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亟需大量创新型科技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的大学,无疑将肩负此重要使命,为国育才、助力发展。本文从理论教育与思政教育、工程思维与实践能力、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等四个方面对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ptimizing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form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realiz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 large number of innovati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re urgently needed to meet the needs of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talent training base, the university will undoubtedly shoulder this important mission,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and helping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strategies of innovati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from four aspects: theoret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gineering think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inter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flexible and divers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亟需大量创新型科技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的大学,无疑将肩负此重要使命,为国育才、助力发展。本文从理论教育与思政教育、工程思维与实践能力、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等四个方面对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
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策略
Yulong Cao, Hangyu Zhu, Jianli Li
School of Materials and Metallurgy,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Jun. 18th, 2022; accepted: Jul. 15th, 2022; published: Jul. 21st, 2022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ptimizing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form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realiz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 large number of innovati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re urgently needed to meet the needs of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talent training base, the university will undoubtedly shoulder this important mission,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and helping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strategies of innovati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from four aspects: theoret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gineering think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inter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flexible and divers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Keywords:University, Innovati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Training Strategie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及科技强国发展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是关乎知识发现、原始创新,发明创造、技术创新,流程再造、应用创新等创新型人才体系建设 [
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什么?习近平曾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引用《资治通鉴》中的一句话——“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阐述人才培养的辩证法。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且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人分成了四类:“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其中,君子与小人之分就是对德与才关系的最好阐释。用人之道,在于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因此,高校的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德”,培养学生忠党爱国、立志报国,肩负使命、勇于挑担,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良好品行。可见,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培养逐渐形成了重基础课、专业课,轻政治课、心理课等课程,逐渐形成了以提高学生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为压倒性目标的教育理念。从而,当前高校工科类学生的政治学、心理学教育仍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手法,以教师灌输相应理论和大道理为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能机械地、被动地去接受、学习,常会为应对考试而死记硬背,易造成其勉强认可、不求甚解、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学习氛围和效果,不能对学习和教学有太多正面的影响,这种教学形式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随后,各高校陆续开展了课程思政相关教育的部署和探索。以我校冶金专业为例,由张华教授主讲的《钢铁冶金学》课程被列为学校课程思政试点课程。教学中,张老师通过讲授钢铁行业发展、科技进步、环境保护与贸易竞争等内容,采用案例教学、研讨教学、仿真实训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党和国家对行业发展所起的不可替代作用,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专业报国”的远大志向。课后,同学们积极反馈:“通过课程学习,我们知道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中国和中国钢铁行业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钢铁强国之路还任重道远,需要我们00后继续努力!”
在高校学生培养时,应始终坚持理论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自2009年以来,教育部改革和更新了研究生教育结构,增设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专硕)教育类型,旨在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精神和学术精神,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是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学科,其培养是以为社会提供能适应经济迅速发展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培养思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关键 [
然而,我国专业学位课程和实践培训的学术色彩浓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行业和企业的参与度和有效性非常有限,专业学位与专业资格认证之间的联系发展也很缓慢。课程和教学没有针对性,学术课程比重太大而实践课程比重太小,因此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被认为是另一种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 [
高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而研究生导师对于学生培养的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发挥专业硕士的设立初衷,如何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精神、学术精神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摆在学校和导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对于专业硕士的培养,培养其工程思维、提高其实践能力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1) 组织进行专业相关企业的设备→生产流程→产品参观,让学生有整体的认识和全局的观念,对生产设备、生产流程中所呈现的技术水平进行了解和评判,对生产流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其优化改进的方向,对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资料查阅、分析研究。2) 为专业硕士学生提供适当的横向科研项目支撑,让学生对项目的设立背景、存在的科学问题、拟实现的项目目标等有清晰的认识,促进学生对行业现状的认识和分析。此外,对提升学生横向项目参与感、提高其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3) 邀请领域权威教授或企业工程师授课指导。在这方面,中国金属学会和上海大学承担了教育部新工科项目《新工科冶金与金属材料专业M + 融合课程体系及教材研究与实践》,开设了《钢铁科学与技术前沿》系列课程,相关冶金与材料领域的著名院士专家亲自授课,为冶金与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讲授钢铁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前沿,探索了面向产钢和用钢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在行业引起很好的反响。昆明理工大学的《钢铁冶金新技术》研究生精品课程也是广邀行业内权威专家为学生进行授课,对学生培养大有裨益。4) 对过往横向科研项目的总结分享。通过对已开展的横向科研项目的总结分享,可使学生更多的了解、认识行业发展的技术需求、项目开展的背景与内容、项目成果及应用后的产品提升等,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全局意识。
“新工科”教育是相对于传统工科教育而提出来的。由于“新工科”教育是一个新概念,其内涵正在得到进一步探索。马陆亭 [
以冶金行业发展为例,冶金工程学科具有“小学科、大产业”的鲜明特点,涉及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具有强烈的交叉学科应用背景。在传统冶金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冶金产业要将规模化趋势逐步转变为高技术与高质量优势,因此对新产业背景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需求 [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最引人注目的五大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其中,创新居首位。高等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需要在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创新点。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而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桥梁 [
我国当前高校学生考核标准存在较多问题,如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内容局限、考核机制严格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效果形成较大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地对考核方式进行创新与改革,以此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
针对本科生的考核,朱伟霞 [
针对研究生的考核,当前主要以硬性规定研究生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为准。然而,科研论文的发表并不能很全面地检验学生的能力培养水平,论文的发表与所从事课题领域、课题侧重点、研究手段等密切相关。以冶金、材料两专业为例,通常冶金专业课题涉及复杂的冶炼过程,从原料准备→高温炉选用→钢的高温冶炼→钢锭切割加工→试样分析(成分、杂质含量等)→受分析结果反馈,优化冶炼试验控制→钢锭切割加工→试样分析等,具有高温熔炼过程控制复杂、高温过程参数测定困难、研究周期长、耗费人力物力大、试验成果少、稳定性差等;而材料专业,围绕新材料或传统金属材料、无机非材料等,则相对更侧重于揭示材料微观结构本质、进行材料再处理、优化提高材料性能等,具有材料制备及加工周期短、分析测试手段多样、成果易呈现等优势。在论文等指标的考核驱动下,如今许多老师及学生趋于冶金材料化、工科理科化、课题纵向化及成败论文化等。随着破四唯的不断推动,论文的重要性逐渐淡化,但此路依然曲折漫长,仍需努力。作为工科专业老师和研究生,应该更多地侧重国家战略所需、立足于国家和企业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服务于企业装备提升及工艺流程改进,做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培育创新务实人才,推动行业提质降耗,形成成熟、高效、良性的产学研用链条。
顾铁凤等构建了以理论知识考核、实践能力考核、信息技术应用考核三大知识体系组成的工科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
总而言之,高校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抓好各个环节,从学生的学习教育、科研培育、平台建设及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入手,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创新型、应用型科技人才,为国家科技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贡献应有力量。同时,高校人才培养是学校、导师、学生的共同使命,从平台建设、顶层谋划到日常管理、科研培育再到积极求索、主动创新,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将人才培养事业推向新高度。
校企合作模式下冶金类仿真实训平台构建与探索(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No. 2020372);工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建立(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No. 2019X035)。
曹玉龙,朱航宇,李建立.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策略探讨Discussion on the Training Strategies of Innovati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J]. 教育进展, 2022, 12(07): 2472-247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