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基于分析国内水产养殖学专业传统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国家“211工程”“双一流”及“世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的海南大学特色王牌专业——水产养殖学科为例,进行一系列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举措创新研究,从加强专业教育、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改善学生培养方式、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展开探讨,并结合招生宣传、多元式导学、专业课程及活动创新等改革模式探讨,以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水平,培育出适应社会需要、满足产业需求的水产养殖专业高素质技术人才,并为今后相关农学类院校开展农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思路,并促进我国水产业及生态渔业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domestic aqua-culture majors, this paper took the specialty of aquaculture in Hainan University, which is the key construction of “211 Project”, “Double First-Class” and “World-Class Discipline” as an example, and conducted a series of innovative research on teaching practice measures related to talent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he reform model of enrollment promotion, diversified guiding-learn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nd activity innovation, we discussed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repositioning talent training goals,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improving student training method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We would like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in aquaculture who can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and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reference and idea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gricultural majors in relevant agricultural colleges in the future,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quaculture and ecological fisheries.
文章基于分析国内水产养殖学专业传统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国家“211工程”“双一流”及“世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的海南大学特色王牌专业——水产养殖学科为例,进行一系列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举措创新研究,从加强专业教育、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改善学生培养方式、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展开探讨,并结合招生宣传、多元式导学、专业课程及活动创新等改革模式探讨,以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水平,培育出适应社会需要、满足产业需求的水产养殖专业高素质技术人才,并为今后相关农学类院校开展农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思路,并促进我国水产业及生态渔业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水产养殖专业,导学,教学改革,海南大学
—A Case Study of Hainan University
Qun Zhao, Hongxing Lin, Shangshang Tang, Chang Xu, Jian Luo, Erchao Li*
Department of Aquaculture, College of Marine Sciences,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Received: Jan. 4th, 2021; accepted: Feb. 19th, 2021; published: Feb. 26th, 2021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domestic aquaculture majors, this paper took the specialty of aquaculture in Hainan University, which is the key construction of “211 Project”, “Double First-Class” and “World-Class Discipline” as an example, and conducted a series of innovative research on teaching practice measures related to talent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he reform model of enrollment promotion, diversified guiding-learn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nd activity innovation, we discussed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repositioning talent training goals,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improving student training method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We would like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in aquaculture who can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and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reference and idea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gricultural majors in relevant agricultural colleges in the future,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quaculture and ecological fisheries.
Keywords:Aquaculture, Guidance, Teaching Reform, Hainan University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海洋孕育了人类文明,也孕育了世界强国,纵观16世纪以来的世界文明发展史,成功崛起的大国无一例外都是海洋强国和海权大国。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期,海洋产业已经成为世纪发展新的增长点。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建设海洋强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9)》 [
一个崭新的未来农业发展阶段正在快速孕育,而发展渔业经济,不仅需要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也需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这对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新农科与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一道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词,新农科的“新”是指新时代,“农”则代表农业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不仅仅是学科专业或是本科教育的单一问题,而是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的综合改革。在2019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此思想指导下,大力发展涉海高等教育,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水产渔业人才队伍,是保证海洋事业与渔业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郑重宣布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海南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各种思想文化不断冲击,建设海洋强省,更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智力和科技的支撑。目前,海南正在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中“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重要精神的指导下,通过部省合建方式“聚全省之力办好海南大学”。2019年,海南省、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实施方案》支持海南积极探索、先试先行,培养创新型人才,打造新时代中国教育开放发展新标杆 [
水产养殖学作为一门实用型专业,包括遗传育种、营养饲料、资源环境以及病害防治等多个重要领域 [
经过几十年水产人的坚持和努力,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产量和产值维持着快速上升态势,已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 [
海南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成立于1988年,从1989年实现专科招生,到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制30多年间保持快速发展。作为海南大学的特色重点专业,始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水产专业人才,为相关的水产企业提供人才及智力支持。32年来,在一代代教育者的努力下,本专业经历了多次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部分问题仍然存在,大部分专业课程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在新时代教学质量难以持续提高。诸如不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专业课程比例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过泛、不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培养力度不够和办学条件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水产养殖学专业是海南大学的特色重点专业,为海南省的水产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但水产养殖学属于农学,历来农学类招生相对困难,而且我国社会对水产行业认同度普遍较低。本专业新生的第一志愿录取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新生多为调剂生 [
我校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都较为单一 [
目前,我校水产养殖学的教学课程体系中,政治、人文、物理等学术理论课程占比的比重过大,专业课等硬技术和实践性内容占比过小,只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广”,而忽略了其专业知识的“专”,忽视了专业特色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实践时间少,没有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水产养殖的传统课程教学体系往往以“养殖、鱼病、饲料等”为核心构成知识体系,这样的课程结构不能全面反映专业内容的各个方面,且课程设置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专业前景黯淡的消极想法,对从事水产行业丧失兴趣。而且传统水产知识体系几乎不能指导新兴工作岗位,造成了水产毕业生的知识体系、能力与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岗位需求脱节。
水产养殖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水产专业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参与生产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目前,我校设置的水产养殖学课程结构体系中多半偏重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教学相对较少,专业实验课的教学课时较少、形式单一,缺乏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系统的生产实习,即使开设少量的综合性实验,也是局限在本门理论课程中,这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融会贯通专业知识的能力,限制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加快,但在质量上还需进一步提高,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等学术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科等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普遍缺少到基层锻炼的机会,缺乏实际生产经验。高校在师资方面应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在引进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优秀青年教师的同时也选送部分在校青年教师去国外的高校进修深造 [
专业认知度是学生形成积极的专业情感、稳定的专业忠诚度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必要条件 [
水产养殖学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
海南大学作为全国25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应围绕“素质教育”这一核心,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水产专业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当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参照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到海南,应结合我省水产养殖业规模化生产中水产动物疾病频繁发生的现状,对标我省自由贸易港的建设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及团结协作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视野、良好科学素养,掌握水产动植物养殖科学、水产动植物疾病诊断与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科研型人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并适应水产养殖业一线工作、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适应海南旅游业开发的观赏鱼类养殖技术专员;培养学生具有渔业管理、科学研究、养殖技术、产品推广多方面能力,使人才培养目标由过去的培养单一专业型人才转变成现在的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面向一岗、精通一岗、掌握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通过构建具体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来完成。目前的课程设置应以主干课程为主线进行整合优化,使之既符合国家专业目录的要求,同时又充分考虑海南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地方特色 [
对于水产养殖学专业而言,普通生态学、生物化学、鱼类生理学、微生物学以及组织胚胎学等专业课程是主干也是至关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要调整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保证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
建议在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大一新生中开设水产养殖概论课程,主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详细介绍水产专业中养殖技术、遗传育种、营养与饲料、资源与保护等行业发展动态,先进的水产技术等,让学生了解水产行业,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休闲渔业是现代渔业乃至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和趋势,对建设国际旅游岛、海洋强省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应根据海南特色和产业发展实际,在传统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适时增设休闲渔业、地域特色水产品养殖技术、观赏鱼养殖技术作为专业选修课,以适应产业需要,完善课程体系结构。
“产学研”相结合是当代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加强实践教学可以促进教师的科学研究和产业的实践生产相融合,从而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形成。水产养殖学专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知识的储备,更多是将知识应用到生产中的实践能力,有报道指出,德国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以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实验教学为2个核心教育理念的“双元制”模式 [
“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和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水产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应强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水产专业人才。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想法和未来职业规划,学习的方法和侧重点也存在差异,因此,水产类高校应针对不同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
大一学年应进行公共课程和基础知识的培养,在大二上学期开始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对未来的期望和个人兴趣,将学生划分为专业型和学术型,专业型类别的学生应根据社会需求,充分结合产业实际生产,更注重综合性实践技能训练,加重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比例;而对于学术型类别的学生,应更注重基础知识、创新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实验室技能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基础科研实践和相关活动,例如科研系列专题讲座、学术研究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查找并阅读文献,接触实验,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这种改革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实施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也明确指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纵观全球外顶尖高校,不难发现这些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即以教师为中心,服务于教师的发展。建立一支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均过硬的专业师资队伍对于提高水产养殖学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师资力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鼓励学科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学术会议。通过学术交流,能够促进教师自身成长,提高业内的影响力,帮助教师了解到本学科建设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做到与时俱进;其次,搭建新平台,促进创新型人才输出。提供展示自身才华的平台,挖掘青年教师的潜力,采取一定的激励方式,鼓励青年教师探索未知领域,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最后,要重视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 [
招生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高质量的生源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结果和高校办学的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声誉、学科建设及未来发展等方面 [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地理位置独特,拥有全国最好的生态环境,又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具有成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独特优势。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港),而海南大学作为海南岛的领头高校,应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港)的建设输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水产养殖学专业可依托相应的优势招收高质量生源,实现高水平发展。以往的水产学生在报考志愿时仅仅通过指导手册上的文字了解所选的院校和专业。如今,随着“互联网+”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大学新生往往更愿意接纳微信、微博、抖音以及直播平台等的信息。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以图文、直播和平台互动等形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水产专业的相关内容,从而达到宣传专业形象、招收优质生源的目的。
“三全育人”是一种基于道德教育与系统教育提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表现在通过多种教育措施达到强化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进而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
基于水产养殖学专业发展现状,单纯依靠对某一课程的改革创新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对水产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应进行该专业课程的综合性改革创新,如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改革现有教学内容等。
1)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即“企业家进课堂 + 课堂教学 + 课程实习 + 课程实验”。
“企业家进课堂”作为创新教学模式中的一环,是水产养殖专业嵌入式教学的一次重要尝试。企业家优势在于,了解行业的运行机制,对行业动态及人才需求有清晰地认识与把握。企业家通过分享企业实践的经验和心得,有助于开阔学生们眼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辅助理解课程内容,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新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应用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课程实习为驱动,课程实验为突破,“企业家进课堂”教学为补充,不同教学环节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结果。
2) 改革现有教学内容
本科院校水产养殖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性、创新性的人才,所学内容应当随着学科和渔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因此教学内容的取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理论教学方面,讲授内容除了经济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幼苗及鱼种的培育、病害防治等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外,还应增加相应品种的养殖现状、市场行情以及养殖新技术等,介绍海南区域特色水产养殖品种并完善教学内容,如重点讲述南美白对虾、石斑鱼的生物学习性,在养殖中对水环境的要求,增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等,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到行业的发展趋势,为学生今后从事水产养殖技术开发或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寓教于乐。例如,组织学生成立“观赏鱼爱好者协会”“水族诊所”“蓝色海洋志愿者”等各种与水产专业相关的社团活动;开展趣味性研讨会,主题如日常餐桌上鱼类饮食讲究、水产品与环境学等,将课堂理论和实际情况有效地组织起来,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水产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现代教育和社会科技发展的今天,举办相关赛事活动,是改变学科原始印象和提高行业知名度便捷途径。对于水产养殖学专业来说,赛事一方面可以为水产类高校学生、院校和企业之间提供一个展示、交流、体验的平台,提高水产学科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能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和学习兴趣,并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和促进水产行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比如举办全国大学生水产技能大赛、水族造景大赛、水产食品加工与创意大赛等,不仅可以提升水产专业学生培养水平,也可在无形中扩大学校与专业影响力,对于促进学科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改“大锅”培养为“小灶”培养。前期着重公共基础课教学,后期让学生对行业方向自愿选择,按模块选修教学。根据今后水产养殖业工作的主要类型,可分为4个主流发展方向:生产实践类、技术操作类、销售代理类以及深造提升类。生产实践类——面向各个养殖企业,从事一线生产工作,以承担病害防治、人工育苗等技术类工作为主;技术操作类——面向拥有高精尖设备的科技公司,以提供高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需的技术支持以及医疗检测服务的工作为主;销售代理类——面向各种原料、成品生产公司,以向养殖企业、基地推广产品和担当销售代理的工作为主;深造提升类——此类学生希望选择出国留学或国内深造,未来可能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或者通过读研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根据不同发展方向对能力的要求,研究和构建不同内容的培养方案,从而实现“一个平台,多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任务之一,也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拔尖人才,是指通过训练和培养,能够为自己创造更为顺畅的外部成长环境的一类人,通过搭建一条成功路径,充分调动周围促进个人成长的因素,充分发挥自身的天赋和潜质 [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各水产养殖机构和企业对水产养殖操作型本科人才和水产技术型本科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用工荒”问题日益凸显;而在人才供需市场的另一端,却有大量本科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尴尬矛盾。其表层原因是本科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工作经验,无法适应岗位需求,深层原因是我国高校的培养机制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实践型、技术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为了解决高校和企业的“供需矛盾”,实现人才市场上的供需平衡,应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性和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开放性、实用性的教学思想和强调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并形成课堂教育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 [
政府作为校企联合培养的“指导者”,一方面,应当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为校企联合办学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采取政策鼓励、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等方式充分调动高校、企业的积极性。通过两方面的结合,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人才,为校企联合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高等院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优质的招生渠道,在校企联合培养中起主体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需要坚持开放的办学理念,积极建立与优质、对口企业的联系,并通过邀请合作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培养标准,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建设教师队伍并监督人才培养过程、考核培养效果,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提高人才对行业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出有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企业作为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者”,长期战斗在行业的第一线,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敏锐的行业嗅觉,对人才的标准有着清晰地认识。企业在联合培养中应当具备充分的“主人翁”意识,为高校提供必要的企业信息、行业走向以及人才需求标准等,并积极响应高校联合培养的邀请,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建设教师团队、建立实践基地等,与高校追求相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合行业的人才,达到校企共赢的结果。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的校企联合培养需要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共同坚持,并建立起一种长期、良性、稳定、制度化的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农业4.0的重要内容之一,水产行业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智能化、网络化、精细化、便捷化的水产养殖时代即将到来。为了适应21世纪我国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时代变革,满足现代水产行业的人才需求,应不断调整一系列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例如加强专业教育、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改善学生培养方式、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并结合招生宣传创新、多元式导学、专业课程及活动创新等进行改革创新,着力推动水产养殖学专业导学内容改革,落实“三全育人”目标要求,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出既具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全面现代化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水产专业人才。
感谢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养殖学系师生对本文素材搜集及论文修改方面所提供的宝贵帮助。
海南大学“课程思政”课程建设项目(Hdsz20-5);海南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kyqd(zr)1725];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
赵 群,林红杏,汤上上,徐 畅,骆 剑,李二超. 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导学内容与机制改革的探讨——以海南大学为例The Exploration of Content and Mechanism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Guidance in Aquaculture—A Case Study of Hainan University[J].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09(01): 268-27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1.91043
https://doi.org/10.1080/87567555.2017.1302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