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2169-2556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10.12677/ASS.2022.117386 ASS-53887 ASS20220700000_63551642.pdf 人文社科 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eaning of Life, Family Cohesion, Adaptability and School Adaptation in Freshmen 1 * 1 2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null 06 07 2022 11 07 2812 2820 © Copyright 201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201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对665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据此分析生命意义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得分与常模相比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学新生的环境总体认同维度得分在性别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活自理适应性维度和身心症状表现维度得分在生源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校适应的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在专业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生活自理适应性维度外,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各维度与学校适应各维度及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学校适应各维度及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生命意义感中的拥有意义感维度及家庭亲密度对学校适应有一定的预测功能,整体预测力为14.9%,家庭亲密度在拥有意义感对学校适应的预测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果量为0.300。结论:生命意义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密切相关,良好的生命意义感水平和家庭功能有助于大学新生更好地实现学校适应。拥有意义感可以通过家庭亲密度影响学校适应。 Objectiv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eaning of life,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and school adaptation in freshmen. Methods: 665 freshmen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Life Meaning Scale, the 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 and the Adaptability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research analyzed the impact of meaning of life,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on school adaptation. Results: 1) Compared with the norm, the school adaptation of freshmen was at the lower middle level;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 of overall environmental identity dimension in term of gend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elf-care adaptability dimension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symptom performance dimension in the place of origi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and total score of school adaptation in specialty;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except for the self-care adaptability dimension, the dimensions of freshmen’s meaning of life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imensions and total score of school adaptation.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dimension and total score of school adaptation; the sense of ownership in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family cohesion have a certain predictive function on school adaptation, and the overall predictive power is 14.9%. Family cohesion has a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in the prediction of meaning of life on school adaptation, and the amount of mediating effect is 0.300. Conclusion: The meaning of life,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chool adaptation level of freshmen. Good meaning of life and family function can help freshmen better adapt to school. The sense of ownership in the meaning of life can affect school adaptation through family cohesion.

生命意义感,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学校适应, Meaning of Life Family Cohesion Family Adaptability School Adaptation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对665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据此分析生命意义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得分与常模相比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学新生的环境总体认同维度得分在性别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活自理适应性维度和身心症状表现维度得分在生源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校适应的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在专业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生活自理适应性维度外,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各维度与学校适应各维度及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学校适应各维度及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生命意义感中的拥有意义感维度及家庭亲密度对学校适应有一定的预测功能,整体预测力为14.9%,家庭亲密度在拥有意义感对学校适应的预测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果量为0.300。结论:生命意义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密切相关,良好的生命意义感水平和家庭功能有助于大学新生更好地实现学校适应。拥有意义感可以通过家庭亲密度影响学校适应。

关键词

生命意义感,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学校适应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eaning of Life, Family Cohesion, Adaptability and School Adaptation in Freshmen<sup> </sup>

Hao Wang, Yuan Sun

Education School,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Jun. 9th, 2022; accepted: Jul. 13th, 2022; published: Jul. 21st, 2022

ABSTRACT

Objectiv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eaning of life,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and school adaptation in freshmen. Methods: 665 freshmen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Life Meaning Scale, the 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 and the Adaptability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research analyzed the impact of meaning of life,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on school adaptation. Results: 1) Compared with the norm, the school adaptation of freshmen was at the lower middle level;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 of overall environmental identity dimension in term of gend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elf-care adaptability dimension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symptom performance dimension in the place of origi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and total score of school adaptation in specialty;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except for the self-care adaptability dimension, the dimensions of freshmen’s meaning of life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imensions and total score of school adaptation.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dimension and total score of school adaptation; the sense of ownership in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family cohesion have a certain predictive function on school adaptation, and the overall predictive power is 14.9%. Family cohesion has a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in the prediction of meaning of life on school adaptation, and the amount of mediating effect is 0.300. Conclusion: The meaning of life,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chool adaptation level of freshmen. Good meaning of life and family function can help freshmen better adapt to school. The sense of ownership in the meaning of life can affect school adaptation through family cohesion.

Keywords:Meaning of Life, Family Cohesion, Family Adaptability, School Adapta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学校适应是指学生能对自己的心理客观地加以认识,并能根据情况从行动上进行积极的调整 [ 1 ]。良好的学校适应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学校的适应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适应不良的问题 [ 2 ]。大学新生由于面临着环境的重大变化,会较多出现适应方面的问题,适应大学生活是高校新生教育的基本目标 [ 3 ]。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概念源自于Olson等人的研究。Olson认为家庭功能是由亲密度、适应性和沟通三个方面共同组成的 [ 4 ]。家庭亲密度是指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关系相近程度,家庭适应性则是指家庭系统在应对外在环境压力或家庭发展困境时,主动寻求应变的能力。研究表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心理健康水平间呈现出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 5 ],低水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个体更容易产生网络成瘾倾向 [ 6 ],家庭适应性对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有一定的影响 [ 7 ]。

生命意义感是人们领会、理解或看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伴随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目标、任务和使命,它分为拥有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两个维度 [ 8 ]。生命意义感对个体的适应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 9 ]。学校适应作为适应的一个方面,也会受到生命意义感的影响。相比于其他年级,大学新生在生活适应与生命意义感上更弱 [ 9 ],大学新生应该作为重点研究与帮助的对象。本研究着眼于大学新生这一群体,探索生命意义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以及学校适应三者间的关系,以为大学新生的健康教育提供借鉴和指引。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武汉市某综合性大学的新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线下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682份,回收有效问卷665份(97.51%)。其中,男生293人,女生372人;城市生源地学生371人,农村生源地学生294人;文科学生168人,理科学生133人,工科学生157人,艺术学生137人,医科学生70人。

2.2. 研究工具 2.2.1. 生命意义感量表

采用Steger等人编制,王鑫强修订的《生命意义感量表(MLQ)中文修订版》量表。量表采用七点计分法,包括拥有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两个维度。总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802,拥有意义感α系数为0.760,寻求意义感α系数为0.825 [ 10 ]。由于Steger等人的研究指出,生命意义感的两个维度间的相关并不显著 [ 8 ],且国内研究者也在研究中证实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 11 ] [ 12 ],因此本研究将对这两个维度进行分别讨论,而不对量表总分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效度拟合指数为: χ2/df = 2.803、RMSEA = 0.052、GFI = 0.973、CFI = 0.958、NFI = 0.937、NNFI = 0.945,该量表整体而言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

2.2.2. 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

采用Olson等人编制,费立鹏等人翻译并多次修订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包括亲密度与适应性两个分量表。由于亲密度和适应性属于家庭功能中相对独立的两个部分,并非同一变量的不同维度,因此计分时不进行总分计算。原量表分为实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期望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两个部分,两部分问卷内容完全相同,用以考察实际与期望的差异。由于本研究仅需要探讨实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其他变量的影响,因此仅采用实际部分。问卷经过多次验证,确定适合用于国内的研究。两个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5、0.73 [ 13 ]。在本研究中,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7、0.83,效度指标拟合良好,分别为:χ2/df = 5.662、RMSEA = 0.092、GFI = 0.919、CFI = 0.983、NFI = 0.948、NNFI = 0.958。

2.2.3.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

采用卢谢峰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包括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七个维度。总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978,分量表α系数的范围在0.5790~0.7759之间 [ 14 ]。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效度指标拟合良好,分别为:χ2/df = 3.714、RMSEA = 0.064、GFI = 0.990、CFI = 0.905、NFI = 0.938、NNFI = 0.991。

2.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使用单样本t检验考察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得分与常模的差异;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考察不同背景维度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得分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察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和学校适应的相关性;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探寻变量间的回归关系,并进一步以因果步骤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3.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因为本研究使用的都是问卷测量的方式,这样相同的收集数据方式有可能会导致共同方法偏差,因此使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最大的因子解释了总变异量的37.75% (小于临界值40%),因此判定本次研究没有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3.2. 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3.2.1.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总体情况

如表1所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得分与常模 [ 14 ] 对比,在学习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总体认同三个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常模,其余各维度得分低于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cores of freshmen’ school adaptation and the nor
维度 得分 常模 t
学习适应性 25.88 ± 5.975 25.03 ± 5.668 3.666**
人际适应性 37.33 ± 7.509 39.00 ± 7.107 −5.747**
角色适应性 31.43 ± 6.765 33.90 ± 5.850 −9.428**
职业选择适应性 28.56 ± 5.567 24.64 ± 6.311 18.187**
生活自理适应性 21.81 ± 5.138 25.85 ± 3.254 −20.266**
环境的总体认同 22.96 ± 5.066 21.11 ± 5.056 9.390**
身心症状表现 33.55 ± 8.085 36.97 ± 6.746 −10.904**

表1.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得分与常模的比较

3.2.2. 不同背景维度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差异

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在不同背景维度上的差异,见表2。

性别变量上,环境的总体认同维度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其余维度及总分差异不显著。

Differences in school adaptation scores of freshmen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dimension
变量 学习 适应性 人际 适应性 角色 适应性 职业选择 适应性 生活自理 适应性 环境的 总体认同 身心症 状表现 总分
M ± SD
性别 25.73 ± 5.938 36.69 ± 7.743 31.11 ± 7.062 28.32 ± 5.596 21.64 ± 5.588 22.46 ± 5.074 33.21 ± 8.135 203.23 ± 38.805
25.99 ± 6.009 37.83 ± 7.291 31.68 ± 6.519 28.76 ± 5.544 21.95 ± 4.757 23.35 ± 5.032 33.83 ± 8.047 204.87 ± 35.787
t −0.559 −1.945 −1.082 −1.013 −0.744 −2.237* −0.972 −0.565
生源地 城市 26.18 ± 5.755 37.83 ± 7.291 31.76 ± 6.731 28.66 ± 5.981 22.2 ± 5.064 23.23 ± 5.170 34.11 ± 8.052 206.27 ± 36.975
农村 25.5 ± 6.229 36.69 ± 7.359 31.01 ± 6.795 28.44 ± 5.003 21.32 ± 5.198 22.62 ± 4.918 32.86 ± 8.087 201.47 ± 37.210
t 1.473 1.948 1.422 0.512 2.206* 1.537 1.985* 1.659
专业 27.74 ± 6.008 40.38 ± 7.599 34.21 ± 6.285 29.85 ± 5.793 23.84 ± 3.897 24.62 ± 5.158 36.92 ± 7.762 218.65 ± 34.457
25.14 ± 6.042 35.02 ± 7.486 28.87 ± 6.666 27.02 ± 5.535 20.47 ± 5.783 21.72 ± 4.972 31.6 ± 7.403 192.59 ± 37.193
25.13 ± 5.64 36.61 ± 7.803 30.75 ± 6.766 27.75 ± 5.071 21.29 ± 5.550 22.23 ± 4.956 33.08 ± 8.034 203.42 ± 38.361
27.36 ± 5.24 39.33 ± 5.992 34.22 ± 5.438 30.81 ± 5.435 23.46 ± 4.127 24.23 ± 4.824 35.65 ± 6.852 215.64 ± 28.938
21.57 ± 5.129 32.06 ± 4.128 25.64 ± 4.00 25.87 ± 3.810 17.43 ± 3.343 20.46 ± 3.662 26.16 ± 6.344 170.43 ± 24.118
F 18.117** 24.531** 37.741** 16.774** 29.88** 14.896** 31.082** 32.555**

表2. 不同背景维度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得分差异

注:** p < 0.01、* p < 0.05,下文相同。

生源地变量上,生活自理适应性维度和身心症状表现维度城市生源地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生源地学生,其余维度及总分差异不显著。

专业变量上,不同专业大学新生的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上的差异均显著,通过事后比较分析可知:①在学习适应性上,医科专业大学新生平均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专业,理科与工科专业大学新生平均得分显著低于文科与艺术专业大学新生;② 在人际适应性上,医科专业大学新生平均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专业,理科与工科专业大学新生平均得分显著低于文科与艺术专业大学新生;③ 在角色适应性上,医科专业大学新生平均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专业,理科专业大学新生平均得分显著低于工科、文科与艺术专业,工科专业大学新生平均得分显著低于文科与艺术专业大学新生;④ 在职业选择适应性上,医科专业大学新生平均得分显著低于工科、文科与艺术专业大学新生,理科与工科专业大学新生平均得分显著低于文科与艺术专业大学新生;⑤ 在生活自理适应性上,医科专业大学新生平均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专业,理科与工科专业大学新生平均得分显著低于文科与艺术专业大学新生;⑥ 在环境的总体认同上,医科专业大学新生平均得分显著低于工科、文科与艺术专业大学新生,理科与工科专业大学新生平均得分显著低于文科与艺术专业大学新生;⑦ 在身心症状表现上,医科专业大学新生平均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专业,理科与工科专业大学新生平均得分显著低于文科与艺术专业学生;⑧ 学校适应总分上,医科专业大学新生平均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专业,理科专业大学新生平均得分显著低于工科、文科与艺术专业大学新生,工科专业大学新生平均得分显著低于文科与艺术专业大学新生。

3.2.3. 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除生活自理适应性维度与生命意义感的各维度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各维度及学校适应总分与生命意义感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各维度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见表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se of life meaning, family cohesion, adaptability and school adaptatio
拥有 意义感 寻求 意义感 家庭 亲密度 家庭 适应性 学习 适应性 人际 适应性 角色 适应性 职业选择 适应性 生活自理 适应性 环境的总体 认同 身心症 状表现
拥有 意义感 1
寻求 意义感 0.210** 1
家庭 亲密度 0.100** 0.091* 1
家庭 适应性 0.141** 0.131** 0.780** 1
学习 适应性 0.122** 0.112** 0.400** 0.314** 1
人际 适应性 0.154** 0.127** 0.351** 0.264** 0.782** 1
角色 适应性 0.135** 0.092* 0.292** 0.246** 0.705** 0.612** 1
职业选择 适应性 0.168** 0.096* 0.287** 0.280** 533** 0.542** 0.606** 1
生活自理 适应性 0.044 0.074 0.208** 0.137** 0.647** 0.704** 0.549** 0.372** 1
环境的总 体认同 0.123** 0.086* 0.351** 0.293** 0.671** 0.687** 0.592** 0.465** 0.602** 1
身心症 状表现 0.114** 0.097* 0.297** 0.217** 0.723** 0.679** 0.713** 0.491** 0.636** 0.628** 1
学校适 应总分 0.122** 0.115** 0.376** 0.307** 0.818** 0.876** 0.862** 0.673** 0.766** 0.784** 0.847**

表3. 生命意义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学校适应的相关

3.3. 回归分析及中介效应分析

以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为自变量,学校适应为因变量,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Regression analysis of life meaning,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to school adaptatio
进入回归顺序与维度名 多元相关系数R 决定系数R square 调整后R square 标准化回归系数
1.家庭亲密度 0.376 0.141 0.140 0.367
2.拥有意义感 0.385 0.149 0.146 0.086

表4. 生命意义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学校适应的回归分析

该回归的整体预测力为14.9%,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学 校 适 应 = 家 庭 亲 密 度 × 0.367 + 拥 有 意 义 感 × 0.086 + 96.151

这说明生命意义感中的拥有意义感维度及家庭亲密度对学校适应有一定的预测功能。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家庭亲密度越高,拥有生命意义感水平越高,其学校适应状况越好。

对进入回归的两个变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采用温忠麟等人的中介效应检验的程序和步骤 [ 15 ],构建以家庭亲密度为中介变量,拥有意义感为自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使用因果步骤法进行检验,结果如下:

路径a表示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程度,路径b表示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路径c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影响程度,路径c’表示自变量经中介变量调解后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由图1可知,由于路径回归系数a、b、c、c’均具有显著性,且c’ < c,因此家庭亲密度在拥有意义感对学校适应的预测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果量为:0.100 × 0.367/0.122 = 0.300。

图1. 家庭亲密度的中介效应模型

4. 讨论与建议 4.1.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总体情况

本研究中,大学新生在学习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总体认同三个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常模,而在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身心症状表现四个维度上低于常模,总体而言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尤其在生活自理适应性维度上,严重低于常模水平。这说明当前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校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关注新生的融入与适应状况,特别是要关注其人际交往、角色转变与适应、生活自理、身心健康方面,对适应不良的新生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教育,以避免不良的适应状况带来的问题。

4.2. 不同背景维度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

本研究中,不同性别的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情况基本没有显著差别,这与已有的一些研究情况不同。在过往的一些研究中,女生的学校适应情况普遍显著优于男生 [ 16 ] [ 17 ] [ 18 ],而在本研究中,女生的总体学校适应及各维度得分与男生的没有差异。这说明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家庭与教育经历差异愈发减小,学校适应的男女差异也正随之缩小。

生源地差异方面,在生活自理适应性维度和身心症状表现维度上,城市生源地学生显著好于农村生源地学生。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大学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城市生源地的学生来说是相对熟悉的环境,而农村生源地的学生要面临着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环境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他们往往需要花费更多地精力来适应这种新的生活环境。同时城市的中小学一般都会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学生的心理应对能力较强,而农村学校较少重视这些方面,农村生源地的学生比较容易出现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这提示我们高校需要注重新生的城乡差异,对农村生源地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帮助。

不同专业学生在学校适应情况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学科特性对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水平有重要影响。总体而言,医科学生的适应状况最差,理科、工科学生次之,文科与艺术专业学生适应最好。这与前人的研究一致 [ 19 ] [ 20 ] [ 21 ],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医学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复杂性较强,学习过程比较漫长,再加上社会环境对医学生的期望提高,所以医学专业新生面临的适应问题比较严重,这是高校需要重视的方面,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展开对医学新生的适应教育。理工科的学习任务及难度比文科、艺术专业要大,且教学进度快,学习方式与中学相比会有很大的不同,并且理工科学生偏内向,这都会导致他们在适应方面会出现一些问题,也是高校需要关注的群体。

4.3. 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除了生活自理适应性维度外,大学新生的生命意义感各维度得分越高,学校适应各维度得分也越高。这说明生命意义感比较高的新生更容易适应大学的学校生活。明白自身生命的意义,并有着清晰生命目标的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后,能够更加主动地去探寻并尽力适应全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生命意义感对于生活自理适应没有影响,可能是由于生活自理适应更多依赖于家庭的培养与教育,以及大学前的经历及形成的能力(如住宿经历等),而生命意义感对其影响较小。

家庭亲密度得分越高,其学校适应得分也越高,这说明来自和谐美满家庭的大学新生更容易适应大学生活。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水平很难超越其家庭功能的发挥水平 [ 22 ],而本研究则进一步证明了家庭功能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具有良好家庭亲密关系的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来自家庭成员的支持,具有坚实的后盾,在适应新生活的过程中也会更有自信和力量,来自家人的关爱、提醒、支招也能使他们较好地处理出现的问题,有助于促进大学新生更快融入大学生活,而不良的家庭亲密关系与家庭适应状况则会带来学校适应上的不利影响。

4.4. 家庭亲密度在大学新生拥有意义感与学校适应间的中介作用

拥有意义感既直接影响学校适应,也通过家庭亲密度间接对学校适应产生影响。拥有明确的目标,能够体验到人生意义的大学新生,也能找到其适宜的家庭角色,与家庭成员间建立亲密的关系,在面对新环境时能够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更有信心去应对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

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对大学新生的生命教育,提升其生命意义感来帮助大学新生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也可以通过对新生家庭基本情况的调查来预测其学校适应状况,以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同时高校要重视家校沟通,可以适时地开展对家长的教育,促使家庭功能的和谐发展,让家人多关爱、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使学生虽然远离家人,但也能在心理上感受到与家人的亲密联结,体会到家人的支持力量,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新生活。

文章引用

汪 皓,孙 远. 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eaning of Life, Family Cohesion, Adaptability and School Adaptation in Freshmen[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07): 2812-282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7386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方晓义, 沃建中, 等.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2): 95-101. 邹小勤. 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特征的实证分析[J]. 现代教育管理, 2014(5): 100-104. 赵利.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目标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 2015(8): 75-76. DHO (1983) 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VI. Theoretical Update. Family Process, 1, 144-167.
https://doi.org/10.1111/j.1545-5300.1983.00069.x
曹雪梅, 左占伟, 李霞, 等. 初中生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关系研究[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0, 12(3): 97-101. Park, S.K., Kim, J.Y. and Cho, C.B. (2008)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rrelations with Family Factors among South Korean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43, 895-909. 郭秀丽, 姜峰. 大学新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J]. 中国校医, 2010, 24(2): 127-128. Steger, M.F., Frazier, P., Oishi, S., et al. (2006) 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3, 80-93.
https://doi.org/10.1037/0022-0167.53.1.80
冯媛媛. 高校学生生命意义感、生活压力与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王鑫强, 游雅媛, 张大均. 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及与心理素质的关系[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8(10): 161-167. 张姝玥, 许燕. 高中生生命意义寻求与生命意义体验的关系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 20(6): 871-873. 蒋海飞, 刘海骅, 苗淼, 等. 生命意义感对大学新生日常烦心事和心理适应的影响[J]. 心理科学, 2015, 38(1): 123-130.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宏.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卢谢峰.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温忠麟, 张雷, 侯杰泰, 等.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 2004(5): 614-620. 吴剑. 影响大学生适应的心理冲突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06. 邹小勤. 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厦门: 厦门大学, 2013. 张光珍, 梁宗保, 邓慧华, 等. 学校氛围与青少年学校适应: 一项追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4): 371-379. 舒扬, 龙榕, 宋明武. 医专学生学校适应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 卫生软科学, 2009, 23(5): 498-499. 王旭美, 谢晖. 医学本科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学校适应相关性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3, 34(2): 160-162, 165. 邹姗. 医学新生适应状况调查研究——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医科大学, 2018. 方晓义, 徐洁, 孙莉, 等. 家庭功能: 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4): 544-55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