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Design 2476-1516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10.12677/Design.2018.32005 Design-25345 Design20180200000_61091819.pdf 人文社科 高古陶瓷碗类器型分析 Analysis of the Type of High Ancient Ceramic Bowl 1 * 秀峰 3 2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null * E-mail: 990510968@qq.com(张冰) ; 05 06 2018 03 02 25 31 © Copyright 201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201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高古陶瓷通常是指明清以前的瓷器。碗类是陶瓷历史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器型,对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按照不同时期碗类的发展历史,梳理了碗类器型的历史演变过程;详细探讨了不同时期的主要器型及主要特征;碗类器型从陶器向瓷器的转变过程中呈现出了结构更复杂、难度更高、加工技术水平更高的器型发展特点,并伴随着装饰、纹饰技术和理念而发展。 The ancient pottery and porcelain usually refer to the porcelain befor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owl is the most important devi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eramic history,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ts research.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bowl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wl type and ware type are combed, and the main features and main ware types of the different period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ecoration and decoration technology and idea.

高古陶瓷,陶瓷碗,器型分析, High Ancient Ceramics Ceramic Bowl Model Analysis
高古陶瓷碗类器型分析<sup> </sup>

张冰1,王秀峰2

1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2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收稿日期:2018年5月21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4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11日

摘 要

高古陶瓷通常是指明清以前的瓷器。碗类是陶瓷历史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器型,对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按照不同时期碗类的发展历史,梳理了碗类器型的历史演变过程;详细探讨了不同时期的主要器型及主要特征;碗类器型从陶器向瓷器的转变过程中呈现出了结构更复杂、难度更高、加工技术水平更高的器型发展特点,并伴随着装饰、纹饰技术和理念而发展。

关键词 :高古陶瓷,陶瓷碗,器型分析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高古陶瓷从商周时期萌芽,历经春秋至两晋南北朝的原始期,直至隋、唐、宋、元的成熟期,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看,高古陶瓷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与明清瓷器追逐工艺的革新、纹饰的亮丽不同。高古陶瓷以素雅为主,且文化价值极高,向来是以器型、釉色取胜。高古陶瓷不像明清官窑一般,在形制、釉色、纹饰发展源流有绪。高古陶瓷多为民窑,在烧制过程中没有规范的流程,多以食用器皿为主。不仅如此,高古陶瓷还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每个窑口都受当地风土人情的影响,即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从唐代开始直至南宋,高古陶瓷始终与帝王、宫廷息息相关。它的魅力与价值已经渗入到国家层面的礼器和贵族日常生活中。

2. 高古陶瓷碗类的历史演变

民以食为天。碗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碗使用的频率、使用的范围、使用的历史都是极为突出的。碗类陶瓷器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器型。虽然碗类总体造型变化不大,但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人们在满足碗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对碗的造型不断的探索和改进,造型样式具有较强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 1 ]。从艺术层面讲,碗类是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人类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具有审美价值的陶瓷艺术品。本文选取碗类高古陶瓷进行器型分析,并分为四个时期,梳理其发展过程及器型演变。

本文将高古陶瓷碗类器型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魏晋南北朝前碗类陶瓷;第二部分为唐代碗类陶瓷;第三部分为宋代碗类陶瓷;第四部分为元代碗类陶瓷。就目前收藏市场以及拍卖行的数据来看,后三个时期高古陶瓷占居较高的市场优势 [ 2 ]。不论是唐三彩,还是南宋五大名窑,还有元代青花瓷器,都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市场价值及收藏价值的。

1) 魏晋南北朝前碗类的主要器型

首先是魏晋南北朝前的碗类陶瓷(见表1)。从原始社会到六朝时期,碗和钵的关系界定都并不明显。碗和钵的造型与功能方面都极为相似,之所以分离出来重新命名,是因为钵是佛教信徒专用的一种食用器皿。东晋以前碗与钵没有严格区分,在此以后,将造型以敛口、鼓腹、平底为基本特征的碗称之为钵,也可以视为一种特殊造型的碗。平底碗是以底足平削为特点,三国时期平底碗内有叠烧支钉痕。西晋时碗口较大,腹浅,平底小。东晋时以大口小底为多,腹部装饰网格纹,造型简洁实用,腹深中等,底为平底或假圈足。南朝时口缘变薄,腹深加大,器底小而厚,足台明显,有饼形足或假圈足。钵的形状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向中心收缩,直径比腰部短。这种形状可使盛的饭菜,不易溢出,又能保温。敞口碗是产生最早的样式之一,造型在宋代逐渐成熟,到了清代进入高峰期。莲花瓣纹碗盛行于东晋以后,佛教流行促进了国内外交流,许多西域工匠来到中国,将异域特征融入,形成新的风格。

2) 唐代碗类的主要器型

唐代碗类的主要器型(见表2)。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统一了我国疆域,团结边疆诸兄弟民族,沟通中外文化交流,形成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创造了灿烂的盛唐工艺文化。唐代的艺术风格具有博大精深、华丽丰满的特点。这得益于唐朝社会具有“统一、上升、自信、开放”的特点,以及经济的高度发展、人民思想意识的解放、装饰的生活情趣化、多种装饰技法的运用。唐代时出现的玉璧底碗、撇口碗、花口碗、温碗、等器型,体现出唐代碗类陶瓷逐渐转向实用化、产生仿生器型,也是唐代工艺水平和碗类陶瓷艺术价值的集中体现。

玉璧底碗足部为璧形,中心内凹,足圈较宽。足中心内凹处有不施釉和施釉之分。烧制玉璧底碗的瓷窑有邢窑、定窑、巩县窑、越窑、长沙窑、浑源窑、柏井村窑等。玉壁底碗流行于唐代中后期,明清亦有少量烧制。撇口碗盛行于唐代,唐代的样式繁多,宋代以后逐渐定型,清代撇口碗曲线特征最为典型。撇口碗的外轮廓曲线在碗口处朝偏离碗心的方向收敛,略呈喇叭状向外翻撇,腹壁曲线的弧分反向的上下两段。花口碗的口沿部分形似花瓣,斜直壁,圈足矮小,胎体极薄,由口沿至器底逐渐加厚,有荷叶式、葵瓣式、海棠式、莲花式、菱花式等多种。从唐代开始,至清代各个窑口都烧造各式花口碗。温碗从唐五代开始流行多为撇口或直口,深腹,腹以下内收,圈足,碗边有小孔,可注入热水。宋代各窑普遍烧造,元后期逐渐消失,与注子配套使用。唐代的瓷器制作可以说是蜕变到成熟的境界。因为陶与瓷的区别,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

Main organs of the bowls before the Wei, Jin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
年代 朝代 典型器 名称 典型特征
约170万~约前2070年 原始社会 平底碗 以底足平削为特点,东晋时期出现足台。
约170万~约前2070年 原始社会 基本造型为敛口、鼓腹、平底, 始见于新石器时代,各文化类型均有陶钵出现。
约公元前1600年 商朝 敞口碗 以碗腹壁曲线外敞为特征,外沿轮廓曲线在碗口处基本呈直线收口;
约公元317年 东晋 莲纹瓣碗 以碗外侧腹壁上的莲花瓣纹而得名,呈敞口型;

表1. 魏晋南北朝前碗类主要器型

The main type of the bowl in the Tang Dynast
年代 朝代 典型器 名称 典型特征
约公元618年 唐朝 玉璧底碗 碗底为璧形,重心内凹,圈足较宽。发展规律为璧边由宽到窄。
约公元618年 唐朝 撇口碗 外轮廓曲线在碗口处朝偏离碗心的方向收敛, 略呈喇叭状向外翻撇,腹壁曲线的弧分反向的上下两段;
约公元618年 唐朝 花口碗 口沿部分形似花瓣,有荷叶式、葵瓣式、 海棠式、莲花式、菱花式等多种。
约公元618年 唐朝 温碗 多为撇口或直口,深腹,腹以下内收,圈足。

表2. 唐代碗类主要器型

弱只能算是原瓷,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

3) 宋代碗类的主要器型

宋代碗类的主要器型(见表3)。宋朝时期执行的是“安内虚外”、“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对于北方的势力采取忍辱苟安的态度,使得宋代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软弱的时代。反映在艺术风格的上,这个时代的作品却乏宏伟的气魄与气势,更加趋于典雅和素朴。与唐代华丽的工艺美术风格形成两种不同的特色:唐代华丽,宋代素雅;唐代开阔恢弘,宋代严谨含蓄。宋代陶瓷艺术品可以用“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谬婉转之度”来形容。从美学角度看,宋代的艺术格调是高雅的。宋代的陶瓷器皿都是以质朴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文缛节的装饰,给人一种清淡的美 [ 3 ]。

斗笠碗体现了宋代的审美风格且将造型与功能完美结合,是这一时期的特色产品。它的形态非常美,特点是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似倒置尖顶斗笠,清康熙时期为宽口沿外撇,圆腹,圈足较大。葵口碗在北宋以来较为常见,因碗口沿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宋代葵口一般作六瓣,如宋官窑烧制的粉青釉碗,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诸葛碗,又称孔明碗,宋、明时期常见的一种碗式,始见于北宋龙泉窑刻花器。造型为敛口,弧腹,圈足,底与碗心呈双层夹空,底面有孔与空腹相通。此独特造型,源于三国的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屡遭败绩,困守不出。亮修书遣使赠巾帼衣物以羞辱之。据使者回报,懿阅札受礼不怒,却详询丞相寝食办事之繁简,继言:“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亮为惑敌,乃于对方来使刺探时,用双层碗进餐,明示食可盈碗,实仅上层有饭。后世遂称此种双层碗为诸葛碗,亦称孔明碗。用途为供器。

2) 元代碗类的主要器型

元代是我国古代又一个强盛而统一的时代,结束了边疆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改变了宋代积弱不振的政治局面。和宋代相比,如果说宋代“崇文”,那么元代就是一个“尚武”的朝代。元代统治者为了扩大疆域,进行较长时期的战争。元朝统治阶级来自游牧民族,他们追求生活作风奢侈且豪放。表现在元代艺术品上是粗犷、豪放、刚劲的艺术风格。

高足碗盛行于元代,它的兴起与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表4所示,高足碗造型为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造型与高足杯颇为相似。由于有高的足托,从地上取来方便,或摆在地上、低案上,也觉得干净。因此,高足碗在西藏、内蒙古等地区非常流行。折腹碗俗称折腰碗,也是元代流行的碗类器型。器型为敞口,腹内削,腹底向内平折,小足底与圈足之间呈外弧形,两圆弧之间有一明显折角。在景德镇元枢府釉器较为常见。有青白釉、青花等品种。

The main type of the bowl in the Song Dynast
年代 朝代 典型器 名称 典型特征
约公元960年 宋朝 笠式碗 广口、小圈足、腹壁曲线接近直线、 倾斜度呈45度,整体造型似倒置的斗笠。
约公元960年 宋朝 收口碗 口沿轮廓曲线在碗口处朝碗心方向延伸。
约公元960年 宋朝 葵口碗 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
约公元960年 宋朝 诸葛碗 造型为敛口,弧腹,圈足。底与碗心呈双层夹空,底面有孔与空腹相通。

表3. 宋代碗类主要器型

3. 高古陶瓷碗类特征分析

1) 口沿

口沿是碗的结构中倾倒所盛饮食及与口唇接触的部分,也是碗的造型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可以单独作为一种碗命名的依据。根据口的造型基本可分为圆口、花口(见表5、表6),根据弧度曲线主要可以分为敞口、撇口、敛口、直口、唇口、束口、子母口等。

碗的口沿横向截面以圆形最为常见,碗口沿部分的功能决定了以圆形为主的造型。其主要原因为:碗的主要功能是进食,圆口没有棱角,与人的口唇接触时的舒适度高;圆形不容易磕碰能够延长其使用寿命;占据空间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圆形的容积要大于方形,较为实用。

花口碗口沿刻四曲,曲较浅,四等分,后曲口加深,演变成葵口,形似花瓣。西方花口器比较盛行,本是中国器皿的造型样式系统中所少见的,至唐代在金银器影响下,才逐渐成为各种材质器皿热衷采用的造型样式,至南宋已经大为减少,但元明清三代仍有一定数量。花口器比以往平滑圆口曲线丰富的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对单调的碗类器皿口沿的造型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2) 低足

在碗的造型上,底足是碗与承托面的接触部分,起到支撑作用,其特征在外形的视觉感受上是比较突出的。在碗形器近万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圜底、圈足、平底、三足、假圈足、玉璧底、饼形足、卧足、高足等多种样式(见表7~表9)。圜底的底足与接触面相接部分变为平面,从而分化为圈足、三足、凹底、平底等形式。后来三足钵异化为钵形鼎,凹底变化出卧足,平底变化出玉璧底。圈足为后来碗的器足的主要形式,不仅分为假圈足、高足、饼形足等类别,且圈足碗本身的高低、斜直等等也产生了非常丰富的样式。

The main type of the bowl in the Yuan Dynast
年代 朝代 典型器 名称 典型特征
约公元1271年 元朝 高足碗 造型为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造型与高足杯颇为相似。
约公元1271年 元朝 折腹碗 腹壁曲线出现转折点,敞口、浅腹、典型折腹碗口与底之间 呈内弧形,底与圈足之间呈外弧形,两圆弧之间有一明显折角。

表4. 元代碗类主要器型

Circula
朝代 典型器 名称 典型特征
新石器时代 圆口 碗体为旋转体,口沿为圆形 无棱角,方便进食容量大,不容易磕碰

表5. 圆口

The shape of the flowe
朝代 典型器 名称 典型特征
唐朝 花口 口沿刻四曲,曲较浅,四等分, 后曲口加深,演变成葵口,形似花瓣。

表6. 花口

Round botto
朝代 典型器 名称 典型特征
公元前5000年 圜底 底部造型为圆弧形,有器壁至底面做圆弧形过渡, 底面与腹壁转折分化不明显。

表7. 圜底

Fla
朝代 典型器 名称 典型特征
新石器时代 平底 整个底面比较平坦,无明显起伏。有轻微弧凹的底形也属平底范畴。

表8. 平底

Foot Circl
朝代 典型器 名称 典型特征
唐代 圈足 呈平置的圆圈状。圈足形态有高低深浅之分; 足壁有薄厚之别。其成型方法有镶接和旋削两种。

表9. 圈足

圜底碗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与当时人们的制作工艺、生活环境、使用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制作工艺方面,模具敷泥法受到模具的限制,尽管用模具敷泥法能够制作平底直筒罐、平底壶等器皿,但已经用陶器作为内模,并非陶器制作的初始阶段。在最初原始先民使用自然物如葫芦、果壳做模具的时期,显然自然界中的果壳以圆形为多。即使模具敷泥法成熟以后,制作造型简单的圜底钵仍具有容易脱模等诸多优势。圜底器浑圆的造型,是泥条盘筑或手捏法难以制作的,轮制则更为困难,所以圜底器随着泥条盘筑和轮制这些先进工艺的出现和普及也就相应萎缩。

平底器的出现和普及,同样与制陶工艺和房屋基址面两大因素密切相关。仰韶文化特别是中期以后用各种方法处理居住面使之平整,此时的平底器迅速增多并从数量上在许多遗址中占据绝对优势。并且,陶器烧制的方法,很长时间都是平地堆烧和平放在穴窑中烧制,随着需求量的增加,为了增加产量采用明火逐层叠烧的方法,而碗的器足部分作为承重点,在胎体较厚、自身较重的情况下,用厚实的平底是较为稳妥的办法。

圈足取代平底成为碗类器型,最为普遍的造型样式之前,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圈足自原始社会产生后流传至今,几乎贯穿整个碗形器发展的始终,是中国古代碗类器型最为常见且最为重要的一种底足形式,在晚唐以后成为绝大多数碗的底足形式,样式变化也极为丰富。圈足碗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圜底碗放在平面上容易倾覆,为此采取各种方法把圜底碗支稳在另一平面上,除了挖坑、垫石块、垫土块等方法外,一个简单且可以长久有效的方法是用草或树枝编成一个圆圈来垫底,比碎石块或土块支撑更稳当,后来就出现了陶圈架子,用作安放圜底的容器,这是圈足出现的一种最为重要的可能。

3) 腹壁

腹部是碗中部主要的盛储空间,也是碗的主体部位,在其整体结构当中所占体积最大。而碗的腹壁曲线,是其造型样式中最显著的一部分。碗的腹壁依照线形主要分为弧腹、直腹、折腹、曲腹几大类,其中弧腹又按照其弧线的形态,可以分为鼓腹、敞口曲腹、喇叭曲腹;直腹则为直腹、斜直腹和筒腹;折腹则分为折边、折肩、折腰,其中折腰又分为内折和外折,其中占据主流的是弧腹。

在碗的腹壁造型样式中影响最大的两大因素——成型和装烧两大工艺中,因碗类器皿结构相对简单,所以成型技术的影响并不是太大。只是在制作折腹的碗时轮制拉坯可以不用拼接,相对泥片贴敷和泥条盘筑要简单很多,这也是轮制发达的龙山文化不少碗类器腹壁折棱的原因之一 [ 4 ]。

4. 结论

高古陶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历史上的早期阶段。碗类各种造型的器型绝大多数都起源于这个时期。虽然碗的总体造型变化不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文化内涵的扩充,人们对碗的造型不断地探索和改进,造型样式在时代变迁中,具有了较强的时代和地域特色。碗类艺术品的出现也是器型变化的主要原因。此外,陶瓷的器型变化还受到制作形成,烧制过程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结合当今市场,凡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碗类艺术品,一定是符合科学的审美比例的,这需要我们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运用数字化手段,例如“切片法”进行具体的数据比对,进一步探讨其中的艺术价值。

文章引用

张冰,王秀峰. 高古陶瓷碗类器型分析 Analysis of the Type of High Ancient Ceramic Bowl[J]. 设计, 2018, 03(02): 25-31.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18.32005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郎绍君, 刘树杞, 周茂生. 中国造型艺术辞典[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杜纪波. 高古瓷是鸡肋吗?从艺术性看高古瓷的升值空间[J]. 艺术市场, 2006(1): 102-105. 梅云清. 论宋代文人意识对陶瓷艺术的影响[J]. 中国陶瓷, 2008(10): 72-74. 姚武飞. 工艺美术陶瓷器型分类刍议(一) [J].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1, 45(6): 8-1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