菜单上的中文 | |
Y: Besides, I’m Korean. | 而且,我是韩裔 |
表1.《实习医生格蕾》情景1画面描述a
a注:英文字幕的质量问题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因此,英文字幕中大小写问题以及拼写错误在表1和表2中已被改正。因此,画面中字幕与表格所列字幕存在细微差别。
媒体层面包括语言媒体和非语言媒体。语言媒体包括纯语言和伴语言,其中纯语言是指声音和文字,伴语言指音响、音调、字体、布局;非语言媒体包括身体语言和非身体语言。影视剧中的辅助元素为语言感情色彩的传播起到良好的作用,其中这些元素包括语气的强弱、音效的大小及字幕文字的布局等。
上面提到的例子中病人是一位中年妇人卢女士(Mrs. Lu)。她虽受伤了,但是并不严重。她希望医生能去看她的女儿。她的女儿由于非法移民身份,不能去医院就诊。但是由于卢女士不会说英语,无法与接诊的医生Stevens沟通。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此场景中视觉模态的非语言形式——卢女士的面容(表情、眼神)、肢体(手势、姿势)和动作,与语言模态中提供的信息形成互补关系。面容、肢体和动作等身体语言强化了语言模态的效果。但由于她说的是中文,作为主要交际形式的语言并没有实现有效地意义传达。因此,在话语交际中,语言模态并没有强化视觉模态的表达效果。这种强化关系并不是相互的,而是单向的。而对于观众来讲,字幕翻译使观众摆脱了语言障碍,视觉模态和语言模态的强化关系则是相互的。不管是对于观众还是话语交际中的参与者Stevens医生,卢女士不停地用别人听不懂的语言自言自语的事实,使她的形象接近于神经质。听觉模态对形象塑造的作用依然存在。剧中,最后具有典型西方特征的Stevens医生帮助卢女士的女儿缝合了伤口,一定意义上实现了西方对东方的“救赎”。在此场景中,卢女士似乎代表了落后的、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他者”形象,等待西方的救赎。
虽然卢女士说的是中文(粤语),但在面向中国市场的字幕翻译作品依旧将其翻译成了英文,呈现英文在上,中文在下的字幕形式。这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形式统一的考虑,另一方面,作为源语的粤语,并不是所有的目的语观众都可以听懂(见表2)。
画面 |
|
|
---|---|---|
字幕 | ST | TT |
S: All right, Mrs. Lu, I’m Dr. Stevens. | 好了,卢太太,我是斯蒂文斯医生 | |
S: I’m gonna sew up your wound. | 我来帮你缝合伤口 | |
S: you’re gonna need about six stitches. | 你大概要缝六针 | |
S: Are you allergic to any medication? | 你对药物有过敏吗 | |
你会说中文吗 | L: Can you speak Chinese? | |
请你帮帮我 | L: Please help me. | |
S: Oh, I’m sorry. I-I don’t... do you speak English? | 不好意思,我不会,你会讲英文吗 | |
我女儿在外面 伤得比我还重 | L: My daughter is outside. She is worse than me. | |
我只伤到手 她就 | L: I just hurt my arm. She was... | |
你有没有听我说啊 | L: Are you listen to me? | |
S: I’ll find, um... does anybody here speak Chinese? | 我找人,有人会讲中文吗 |
表2.《实习医生格蕾》情景2画面描述
剧中除了固定班底的医生,主要人物形象为形形色色的病人。在第四季第九集中,一位医护人员Shane受伤被送往急诊,然而这位医护人员腹部纹有纳粹标志。于是当黑人医生Miranda Bailey来看诊时,他要求一位男医生。然而当同是黑人的外科男主任Richard Webber来的时候,他才说明他希望的是一位白人医生,于是Bailey故意叫来了Yang (因其亚裔的身份)。Yang虽然很不情愿,但仍然接受了这个病人。虽然社会矛盾在影视剧中被突出刻画了,然而,作为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且被广泛传播,剧中的形象刻画依然有其社会根源。影视剧形象刻画不会脱离西方对亚裔形象的认知和建构,东方主义的影响在人物形象塑造中依然存在。
迄今为止,十五季的剧情中出现了很多亚裔病人,而剧中对医生和亚裔病人的刻画多是负面的。东方成为保守和落后的代名词。而美剧中对亚裔形象的刻画,契合并强化了现实生活中西方对东方人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1所带来的“群际偏见”2(Intergroup Prejudice)。剧作理论家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也提出了“呆板刻画”的类似概念,即被看作类型片的人物塑造机制,泛指“固定的、重复的角色类型”,亦可理解为“故事事件和讲故事的人物的刻板描述”以及“错误的将表象逼真当成生活真实”的创作误区。
早在《东方学》中萨义德就指出,电子的、后现代社会的特征是,东方形象的类型化趋势不断增强。电视、电影和所有媒体资源都将信息塞进越来越标准化的模式之中。美剧中,通过赋予东方不同于西方的异域风情或野蛮的特质,西方的主体性和优越地位得以确立。电影、电视文化等领域的实践者以各种形式展现了“非西方的”、“民族的”文化。然而,正如萨义德所言,美国产出的带有东方元素的电影,多是以“中心”看“他者”的姿态。剧中描绘的东方形象是对东方异域文化元素的集中体现,是在西方语境中进行创造出来的对象,影片展现的东方元素是西方人感兴趣的东方元素。这些作品中东方形象的刻画,依然没有打破传统东方主义的束缚。这些形象多是负面或将所谓的“中国特征”进行过分的夸大,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中国和华人形象的想象和固有偏见。标准化和文化类型化加剧了19世纪学术研究和公众想象力中“妖魔化东方”的倾向。这些视听作品中的中国元素,不仅没有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主流影视作品中的力量,反而把中国神秘化、标签化。
在此文化语境中,整个文化的意义潜势、意识形态、社会系统、行为模式都会对多模态语篇意义的产生形成影响。从多模态角度考察影视翻译的意义在于,模态之间的互补关系决定了语言模态与非语言模态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共同建构整体意义,缺一不可。因此,译文须与非语言模态相互协调,以使得整体意义得以展现。在视听翻译中,译者需通过对视听模态所包含意义以及对其模态间关系的分析,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及策略,建构整体意义。
陈 林. 美剧中“东方”形象建构的多模态分析——以《实习医生格蕾》为例A Multimodal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riental Image in American Drama—A Case Study of Grey’s Anatomy[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12): 3118-312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12420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619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