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G的一个正常k-全染色是指一个映射
刘含荃,顾静
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收稿日期:2020年8月3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19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26日
图G的一个正常k-全染色是指一个映射 φ : V ( G ) ∪ E ( G ) → { 1 , 2 , ⋯ , k } ,使得 V ( G ) ∪ E ( G ) 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或相关联的元素染不同颜色。令Cφ(v)表示点v的颜色与v的关联边的颜色组成的集合。如果满足对任意一条边 u v ∈ E ( G ) 都有和 | C φ ( v ) \ C φ ( u ) | ≥ 1 ,则称φ是k-严格邻点可区别的。图G的严格邻点可区别全色数是使G是k-严格邻点可区别全可染的最小正整数k,用χsnt(G)表示。本文证明了每个子立方图满足 χ s n t ( G ) ≤ 6 。
关键词 :严格邻点可区别全染色,严格邻点可区别全色数,子立方图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本文只考虑有限简单图,设G是一个点集为V(G),边集为E(G)的图,它的最大度,最小度分别为Δ(G),δ(G)。当点v的度是k时,称为k-点。令NG(v)代表与v相邻的点集。很容易得到对简单图G中的任一点v,有 d G ( v ) = | N G ( v ) | 。在不会混淆的情况下,Δ(G),δ(G),dG(v)和NG(v)分别可以写成Δ,δ,d(v)和N(v)。令Pn和Cn分别表示阶为n的路和阶为n的圈。如果图G的每个点的度都是一个固定的常数k,则称G是k-正则的。一个图G如果是3-正则的,则称为立方图;如果满足 Δ ( G ) ≤ 3 ,则称为子立方图。图G如果满足 δ ( G ) ≥ 2 ,则称G为正常的。
图G的一个正常k-全染色是指一个映射 φ : V ( G ) ∪ E ( G ) → { 1 , 2 , ⋯ , k } ,使得对任意两个相邻的或相关联的元素 z 1 , z 2 ∈ V ( G ) ∪ E ( G ) ,有 φ ( z 1 ) ≠ φ ( z 2 ) 。设 C φ ( v ) = { φ ( v } ∪ { φ ( e ) : e ∈ E G ( v ) } 。如果对任意一对相邻的点u和v,有 C φ ( u ) ≠ C φ ( v ) ,我们把φ称为邻点可区别的。图G的邻点可区别全色数Xat(G)是使G有一个k-邻点可区别全染色的最小正整数k。此外,如果对任意一对相邻的点u和V,有 | C φ ( u ) \ C φ ( v ) | ≥ 1 和 | C φ ( v ) \ C φ ( u ) | ≥ 1 ,我们称φ为严格邻点可区别的。图G的严格邻点可区别全色数χat(G)是使G有一个k-严格邻点可区别全染色的最小正整数k。
2005年,张忠辅等人在 [
猜想1 [
如果猜想1成立,则这个上界是紧的。例如,对于任意正整数 t ≥ 1 ,有 χ a t ( K 2 t + 1 ) = 2 t + 1 + 2 = Δ ( K 2 t + 1 ) + 3 。Chen和Wang分别在 [
严格邻点可区别全染色(被命名为Smarandachely邻点可区别全染色)有及以下猜想。
猜想2 对于阶不小于2的简单连通图G,有 χ s n t ( G ) ≤ Δ ( G ) + 3 。
2009年,梁少卫在 [
在展示主要结果前,我们先建立一些有用的观察。首先,根据定义,以下式子显然成立。
引理1 [
引理2 对 r ≥ 2 ,每个r-正则图G满足 χ s n t ( G ) = χ a t ( G ) 。
结合引理1和2,我们得到以下事实:
引理3 如果图G是一个3-正则图,则 χ s n t ( G ) ≤ 6 。
引理4 对一个阶为n的圈Cn,有 χ s n t ( G ) = 4 。
引理5 对 P n ( n ≥ 2 ) ,有 χ s n t ( P n ) = 4 。
证明:设 P n = v 1 v 2 ⋯ v n , n ≥ 2 ,连接v1和vn得到一个圈Cn。设 C = { 1 , 2 , 3 , 4 } 是一个颜色集合。由引理4,Cn有一个4-严格邻点可区别全染色φ。除了点v1和vn,用与Cn相同的颜色染Pn中的点和边,设 α ∈ C \ C φ ( v 2 ) , β ∈ C \ C φ ( v n − 1 ) ,用α染点v1,用β染点vn。 £
定理1 如果图G是一个正常的子立方图,则 χ s n t ( G ) ≤ 6 。
证明:我们用反证法证明。设 C = { 1 , 2 , ⋯ , 6 } 是一个颜色集合。假设图G是一个边数 | E ( G ) | 最小的极小反例。如果 | E ( G ) | ≤ 6 ,则定理成立,因为足以给每条边分配不同的颜色。所以假设G是一个 Δ ≤ 3 , | E ( G ) | ≥ 7 的图,且G无法用C中的颜色染好。
如果 Δ = 2 ,G是一个圈或一条路,由引理4和引理5,有 χ s n t ( G ) ≤ 6 。所以假设 Δ = 3 。为了完成证明,我们需要构造以下一系列的断言。在断言的证明中,我们用C(v)代替Cφ(v)。
断言1 G不包含1-点。
证明:反之,G包含一个1-点v。设点u是v的邻点。如果 d ( u ) = 2 ,设 N ( u ) = { v , u 1 } ;如果 d ( u ) = 3 ,设 N ( u ) = { v , u 1 , u 2 } 。令 H = G − v ,则H是一个 | E ( H ) | < | E ( G ) | 且 Δ ( H ) ≤ Δ ( G ) 的图。所以H存在一个6-严格邻点可区别全染色φ,其所用颜色集合为C。
对 i ∈ { 1 , 2 } ,如果 | C ( u i ) \ C ( u ) | = 1 ,取 a i ∈ C ( u i ) \ C ( u ) 。令 α ∈ C \ C ( u ) ∪ { a 1 , a 2 } ,用α染边uv。令 β ∈ C \ C ( u ) ∪ { α } ,用β染点v。断言1的证明完成。 £
断言2 G不包含相邻2-点。
证明:反之,G包含两个相邻2-点u和v。设 N ( u ) = { v , u 1 } , N ( v ) = { u , v 1 } 。令 H = G − u v ,则H是一个 | E ( H ) | < | E ( G ) | 且 Δ ( H ) = Δ ( G ) = 3 的图。所以H存在一个6-严格邻点可区别全染色φ,其所用颜色集合为C。
先假设 C ( u ) = C ( v ) 。己知 | C ( v 1 ) ∪ C ( v ) | ≤ 5 ,令 α ∈ C \ C ( v 1 ) ∪ C ( v ) ,用α改染点v。令 β ∈ C \ C ( u ) ∪ { a } ,用β染边uv。因此 C ( u ) ≠ C ( v ) 。如果 φ ( u ) = φ ( v ) ,令 α ∈ C \ C ( v 1 ) ∪ C ( v ) ,用α改染点v。令 β ∈ C \ C ( u ) ∪ { α , φ ( v v 1 ) } ,用β染边uv。如果 φ ( u ) ≠ φ ( v ) ,令 β ∈ C \ C ( u ) ∪ C ( v ) ,用β染边uv。断言2的证明完成。 £
断言3 G中的3-点不与3个2-点相邻。
证明:反之,v是G中的3-点, N ( v ) = { u , x , y } 且 d ( u ) = d ( x ) = d ( y ) = 2 。由断言2,u,x,y两两不相邻。令 H = G − v ,则H是一个 | E ( H ) | < | E ( G ) | 的图。所以H存在一个6-严格邻点可区别全染色φ,其所用颜色集合为C。
情形1. | C ( u ) ∪ C ( x ) ∪ C ( y ) | < 6 。
令 α ∈ C \ C ( u ) ∪ C ( x ) ∪ C ( y ) ,用α染点v。集合C\{α}中必定存在一个在C(u),C(x),C(y)中至多用了一次的颜色,不妨设为1。
如果 1 ∉ C ( u ) ∪ C ( x ) ∪ C ( y ) ,用1染边uv。令 β 1 ∈ C \ C ( x ) ∪ { 1 , α } ,用β1染边vx。当 β 1 ∉ C ( u ) ,因为 | C ( y ) ∪ { 1 , α , β 1 } | ≤ 5 ,令 β 2 ∈ C \ C ( y ) ∪ { 1 , α , β 1 } ,用β2染边vy。当 β 1 ∈ C ( u ) ,删去边uv的颜色,用1染边vy。设 C ′ ( v ) = { 1 , α , β 1 } , C ′ ( y ) = C ( y ) ∪ { 1 } 。如果 | C ′ ( y ) \ C ′ ( v ) | = 1 ,取 a 1 ∈ C ′ ( y ) \ C ′ ( v ) ,因为 | C ( u ) ∪ { 1 , α , a 1 } | ≤ 5 ,令 β 2 ∈ C \ C ( u ) ∪ { 1 , α , a 1 } ,用β2染边uv。
如果 1 ∈ C ( u ) (或C(x),或C(y)),假设 C ( u ) = { 1 , 2 } 。用1染边vx,因为 | C ( y ) ∪ { 1 , 2 , α } | ≤ 5 ,令 β 1 ∈ C \ C ( y ) ∪ { 1 , 2 , α } ,用β1染边vy。设 C ′ ( v ) = { 1 , α , β 1 } , C ′ ( x ) = C ( x ) ∪ { 1 } 。如果 | C ′ ( x ) \ C ′ ( v ) | = 1 ,取 a 2 ∈ C ′ ( x ) \ C ′ ( v ) ,因为 | C ( u ) ∪ { β 1 , α , a 2 } | ≤ 5 ,令 β 2 ∈ C \ C ( u ) ∪ { β 1 , α , a 2 } ,用β2染边uv。
情形2. | C ( u ) ∪ C ( x ) ∪ C ( y ) | = 6 。
设 N ( u ) = { v , u 1 } ,则 d ( u 1 ) = 3 。因为 | C ( u 1 ) ∪ C ( u ) | ≤ 5 ,令 α ∈ C \ C ( u 1 ) ∪ C ( u ) ,用α改染点u。此时 C ( u ) ∪ C ( x ) ∪ C ( y ) ≠ C ,根据情形1,G有一个6-严格邻点可区别全染色。
断言3的证明完成。 £
断言4 G中2-点不与3-点相邻。
证明:反之,G包含相邻的3-点u和2-点v,设 N ( v ) = { u , w } ,因此w是一个3-点。设 N ( u ) = { v , u 1 , u 2 } , N ( w ) = { v , w 1 , w 2 } 。u1,u2,w1,w2是2-点或3-点。由断言3,u1或u2是3-点,w1或w2是3-点。不妨设 d ( u 2 ) = 3 , d ( w 2 ) = 3 。令 H = G − v ,则H是一个 | E ( H ) | < | E ( G ) | 的图。所以H存在一个6-严格邻点可区别全染色φ,其所用颜色集合为C。如果 | C ( u 1 ) \ C ( u ) | = 1 ,取 a ∈ C ( u 1 ) \ C ( u ) 。如果 | C ( w 1 ) \ C ( w ) | = 1 ,取 b ∈ C ( w 1 ) \ C ( w ) 。设 C ( u ) = { 1 , 2 , 3 } 。
情形1. | C ( u ) ∩ C ( w ) | = 3 。
设 α 1 ∈ C \ { 1 , 2 , 3 , a } ,用α1染边uv。设 α 2 ∈ C \ { 1 , 2 , 3 , α 1 , b } ,用α2染边vw。设 α 3 ∈ C \ { α 1 , α 2 , φ ( u ) , φ ( w ) } ,用α3染点v。
情形2. | C ( u ) ∩ C ( w ) | = 2 。
不妨设 C ( w ) = { 1 , 2 , 4 } 。令 α 1 ∈ C \ { 1 , 2 , 3 , 4 , a } , α 2 ∈ C \ { 1 , 2 , 4 , α 1 , b } ,用α1染边uv,α2染边vw。如果 α 2 = 3 ,令 α 3 ∈ C \ { 1 , 2 , 3 , α 1 , φ ( w ) } ,用α3染点v。如果 α 2 ≠ 3 ,令 α 3 ∈ C \ { α 1 , α 2 , φ ( u ) , φ ( w ) } ,用α3染点v。
情形3. | C ( u ) ∩ C ( w ) | = 1 。
不妨设 C ( w ) = { 1 , 4 , 5 } 。令 α 1 ∈ { 4 , 5 } \ { a } , α 2 ∈ { 2 , 3 } \ { b } ,用α1染边uv,α2染边vw,6染点v。
情形4. | C ( u ) ∩ C ( w ) | = 0 。
不妨设 C ( w ) = { 4 , 5 , 6 } , φ ( w ) = 4 。删去点w的颜色,用4染边vw。当 φ ( w 1 ) ∉ C ( w ) 时,取 b ′ = φ ( w 1 ) 。当 φ ( w 1 ) ∈ C ( w ) 时,取 b ′ ∈ C ( w 1 ) \ C ( w ) 。令 α 1 ∈ C \ { 4 , 5 , 6 , b ′ , φ ( w 2 ) } ,用α1染点w。显然, α 1 ∈ { 1 , 2 , 3 } 。令 α 2 ∈ { 5 , 6 } \ { a } , α 3 ∈ C \ { 4 , 5 , 6 , α 1 , φ ( u ) } ,用α2染边uv,α3染点v。
断言4的证明完成。 £
由断言1-4得G是3-正则的。但是根据引理3,G有一个6-严格邻点可区别全染色的,矛盾。 £
刘含荃,顾 静. 子立方图的严格邻点可区别全染色Strict Neighbor-Distinguishing Total Coloring of Subcubic Graphs[J]. 应用数学进展, 2020, 09(08): 1346-1350. https://doi.org/10.12677/AAM.2020.98159
https://doi.org/10.1360/03YS0207
https://doi.org/10.1016/j.disc.2007.07.091
https://doi.org/10.1007/s10878-006-9038-0
https://doi.org/10.1016/j.disc.2008.06.002
https://doi.org/10.1016/j.disc.2014.03.019
https://doi.org/10.1016/j.disc.2016.07.011
https://doi.org/10.1016/j.disc.2012.08.006
https://doi.org/10.1109/BMEI.2010.5639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