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既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为了科学“治石”和“治贫”,顺利推进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文章在阐述喀斯特石漠化的概念和内涵基础上,分析了自然动力因素及人为动力因素在其形成中的作用,治理的核心任务、阶段以及趋势,以此来揭示石漠化治理足迹。研究表明,喀斯特生态系统过度干扰导致的植被破坏、森林消亡是喀斯特石漠化产生的必要条件。根据学界和政府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及发生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阶段划分为岩漠化治理、学界探索治理、政府主导治理、科学治理以及依法治理等五个阶段和层次。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核心任务包括植被修复与重建、贫困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方面和层次,治理趋势进入居民自觉参与及依法治理阶段,治理路径从“输血式”治理方式转向“造血式”治理方式,并利用生态产业来实现产业化发展。石漠化地区可加强森林管护,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多行业、多模式来促进石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该研究可为今后石漠化(治理)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is not only the main battlefield for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but also the main battlefield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cure stone” and “cure poverty” and smooth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in its formation, the core tasks, stages and trends of control, so as to reveal the footprint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Research shows that vegetation destruction and forest extinction caused by excessive disturbance of karst ecosystem ar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important viewpoints put forward by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government in the proces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and the timing of major events, the stages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ar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and levels: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academic exploration control, government-led control, scientific control and legal control. The core tasks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clude three aspects and level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poverty control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control trend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residents’ conscious participation and legal control. The control path has changed from “blood transfusion” to “hematopoiesis” and ecological industry has been used to realiz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can strengthen forest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and use new technologies, new materials, multi-industry and multi-mode to promo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This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future research karst rock-desertification (Control).
邹细霞1,陈海旭2,陈燕英3,熊康宁4,樊云龙5
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循环经济研究院,贵州 毕节
2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贵州 毕节
3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试验区研究院,贵州 毕节
4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州 贵阳
5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6日;录用日期:2019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19年11月29日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既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为了科学“治石”和“治贫”,顺利推进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文章在阐述喀斯特石漠化的概念和内涵基础上,分析了自然动力因素及人为动力因素在其形成中的作用,治理的核心任务、阶段以及趋势,以此来揭示石漠化治理足迹。研究表明,喀斯特生态系统过度干扰导致的植被破坏、森林消亡是喀斯特石漠化产生的必要条件。根据学界和政府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及发生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阶段划分为岩漠化治理、学界探索治理、政府主导治理、科学治理以及依法治理等五个阶段和层次。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核心任务包括植被修复与重建、贫困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方面和层次,治理趋势进入居民自觉参与及依法治理阶段,治理路径从“输血式”治理方式转向“造血式”治理方式,并利用生态产业来实现产业化发展。石漠化地区可加强森林管护,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多行业、多模式来促进石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该研究可为今后石漠化(治理)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必要条件,治理阶段,治理任务,治理趋势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土地荒漠是全球环境问题之一,而喀斯特石漠化只是中国严重的环境问题。美国、英国、斯洛文尼亚等国家,虽然喀斯特地貌比较发育,但是由于生态现状良好、人口压力小,不存在严重的石漠化问题,研究重点更多偏向于喀斯特地貌与洞穴、水文地质过程、生态维护与水土保持等方面,石漠化防治在国际上缺乏可借鉴的研究成果,石漠化防治技术与模式为中国所特有 [
石漠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基石裸露的荒漠化现象,可以发生在砂页岩、红色岩系和石灰岩中,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碳酸盐岩地区,尽管发育于碳酸盐岩地区的石漠化占有绝对的份额,但不能代替全部,只有发生在喀斯特地区的石质荒漠化才能算上喀斯特石漠化 [
喀斯特石漠化是地球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内在驱动力全是自然因素,外在驱动力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内在驱动力是石漠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外在驱动力是石漠化产生的直接原因。
1) 自然动力因素是石漠化产生的基础条件
石漠化产生的自然动力因素首先是碳酸岩与碳酸盐岩系广泛分布并大面积出露,虽然碳酸盐地区没有全都演化为石漠化地区,但碳酸岩与碳酸盐岩系广泛分布并大面积出露是喀斯特石漠化产生的物质基础,只有发生在碳酸岩与碳酸盐岩系地区的石质荒漠化才能称为喀斯特石漠化。其次,自然动力因素还包括特殊气候条件、地质构造作用、特殊水文地质系统及土体结构。自然动力因素共同形成了脆弱的喀斯特环境,包含了可溶岩、上覆盖层以及岩溶生物群落等,在很长的时间内趋于一个较为稳定态势。碳酸岩与碳酸盐岩地区,特殊的岩性及土体结构,使土壤难容成分少,可溶成分多,成土较慢,并形成地表地下二元水文地质系统,是喀斯特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构造运动塑造了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高原地貌,强降水及多暴雨这些强烈的自然外动力作用,使平地少山地多的喀斯特高原产生较大切割度和较大坡度,是喀斯特石漠化产生的潜在动因 [
虽然自然因素形成了山高坡陡、土层很薄或几乎没有的峰林、峰丛、洼地、石林等喀斯特地貌,具有奇峰异洞二元地貌系统和双层水系结构,并且地面蓄水条件差,地表缺水,土壤侵蚀快,水土流失严重。但水土流失仅仅是石漠化过程的一个环节,并不能完全反映石漠化产生的全过程和科学内涵 [
2) 人为动力因素是石漠化产生的必要条件
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场高敏感,受到外部干扰力度超出整个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能力时,平衡遭到破坏,其结构和功能随之改变,并发生逆向演替形成石漠化 [
为了养活超出承载力的人口,人类进行掠夺式土地开发利用、毁灭性地破坏植被,使原生植被遭受破坏、森林消亡。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减少自然灾害的功能,没有了森林的庇佑,喀斯特地区干旱、洪涝、暴雨、酸雨、滑坡、泥石流发生频繁,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加重、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喀斯特生态系统潜在石漠化逐渐向轻度、中度、强度乃至极强度石漠化转变。到新中国第二次森林普查,森林覆盖率从远古时代大约60%下降到12%,森林覆盖率年下降率(森林覆盖率年下降率a = 初始年森林覆盖率R − 终止年森林覆盖率r/初始年H − 终止年h)达14%,为历年森林覆盖率年下降率最高点(表2)。这个时期喀斯特生态问题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到1993年提出了石漠化概念,并把喀斯特地区视为一种同沙漠边缘一样的脆弱环境 [
如有相关的管理措施加强森林管护,防止人类滥垦乱牧、滥采滥挖、过渡砍伐以及森林火灾等活动对喀斯特环境的过度干扰,原生植被就不会遭受破坏、森林不会消亡,喀斯特地区会生长着原始植被,向顶级森林生态系统演化,最多是个潜在石漠化生态系统,石漠化程度不会加深,面积不会扩大。顶级森林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只有人类对该系统的干扰强度超出其所能维持的最高能力时,植被遭到破坏、森林消亡,喀斯特石漠化才会产生。因此,人类活动对喀斯特生态系统过度干扰,导致的植被破坏、森林消亡是石漠化产生的必要条件(图1)。
从自然动力因素及人为动力因素在喀斯特石漠化产生的作用来看,在喀斯特生态背景下,人为因素破坏森林植被引起水土流失加重,自然灾害频繁,岩石逐渐裸露,最终形成缺水、缺土、缺林的喀斯特石漠化土地,该土地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使该区居民缺粮、缺钱,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居民更加贫困,因此,石漠化治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土地缺水、缺土,居民缺粮、缺钱的条件下进行植被修复与重建。从不同等级石漠化治理模式来看,无论是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石漠化治理,其共同点都是因地制宜地进行植被修复与重建:轻度石漠化治理采用“经果林 + 农作物”种植结合,灌木林地和未利用地以种植水保林为主,优化配置植被结构,建立林草复合生态系统 [
图1. 自然、人为因素在喀斯特石漠化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地间发展黄金梨 [
从贵州石漠化治理典型模式来看,都是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的同时,恢复林草植被。“顶坛模式”是在低海拔石漠化地区种植花椒;板贵模式是将低海拔石漠化土地梯化后种植火龙果;“坪上模式”是在中海拔地区种植金银花;“晴隆模式”是在高海拔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五子登科”(清镇)模式是在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坡改梯配经果林拴带子,陡坡土种植牧草和绿肥铺毯子,山下庭院经济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种谷子 [
时间 | 森林普查 | 森林覆盖率 | 森林覆盖率年下降率 |
---|---|---|---|
4000年前 | 远古时代 | 60% | ≤0.78% |
2200年前 | 战国时期 | 46% | 0.78% |
1100年前 | 唐代 | 33% | 1.2% |
600年前 | 明代 | 26% | 1.4% |
1949年 | 新中国成立前夕 | 12.57% | 2.54% |
1973年~1976年 | 第一次森林普查 | 12.7% | −0.48% |
1977年~1981年 | 第二次森林普查 | 12% | 14% |
1984年~1988年 | 第三次森林普查 | 12.98% | −14% |
1989年~1993年 | 第四次森林普查 | 13.92% | −18% |
1994年~1998年 | 第五次森林普查 | 16.55% | −52.6% |
1999年~2003年 | 第六次森林普查 | 18.21% | −33.2% |
2004年~2008年 | 第七次森林普查 | 20.36% | −43% |
2009年~2013年 | 第八次森林普查 | 21.63% | −25.4% |
表1. 历代森林覆盖率及其年下降率
喀斯特作用导致的生态脆弱,主要是个地质生态问题,但喀斯特石漠化不是一种纯自然过程,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自然和社会学属性 [
石漠化地区既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重要任务是如何铲除石漠化地区的“穷根”。经过“十五至十三五”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与2011年相比,2015年喀斯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3%,高于全国同期的4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9.9%,高于全国同期的54.4%。5年间,区域贫困人口减少380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1.1%下降到7.7%,下降13.4个百分点,区域经济发展加快,贫困程度减轻 [
在当前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利用生态补偿、生态移民、生态产业、生态技术等技术和途径促进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山绿民富”尤为必要。生态产业能使生态资本增值,能实现“治石”与“治贫”相结合,是当前石漠化治理的发展趋势,是有发展生态产业条件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载体。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党的十九大报告12次提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进绿色发展,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因此,在适合发展生态产业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尤为必要。“山绿民富”是石漠化地区的梦想,这不是几年,十几年就能实现的,但它绝不是幻想,防治的决心和科技的进步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目标任务是实现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山绿民富。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之路至今已走过二十多年,根据学界和政府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及发生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阶段划分为岩漠化治理、学界探索治理、政府主导治理、科学治理以及依法治理等五个阶段和层次。
自1973年Legrand在Science上发表了《喀斯特地区水文及生态问题》文章后,喀斯特区地面塌陷、森林退化、旱涝灾害、原生环境中的水质等生态环境问题受到重视 [
1993年袁道先提出喀斯特石漠化概念 [
学界专家提出《关于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持续发展与科技脱贫咨询建议》后,“加快推进黔桂滇岩溶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才进入了我国政府“十五”工作报告,石漠化治理工作开始陆续启动。2002年3月,为了推进黔、滇、桂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国科学院组织了近40位院士与专家在广西平果、马山、桂林地区考察了石漠化、水文生态以及山区人畜饮水等问题;同年4月又组织12位院士和专家对贵州普定、独山、广西河池、都安等县喀斯特区进行了考察 [
2008年国务院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纲要》(2006~2015年),又将西南8省(区、市)的石漠化治理县扩展到451个,重点试点县增加至100个 [
要想巩固和推进石漠化治理成果,顺利推进石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依法治理石漠化,加强对生态破坏行为的执法力度,就必须出台石漠化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因此,石漠化治理的下一阶段应该是依法治理阶段(表2)。
近年来,石漠化治理主体逐渐从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所、企业逐渐扩大到广大群众,除了相关部
时间 | 阶段 | 治理节点 | 重大事件 | 研究进展 | 石漠化发展情况 | |
---|---|---|---|---|---|---|
1973~ 1992年 | 岩漠化治理 | 开始关注喀斯特环境问题 | 1989年在瑞士苏黎世召开的第22届国际水文地质学家会议上提交的论文中用了岩漠化一词。 | 喀斯特生态环境问题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重视,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喀斯特岩漠化 [
|
平均每年约933平方公里速度石漠化 [
|
|
1993~ 1996年 | 学界探索治理 | 石漠化概念提出 | 1993年提出石漠化概念。科学院院士赴西南喀斯特石山地区考察,并提出了咨询建议。 | 提出石漠化概念,对喀斯特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建议“西南喀斯特石山地区综合开发治理”列入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优先项目 [
|
平均每年≥933平方公里速度石漠化 [
|
|
1997~ 2007年 | 政府主导治理 | 治理工作进入国家政府工作计划 | “加快推进黔桂滇岩溶石漠化的综合治理”进入了我国政府“十五”工作报告。 | 石漠化治理工作陆续开始启动,选取试点治理。专家学者则在石漠化成因、分布、区划进行广泛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
|
石漠化面积年均缩减率约为1.27% | |
2008~ | 科学治理 | 综合治理依据出现 | 2008年,国务院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2016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 | 因地制宜地制定治理规划,根据小流域地形及水土科学配套特征生物、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专家学者则对不同的喀斯特地貌区进行石漠化治理模式、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功经验 [
|
石漠化面积年均缩减率约为3.45%。 | |
未来~ | 依法治理 | 专项治理法律法规出现 | 《石漠化防治法》或《石漠化防治条例》 | 出台《石漠化防治相关法律法规》…… | 石漠化面积年均缩减率≥3.45%。 | |
表2.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阶段及其层次
门将任务分配到群众执行以外,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到石漠化治理中来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石漠化地区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家里只有老人,缺乏劳动力,老人将大面积耕翻种改成窝耕,挖一个坑种一窝作物,发现这样的耕作方式并没有降低产量,水土流失的情况比以前减轻很多,因此,村民现在都用这种方式耕种(花江峡谷村)。二是在石漠化治理区,农村土地流转给企业发展生态产业,当地居民在企业上班,实现生态建设的目的(大方县凤山乡)。三是石漠化地区有思路、有志向的当地居民利用自家承包的土地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建设的目的(大方县羊场坝药王蒋育民)。
想要顺利推进石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加大对破坏生态行为的执法力度。尽快研究制订《石漠化防治法》或《石漠化防治条例》,完善石漠化防治法律体系;加大普法教育力度,增强广大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严格执行《森林法》、《水土保持法》、《草原法》等法律法规,有效地开展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因此,石漠化治理的下一阶段应该是依法治理阶段。
石漠化治理以生态为主,保护优先,因地制宜原则,将治石与治贫相结合,多行业、多模式、科学地开展综合治理。目前,石漠化治理模式主要有林草植被恢复模式、水土保持工程模式、生态移民模式、生态产业模式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
众所周知,石漠化治理的瓶颈因素是水,而法国著名的菌根专家F. Le Tacon教授研究发现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原因主要是缺少相应的菌根真菌 [
生态建设产业化使生态资本增值,将石漠化防治与发展经济密切结合起来,运用既防治石漠化又促进经济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来推进石漠化的防治。培植替代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模式体现了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良性结合,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必然趋势 [
目前,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高效生态产业主要以中药材种植及衍生产业、草食畜牧业、特色经林果与衍生产业以及石漠化旅游业为主。2016年,普定县启动大规模生态建设,走一条石漠化治理产业化之路,生态经济日益壮大。截至目前,该县已完成19万亩退耕还林的经果林种植,茶叶种植已达14.17万亩、蔬菜12.68万亩。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以花椒、火龙果、金银花为主导生态种植业,以其他生态种植业和生态养殖业为次要生态产业。在花江示范区,花椒、火龙果、金银花已具有规模,产值在经济林草收入中占很大比重。毕节撒拉溪示范区种植核桃、板栗、刺梨及其他经济生态物种,发展生猪、羊、鸡、鹅等养殖产业,并以核桃、板栗为主导生态种植业,以饲养肉牛、鸡为主导生态养殖业 [
森林的消亡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大规模砍伐森林:农业文明及以前,人们能源是薪柴,建筑材料是乔木。高大乔木用作宫殿、民居等建筑材料,低矮灌木丛用作薪柴和生产工具用料,剩下荒草坡焚烧后开垦出来种粮或开山取石,一片片森林就这样消失了。新中国大炼钢铁时期大规模的砍伐活动和推行的“以粮为纲,开荒种粮”的政策使森林锐减,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0%左右。二是森林大火,星星之火可以毁掉百年林;三是过度放牧:一头山羊在一年内可以将10亩3~5年生的石山植被吃光 [
1) 自然驱动力因素使喀斯特生态系统存在石漠化潜在风险,人为驱动力因素才是产生石漠化的直接原因,是潜在喀斯特石漠化变成喀斯特石漠化的必要条件。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岩性、气候、水文地质系统及土体结构等自然因素共同形成了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在这脆弱的生态环境里,常常有石生、耐旱、喜钙,并有很长根系的植物生长,形成喀斯特原始森林。该森林系统是一个开放、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没有超强干扰力的情况下,趋于一个较为稳定态势,但该系统也是一个生物地球化学场高敏感、平衡遭到破坏,并发生逆向演替的生态系统。当人类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滥垦乱牧、滥采滥挖、过渡砍伐,制造森林火灾及进行不合理的产业生产时,喀斯特生态系统受到外部干扰力度超出了整个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能力,其结构和功能被改变,并逆向演替形成几乎丧失生产力的石漠化生态系统。
2)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核心任务有植被修复与重建、贫困治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三个方面和层次。首先,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植被修复与重建:从自然动力因素及人为动力因素在喀斯特石漠化产生的作用来看,石漠化治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土地缺水、缺土,居民缺粮、缺钱的条件下进行植被修复与重建;从不同等级石漠化治理模式来看,无论是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石漠化治理,其共同点都是因地制宜地进行植被修复与重建;从贵州石漠化治理典型模式来看,都是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的同时,恢复林草植被;从历代森林覆盖率及其年下降率来看,石漠化治理是进行植被修复与重建,从而提高森林覆盖率。其次,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重要任务是铲除石漠化地区的“穷根”:喀斯特作用导致的生态脆弱,主要是个地质生态问题,但喀斯特石漠化不是一种纯自然过程,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自然和社会学属性。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缺水、缺土、缺林,使该区土地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导致该区居民缺粮、缺钱,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居民更加贫困。经过“十五至十三五”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与2011年相比,2015年喀斯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3%,高于全国同期的4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9.9%,高于全国同期的54.4%。5年间,区域贫困人口减少380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1.1%下降到7.7%,下降13.4个百分点,区域经济发展加快,贫困程度减轻 [
3) 根据学界和政府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及发生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将石漠化治理划分为岩漠化治理、学界探索治理、政府主导治理、科学治理以及依法治理等五个阶段和层次。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和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主要包括① 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喀斯特岩漠化;② 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喀斯特石漠化;③ 石漠化治理工作进入国家政府工作计划(十五工作报告),石漠化治理工作陆续开始启动,选取试点治理,石漠化面积开始缩减,程度开始减轻;④ 2008年国务院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纲要》(2006~2015年)健全了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依据,是石漠化治理的指南,是科学治理石漠化的依据;⑤ 未来某年将出台《石漠化防治法》或《石漠化防治条例》:要实现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山绿民富”,就得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生态破坏行为的执法力度,以此巩固和推进石漠化治理成果,顺利推进石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因此,石漠化治理的下一阶段应该是依法治理阶段。
4) 根据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经验及历程来推导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趋势。根据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经验及历程来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居民已自觉参与该区生态建设,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将进入依法治理阶段,治理路径从“输血式”转向“造血式”。今后将加大科技投入,用生态修复新技术促进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与重建,并利用生态产业来实现石漠化治理产业化发展,加强喀斯特森林管护,生产木料替代产品,以此减少对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干扰,最终实现喀斯特地区“山绿民富”。
贵州2017年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黔科合支撑[
邹细霞,陈海旭,陈燕英,熊康宁,樊云龙. 喀斯特石漠化产生的必要条件及其治理足迹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Karst Rocky-Desertification and Its Governance Footprint[J]. 地球科学前沿, 2019, 09(11): 1154-1166. https://doi.org/10.12677/AG.2019.911122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79.4076.859
https://doi.org/10.1139/b9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