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存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与研究生需求差距逐渐增大。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态,以其打破时空限制的技术优势扩展和补充了原有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深度与范围。本文基于语言学习中的心理词库生成视角,结合心理词库生成规律与微学习资源组织模式的内在关联,强化微学习在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参与度,以此推进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改革。 The gap between teaching effect and postgraduate demand caused by the teaching mode,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so on in the course of academic English writing for non-English major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Micro-learning, as a new form of learning, expands and supplements the depth and scope of the original postgraduate academic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with its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 of breaking the time and space constraint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ental lexicon gener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with the internal relation between mentallexicon generation rules and the organizational model of Micro-learning Resources in the Course of Academic English Writing for both the participation degree of Micro-learning and the academic English writing course reform promotion for non-English major postgraduates.
万昆,李娜,孙大军
东北电力大学,吉林
收稿日期:2019年8月7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21日;发布日期:2019年8月28日
目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存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与研究生需求差距逐渐增大。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态,以其打破时空限制的技术优势扩展和补充了原有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深度与范围。本文基于语言学习中的心理词库生成视角,结合心理词库生成规律与微学习资源组织模式的内在关联,强化微学习在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参与度,以此推进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 :学术英语写作,微学习,微学习资源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随着互联网、智能终端的普及教育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各个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及网络利用率呈现逐年上升与便捷化的趋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微学习在灵活性的优势,顺应了科技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信息时代 [
学术英语写作EAW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是学术英语EAP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的一个主要分支。学术英语EAP与职业英语(EOP,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并列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两大分支 [
网络环节下知识获取来源与丰富度的不断提升,增加了学习者处理有效信息与更新知识的压力。目前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仍采用老师课堂讲授的模式,其优点是教师可以通过面对面的讲授,具体步骤主要包括:教师讲解知识点、重点难点介绍、写作任务布置、批改作业和学生反馈,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全局把控有利于保证学生基本写作能力的训练。随着学生在学术英语需求的多元化,传统教学模式缺点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1) 内容级别要求上,无法适合不同水平对基础能力、四级、六级及更高水平的需求;2) 书面输出复杂度上,某些低英语水平学生只会写模板论文,生搬硬套,句子长度复杂程度都有所欠缺,而相对高水平同学致力于对句长、词汇通达及自动化的目标;3) 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方面,大规模的统一内容模式弊端使学生专注于知识和信息的记录和记忆,学生倾向于被动的接受、模仿与固化记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从而导致写出的文章易读性不足与逻辑不顺等现象。
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学中,更加重视阅读和听力的教学,忽视了写作尤其是学术写作的训练,这样导致研究生英语学习和本科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复。虽然研究生英语教材是读写教材,但是内容偏重阅读和普通英语写作。据调查,研究生阶段的写作教材中,对学术论文、应用文体写作涉及很少,尤其是针对具体专业的教材较少,仅占调查对象的20%;由于研究生阶段对学生的研究能力的更高要求,与之相应的对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及写作课程需在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方式等方面与大学普通英语课有所区别。但目前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在设置上与学生专业脱钩,导致课程既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需求。
虽然各高校目前使用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对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提出了要求,但具体要求不够明确,缺乏有效的指导作用 [
相比于传统学习资源,微学习资源的“微”性技术优势在于:1) 学习灵活性,微学习资源便于学习者在任何时间、地点、采取方便的方式进行学习;2) 内容的多面展示,可在图、文、声、像方式中进行一种或多种方式的组合;3) 学习形式的补充与延展,微学习资源可以成为传统学习资源的补充,可通过课堂展示、课下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形式以呈现知识传递内容 [
微内容(Micro-content)的定义于1998年由美国传媒学者尼尔森最早提出,主要在于对短小、扼要和非连续摘要形式内容的描述,包括新闻标题、Email主题、元数据等。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大众化背景下,推特、博客、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应用使得微内容的范围和内涵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即网络中碎片化状态存在的小片段,意义上内容界限模糊但又在随时随地处于动态变化中的信息内容。近年来,微内容已发展为增强网络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之一,其特质具体表现:内容上,一般倾向于描述一个特定主题;形式上,微内容受限于网络和硬件技术,多以碎片化和利用多媒体实现多通道的方式呈现出来;来源上,微内容可以是行业、专业人士或自媒体制作者专门制作,也可以出于某种目的对已存在的、现成的大型内容进行切分、剪切和整合。因此,微内容可以是一个聚焦于某个主题或不断更新变化的简短文本、文图结合、一段音频或者是一个短小的视频,并且以模块化存储于放手机、电脑等多媒体终端上以便于学习者自由学习、提取和使用的“资料”。
通常学习资源包括教材体系、学习环境等促进学习的各种因素,传统学习资源为数字化媒体出现前的各种学习资源的统称,其主要媒介和手段是教材。传统学习资源通过需要教师凭借教材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大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来源于教材。随着学习资源的形式变化与扩展,我国学者何克抗教授在《教育技术学》一书中提出学习资源是指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支持学习的、可利用的人、物、信息等一切要素。微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资源发展到一定丰富程度才出现的。由于在数字媒体涌现的背景下,伴随着大众对“快文化”、“大众娱乐文化”、“流行元素”的普遍心理期待,人们难于长时间控制注意力于一件具体事情上,学习时间上同样呈现类似趋势。在此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微学习成为人们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与自主学习的首选,并逐渐进行了微学习资源构建的纵深化研究。
微学习(Micro-learning)由奥地利学者林德纳教授于2004年首先提出,用以描述新媒介生态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 [
根据已有移动学习资源组织模式的研究,其类型可以归纳为空间组织、整合组织和聚合组织。其中,空间组织是以超链接方式构建非结构化的微学习资源,表现为高度链接网络结构下的信息库内容提供和导航;整合组织是基于微学习资源在内容关系的组织模式,把相对独立的资源根据内容联系结合为新的有机整体;聚合组织,基于整合资源组织的基础上关注资源间的知识结构内在关联和整体性,具有优化精细化认知加工、动态发现与多维聚合等优势。研究表明,聚合组织实现了信息间在个体认知、知识体系、文化体验以及学习方式上的链接,是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和提高知识获取效率的有效途径 [
由于学科交叉研究的日益深入,针对语言学习的焦点不再简单局限于一语与二语相似性或差异性特点,而是强化涉及语言、认知、心理等聚合因素的共同分析,从而更科学深入地探求二语理解和产出过程中的思维作用,而心理词库作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范畴为此类研究提供崭新的视角 [
学术英语写作是在学术语言及学校教育活动发展的基础上,使学习者原有的日常语言形式发展为科学语言的书面语言形式,涉及学术会议报告、外文期刊论文、硕博学位论文、实验研究报告等 [
已有研究表明研究生第二语言学习由于时间跨度和频率问题,普遍存在概念迁移和语言磨蚀现象,其心理词库组织呈现明显母语化倾向与汉英概念关联不对称的现象,导致语言输出碎片化与精度较低。孙迎晖、梁新亮(2015)通过考察中国硕博论文摘要中的名物化使用情况,分析了硕士阶段英语学术语言的发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名物化的使用类别呈现不平衡特征,根据频率高低顺序依次表现为:物质过程 > 言语过程 > 心理过程名物化 > 关系过程,词性分布上表现为抽象性词语提取明显小于具体性词汇 [
词汇是形成文章书写与理解的基础,词汇概念涉及学术语言的提取与应用,词汇概念的复杂化过程即为语义的整合与产出。心理词库中词的提取取决于心理词库关于提取词的概念组成、概念扩展联接趋势与概念组织模式。写作过程中既包括心理词库中概念的认知与加工,又包括提取词汇的高水平加工。因此,微学习资源的合理化不仅涉及学习资源的丰富性,还需考虑学习者角度下心理词库生成与发展的需求状况。
基于上文中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结合研究生阶段英语学习的难度及多样化需求,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的微学习资源组织需结合以下内容:
1) 学术英语写作微学习资源设计与学科用语特殊性
心理词库理论注重学习者输入与输出之间形成的内在关联,从学习者语言输出情况,推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输入、存储及提取特征。已有研究表明,学习的目的性定位与认知定向会强化学习效果 [
2) 学术英语写作微学习资源与学术用语共性特征
在掌握和了解相关专业术语的基础上,具备对研究课题及实验的科学表达尤为重要,书面语输出的质量依赖于心理词库科学语言的组织与语言表达准确性的一致性。学术用语的共性在于对研究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表达。科学语言的复杂性不仅涉及专业背景的理解与掌握,还需语言层面上语法结构的复杂性与语言概念系统的多样性与抽象性,主要包括:1、学术语类的特征。写作教学中针对外文期刊论文的摘要、概括性话语、结论、关系转换方式等的特性,掌握各种学术语类、次语类等;2、典型学术指示性语言。科学研究语言的精准化缩减描述词语的选择范围,针对具体指示语的微学习可根据语义转化关系、功能和篇章位置进行等级划分;3、语篇组织结构。可通过不同研究类型的英文期刊文章,抽取整体结构,并进行对比分析以图像、表格等方式推送,以让学生易于把握英文学术写作的整体结构特征。
3) 微学习资源参与度与传统课程教学的结合
英文学术写作过程涉及理解与书写两个过程的交叉与融合,而非英语专业学术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写作练习和教师反馈的时间投入,因此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与教学内容量上的矛盾势必发生。
由于微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微学习资源的设计可按照研究生专业和学科分成不同的群组,以不同专业和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特点把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课程需要阅读的文献、写作技巧、写作规范、写作策略和查重规则等组成部分,按照主题分割成3~5分钟的小片段,以视频、图片、录音或者文章的形式推送。
在授课流程上,鉴于写作技能的训练需要长期积累的特点,面向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课程更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全程管理学生的学习进程。课前将教学材料以幻灯片、视频及微课方式上传至微学习平台,并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自行练习,课上根据已阅读文献进行讨论、交流和反馈,课后再次要求学生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并借助专业的数字化批改平台完成修改和评价,加大已学内容的输出频率以强化生成心理词库中词汇概念的最优关联,最终促进研究生学术写作能力的提高。
我国各行各业与国际接轨的趋势愈演愈烈,外语教育也从素质教育逐渐转向适应国际化的应用教育,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了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国际学术能力及学术交流展现的要素之一。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态,为学术英语写作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和应用微学习资源,积极推进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随着对微学习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将微学习资源设计与课程特殊、学生多元化需求及认知习惯等学习因素与非学习因素进行有效对接将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本项目系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JGJX2016C27)和吉林省哲学社科规划基金(2017B20)研究成果。
万 昆,李 娜,孙大军.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微学习资源组织模式研究Micro-Learning Resource Organization Mode of Academic English Writing Course for Non-English Major Postgraduates[J]. 创新教育研究, 2019, 07(04): 515-521. https://doi.org/10.12677/CES.2019.74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