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住宿作为一种新型非标准住宿业态,对传统住宿业带来了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文章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重点关注住宿服务交换过程中的主客互动问题,深入分析了基于款待社会学意义的住宿服务中主客互动过程的共享住宿与传统住宿服务的差异。研究发现两种住宿服务类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交联系、服务接触与赋能,以及产品标准化与独特性需求三个方面;此外,良好的主客互动质量对游客获得住宿体验的“人际真实性”具有积极的影响。该研究对共享环境下传统住宿服务中主客关系的重构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P2P accommodation is a prevalent informal lodging type that has an innovative disruptive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accommodation industry. Adopting a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method,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odging types pertinent to host-guest interaction in hospitality exchanging from a social len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se two lodging types are distinctive in terms of social contacts, self-efficacy in service encounters, and product standardization and the need for uniqueness. Additionally, it is revealed that positive host-guest interaction can facilitate inter-personal authenticity in tourists’ experience. This study has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reconstructing and innovating host-guest relation-ship in provision of traditional accommodation service within the sharing context.
共享住宿作为一种新型非标准住宿业态,对传统住宿业带来了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文章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重点关注住宿服务交换过程中的主客互动问题,深入分析了基于款待社会学意义的住宿服务中主客互动过程的共享住宿与传统住宿服务的差异。研究发现两种住宿服务类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交联系、服务接触与赋能,以及产品标准化与独特性需求三个方面;此外,良好的主客互动质量对游客获得住宿体验的“人际真实性”具有积极的影响。该研究对共享环境下传统住宿服务中主客关系的重构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共享住宿,传统住宿,款待,主客互动,人际真实性
Nan Jia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Guangdong
Received: Jun. 17th, 2021; accepted: Jul. 16th, 2021; published: Jul. 23rd, 2021
P2P accommodation is a prevalent informal lodging type that has an innovative disruptive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accommodation industry. Adopting a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method,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odging types pertinent to host-guest interaction in hospitality exchanging from a social len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se two lodging types are distinctive in terms of social contacts, self-efficacy in service encounters, and product standardization and the need for uniqueness. Additionally, it is revealed that positive host-guest interaction can facilitate inter-personal authenticity in tourists’ experience. This study has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reconstructing and innovating host-guest relationship in provision of traditional accommodation service within the sharing context.
Keywords:P2P Accommodation, Traditional Accommodation, Hospitality, Host-Guest Interaction, Inter-Personal Authenticity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共享住宿是在现代互联网技术驱动下而诞生的一种新型住宿服务方式。作为共享经济在空间共享领域的范例(以Airbnb为代表),共享住宿打破了住宿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对传统商业组织的依附,使彼此之间直接建立连接,因而实现了边际交易接近零成本的大规模网状交易,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住宿产品的实时供需匹配 [
本文立足于款待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从共享住宿的理论研究切入,深入比较和分析了在款待交换过程中共享住宿与传统住宿服务之间的差异,并探讨了主客互动质量与旅游住宿体验人际真实性的关系。本研究为共享经济环境下传统住宿企业如何在服务传递过程中优化主客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共享住宿作为一种非标准住宿方式,是指不同的旅游目的地的居民通过社会化网络平台,常态化地将自身拥有且处于闲置状态的房屋及设施等资源的使用权暂时性给予旅游消费者(房客),以获得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的经济模式 [
从共享住宿平台的参与动机来看,经济利益和社交诉求是共享平台使用者参与的主要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游客期望与当地居民之间进行更多有意义的社交互动并获得在真实情景下的独特住宿体验,是驱使游客选择共享住宿的重要原因 [
住宿业是旅游款待(接待)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住宿服务必须基于款待的相关理论研究。目前,学界有关“款待”(Hospitality)概念的界定主要存在两种认知: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阐述,款待是一项经济生产活动、一个产业、是为消费者提供餐饮与住宿产品和服务的商业部门的总和;款待的双方(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是商业交易的关系 [
“款待”是一个古老的人类社会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智人社会时期,早期智人以打猎觅食为生,主要通过款待行为(将自己觅得的食物进行分享)与其他智人建立社会联系,接纳其进入自己的族群。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款待一直被视为“与他人建立亲密的联系”。因此,立足于社会学的视角,款待是一种植根于人类天性中的美德,被称为“天然好客性” [
共享住宿对传统住宿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商业化住宿服务中主客关系的重构。共享住宿与传统住宿服务在主客互动过程中的主客关系不同,主要体现在:进行主客互动的场所不同、提供住宿服务的主体性质不同,以及顾客的诉求不 [
在款待交换过程中,社交联系是指顾客与服务提供者在具体服务场景中进行面对面的互动 [
与传统住宿所呈现的“舞台化的真实” [
共享住宿的出现首先是由于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驱动。技术赋能不仅发挥了共享平台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和集成作用,而且重构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
从实际住宿服务情景中的服务接触来看,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由于服务提供者(员工)受酒店企业雇佣关系的约束,主客双方身份地位和社会阶层意识明显,因而在服务传递过程中与顾客的人际接触通常是短暂而浅层的,互动意愿和能动性并不显著,更倾向商业式交往,缺乏“人际真实性” [
共享住宿主要为地理位置分散的居民住宅,且服务提供者为当地居民,因而住宿产品和服务具有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色;而酒店则强调为顾客提供标准化的产品以确保服务品质的一致性。尽管产品的标准化从短期看可以帮助顾客快速做出选择,并具有质量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优势,但从长远来看标准化可能限制产品的创新,从而无法满足顾客需求和企业长远发展利益 [
产品是否具有独特性取决于顾客的认知。顾客对独特性的需求是其在做出具有创造性的选择、不受欢迎的选择以及避免相似性的选择时所体现出的一种个人特质和基本需求,并且与自我表达和自我身份展现紧密相关 [
从款待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住宿服务的本质是一种基于主客关系的人类交换行为。这种交换行为具体表现为在住宿服务交换过程中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社交互动关系。由于旅游是一项追求真实体验的活动,无论是在商业化酒店住宿服务情景下还是共享住宿当地居民的家中,游客都期望在服务接触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住宿服务提供者)的交往去感受主人的“好客性”,以获取人际互动的本真。这种“真实性”是一种基于“共同人性”之上的没有社会阶层区分、没有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身份以及角色)差异、存在于平等个体之间和谐且无冲突的纯粹而自然的人类关系,是源于人类灵魂深处的渴望 [
显然,与传统住宿服务情境下以商业交易为主的主客互动方式不同,共享经济背景下基于互惠关系的共享住宿主客互动模式为人们接触和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机会,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人际关系已逐渐淡薄疏离的现代社会,深刻理解主客互动的本质必然对人们重新获取人际的原真性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影响顾客对旅游消费体验的感知与重购意愿。
本文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探讨了共享住宿新业态与传统住宿方式在主客互动过程中的主客关系差异以及住宿真实性问题,为传统住宿服务业的主客关系重构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参考,具体从以下两点进行说明:
首先,企业需要通过赋予一线员工充分的自治权以激活主客关系。企业经营管理者在要求员工遵守酒店部门标准化操作流程的基础上,需要通过采取转型(变革型)领导行为从组织结构和心理层面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创新行为和提升员工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 [
第二,企业可以通过搭建共享平台创新主客关系。在共享环境下,传统住宿企业需要思考如何在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搭建属于自己的共享平台以建立“主人”与“客人”之间的直接连接。一方面,酒店共享平台的建立有助于打破企业受传统预订中介平台的束缚,从而增加酒店企业的收益渠道和直接收益;另外,共享平台开发为线上赋能员工创造了客观条件,员工和顾客可以突破时空的界限进行在线直接互动。凭借可操作性资源,企业员工可以进一步增强与顾客、企业组织、平台等多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行为,实现价值共创。考虑到酒店产品的易逝性,该措施还将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内在动力以整合酒店的闲置资源。员工个体可以以“主人”或“酒店独立代理”的身份通过酒店共享平台建立和逐渐扩大自己的社区(顾客群体)快速实现供需匹配,最大化发挥酒店闲置资源的作用以提升企业收益,实现自我价值和提升幸福感,企业则应给予优秀员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奖励,形成激励机制。
现代互联网技术赋能创造了共享经济背景下新型的共享住宿主客互动模式,为现代住宿服务交换过程中的主客关系赋予了新的内涵。从“商业交易”到“人类交换行为”视角的转变并非否定款待的商业涵义,而是强调款待业经营管理者应该用更加全面和动态的视角重新审视款待产品和服务交换过程中的主客互动行为,继而发现商业化情境下服务传递过程中人际关系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从社交联系、服务接触与赋能,以及产品标准化与独特性需求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基于款待社会学意义的不同住宿方式的主客互动过程,并进一步阐明主客互动质量与旅游住宿体验人际真实性的关系。后续研究可关注传统住宿企业如何通过平台赋能的问题,即如何在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搭建共享网络平台以建立员工与顾客之间的直接连接,从而激发员工工作能动性并盘活酒店闲置资源,实现传统企业服务提供者、企业组织、平台、顾客多方协作共创价值的目标。
江 南. 共享住宿与传统住宿之比较探析:基于款待社会学的研究视角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eer-To-Peer Accommodation and Traditional Accommodation: A Social Lens of Hospitality[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07): 1922-192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7265
https://doi.org/10.1177/0047287515608505
https://doi.org/10.1016/j.ijhm.2019.04.007
https://doi.org/10.1108/IJCHM-08-2016-0475
https://doi.org/10.1145/2851581.2892328
https://doi.org/10.1177/001088049603700528
https://doi.org/10.3794/johlste.11.7
https://doi.org/10.1080/14790530902981498
https://doi.org/10.1108/09596110510591954
https://doi.org/10.1108/09596119910263568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07.02.002
https://doi.org/10.1016/0160-7383(88)90028-X
https://doi.org/10.1016/j.ijhm.2018.08.004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17.03.001
https://doi.org/10.1016/j.jhealeco.2016.09.005
https://doi.org/10.1108/JIBR-08-2015-0088
https://doi.org/10.1108/IJCHM-08-2013-0338
https://doi.org/10.1016/S0160-7383(98)00103-0
https://doi.org/10.1016/j.jbusres.2018.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