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研究了广义Kirchhoff型方程:utt+αut-βΔut-Φ (‖ Δu‖2)Δu+ (1+|u|2)p-1u=f (x )的初边值问题的解的长时间行为,证明了方程的惯性流形。 The paper studies the longtime behavior of solutions to the initial boundary value problem (IBVP) for a class of Kirchhoff models: utt+αut-βΔut-Φ ( ‖ Δ u‖2) Δu+ ( 1+|u|2)p-1u=f ( x ) . The Inertial manifolds are estimated.
吕鹏辉*,卢京鑫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信息学院,云南 丽江
收稿日期:2018年10月26日;录用日期:2018年11月7日;发布日期:2018年11月14日
该文研究了广义Kirchhoff型方程: u t t + α u t − β Δ u t − ϕ ( ‖ ∇ u ‖ 2 ) Δ u + ( 1 + | u | 2 ) p − 1 u = f ( x ) 的初边值问题的解的长时间行为,证明了方程的惯性流形。
关键词 :广义Kirchhoff型方程,谱间隔条件,惯性流形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本文研究下列非线性Kirchhoff型方程的惯性流形:
u t t + α u t − β Δ u t − ϕ ( ‖ ∇ u ‖ 2 ) Δ u + ( 1 + | u | 2 ) p − 1 u = f ( x ) , Ω × R + , (1.1)
u ( x , 0 ) = u 0 ( x ) ; u t ( x , 0 ) = u 1 ( x ) , x ∈ Ω , (1.2)
u ( x , t ) | ∂ Ω = 0 , ( x ) ∈ Ω 。 (1.3)
其中
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无穷维动力系统的长时间行为中,惯性流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其存在时,惯性流形是包含整体吸引子的有限维不变光滑流形,并且以指数速率吸引解轨道。对于正在考虑的系统的大部分动力学性态都是在这种流形下产生的,这使得对动力学性态的研究更加简便。同时,在惯性流形的限制下,即使初始系统是无限维的,此时的系统也变成了有限维的。这种系统称为惯性系统,重现了许多初始系统的大部分动力学性态。惯性流形和相应的惯性形式对研究耗散方程的有限维动力学性态是有力的工具 [
现在普遍认为,惯性流形存在的一个充分条件是线性算子A的谱间隔条件及非线性项的Lipschitz连续性成立( ‖ f ( x , t ) − f ( y , t ) ‖ ≤ q ‖ x − y ‖ ,其中为q独立于t的Lipschitz常数) [
Songmu Zheng和Albert Milani [
Xu Guigui,Wang Libo和Lin Guoguang [
Bin Zhao和Guoguang Lin [
Guoguang Lin,Penghui Lv和Ruijin Lou [
本文主要研究了(1.1)~(1.3)一类广义非线性Kirchhoff型方程的惯性流形,通过论证谱间隔条件成立条件,得到惯性流形存在定理。
本文结构如下:在第一部分中,简要给出惯性流形相比整体吸引子的优势及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在第二部分中,给出主要记号;在第三部分中,对方程惯性流形的讨论。
为叙述方便,我们引入下列符号:
L p = L p ( Ω ) , W k . p = W k . p ( Ω ) , H k = W k , 2 , H = L 2 , ‖ ⋅ ‖ = ‖ ⋅ ‖ L 2 , ‖ ⋅ ‖ p = ‖ ⋅ ‖ L p , V 2 = H 2 ∩ H 0 1 , V 2 ′ = V − 2 , X 1 = V 2 × H 0 1
其中 p ≥ 1 。 W − 1. p ′ 为 W 0 1. p 的共轭空间, p ′ = p p − 1 。 H k 是L2-内积下的Sobolev空间。同时 H 0 k 表示 C 0 ∞ ( Ω ) 在
定义算子 A : V 2 → V 2 ′ ,
则算子 A s ( s ∈ R ) 是正定的且空间 V s = D ( A s 4 ) 是Hilbert空间
( u , v ) s = ( A s 4 u , A s 4 v ) , for ‖ u ‖ V s = ‖ A s 4 u ‖
特别的,
λ 1 ( > 0 ) 是 − Δ 在 Ω 上带有齐次Dirichlet边界条件的第一特征值。
引理3.1 [
(H1) ϕ ∈ C 1 ( R + ) , ϕ ′ ( s ) ≥ 0 , ϕ ( 0 ) ≜ ϕ 0 ≥ 1 ,
(H2) f ∈ H ,
H 3 ( t ) ≤ H 3 ( 0 ) e − δ t + C 5 δ ( 1 − e − δ t )
β ∫ 0 T ‖ Δ u t ‖ 2 d s ≤ H 3 ( 0 ) + ∫ 0 T C 5 d s
并且问题(1.1)~(1.3)存在唯一解 u ∈ L ∞ ( 0, + ∞ ; V 2 ) , u t ∈ L ∞ ( 0, + ∞ ; H 0 1 ) ∩ L 2 ( 0, T ; V 2 ) 。
评论3.1 [
定义3.1:设
1) μ 是有限维Lipschitz流形,
2) μ 是正不变的,即 S ( t ) μ ⊂ μ , t ≥ 0 ,
3) μ 以指数吸引解轨道,即
则称 μ 是关于 S = S ( t ) t ≥ 0 的一个惯性流形。
设算子
‖ F ( U ) − F ( V ) ‖ X ≤ l F ‖ U − V ‖ X , U , V ∈ X 。 (3.1)
算子A称为满足关于F的谱间隔条件,如果算子A的谱可以分成两部分 σ 1 和 σ 2 且 σ 1 是有限的。
Λ 1 = sup { Re λ | λ ∈ σ 1 } , Λ 2 = inf { Re λ | λ ∈ σ 2 } , (3.2)
X i = s p a n { w j | j ∈ σ i } , i = 1 , 2 (3.3)
且有
λ 2 − λ 1 > 4 l F 。 (3.4)
这里满足正交分解: X = X 1 ⊕ X 2 , (3.5)
其中投影是 P 1 : X → X 1 , P 2 : X → X 2 。
方程(1.1)等价于下列一阶发展方程(研究
U t + A U = F ( U ) , U ∈ X , (3.6)
其中:
U = ( u , v ) = ( u , u t )
令
对(3.6)中矩阵型算子的特征值,先定义X中的内积
〈 U , V 〉 X = ( Δ u , Δ y ¯ ) + ( − Δ v , z ¯ ) , (3.8)
U = ( u , v ) , V = ( y , z ) , y ¯ , z ¯ 分别表示 y , z 的共轭。
对 U ∈ D ( A ) ,计算得
〈 A U , V 〉 Z = − ( Δ v , Δ u ) + ( − Δ ( − ϕ Δ u + α v − β Δ v ) , v ) = − ( Δ v , Δ u ) + ( − ϕ Δ u + α v − β Δ v , − Δ v ) = − ( ϕ − 1 ) ( Δ v , Δ u ) + α ‖ ∇ v ‖ 2 + β ‖ ∇ v ‖ 2 (3.9)
又由 ϕ ≥ 1 ,所以算子A是单调递增且 〈 A U , U 〉 Z 是非负实数。
我们给出A的特征方程
A U = λ U , U = ( u , v ) ∈ X
等价于
{ − v = λ u , − ϕ Δ u + α v − β Δ v = λ v , (3.10)
从而U满足特征值问题:
{ − ϕ Δ u + β λ Δ u = ( α λ − λ 2 ) u , u | ∂ Ω = 0 , (3.11)
由(3.10)知,相应的特征函数
U k ± = ( u k , v k ) = ( u k , − λ k ± u k ) , u k ( x ) = ( 2 π ) 1 2 sin ( j x ) , (3.12)
对任意的整数 j ≥ 1 ,有
‖ ∇ u k ‖ = j , ‖ Δ u k ‖ = j 2 , ‖ u k ‖ = 1 。 (3.13)
因此将 u k ( x ) = ( 2 π ) 1 2 sin ( j x ) 带入(3.11)中u的位置,两边用 u k ( x ) 取内积,并将(3.13)带入得到特征值
λ k ± = ( α + β j 2 ) ± ( α + β j 2 ) 2 − 4 ϕ j 2 2 。 (3.14)
引理3.2: g = ( 1 + | u | 2 ) p − 1 u 是
证明: ‖ g ( u ) − g ( v ) ‖ H 0 1 = ‖ ( 1 + | u | 2 ) p − 1 u − ( 1 + | v | 2 ) p − 1 v ‖ H 0 1 ≤ C ‖ ( | u | 2 p − 2 + | v | 2 p − 2 ) ( u − v ) ‖ H 0 1 ≤ C ( ‖ u ‖ ∞ 4 p − 6 − ‖ v ‖ ∞ 4 p − 6 ) ( ‖ ∇ u ‖ ∞ 2 + ‖ ∇ v ‖ ∞ 2 ) ‖ ∇ ( u − v ) ‖ ≤ C ‖ Δ ( u − v ) ‖
定理3.1:设l是g的Lipschitz常数,
2 β N + 1 ≥ 8 l β − ϕ , (3.15)
则算子A满足谱间隔条件(3.4)。
证明:由 λ k − = ( α + β j 2 ) − ( α + β j 2 ) 2 − 4 ϕ j 2 2 是减函数。
令N满足(3.15),可将A的特征值分解为
σ 1 = { λ j − , λ k ± | max ( λ j − , λ k ± ) ≤ λ N + } , σ 2 = { λ j + | λ j − ≤ λ N + < λ j + } , (3.16)
相应的X可分解为
X 1 = s p a n { v j − , v k ± | λ j − , λ k ± ∈ σ 1 } , X 2 = s p a n { v j + | λ j + ∈ σ 2 } 。 (3.17)
下面将找出正交空间,对 Λ 1 = λ N + 和 Λ 2 = λ N + 1 + ,将证明(3.4)成立。
进一步分解 X 1 = X c ⊕ X k
X c = s p a n { v j − | λ j − ≤ λ N + < λ j + } ,
X k = s p a n { v k ± | λ k ± ≤ λ N + } 。 (3.18)
由 λ j + λ j − = ϕ j 2 得
〈 U j + , U j − 〉 X = ‖ Δ u j ‖ 2 + λ j + λ j − ‖ ∇ u j ‖ 2 = ( 1 + ϕ ) j 4 。 (3.19)
所以 X c 与 X 1 不正交, X 2 与 X k 正交。
要证 X 1 与 X 2 正交,则需要重新定义X的内积,并与(3.9)等价。
定义 〈 〈 U , V 〉 〉 X = α ( ∇ u , ∇ y ¯ ) + ( β − ϕ ) ( Δ u , Δ y ¯ ) + ( z ¯ , − Δ u ) + ( v ¯ , − Δ y ) + ( ( − Δ ) 1 2 z , ( − Δ ) 1 2 v ) 。
由 U ∈ Z 得
〈 〈 U , U 〉 〉 X = α ‖ ∇ u ‖ 2 + ( β − ϕ ) ‖ Δ u ‖ 2 + 2 ( v , − Δ u ) + ‖ ∇ u ‖ 2 ≥ α ‖ ∇ u ‖ 2 + ( β − ϕ ) ‖ Δ u ‖ 2 − ‖ ∇ u ‖ 2 − | | ∇ v | | 2 + ‖ ∇ u ‖ 2 ≥ ( α − 1 ) ‖ ∇ u ‖ 2 + ( β − ϕ ) ‖ Δ u ‖ 2 。
由 α ≥ 1 , β > ϕ ,所以 〈 〈 U , V 〉 〉 X ≥ 0 。
〈 〈 U j + , U j − 〉 〉 X = α ‖ ∇ u j ‖ 2 + ( β − ϕ ) ‖ Δ u j ‖ 2 − ( λ j + + λ j − ) ‖ ∇ u j ‖ 2 + λ j + λ j − ‖ ∇ u j ‖ 2 = α j 2 + ( β − ϕ ) j 4 − ( α + β j 2 ) j 2 + ϕ j 4 = 0 。
所以在重新定义的内积下, X c 与 X 2 正交,即 X 2 , X 1 正交。
下面估计 F ( U ) = ( 0 , g ( u ) ) 的Lipschitz常数 l F 。
‖ F ( U ) − F ( V ) ‖ X = ‖ g ( u ) − g ( v ) ‖ H 0 1 ≤ l ‖ Δ ( u − v ) ‖ ≤ l β − ϕ ‖ U − V ‖ X 。
因此
l F ≤ l β − ϕ 。
由此只需说明 λ N + 1 + − λ N + ≥ 4 l β − ϕ 成立,则谱间隔条件(3.4)成立。
λ N + 1 + = α + β ( N + 1 ) 2 + ( α + β ( N + 1 ) 2 ) 2 − 4 ϕ ( N + 1 ) 2 2 ,
λ N + 1 + = α + β N 2 + ( α + β N 2 ) 2 − 4 ϕ N 2 2 ,
由(3.15)得:
到此说明谱间隔条件(3.4)成立。
综上我们有惯性流形的存在性定理。
定理3.2:若 α > 1 , β > ϕ ,其中 ϕ 是一个常数,则方程(1.1)存在惯性流形 μ ,具有形式
μ = g r a p h ( Φ ) = { ξ + ϕ ( ξ ) ; ξ ∈ X } 。
其中 Φ : X 1 → X 2 是Lipschitz连续的,Lipschitz常数为 l F , g r a p h 表示图。
吕鹏辉,卢京鑫. 一类广义非线性Kirchhoff型方程的惯性流形Inertial Manifolds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Generalized Kirchhoff Equation[J]. 应用数学进展, 2018, 07(11): 1374-1380. https://doi.org/10.12677/AAM.2018.71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