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电影,比如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6年的《大鱼海棠》以及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中国电影市场赢得了成功,票房直逼2015年与2017年爆红的《战狼》系列。这些动画片获得高票房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它们给观众们带来了熟悉感与亲切感,例如通过流行文化元素或带有信念感的口号(如哪吒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让观众在影片中获得认同感。另一方面,中国动画电影在叙事、运作与创作技术上日趋成熟,制作模式与产业链的形成,也将与日美动画相较高下。但行业人士都知道在创作和制作动画片的过程中,中国动漫仍存在诸多不足。执着于动画研究和动画创作的中国学派清楚地知道诠释与解构作品所内涵的文化核心才是动画获取竞争力的基准。对文化传播的孜孜以求的态度,彰显了中国学派对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的坚定信念。 Chinese animated films such as Monkey King: Hero is Back in 2015, Big Fish & Begonia in 2016 and Ne Zha: I am the Destiny in 2019 won higher box office and they achieved a similar popularity as the Wolf Warriors (2015 and 2017) in China’s film market. Perhaps partially because these animations bring audience a sense of familiarization such as they reveal popular culture and collective beliefs (i.e., “I’m the Destiny” as a slogan) to promote cultural ident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making of Chinese animated films has been gradually getting mature in narration, adaptation, and creation. Both the production mode and the industrial scope have been formed to compete with Japanese anime and American cartoons. Though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making Chinese animations, Chinese School has been working on interpreting and deconstruct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ir animated works. This attitude also marks Chinese School’s determination to disseminate Chinese culture so as to rebuild its confidence towards the animation world.
中国动画电影,比如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6年的《大鱼海棠》以及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中国电影市场赢得了成功,票房直逼2015年与2017年爆红的《战狼》系列。这些动画片获得高票房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它们给观众们带来了熟悉感与亲切感,例如通过流行文化元素或带有信念感的口号(如哪吒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让观众在影片中获得认同感。另一方面,中国动画电影在叙事、运作与创作技术上日趋成熟,制作模式与产业链的形成,也将与日美动画相较高下。但行业人士都知道在创作和制作动画片的过程中,中国动漫仍存在诸多不足。执着于动画研究和动画创作的中国学派清楚地知道诠释与解构作品所内涵的文化核心才是动画获取竞争力的基准。对文化传播的孜孜以求的态度,彰显了中国学派对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的坚定信念。
中国文化,动画电影,日美动漫,文化自信,传播力
Hao Kong, Yibo Qi, Yuqian Q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uxi Taihu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Received: Feb. 17th, 2022; accepted: Mar. 3rd, 2022; published: Mar. 10th, 2022
Chinese animated films such as Monkey King: Hero is Back in 2015, Big Fish & Begonia in 2016 and Ne Zha: I am the Destiny in 2019 won higher box office and they achieved a similar popularity as the Wolf Warriors (2015 and 2017) in China’s film market. Perhaps partially because these animations bring audience a sense of familiarization such as they reveal popular culture and collective beliefs (i.e., “I’m the Destiny” as a slogan) to promote cultural ident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making of Chinese animated films has been gradually getting mature in narration, adaptation, and creation. Both the production mode and the industrial scope have been formed to compete with Japanese anime and American cartoons. Though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making Chinese animations, Chinese School has been working on interpreting and deconstruct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ir animated works. This attitude also marks Chinese School’s determination to disseminate Chinese culture so as to rebuild its confidence towards the animation world.
Keywords:Chinese Culture, Animation, Japan and America Anim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Dissemina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近年来,国内的动画作品同时兼备数量与质量上的优势。据国家电影局统计,截至2019年12月31日,已有850部电影作品问世,其中有51部是动画电影。即使动画电影2019年只占了6%的份额,观众依然被《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大鱼海棠》(2016)、《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等动画电影中精妙绝伦的故事,起承转合的情节以及新旧交融的艺术手法深深吸引。可以说这些电影的出现给中国电影产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学者盘剑 [
另一个有力的证据是,2019年动画电影的票房在年度电影票房排名前十的榜单上占据了四席之多;有些作品(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甚至超越了日本与美国的动画电影的票房 [
那么,制作一部质量上乘的动画的秘诀是什么?或者说,近年来中国动画产业不断地输出极具竞争力的作品,其获取市场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带着这两个在问题,本文将分五个部分来阐述。
第一部分,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新世纪的到来给中国动画片更多的创作空间重绘中国经典故事,造就匠心之作。第二部分旨在阐述动画在功能上的转变。动漫不再是局限于吸引儿童观众,成年人作为较大的观影群体,也成为了动画影片的追随者。21世纪不断涌现的技术革新,促使动画制作者融合动画故事与数字技术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在作品中展现其艺术风格;并让观众们对新旧故事所传达的内涵心领神会。可见,讲故事尤其是讲好故事对动画创作的重要性。在第三和第四部分,本文将通过对比日美动画,着重讲述什么才是讲好故事的法宝。即中国动画学派在近些年的创作以及在学习日美动漫创作经验的过程中发现,动画作品侧重的文化象征的重要性,并将此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主题。最后一部分重申动画创作与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
在传统认知上,流行文化与严肃文化截然不同;它是一种能够被大众理解并容易在公共空间传播的文化类型。作为一种文化类别,或某种程度上来看,流行文化与大众文化相似 [
这种即产即消的文化形式瞄准了“当代的潮流倾向”并圈定了自己的文化领域 [
和米老鼠及哪吒一样,观众对很多动画作品中的人物和景象都记忆犹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有近300部动画电影在国内电影院上映;在上世纪的80年代末,一系列的动画剧集例如《黑猫警长》(1984~1987)、《葫芦兄弟》(1986~1987)等都为大众所熟知。近年来,观众喜欢的动漫有《喜羊羊与灰太狼》(2005)、《熊出没》(2012)、《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等。动画电影创造的经典的人物形象被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接受并喜爱。
这种接受和喜爱的原因很简单。首先,中国动画电影在设计人物时添加了新的元素来吸引观众。例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江流儿,一个喋喋不休的随行和尚,这样的动画形象着实给观众带来了不少乐趣。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于人物的刻画可以被视为中国动画电影制作的重要里程碑,打破了常态化的脸谱设计,比如正面角色一定是面容姣好的,反面角色则丑陋不堪。影片中,哪吒和敖丙的形象与我们印象中相异,太乙真人说着一口地道的四川方言,而他的对头申公豹则说话磕巴。这些人物在形象上颠覆了刻板印象,让观众们开怀大笑,他们也在动画作品中发挥了娱乐的作用。刘可文和邓婷婷 [
另外,在近年来的作品中,制作者们改变了传统的水墨画式的美术片模式,在电影中频繁使用三维技术,带给观众非凡的视觉体验。例如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人物和场景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在某种程度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现代感和体验感也证实了动画电影已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
同时,在制作背景音乐时,动画电影不再拘泥于儿歌或是民谣,而是顺从观众的需要。上世纪80年代,由于流行音乐的深入人心,动画再一次迎来了热潮。观众对当年张信哲等流行歌手演唱的主题曲仍然记忆犹新。近年来的作品又带给观众们不一样的听觉体验,在制作主题曲时,作曲者创造性地将流行与古典相融合;例如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主题曲中融入的说唱风格深受年轻人喜爱。
由此可见,动画电影已逐步发展成一种带有丰富文化元素的艺术形式。观看动画电影不再是小孩子的专利,成年人也同样是观众,他们在观看画面,感受情节和聆听音乐中享受动画电影带给他们的感动与欢乐,这所有的所有都可以归类为流行因素,而这些流行因素将随时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
上文所提及的受众群体的持续扩大也说证明了新媒体传播的有效性。换言之,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推动中国动画走向全球。与此同时,这种快速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动画电影制作中信息交流的可行性。
然而中国动画在发展的过程中,最大的压力应该来自日美动漫的创作和成效。由于日美动漫在发展上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中国动漫在创作过程中对日美风格的模仿不可避免。这也导致了学界的担心;有学者就提出模仿日美风格会致使“中国风”的“失语”现象 [
毫无疑问,各个国家的电影制作或多或少会受到好莱坞或迪士尼风格的影响。一些中国电影人正是通过学习和模仿美国电影模式成长的,这成为部分中国学者担心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之一。然而,如果仔细地研究了美国的主流创作风格,便不会将美国式的卡通片纯粹归属于“与生俱来的娱乐天赋”,或是受益于既定的“自由市场”的结果。事实上,迪士尼风格的成功可能与美国人善于展示他们文化优势相关 [
首先,美国商业动画电影的普遍特征之一是,美国动画制作人通过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资源来润色丰富他们的作品,同时又能够促进美国价值观的深化。例如,《美女与野兽》(1991)取自法国民间传说,《狮子王》(1994)摘自英国文学作品《哈姆雷特》,《木兰》(1998)讲述了古代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故事(见图1)。这些动画在其他国家的文化基础上注入了美国式的行为准则、生命观和价值观。
图1. 《木兰》(1998) (来源:https://image.baidu.com/)
其次,美国动画的一个明显传统是,美国的作品将其他国家的人文意象描述为富有异国情调的“他者” [
图2. 《史莱克》 (来源:https://image.baidu.com/)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所谓的迪士尼风格的美国卡通片可以理解为美国电影制片人对其他国家的社会文化的重新编译。这种重编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也会带来排斥感,因为细看迪士尼动画时观众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侵略的压迫感。
在制作动画制作的过程中,除却美国动画,日本动画也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正如李婷 [
首先,日式动漫中,人物的创造,情节的叙述,风景的设置,它们都可以被归为日本文化的模式。例如,宫崎骏的《风之谷的娜乌西卡》(1984年)和《天空之城》(1986)虽然借鉴了古希腊和英国的景象,在人物和风景上运用线描的绘制却展现了日本动画的独特风格。
此外,日本动漫善于将故事与东方哲理融合在一起。动画电影《千与千寻》 中(2001,见图3)将“Greed”一词描述为人性以及迷失灵魂的沼泽,而《悬崖上的金鱼姬》(2008)则隐喻了海洋的无限活力。可见,日本动漫作品促进了日本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同时帮助受众了解了日本文化。这样的创作前提为鼓励日本动漫人创作新作品打下了基础。
图3. 《千与千寻》(来源:https://image.baidu.com/)
日美动画的流行也导致了两个术语——(美式)卡通和(日式)动漫被确定为两国的文化象征和艺术模式,这两个术语也深深植根于动画行业的核心。反观中国的动画,能称得上“术语”的几乎没有,除了将中国动画归为动画作品。好在频繁的文化交流促使中国动画电影人在学习日美经验中创作了较为优秀的作品。两部受欢迎的动画:《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和《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通过使用数字技术、融入嘻哈音乐,并反向设计美丑形象 [
虽然中国的神话故事是日本和美国动画人争相改编和再现的源泉。比如《白蛇》于1958年便在日本改编成动画电影。但动漫中女主人不再是勇敢冒险的中国女性形象,而是追求爱情和家庭幸福的日本女人。木兰(1988)也是如此。改编后的美国动画似乎与孝悌或爱国情怀无关,而是更多地着墨于木兰的独立自强 [
可以说,日美动画创作者知道如何很好地利用中国神话故事,但他们赢得市场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们在制作新电影时突出了独特的本土风格 [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简单的中国故事可以构成制作美国和日本动画的核心要素;接下来是对中国故事的叙述。日美两国动画制作人在动画作品中注重展现人性的思想。一方面,通过不同的角度设计主要角色,将人物形象穿插在故事背景,故事发展以及各种经历中。另一方面,每个角色都可能反映出一种特定的个性化的精神内涵或价值 [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动画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两种批评。一种是去除美国卡通片的“迪士尼化” [
与其盲目模仿,不如认真着眼于中国动画的主题和体裁的挖掘。我们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名著是独有的文化资源;在被改编的过程中,它们也承载着中国式的人文情怀和艺术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失语症”的批判不应强调它的字面含义,而是警示中国学派思考真正的“文化失语”的部分在哪里,或者从哪里可以改善这种失语的现象。也就是说,对于中国学派来说,对文学原作的再创作是相当重要的,正如杨碧薇 [
2007年的《秦时明月》(见图4)将功夫、玄幻、儒家伦理和秦朝历史文化融为一体。凭借强烈的中国侠义精神,该动画片在当年的中国市场大获成功。
图4. 《秦时明月》(来源:https://image.baidu.com/)
从武侠精神出发的《秦时明月》,也契合了海外观众的心理需求。海外受众通过观看《秦时明月》深化了他们对中国武侠文化的认知。这种认知感的加深能帮助降低文化折扣的可能性或风险性。
当然,针对“文化折扣”,也有学者提出加强民族文化传播的做法 [
不可否认,“东方”一词是某些西方学者有意识地建构的,这些人站在西方主义中心立场上对“他人”进行打量与想象 [
此外,某些西方的“东方学研究”课题强调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或冲突,而非建立在尊重东西方文明和文化异质性特点的基础上,真正探究东方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理解东方文化和文论的内涵 [
近年来西方媒体对发展中国家的反向宣传与抹黑引起了大众对西方文化和文明的负面评价;因此,中国电影人在制作动画时,将深刻的社会价值和民族精神融入到作品中 [
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画制作的“民族主义”主张应包括保留原创合理的部分,并吸收其他作品中的新元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2020)等作品并未丢弃古代历史、神话传说,以及中国的绘画风格。这些动画被称作高票房并非出自市场营销的功效,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注重跨文化传播。换言之,观众在这些作品中能看到时兴的网络语言、诙谐的人物形象、精美的画面,一切的一切都展现了真实的中国、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推动中国动画走向大众化、市场化、认知化。
本文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学派的动画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文化自信帮助中国学派以作品赢得了观众和电影市场。同时,文化自信也是中国动画在跨文化语境下走向世界的起点。在此背景下,本文所谈及的文化自信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首先是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强调中国文化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并与现代和当代的先进文化相适应。这样不仅让观众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还能将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多元化体系,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了解和熟悉中国文化的特征。例如,《西游记》中的人物猪八戒,《山海经》中所包含的鬼怪故事,他们不仅是制作新动画的素材,也是挖掘多元的神话题材(如魔幻片)的有效手段 [
其次,文化自信是在传播和价值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有各自不同的特性与特长,也正因为正视这种文化历史和特性的差异,才能倡导不同文化的共享互鉴 [
以上两种观点表明,动画电影的制作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纯洁性”不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趋同某种文化的同质化。历史经验表明,具有传承意义的优秀动画作品是对不同文化学习、理解和吸收的结果。动画创作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需要秉持的一定是求同存异。
本文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2113571038Y)阶段性成果。
孔 浩,齐艺博,戚雨倩.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动画学派的传播力研究A Study of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of the Chinese School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Confidence[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03): 687-69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3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