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基尼系数、预置白Mann-Kendall趋势检验、MK-P法、Pettit t等方法,分析秃尾河上游高家堡站(1967~2012a)、下游高家川站(1956~2012a)径流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秃尾河上、下游径流基尼系数均超过0.8,年内分布高度均匀,上游均匀现象更明显;上下游全年及四季年径流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上游径流在1984,1997年发生两次明显突变,下游以1979,1996年为突变年;同一时期在5%、50%、95%频率上,下游径流降幅大于上游,且95%频率径流降幅最大。与基准期相比,人类活动强度较低期上、下游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比例分别为70.01%,82.56%,人类活动强度较高期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比例分别为69.37%,77.14%。水土保持和煤炭开采等人类活动成为影响秃尾河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 As actual water flow 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basin has been decreasing since the 1970s,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noff also produce new changes. Such changes will inevitab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herefore influence the healthy,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long the river.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variability of seasonal and annual runoff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Tuwei River at Gaojiabao hydrological station from 1967 to 2012 as well as Gaojiachuan hydrological station during 1956 to 2012 in the downstream. The methods of Gini coefficient, PW-MK trend test, MK-P abrupt test and Pettit t test were employed to expla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sonal and annual change of runoff.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runoff in both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is more than 0.8, annual distribution is highly uniform, and the upstream homogeneous phenomenon is more obvious. Annual and seasonal runoff shows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and mutation features. The change points of upstream runoff occurred in 1984 and 1997. The notable abrupt variation of runoff in the lower reaches was observed in 1979 and 1996. At the same time, the downstream runoff decreased more than the upstream on the 5%, 50%, and 95% frequencies, and the 95% frequency runoff decreased the most. Compared to the contrast period the impact proportion of the human activities on runoff in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low period for the upper and lower reaches was 70.01%, 82.56%. The impact proportion was 69.37%, 77.14%, respectively in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higher period.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large-scal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 and high intensity of coal mining have become a major factor for the change in annual runoff in both upper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Tuwei River.
白乐,李恩宽,苏晓慧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 郑州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6日;录用日期:2019年11月20日;发布日期:2019年11月27日
应用基尼系数、预置白Mann-Kendall趋势检验、MK-P法、Pettit t等方法,分析秃尾河上游高家堡站(1967~2012a)、下游高家川站(1956~2012a)径流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秃尾河上、下游径流基尼系数均超过0.8,年内分布高度均匀,上游均匀现象更明显;上下游全年及四季年径流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上游径流在1984,1997年发生两次明显突变,下游以1979,1996年为突变年;同一时期在5%、50%、95%频率上,下游径流降幅大于上游,且95%频率径流降幅最大。与基准期相比,人类活动强度较低期上、下游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比例分别为70.01%,82.56%,人类活动强度较高期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比例分别为69.37%,77.14%。水土保持和煤炭开采等人类活动成为影响秃尾河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径流演变,分布均匀度,突变,SCRAQ法,秃尾河流域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黄河中游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我国主要的缺水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中游河川径流量不断减少,其径流演变特征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河川径流时空变化必然影响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影响沿河各经济体的健康、快速发展。各国学者对径流时空演变特征开展了大量研究。Marius-Victor等 [
秃尾河是黄河中游一条较大支流,地跨沙漠区和盖沙丘陵区。高家堡以上主要为沙地,其产流机制类似于蓄满产流 [
秃尾河流域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秃尾河发源于陕西省神木县宫泊沟海子,自北向南流经瑶镇、高家堡、高家川,于神木县万镇河口岔村汇入黄河。干流全长139.6 km,流域面积3294 km2,多年平均量降水量377.4 mm,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且多暴雨。流域以高家堡为界上下分为风沙草滩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家堡以上流域面积2095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63.6%),多年平均量降水量392.29 mm,主要为沙地,地形平坦开阔,降雨绝大部分入渗到地下,经过第四系松散含水层调节后排泄于河道。多年平均径流量2.49亿m3。高家堡以下(占流域面积26.4%)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沟壑纵横,地表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流域内煤炭资源丰富,主要位于北部的风沙区,具有埋藏浅、易开采、煤质优等特点。根据榆林能源化工基地总体规划,秃尾河流域将加快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依托流域内锦界工业园、清水煤化学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将形成以煤化工和煤液化为主的重化工基地和商品煤基地。
高家堡(1967~2012a)和高家川站(1956~2012a)日径流数据来源于黄河水利委员会整编资料;面降水数据根据高家堡、高家川,榆林、神木、圪丑沟、公草湾等11个雨量站实测资料,通过面积加权平均求得;潜在蒸发数据根据国家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神木站和榆林站1956~2012年日蒸发资料,参照谢贤群等 [
径流基尼系数根据图1中洛伦兹曲线的面积计算的 [
径 流 GI 系 数 = 1 − ∑ i − 1 n ( X i − X i − 1 ) ( Y i + Y i − 1 ) (1)
式中: X i 为时间累积百分比; Y i 为径流累积百分比;i为分配对象,且当 i = 1 时 ( X i − 1 , Y i − 1 ) 视为 ( 0 , 0 ) 。
MK-P方法由Charles Rouge [
1) Mann-Kendall法统计量s和Pettit耦合,详见式(2),且对于Pettit法统计量T表示(3)。
2) 判定趋势和跳跃变化。构造矩阵A,详见式(4),使其满足式(2)。当存在突变时, s ( 1 , τ ) 和 s ( τ + 1 , n ) 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反之发生趋势变化时,两者存在相关关系。为了便于比较 s ( 1 , τ ) 、 s ( τ + 1 , n ) ,引入时段d,根据式(6)计算 k ( τ , d ) ,使其Tc值。将(Tc,d)代入式(7),当d > D时,该序列发生了突变,反之趋势变化。
s = ∑ 1 c ≤ i ≤ j ≤ τ sgn ( x j − x i ) + k ( τ ) + ∑ τ + 1 ≤ i ≤ j ≤ n sgn ( x j − x i ) = s ( 1 , τ ) + k ( τ ) + s ( τ + 1 , n ) (2)
T = arg max 1 ≤ τ ≤ N { | k ( τ ) | } (3)
a i j = { 0 if j ≤ i sgn ( x j − x i ) if j > i (4)
k ( τ , d ) = ∑ i = 1 τ + d ∑ j = τ + 1 n a i j (5)
T c = arg max { | k ( τ , d ) | } (6)
s = s ( 1 , T c ) + k ( T c , d ) + s ( T c + d + 1 , n ) (7)
SCRAQ法 [
分别假设变异点前后的累计径流斜率为 K R b 和 K R a ,累计降水量斜率为 K P b 和 K P a ,累计潜在蒸发斜率为 K E O b 和 K E O a 。累计径流斜率变化率计算公式如下:
R K R = 100 × ( K R a − K R b ) / K R b (8)
同样的累计降水与累计潜在蒸发的斜率变化率计算公式如下:
R K P = 100 × ( K P a − K P b ) / K P b (9)
R K E O = 100 × ( K E O a − K E O b ) / K E O b (10)
则降雨量、潜在蒸发量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贡献率分别计为 C P , C E O , C H
C P = 100 × R K P / R K R (11)
C E O = 100 × R K E O / R K R (12)
C H = 100 − C P − C E O (13)
由图2可知:秃尾河上游高家堡水文站(1967~2012a)和下游高家川水文站(1956~2012a)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2.49亿m3,3.24亿m3;年径流基尼系数分别为0.8802和0.8468,均超过0.8,表明秃尾河上下游径流年内高度均匀,且上游年内分布更均匀。年际间径流量基尼系数呈略微上升趋势,基尼系数的波动性减弱,表明流域年际间径流时间分布的稳定性增强。
图1. 径流基尼系数变化图
图2. 秃尾河径流及其基尼系数变化图
为验证径流年内均匀度分布特征,对秃尾河流域上、下游全年及四季变化率进行统计,详见表1。由表1可知:流域上、下游全年变化率分别为−0.508/10a和−0490/10a。四季中夏季减少率最大,上、下游分别为−0.166/10a和−0.291/10a,其次为秋季、春季和冬季。上游夏季下降率比秋、春、冬季分别高15.06%、26.51%、52.41%;下游夏季下降率较秋、春、冬季分别高42.79%、47.76%、65.67%。除夏季上游比下游下降率低21.08%外,其它4个时段上游下降率均高于下游,这也是径流年内变化趋于均匀化,上游分布更均匀,年际径流稳定性增强的重要原因。
PW-MK检验方法 [
X ′ t = X t − r 1 X t − 1 (14)
取显著性水平 δ = 0.10 ,取趋势检验显著性水平 α = 0.05 ,对秃尾河流域上、下游5个时段重组年径流序列进行MK检验,详见表1。
时间段 | 上游(高家堡) | 下游(高家川) | ||||||
---|---|---|---|---|---|---|---|---|
统计量Z | α = 0.05 | 突变年份 | 变化率 | 统计量Z | α = 0.05 | 突变年份 | 变化率 | |
全年 | −6.14 | + | 1984、1996 | −0.508 | −5.24 | + | 1978、1996 | −0.49 |
春季 | −4.60 | + | 1985 | −0.122 | −5.23 | + | 1977 | −0.105 |
夏季 | −5.38 | + | 1982、1999 | −0.166 | −4.63 | + | 1978、1996 | −0.201 |
秋季 | −5.41 | + | 1983、1996 | −0.141 | −4.95 | + | 1978 | −0.115 |
冬季 | −2.79 | + | 1984 | −0.079 | −4.84 | + | 1979 | −0.069 |
表1. 秃尾河上、下游5个时段年径流PW-MK检验表
由表1可知:秃尾河流域上、下游全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5个时段均呈现显著减少趋势,且流域上、下游5个时段径流量在统计上均具有跃变性质。上游跃变时间大致出现在1983,1984、1996、1997年,下游大致出现在1978、1979、1996、1997年,且各时段均达到了0.01的显著减少水平。
利用根据MK-P检验法 [
进一步采用Pettit t检验法 [
综上所述:秃尾河上、下游径流序列均存在两个明显变异点。流域上、下游一级突变点分别为1984和1979年,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规模水土保持有关。二级突变点出现在1997和1996年,与该时期大规模的煤矿开采时间基本吻合。因此,上下游径流量序列分别以1984、1997年及1979、1996年为界,分为基准期、人类活动强度较低期(h1)、人类活动强度较高期(h2)。
图3. (a) 高家堡Pettit t检验k值变化图;(b) 高家川Pettit t检验k值变化图
基于基准期和人类活动期划分结果,对全年及四季在丰水(5%)、平水(50%)和枯水(95%)频率下,上、下游径流变化进行量化评价,详见表2。
站名 | 不同频率 | 全年 | 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 |||||
---|---|---|---|---|---|---|---|---|---|---|---|
h1 | h2 | h1 | h2 | h1 | h2 | h1 | h2 | h1 | h2 | ||
高家堡 | 5% | −29.06 | −43.49 | −21.06 | −43.29 | −32.21 | −39.23 | −36.58 | −50.06 | −22.62 | −29.18 |
50% | −30.45 | −40.8 | −33.46 | −42.97 | −23.64 | −47.82 | −31.64 | −34.16 | −31.78 | −33.61 | |
95% | −30.95 | −43.49 | −20.16 | −46.18 | −21.9 | −52.11 | −24.9 | −51.99 | −33.35 | −32.5 | |
高家川 | 5% | −30 | −54.35 | −9.54 | −18.84 | −48 | −70.77 | −14.93 | −44.72 | −14.48 | −30.46 |
50% | −21.94 | −46.62 | −24.39 | −56.37 | −28.41 | −44.37 | −25.6 | −45.81 | −19.26 | −39.18 | |
95% | −18.92 | −45.66 | −27 | −63.04 | −18.25 | −55.12 | −22.61 | −50.52 | −11.62 | −24.38 |
表2. 秃尾河上、下游5个时段径流减少量在丰、平、枯期的相对变化率
从表2可以看出:与基准期相比,h1期流域上、下游年径流量5%频率分别减少25%~30%、30%;50%频率减少30%~35%、20%~25%,95%频率分别减少30%~35%、15%~20%;h2期上、下游年径流量在5%频率分别减少40%~45%,50%~55%,50%频率分别减少40%~45%,45%~50%,95%频率减少40%~45%,45%~50%。与h1期相比,上游h2期径流量减少是前期的1.67倍,下游是前期的2.11倍。其余4个季节减少幅度变化比较大,总体上看,同一时期不同频率下,下游年径流量降幅大于上游,且95%频率径流量减幅最大。这是因为秃尾河上游为风沙草滩区,下游为黄土沟壑区,二者差异很大,上游风沙滩草区以风沙土为主,地形平坦开阔,降雨绝大部分入渗到地下,经第四系含水层调节后排泄于河道。95%频率径流减少幅度较其它频率偏大,是因为枯水期降水较少,气温较高,蒸发强烈,需从引水干渠上游桑树渠、高惠渠和下游红花渠引水满足农业灌溉,径流减幅更大。
以高家堡、高家川站径流、降水和潜在蒸发为研究对象,以突变检验结果为依据,通过线性回归计算不同时期各要素累计变化斜率及比例。以径流变化为例,详见图4。按照SCRAQ法 [
图4. 高家堡、高家川累计径流随时间变化曲线
不同时期 | 变化量及变化率 | 高家堡 | 高家川 | ||||
---|---|---|---|---|---|---|---|
1967~1984 | 1985~1997 | 1998~2012 | 1956~1979 | 1980~1996 | 1997~2012 | ||
与基准期径流相比 | 累计斜率 | 3.133 | 2.2375 | 1.7548 | 4.1969 | 2.9698 | 2.1298 |
变化量(108m3/a) | −0.896 | −1.38 | −1.23 | −2.07 | |||
变化率(%) | −28.58 | −43.99 | −29.24 | −49.25 | |||
与人类活动强度较低期径流相比 | 变化量(108m3/a) | −0.4827 | −0.84 | ||||
变化率(%) | −21.57 | −28.28 | |||||
与基准期降水相比 | 累计斜率 | 408.3 | 364.96 | 364.96 | 429.16 | 384.28 | 345.9 |
变化量(mm/a) | −43.34 | −43.34 | −44.88 | −83.26 | |||
变化率(%) | −10.61 | −10.61 | −10.46 | −19.4 | |||
与人类活动强度较低期降水相比 | 变化量(mm/a) | 0 | −38.38 | ||||
变化率(%) | 0 | 9.99 | |||||
与基准期潜在 蒸发相比 | 累计斜率 | 1287.3 | 1261 | 1249.4 | 1005.3 | 996.52 | 990.48 |
变化量(mm/a) | −26.3 | −37.9 | −8.78 | −14.82 | |||
变化率(%) | −2.04 | −2.94 | −0.87 | −1.47 | |||
与人类活动强度较低期潜在蒸发相比 | 变化量(mm/a) | −11.6 | −6.04 | ||||
变化率(%) | −0.92 | −0.61 |
表3. 不同时期上、下游累计径流、降水和潜在蒸发随时间变化比例及变化
站名 | 不同时期 | 与基准相相比 | 与人类活动强度较低期相比 | ||||||
---|---|---|---|---|---|---|---|---|---|
CP | CE+ CH | CE | CH | CP | CE+ CH | CE | CH | ||
高家堡 | 1985~1997 | 37.14 | 62.86 | −7.15 | 70.01 | ||||
1998~2012 | 24.13 | 75.87 | −6.69 | 82.56 | 0 | 100 | −4.26 | 95.74 | |
高家川 | 1980~1996 | 33.62 | 66.38 | −2.99 | 69.37 | ||||
1997~2012 | 25.94 | 74.06 | −3.08 | 77.14 | 11.56 | 88.44 | −2.29 | 90.73 |
表4. 不同时期上、下游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秃尾河径流变化影响比例
由表3,表4可知:以高家川为例,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程度不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呈增加趋势,而气候变化则对径流量的影响呈减少趋势,且使得径流量逐渐减少。具体体现在与基准期相比,h1期径流变化量为−1.23 × 108m3/a,变化率为−29.24%;降水变化量为−44.88 mm/a,变化率为−10.46%;潜在蒸发变化量−8.78 mm/a,变化率为−0.87%;则人类活动、降水、潜在蒸发对径流的影响比例分为69.37%,37.14%,−7.1%。h2期人类活动、降水、潜在蒸发对径流影响比例分别为77.14%,25.94%,−3.08%。与h1期相比,h2期人类活动、降水、潜在蒸发对径流的影响比例分别90.73%,11.62%,−2.29%。总体而言,同一时期,秃尾河上、下游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改变量基本相当,但上游潜在蒸发引起的径流量的改变比下游分别高58.18%,53.96%和46.24%,初步认为可能与上游处于风沙滩草地蒸发强烈有关。人类活动仍是引起秃尾河上、下游径流演变的主要因子。
对秃尾河上、下游流域不同时期各项人类活动调查表明: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水土保持、煤炭开采、地下水开发利用及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
1) 水土保持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秃尾河上、下游径流量h1期显著减少可能与水土保持,尤其是林草地面积的快速增加有关。70年代末期流域开始大规模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面积由1979年的229.15 km2增加到1996的1140.93 km2,占流域面积比例由7%上升到35.1%。林草面积所占比例由1979年的5.82%增加为1996年的32.58% [
2) 煤矿开采对径流变化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1996年之后,秃尾河流域煤矿开采量和采空区面积不断增加,详见图5,采煤塌陷形成的地裂缝一方面使降雨补给向下渗漏,消减地表径流。另一方面,导水裂隙带发育至第四系含水层底部,造成潜水位大幅度下降,泉流量减少,甚至干涸,引起河流的侧向补给来源明显减少 [
3) 地下水开发利用对径流的影响。秃尾河流域地下水开发是导致秃尾河径流减少的另一原因。秃尾河径流的68% [
图5. 1991~2011年原煤产量与采空区面积变化曲线
4) 水利工程建设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秃尾河流域一系列水利工程设施的建成和运行,在改变径流时间分布分配的同时,也影响到水文监测断面的实测径流量。
综上所述:秃尾河流域70年代末以来的大规模水土保持和90年代中后期高强度的煤矿开采是导致秃尾河上下游径流减少的两个重要原因。另外,地下水开发利用、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1) 秃尾河上下游径流基尼系数值超过0.8,径流年内分布高度均匀,上游分布更均匀。年径流基尼系数有略微上升趋势,径流年际随时间分布的稳定性有增强趋势,夏季径流量高于其他季节,除夏季外,其他4个时段上游下降率明显高于下游,是径流年内变化趋于均匀化,上游分布更均匀,年际径流稳定性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秃尾河上、下游5个时段(全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年径流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且具有显著的突变特征,上游径流量以1984和1997年为突变点,下游突变发生在1979和1996年。与基准期相比,h1期流域上、下游年径流量5%频率分别减少25%~30%、30%;50%频率减少30%~35%、20%~25%,95%频率分别减少30%~35%、15%~20%;h2期上、下游年径流量在5%频率分别减少40%~45%,50%~55%,50%频率分别减少40%~45%,45%~50%,95%频率减少40%~45%,45%~50%。与h1期相比,上游h2期径流量减少是前期的1.67倍,下游是前期的2.11倍。同一时期不同频率下,上、下游年径流量降幅均大于上游,且95%频率年径流量减少幅度最大。
3) 与基准期相比,人类活动较低期上、下游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比例分别为70.01%,82.56%,人类活动较高期人类活动对上、下游径流的影响比例分别为69.37%,77.14%。与人类活动较低期相比,人类活动较高期对上、下游径流的影响比例分别为95.74%和90.73%。大规模水土保持和高强度煤炭开采是影响秃尾河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地下水开发利用、水利工程建设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HKY-JBYW-2019-05);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科研发展基金专项(黄科发2019-05)。
白 乐,李恩宽,苏晓慧. 秃尾河流域径流量时空演变特征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noff in Tuwei River Basin[J]. 地球科学前沿, 2019, 09(11): 1136-1146. https://doi.org/10.12677/AG.2019.911120
https://doi.org/10.1016/j.jhydrol.2005.06.008
https://doi.org/10.1016/j.jhydrol.2005.06.039
https://doi.org/10.1016/j.advwatres.2012.09.008
https://doi.org/10.2112/SI84-014.1
https://doi.org/10.1214/aoms/1177731638
https://doi.org/10.1016/j.quaint.2012.07.011
https://doi.org/10.2307/2346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