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2169-2556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10.12677/ASS.2021.103102 ASS-41317 ASS20210300000_46726428.pdf 人文社科 高职院校中德语公选课困境探究与反思——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Exploration and Introspection of German Option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Taking Chengdu Textile College as an Example 一楠 1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成都 12 03 2021 10 03 729 733 © Copyright 201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201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随着近些年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中国人跨文化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强,德语作为第二外语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课堂上。本文对理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德语公选课各方面的现状进行阐述与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方案与建议。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 the recent years, the demand for Chinese peopl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increasing apace. German appears in more and more college classrooms as an optional course. This essay elaborates and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all aspects of German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re the mainstay, and proposes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德语教学,德语发音,职业院校,公选课, German Teaching German Pronunci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Optional Courses
摘要

随着近些年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中国人跨文化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强,德语作为第二外语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课堂上。本文对理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德语公选课各方面的现状进行阐述与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方案与建议。

关键词

德语教学,德语发音,职业院校,公选课

Exploration and Introspection of German Option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Chengdu Textile College as an Example

Yinan Li

Chengdu Textile College,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Mar. 1st, 2021; accepted: Mar. 23rd, 2021; published: Mar. 30th, 202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 the recent years, the demand for Chinese peopl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increasing apace. German appears in more and more college classrooms as an optional course. This essay elaborates and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all aspects of German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re the mainstay, and proposes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German Teaching, German Pronunci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Optional Courses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当代中国人有了更多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同时也肩负起向国外传播中国形象的使命。外语作为跨文化交流的载体与工具,不可避免地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课堂上。相较于英语,德语对多数高校学子来说仍是新奇而陌生的。在此,笔者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德语公共选修课为例,就目前高职院校的外语类公选课的困境进行阐述与分析,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指出解决困难的构思与方案。

2. 德语公选课简介

自2016年在学校开设“德语基础发音与日常对话”公选课以来,选课人数由最初的60人逐步发展为现在的120人。鉴于德语基础课在学生中反映良好,2020年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开设了“中级德语”公选课。公选课的选课人数约在60~120人左右,每周3个学时(一学时45分钟),一学期总共为30个学时。通常最后一周是考试周,德语学习的实际时长为27个学时。

基于德语相对英语单一固定的发音特点,教师在授课目标中更多的注重于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拼读德语单词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讲授德语口语中常见的对话。德语基础课完全不涉及德语语法知识,中级德语课会浅显地引入德语语法知识(如德语四个格的概念,德语谓语动词变位等)。基础德语和中级德语课均要求学生掌握5~20的德语词汇,并且会穿插讲授德国概况。

据调查,80%左右的学生选择德语公选课是因为好奇,而90%以上的学生英语水平欠佳(未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标准)。由于公选课是全校性的选修课,所以选课的学生专业遍布全校九个学院,其中非英语专业占比达80%左右。学生到课率一般维持在95%上下。

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笔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笔试占70%。期末笔试采用开卷的形式线上进行,学生在学习通移动端或者电脑端答题。平时成绩的分数来源于为学生课堂主动回答问题(不论对错均加分),并要求学生在期末在独立拼读完整的句子。

3. 德语公选课困境

根据学生的考试结果,再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感悟,德语公选课在专科院校的授课成果主要受以下几点困难之处的制约。

3.1. 客观存在的困难

课程时长设置不合理,授课时间均在晚上。根据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所有公选课绝大部分设在每周一至周四晚上的时间,从傍晚6点半至晚上8点50。每次课程涵盖3个课时。很多学生都是在上了一整天或半天的专业课后,晚上再赶赴公选课的教室。鉴于上述情况,很多学生出现上课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课堂互动不积极,学习效率低等问题。

同时,公选课总课时较短,教学任务分散,公选课人数多也是一大原因。相比于一般的英语专业课,德语公选课一学期总共只有27个学时。要求学生在这27个学时内掌握德语全部的发音知识、熟悉的少量德语词汇和一些德语日常对话,同时还要接触德国的风土人情,这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可谓是捉襟见肘。一般来说,公选课普遍报名人数在100~120人左右,教师在授课时只能顾全大部分学生,无法对所有人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此外,德语语言本身也是一大难点 [ 1 ]。对于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来说,很多人学习英语尚且感到吃力,更遑论学习一门新的二外,并且德语公认的学习难度大过英语。撇开复杂的语法知识,光是在引入德语字母Ä Ö Ü ß的发音已经让很多初学者望而生畏。

3.2. 学生方面的原因

作为二外学习者,个人学习的兴趣与不畏困难的毅力是增进学习成果的重要法宝。而在一所以理工机械、纺织服装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学生选择这门课,普遍是出于好奇,部分是混个学分的心态,学习动机并不强烈。选课的学生50%以上来自偏理工的专业(如建筑工程、针织服装,高分子材料等),30%左右来和英语相关性低的专业(如室内设计,产品艺术,皮具设计等)。一部分学生习惯性地采用逻辑思维来推导外语学习,而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背语法;一部分学生外语学习能力差、对外语学习缺乏信心,这进一步形成德语学习道路的阻碍。

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薄弱,这为学习二外德语无疑增添了难度。很多英语差的学生在德语学习初期还能坚持学习几个课时,但因自身英语水平低,英语学习习惯差,对语言学习没有信心,发现德语学习比英语还要吃力的时选择直接放弃。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学生中普遍存在课堂沉默的现象。相比于氛围更轻松的10~20人小班教学,120人的大课堂让部分学生害怕在同龄人面前“丢脸”,就算知道正确答案,也不想“抢风头”,不主动回答问题。另一部分学生则“浑水摸鱼”,抱着上课人多,老师注意不到自己的侥幸心理,根本不参与课堂学习。不参与课堂的学生随着课程的进行,拖欠的知识越多,由初期的不愿回答到后期的不会回答问题,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课堂沉默现象。

3.3. 教师方面的原因

在教师层面,教学方法单一,授课内容枯燥也是学生逐步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第一周初次上课,教师会引入德语发音的视频,例举德语单词的发音来激发学生对德语学习的兴趣。但在之后的课程中,考虑到学生人数众多以及尽可能在6~8周内让学生掌握德语发音知识的教学目的,使得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英语基础好、外语学习兴趣浓的学生对此类授课法表示游刃有余,但更多的学生则会出现上课开小差,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之类的情况。

其次,教师个人对学生整体语言水平认知和个体性差异心理了解不够,把握不足。笔者在教授德语公选课以前,在德语领域接触的都是本科类别及以上的同行,大家外语水平均有一定造诣,一般都能达到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CEFR)的B2水平。而专科类的院校有很大部分学生是来自四川省省内三四线城市与县城的学生,部分学生不论德语英语或普通话发音,都有很重的口音。这部分学生虽然有跨文化交流的意愿,但在本身英语口语水平欠佳的情况下,也无法圆满完成教师方面所要求的发音。

课程设置方面,教师有时候过分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德语全部发音知识,并要求学生在期末时能够独立完成德语单词及简单句的拼读。这样整个德语课偏重抽象、理论性的知识,并且由教师扮演主要课堂讲授者的教学方式,日积月累,难免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

4. 困境反思与解决方案 4.1. 科学制定教学目标与教学侧重点

学校公选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相对灵活,不像专业课或者实训课有必须达到的统一要求。公选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大体语言水平因材施教,而非设置单一的教学目标,并且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必须达到某一水平。刻舟求剑不可取,与其单纯地追求理想的教学目标,倒不如结合学生真实的外语水平,通过二外课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人文关怀的精神以及对外语学习的兴趣。

授课之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语言是是某一地区的人用以表达他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的符号体系。由于地域以及文化的差异,中文所属的汉藏语系和德语所属的印欧语系不论是在语法,词汇和发音上都是大相径庭的。作为汉语母语的中国人,学习符号体系差异巨大的外语,势必会感到吃力和沮丧。语言虽有一定的规律,但不像理工类的学科那样遵循逻辑,一般人必须在听说读写上下苦功才会取得外语学习的长足进步。

鉴于选课的学生普遍英语水平较差,教师在引入德语概念之初,除了简介英德两种语言的异同以外,还可以在德语元音辅音发音和汉语拼音的发音进行对比。例如:德语元音组合ao和汉语拼音ao的发音相同,德语字母ü和汉语ü的发音相同;德语复印组合sch和汉语拼音sh的发音相似等等。通常来讲,学好一门语言,听说读写都是缺一不可。但针对英语基础差的初学者,可根据不同水平灵活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

4.2. 丰富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

选择德语公选课的学生,大多都怀有了解外国历史文化的兴趣与动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语发音知识的同时,也应当注重让学生形成全面的“德国印象” [ 2 ]。比如教师在课堂的一开始可以提出几个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并在第二周抽学生做答 [ 3 ]:德国的经济是如何崛起的?它经历了哪些阻碍,又有哪些助力?德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和中国节日相比,德国节日有哪些不同之处?德国在哲学、音乐、体育、科学、政治等领域均出现了各种如雷贯耳的名人,请在至少两个领域例举你所知晓的人物等等。用问题的方式代替陈述,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还可培养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做归纳总结的意识与习惯 [ 4 ]。

在引入德国文化时,还可从德国大学生住宿,德国特色食物,德国公共交通,德国圣诞集市等贴合日常生活的角度入手,由契合学生的角度出发,在主题上吸引学生的兴趣。对于离当代大学生生活比较遥远的话题,可在做内容介绍前预期学生的反应,再决定是否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授课。例如,笔者曾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及其后世影响为题,对学生进行课外科普,但学生的反响平平,远不如讲述奥匈帝国皇后茜茜公主的生平轶事那么热烈。

此外,引入音乐辅助语言教学,也是一种促进教学成果的手段。笔者在学习德语字母时,采用简单儿歌的方式来讲授德语字母知识,现场效果好于直接讲授德语字母的发音。除了引入德语简单歌曲加深学生对德语发音的印象外,也可以在课堂上一些不同类型的德国歌,不仅可以通过音律强化记忆,还可以同时加深对德国文化的了解。

4.3.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课堂积极性

在学生掌握一定德语发音知识以后,可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搜集资料,课堂讨论并做一个小的专题报告。相比于教师单向的讲授知识,由问题导向来引出德国文化、语言各方面的问题,学生选取感兴趣的方向进行自主性探讨,再自行得出结论,效果肯定比前者好得多 [ 5 ]。此类方法可以灵活变通,在小的题目上采用课堂小组讨论,大的题目采用课后搜集资料和专题报告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

除此以外,对于课堂表现活跃的学生,教师可给予适当奖励。以笔者的德语课为例,凡事主动在课堂回答问题的学生,不论对错均会加一些平时分,而被动抽到的学生不论答对与否,均不加分。平时分分值达到一定程度的同学,期末无需进行期末口试。虽然中国学生受传统文化影响,普遍课堂表现比较腼腆害羞,但年轻人天性爱闹、爱笑的特性是免不了的。通过鼓励、正面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于师生双方而言都是有益无害的。

4.4. 强化教学效果,注重考评与审核

虽然公选课相比于一般专业课,无需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但定期的教学目标不能松懈。在每次课堂结束前布置学生可完成、难度适中的作业,在课堂期中进行随堂听写都是督促学生学习的必要手段。做好随堂考评记录,方便教师本人及学生查阅,同时也是对教师某一阶段教学成果的客观呈现。

5. 结语

因材施教是教师授课的核心准则之一。语言类课程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授课,同样是跨文化交流课、人文教育课。作为全校性、人数众多,受众水平不尽相同的外语类公选课,教师应根据自身学校办学特色,把握学生心理,了解个体性差异的同时科学采用教学手段以丰富教学内容,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文章引用

李一楠. 高职院校中德语公选课困境探究与反思——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为例Exploration and Introspection of German Option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Taking Chengdu Textile College as an Example[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03): 729-73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3102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王青羽. 关于中医院校公共课第二外语(德语)教学策略的思考[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 18(6): 60-61. 李伯杰, 等. 德国文化史[M].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邵薇薇. 从德英对比角度探析德语教学[J]. 教育现代化, 2018, 5(47): 131-132. 葛艳, 朱建华. 大学德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 148-153. 李婷婷. 综合式教学法在德语基础阶段听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12): 39-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