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意义]:“十四五”期间,坚持创新成为重要指导方向。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通过论文合著的方式推动科研创新,并取得一定的成效。通过对我国高校教育学论文合著进行研究,进一步推动知识合作和协同创新。[方法/过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对2012年至2021年期间CSSCI来源期刊中的教育学期刊进行研究,以我国高校的合著论文为统计对象,建立论文合著网络。[结果/结论]:我国高校教育学论文合著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密度随网络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北京师范大学占据网络中心位置,少数高校具备强大的传递学术信息的能力;构成紧密关系对的高校突破了地理限制;论文合著网络清晰呈现出核心和边缘地带。由此提出相关建议:在宏观上完善跨校合作机制,在微观上营造有利于高校间合作的环境。 [Objective/Significance]: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nsisting on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uiding direction. As the backbone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mo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by co-authoring papers, and have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o-authoring of educational pap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y country, knowledge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will be further promoted. [Methods/Process]: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is paper conducts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journals in CSSCI source journals from 2012 to 2021, takes the co-authoring paper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s the statistical object, and establishes paper co-authoring networks. [Re-sults/Conclusion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scale of the co-authoring network of educational pa-p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y country is constantly expanding, and the network density increase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network scal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occupies a central po-sition in the network, and a few universities have a strong ability to transmit academic information. Colleges that form close relationship pairs break through geographic restrictions. The paper co-authoring network clearly presents the core and peripheral areas. 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we should improve the cross-school cooperation mechanism on the macro level, and create an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on the micro level.
[目的/意义]:“十四五”期间,坚持创新成为重要指导方向。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通过论文合著的方式推动科研创新,并取得一定的成效。通过对我国高校教育学论文合著进行研究,进一步推动知识合作和协同创新。[方法/过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对2012年至2021年期间CSSCI来源期刊中的教育学期刊进行研究,以我国高校的合著论文为统计对象,建立论文合著网络。[结果/结论]:我国高校教育学论文合著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密度随网络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北京师范大学占据网络中心位置,少数高校具备强大的传递学术信息的能力;构成紧密关系对的高校突破了地理限制;论文合著网络清晰呈现出核心和边缘地带。由此提出相关建议:在宏观上完善跨校合作机制,在微观上营造有利于高校间合作的环境。
社会网络分析,论文合著,网络特征,协同创新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Based on CSSCI Source Journals in Recent 10 Years
Jingyi Zhou, Xiao Liu*, Yanfei S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Received: Jul. 24th, 2022; accepted: Aug. 17th, 2022; published: Aug. 26th, 2022
[Objective/Significance]: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nsisting on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uiding direction. As the backbone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mo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by co-authoring papers, and have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o-authoring of educational pap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y country, knowledge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will be further promoted. [Methods/Process]: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is paper conducts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journals in CSSCI source journals from 2012 to 2021, takes the co-authoring paper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s the statistical object, and establishes paper co-authoring networks. [Results/Conclusion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scale of the co-authoring network of educational pap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y country is constantly expanding, and the network density increase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network scal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occupies a central position in the network, and a few universities have a strong ability to transmit academic information. Colleges that form close relationship pairs break through geographic restrictions. The paper co-authoring network clearly presents the core and peripheral areas. 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we should improve the cross-school cooperation mechanism on the macro level, and create an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on the micro level.
Keywords:Social Network Analysis, Co-Authoring Papers, Network Featur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成为贯穿“十四五”期间的重要指导方向。作为创新的主要阵地,高校承担着创新驱动发展的重任。在知识经济时代,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合作在科研领域成为了主流,逐渐引领科研活动。Koseoglu M A学者认为,科研合作是指两个及以上的科研人员、机构或地区进行科研互动,促进知识分享的同时实现共同的目标 [
目前,我国教育学科呈现出交叉融合的趋势。交叉融合不仅指学科内部的交叉,还包括学科外部的大跨度交叉 [
诸多学者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论文合著进行研究。温芳芳等学者从我国情报学期刊中选取合著论文并进行合著率、合作度等分析和研究,以期得出结论和启示 [
目前,有关论文合著相关主题的研究被诸多学者广泛关注,然而仍存在不足之处:1) 针对特定学科,尤其是教育学领域的论文合著相关论文较少,如王中晶等学者的我国教育学国际论文主题研究 [
社会网络分析法(SNA)被广泛运用于多个学科领域,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对学科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运用数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和知识,通过可视化分析生动展现网络结构和规律等 [
CSSCI来源期刊在社会科学领域地位较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样本选取2012年至2021年期间CSSCI来源期刊目录的教育类期刊,按照2012~2013年度、2014~2016年度、2017~2018年度、2019~2020年度、2021~2022年度共5个目录,统计当年发表在入选期刊上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样本。若出现期刊在某一年份未能成功入选CSSCI来源期刊,则该年份发表的学术论文不纳入统计范围。表1详细列举了2012年至2021年期间的入选期刊和入选日期。
序号 | 入选期刊名称 | 入选年份 | 序号 | 入选期刊名称 | 入选年份 |
---|---|---|---|---|---|
1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 2012~2021 | 22 | 全球教育展望 | 2012~2021 |
2 | 比较教育研究 | 2012~2021 | 23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2012~2013 |
3 | 大学教育科学 | 2012~2016、2019~2021 | 24 | 外国教育研究 | 2012~2021 |
4 | 电化教育研究 | 2012~2021 | 25 | 现代大学教育 | 2012~2021 |
5 | 复旦教育论坛 | 2012~2021 | 26 | 现代教育技术 | 2012~2021 |
6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2~2021 | 27 |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 2012~2021 |
7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2~2021 | 28 | 现代远距离教育 | 2012~2016、2021 |
8 | 高教探索 | 2012~2020 | 29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12~2021 |
9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12~2021 | 30 | 研究生教育研究 | 2012~2013、2017~2018、2021 |
10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2021 | 31 | 远程教育杂志 | 2012~2021 |
11 | 江苏高教 | 2012~2021 | 32 | 中国大学教学 | 2012~2013 |
12 | 教师教育研究 | 2012~2021 | 33 | 中国电化教育 | 2012~2021 |
13 | 教育发展研究 | 2012~2021 | 34 | 中国高等教育 | 2012~2021 |
14 | 教育科学 | 2012~2021 | 35 | 中国高教研究 | 2012~2021 |
15 | 教育学报 | 2012~2021 | 36 | 中国教育学刊 | 2012~2021 |
16 | 教育研究 | 2012~2018、2021 | 37 | 中国特殊教育 | 2012~2020 |
17 | 教育研究与实验 | 2012~2021 | 38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 2014~2021 |
18 | 教育与经济 | 2012~2021 | 39 | 学前教育研究 | 2014~2021 |
19 | 开放教育研究 | 2012~2021 | 40 | 高校教育管理 | 2017~2021 |
20 | 课程·教材·教法 | 2012~2021 | 41 | 中国远程教育 | 2017~2021 |
21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 2012~2021 | 42 | 教育科学研究期刊 | 2021 |
表1. 2012~2021年进入CSSCI来源期刊目录的教育学期刊汇总
本文通过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下简称CNKI)获取全部数据。首先,通过CNKI,在高级检索中的文献来源一项输入期刊名称,进行检索。若遇到名称相似的期刊,则通过人工识别将其剔除。其次,将文献进行筛选,把符合条件的学术论文按照发表时间进行排序。最后,将出现独立作者的学术论文进行删除,抽取署名机构,共获得8706篇合著论文。图1清晰展示了2012年至2021年我国高校在教育学领域合著论文数的变化趋势。总体而言,合著论文数呈现上升趋势。
图1. 2012~2021年我国高校合著论文数变化趋势图(教育学)
本文的基本研究对象为合著论文的署名机构中出现的校一级组织机构,例如大学、学院等。在合著网络中,将署名学校视为行动者,将同一篇合著论文中出现的不同署名学校的关系看作行动者关系。把符合条件的署名机构以一年为时间单位,分别建立10个对称矩阵。(由于篇幅有限且对称矩阵较为庞大,故未进行展示)其中,矩阵的行和列代表高校,矩阵中的元素数值代表不同高校之间合著论文的次数。本文对于合著论文中署名高校的出现顺序不做要求和区分,只要一篇合著论文中同时出现2个署名高校就视为他们之间合作一次。若出现合著论文的署名高校数量大于2所的情况,以同时出现3所高校A、B、C为例,视为A和B、B和C、A和C之间分别合作一次,以此类推。
本文一共使用到三个软件工具:Excel2013软件、Ucinet64软件以及NetDraw软件。其中使用Excel2013软件对符合条件的署名高校进行整理,建立对称矩阵并通过统计不同高校之间合著论文的次数进行紧密关系对的研究分析;使用Ucinet64软件,将已建立的10个对称矩阵导入其中,分别对网络规模、密度和中心性进行分析;使用NetDraw软件绘制网络结构图,进行网络演化趋势分析。
网络规模是指网络中行动个体或组织的全部数目。在通常情况下,规模越大,结构也越复杂 [
图2. 2012~2021年我国高校论文合著网络规模(教育学)
网络密度可以揭示各点之间的关联程度。密度越大,表示各个点之间关联程度越高,越联络 [
图3. 2012~2021年我国高校论文合著网络密度(教育学)
中心性指标可以评价个人或组织的重要性、地位的优越性等。程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是中心性的重要形式,也是两项最主要的结构指标 [
在我国教育学论文合著网络中,总体来看近十年程度中心性最高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三所师范类高校,体现了在网络中不可替代的中心地位(见图4)。从中介中心性角度,总体来看近十年中介中心性最高的高校为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在教育学学科领域实力雄厚的高校,在近十年中,北京师范大学九年中介中心性指标位列第一,2020年被华东师范大学超越;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高校以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实力强劲的综合类高校居于前列(见表2)。综合以上对中心性的分析,实力强大的师范类高校以及综合类高校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资源实现共享,吸引众多学术人员参与到教育学学科的科研工作,并且积极与其他高校进行学术合作,体现出了在网络中强大的联络能力。
图4. 高校教育学论文合著网络程度中心性: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
2012年 | 北京师范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西南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2013年 | 北京师范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浙江大学 |
2014年 | 北京师范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西南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2015年 | 北京师范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西南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2016年 | 北京师范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西南大学 |
2017年 | 北京师范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西南大学 |
2018年 | 北京师范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西南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2019年 | 北京师范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浙江大学 |
2020年 | 华东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北京大学 | 西南大学 |
2021年 | 北京师范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浙江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表2. 2012~2021年我国高校论文合著网络中介中心性排名(教育学)
在我国高校教育学论文合著网络中,每年高校之间教育学论文合著的次数大多数在10次以内,少数高校论文合著次数超过10次。因此,把年论文合著次数超过10次的高校(包括10次)称为紧密关系对(见表3)。表3中,2013年和2014年紧密关系对数量最少,仅3对;2020年最多,达到14对。近十年中,北京师范大学与其他高校组成的紧密关系对最多。从2020年起,由华东师范大学组成的紧密关系对陆续增加。在所有紧密关系对中,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组成的关系对最紧密,这对高校在2015年论文合著次数高达22次。通过对近十年的紧密关系对进行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紧密关系不存在区位临近的特点,说明地理优势并没有为高校合著论文创造条件。如今,高校间的论文合著已经突破了地理上的限制,更多是由于在教育学学科领域研究联系密切而形成紧密关系。
年份 | 紧密关系对及论文合著次数(次) |
---|---|
2012年 |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10);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17);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15);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11);北京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10) |
2013年 | 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12);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10);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11) |
2014年 |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18);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12);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23) |
2015年 |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22);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14);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14);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11);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13);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15);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13);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10) |
2016年 | 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16);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12);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19);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11);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10) |
2017年 |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10);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11);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20);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13) |
2018年 |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20);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11);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14);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10);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14);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11);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10);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16);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14) |
2019年 |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17);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11);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16);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10);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14);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23);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10) |
2020年 |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19);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14);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11);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18);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10);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12);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11);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12);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10);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10);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10);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10);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11);华东师范大学–江南大学(11) |
2021年 |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19);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17);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15);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11);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19);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13);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10);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14);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11);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14);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11);华东师范大学–江南大学(14) |
表3. 我国高校论文合著网络的紧密关系对(教育学)
为了有效避免高校间论文合著过程中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本研究选定合作次数大于1的高校,选取2012年、2015年、2018年和2021年为观测点,绘制高校论文合著网络图,生动展示我国高校在教育学学科领域论文合著的演化趋势。在下面的网络图中,蓝色的方块代表不同的高校,连线代表论文合著的关系。从图中还可以看出高校处于核心地带还是边缘地带。
在2012年论文合著网络中(见图5),北京师范大学处于网络的中心,周边紧靠着一系列教育学强校。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处于通道位置,起到连接核心地带和边缘地带的作用。重庆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大学等部分高校处于网络的边缘地带。
图5. 2012年我国高校教育学论文合著网络结构图
在2015年论文合著网络中(见图6),北京师范大学依旧位于中心位置。相比2012年网络图,中南大学占据了通道位置,而上海交通大学转移至边缘地带。南昌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同样位于边缘地带。
图6. 2015年我国高校教育学论文合著网络结构图
在2018年论文合著网络中(见图7),出现了两个中心地带:分别以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为核心,周围聚集众多其他高校。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打通了连接核心和边缘地带的通道位置。值得注意的是,中南大学再次转移至边缘地带。同济大学、郑州大学等位于网络的边缘。
图7. 2018年我国高校教育学论文合著网络结构图
在2021年论文合著网络中(见图8),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分别形成了三个核心地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大学等再次处于边缘地带。
图8. 2021年我国高校教育学论文合著网络结构图
综上所述,近十年我国教育学论文合著网络的核心地带数量在增加,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心位置受到威胁。网络呈现聚集化特征,诸多高校向中心位置集聚。一些高校处于网络的边缘地带,没有形成论文合著子网络。通过对四年的观测点进行观察,占据核心和边缘地带通道位置的高校尚不固定,网络结构图未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
通过对近十年我国教育学论文合著网络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论文合著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参与到论文合著的高校数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网络密度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而增加。总体来看,论文合著网络密度较小,高校之间的关联程度较低。
第二,从程度中心性角度,北京师范大学连续十年程度中心性最高,体现了其在网络中的中心地位;从中介中心性角度,除北京师范大学以外,华东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高校以及北京大学等综合类高校位居前列,体现了强大的传递和控制教育学领域学术信息的能力。
第三,从关系紧密对角度,构成紧密对的高校未呈现出区位临近的特点。可见高校间主要是基于对教育学研究的联系密切度而进行论文合著,地理因素并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第四,网络结构图可以清晰呈现出核心和边缘地带。近十年来,核心地带的数量在增加,在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中心的核心地带的基础上增加了以华东师范大学和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中心的两个核心地带;一些双一流高校处于边缘地带,没有出现在核心地带。
基于上述结论,我国高校在教育学论文合著方面由少数高校主导,论文合著关系的建立主体没有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我国高校在教育学论文合著方面得出如下启示:
在宏观层面,完善跨校合作机制。第一,完善高校教师访学制度。高校教师跨校进行访学不仅是一个提高自身学术素养的过程,而且是进行学术交流、实现学术信息共享的机会。目前,国内的访学制度更侧重于“输入”,通过学习去弥补自身的不足,忽视了将学术资源进行“输出”,从而实现学术交流与合作。此外,鼓励学术带头人积极参与到访学计划中。不断优化访学制度,让更多的高校教师进行跨校交流,实现科研合作。第二,推进高校战略联盟模式。高校联盟是实现知识共享和协同创新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国积极促进高校联盟建设,例如粤港澳高校联盟、成渝高校联盟、陕西省的“长安联盟”、山西省的“三晋高校联盟”等,实现了区域高校联盟,并且在高校资源共享和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高校联盟战略,促进合作创新。第三,确保对普通高校科研经费的供给。目前一些重点师范类高校以及实力强大的综合类高校在教育学论文合著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些高校拥有充裕的科研经费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并且实现“强强合作”。加大对普通院校科研经费的投入,促进跨校合作。
在微观层面,营造有利于合作的环境。一方面,充分利用合作平台实现信息交流和学术互助。目前高校中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较少,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主要是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等方式进行研究,遇到科研问题也通常是向导师和同门师哥师姐寻求帮助。由此可见,学术交流通常是在高校内完成,缺少跨校合作的交流机会。近年来,虚拟学术社区发展迅速,例如小木虫、丁香园等成为学术交流的新兴场所。虚拟学术社区可以实现跨校之间科研互助和学术交流,共同促进学术发展;另一方面,鼓励跨校修读学分互认的模式。高校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校园内完成课程学习和信息交流。跨校修读学分互认的模式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实现课程资源和学术资源共享,促进跨校合作。
本研究虽然从教育学学科领域出发,研究近十年高校论文合著网络特征,得出相应结论和启示,但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研究:一是本研究数据全部来自于CSSCI来源期刊,只能代表部分合著关系,未来可以将SCI等来源期刊纳入其中,更加全面地分析我国教育学论文合著网络。二是本研究的基本对象为作者单位,揭示了高校之间论文合著的相关规律,未涉及具体合著作者的研究内容。因此未来研究可将作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其中,从多角度探索论文合著网络的规律。
周静祎,刘 笑,宋燕飞. 我国高校教育学论文合著现状研究——基于近十年CSSCI来源期刊的社会网络分析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Authoring of Educational Pap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Social Network Analysis Based on CSSCI Source Journals in Recent 10 Years[J]. 应用数学进展, 2022, 11(08): 5994-6006. https://doi.org/10.12677/AAM.2022.118632
https://doi.org/10.1007/s11192-016-1894-5
https://doi.org/10.16507/j.issn.1006-6055.2022.03.002,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