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JF World Journal of Forestry 2169-2432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10.12677/WJF.2017.64013 WJF-22496 WJF20170400000_47067768.pdf 地球与环境 新型杀虫剂对扶桑绵粉蚧的田间药效试验 Field Experiment on 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 by New Insecticides 元元 2 1 敏东 2 1 亦寒 3 1 3 * 苏州市吴中区林业技术推广站,江苏 苏州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 苏州 null * E-mail: caip@suda.edu.cn(蔡平) ; 30 10 2017 06 04 89 93 © Copyright 201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201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对危害木芙蓉的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杀虫剂氟啶虫胺腈和啶虫脒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和若虫防治效果显著,速效性与持效性均很好,可用于田间防治和除害处理。螺虫乙酯、吡丙醚防治效果次之,噻嗪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吡虫啉复配剂防治效果较差。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ew insecticides, Sulfoxaflor and Acetamiprid,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ontrol of female adults and nymphs of 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 and could be used for field control and pesticide treatment. The control effect of Spirotetramat and Pyriproxyfen was the second, and the control effect of Buprofezin and the compound agent of Emamectin benzoate and Imidacloprid were poor.

扶桑绵粉蚧,田间防治,氟啶虫胺腈,啶虫脒, Phenacoccus solenopsis Field Experiment Sulfoxaflor Acetamiprid
新型杀虫剂对扶桑绵粉蚧的田间药效试验<sup> </sup>

徐元元1,沈敏东1,魏亦寒2,蔡平2*

1苏州市吴中区林业技术推广站,江苏 苏州

2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 苏州

收稿日期:2017年10月8日;录用日期:2017年10月22日;发布日期:2017年10月30日

摘 要

对危害木芙蓉的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杀虫剂氟啶虫胺腈和啶虫脒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和若虫防治效果显著,速效性与持效性均很好,可用于田间防治和除害处理。螺虫乙酯、吡丙醚防治效果次之,噻嗪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吡虫啉复配剂防治效果较差。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田间防治,氟啶虫胺腈,啶虫脒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我国新近发现的一种危险性有害生物,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该虫在全世界近24个国家和地区为害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 [ 1 ] 。为了有效防治扶桑绵粉蚧,国内外学者为此进行了广泛而有效的探索,筛选出了20余种对其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虫剂 [ 2 ] ,但多为有机磷、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有些种类对环境影响较大。本研究从目前市场出售的农药产品中挑选出7种新型低毒种类作田间筛选测定,以明确其防治效果,为化学防治该虫提供更理想的药剂。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

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美国陶氏益农化学有限公司)、20%啶虫脒可溶性液剂(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22.4%螺虫乙酯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20%吡丙醚乳油(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惠州市银农科技有限公司)。

2.2. 供试虫源

田间试验的虫源为苏州市工业园区白鹭园木芙蓉植株上发生的扶桑绵粉蚧,试验期间试验区的木芙蓉不进行病虫防治及其他管理。施药时间为2015年9月10日扶桑绵粉蚧发生盛期,试验期间除9月11~12日短时小阵雨、9月15日小阵雨外,其余为多云和晴天。

2.3. 试验方法

运用二级稀释法将氟啶虫胺腈、螺虫乙酯、啶虫脒、吡丙醚、噻嗪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吡虫啉1:1复配剂(以下简称甲维盐 + 吡虫啉)稀释成1500倍液,设清水对照,共7个处理。每处理10行木芙蓉(约30株),处理之间间隔2行(约6株)作为保护行。施药器械为新加坡利农牌9900系列HD400型喷雾器对水喷雾,施药喷片孔径为0.8 mm,工作压力5 kg/cm2,距叶面30 cm左右均匀喷雾至叶面潮湿开始滴液为止。施药前剔除死亡虫体留下健康的雌成虫和若虫。药前和药后1 d、3 d、5 d、7d、15 d,各处理区随机取3个样点,每样点调查1完整植株,分别统计雌成虫和若虫的死亡情况(死亡判别标准:用针挑拨,无活动迹象者视为死亡)。以对照区的自然虫口死亡率计算校正死亡率,并用方差分析软件对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进行Duncan’s新复极差方差分析。

死 亡 率 ( % ) = ( 防 治 前 活 虫 数 − 防 治 后 活 虫 数 ) / 防 治 前 活 虫 数 × 100

校 正 死 亡 率 ( % ) = ( 处 理 组 死 虫 数 − 对 照 组 死 虫 数 ) / ( 100 − 对 照 组 死 虫 数 ) × 100

3.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和若虫均有一定的毒杀效果(见表1和表2)。

Control efficiency of chemicals on P. solenopsis (female adult) in the fiel
药剂 稀释倍数 1 d 3 d 5 d 7 d 15 d
死亡率(%) 校正死亡率 (%) 死亡率(%) 校正死亡率 (%) 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 (%) 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 (%) 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 (%)
22%氟啶虫胺腈SC 1500 81.72 81.43bB 93.12 92.59aA 97.85 97.61aA 100 100aA 100 100aA
20%啶虫脒SL 1500 85.71 85.48aA 91.98 91.38aA 96.42 96.01bB 99.12 98.97bB 99.41 99.27bB
20%吡丙醚EC 1500 53.28 52.53cC 66.64 64.11bB 78.92 76.52cC 86.35 83.96cC 90.22 87.94cC
22.4%螺虫乙酯SC 1500 42.42 41.50dD 54.55 51.11cC 64.65 60.63dD 86.68 84.35cC 88.26 85.53cC
甲维盐 + 吡虫啉 1500 36.45 35.43eE 48.52 44.62dD 54.59 49.42eE 59.26 52.13dD 61.67 52.74dD
25%噻嗪酮WP 1500 23.23 22.00fF 36.22 31.41eE 45.67 39.49fF 50.62 41.97eE 52.25 41.13eE
清水(CK) 1.58 7.04 10.22 14.83 18.74

表1. 新型杀虫剂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注:表中的数值为均值,经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分析,同列中具有小写或大写字母表示在0.05或0.01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Control efficiency of chemicals on P. solenopsis (nymph) in the fiel
药剂 稀释 倍数 1 d 3 d 5 d 7 d 15 d
死亡率(%) 校正死亡率 (%) 死亡率(%) 校正死亡率 (%) 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 (%) 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 (%) 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 (%)
20%啶虫脒SL 1500 87.32 87.09aA 93.76 93.16aA 100 100aA 100 100aA 100 100aA
22%氟啶虫胺腈SC 1500 79.65 79.10bB 83.67 82.11bB 98.94 98.72bB 100 100aA 100 100aA
20%吡丙醚EC 1500 55.17 54.39cC 67.19 64.05cC 73.26 67.65cC 82.69 77.43bB 95.76 93.98bB
22.4%螺虫乙酯SC 1500 48.91 48.02dD 59.85 56.01dD 70.26 64.02cC 83.62 78.65bB 92.98 90.04cC
甲维盐 + 吡虫啉 1500 37.46 36.37eE 46.89 41.81eE 54.78 45.29dD 62.04 50.51cC 78.37 61.034dD
25%噻嗪酮WP 1500 20.66 19.28fF 32.43 25.97fF 44.64 33.02eE 52.38 37.92dD 69.59 56.84eE
清水(CK) 1.71 8.72 17.35 23.24 29.54

表2. 新型杀虫剂对扶桑绵粉蚧若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注:表中的数值为均值,经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分析,同列中具有小写或大写字母表示在0.05或0.01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施药后1 d,对雌成虫的毒杀效果以啶虫脒效果最好,校正死亡率达85.48%,其次为氟啶虫胺腈,校正死亡率81.43%,两者差异极显著;噻嗪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 吡虫啉复配剂、螺虫乙酯和吡丙醚的致死率分别为22.00%、35.43%、41.50%和52.53%,明显低于前两者,差异极显著。对若虫的毒杀效果,以啶虫脒和氟啶虫胺腈效果最好,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7.09%和79.10%,其余4种药剂噻嗪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复配剂、螺虫乙酯和吡丙醚的防治效果分别为19.28%、36.37%、48.02%和54.39%,差异极显著。

施药后3 d,对雌成虫的毒杀效果以氟啶虫胺腈、啶虫脒效果最好,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2.59%和 91.38%,二者差异不显著;吡丙醚校正死亡率64.11%,其余3种药剂噻嗪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吡虫啉复配剂、螺虫乙酯的校正致死率分别为31.41%、44.62%和51.11%,差异极显著。结合药后1 d的数据可知,氟啶虫胺腈和啶虫脒的防治效果表现出速效性的特点。对若虫的毒杀效果,以啶虫脒和氟啶虫胺腈最好,分别为93.16%和82.11%,吡丙醚的校正死亡率增至64.05%,噻嗪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复配剂和螺虫乙酯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5.97%、41.81%和56.01%,效果明显不如前3种,差异极显著。

施药后5 d,对雌成虫的毒杀效果以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和吡丙醚效果较好,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61%、96.01%和76.52%,差异极显著;螺虫乙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 吡虫啉复配剂、噻嗪酮的校正致死率分别为60.63%、49.42%和39.49%,与前3种药剂差异极显著。对若虫的毒杀效果,啶虫脒和氟啶虫胺腈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8.72%,差异极显著;吡丙醚和螺虫乙酯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7.65%和64.02%,差异不显著;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 吡虫啉复配剂、噻嗪酮药剂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5.29%和33.02%,防治效果远低于前4种药剂,差异极显著。

施药后7 d,对雌成虫的毒杀效果仍以氟啶虫胺腈、啶虫脒最好,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8.97%,差异极显著;吡丙醚和螺虫乙酯的致死率分别为83.96%和84.35%,无显著差异;阿维菌素 + 吡虫啉和噻嗪酮致死率则分别为52.13%和41.97%,差异极显著。对若虫的毒杀效果,啶虫脒和氟啶虫胺腈的防治效果均达到100%,吡丙醚和螺虫乙酯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77.43%和78.65%,无显著差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 吡虫啉复配剂、噻嗪酮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0.51%和37.92%,与前4种药剂差异极显著。

施药后15天,对雌成虫的毒杀效果总体略呈上升趋势,但与药后7 d无明显差别。结合施药后1 d、3 d、5 d、7 d的数据分析可知,氟啶虫胺腈、啶虫脒防治效果好,表现出速效、药效性持续的特点;吡丙醚和螺虫乙酯次之。对若虫的毒杀效果,吡丙醚和螺虫乙酯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上升到93.98%和90.04%,另2种药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复配剂、噻嗪酮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1.03%和56.84%,差异均极显著。

4. 小结与讨论

氟啶虫胺腈和啶虫脒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和若虫防治效果显著,速效性与持效性均很好,可用于田间防治和除害处理。螺虫乙酯、吡丙醚防治效果次之,噻嗪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吡虫啉复配剂防治效果较差。啶虫脒的防治效果与杨爱娟等人 [ 3 ] 的试验结果相同,啶虫脒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防治效果也与丁吉同等人 [ 4 ] 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相一致,噻嗪酮的防治效果与仇智灵等人 [ 5 ] 的试验结果相似,唯有吡虫啉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复配后防治效果有所降低,有待进一步研究。

啶虫脒属于氯化烟酰亚胺类新型高效杀虫剂,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杀虫作用,可有效地防治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已产生抗性的害虫 [ 6 ] ,对非选择性害虫和非靶标生物却表现为活性不高,对天敌、哺乳动物安全 [ 7 ] 。氟啶虫胺腈为磺酰亚胺杀虫剂,可经叶、茎、根吸收而进入植物体内,高效、快速并且残效期长 [ 8 ] ,能有效防治对烟碱、拟除虫菊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产生抗性的吸汁类害虫,对非靶标节肢动物毒性低,是害虫综合防治优选药剂 [ 9 ] 。扶桑绵粉蚧天敌种类丰富,目前已知有10多种寄生蜂、多种瓢虫和草蛉 [ 10 ] [ 11 ] 。有关研究表明,啶虫脒对班氏跳小蜂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 12 ] ,对异色瓢虫的毒力低 [ 13 ] ,对大豆蚜天敌瓢虫及草蛉幼虫的安全性高 [ 14 ] ,对麦蚜天敌瓢虫、草蛉杀伤力较低 [ 15 ] 、对绣线菊蚜天敌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成虫安全 [ 16 ] 。因此,建议选择使用氟啶虫胺腈、啶虫脒防治扶桑绵粉蚧,以减轻化学药剂的使用对扶桑绵粉蚧天敌及环境的影响。

基金项目

《苏州市吴中区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项目经费资助。

文章引用

徐元元,沈敏东,魏亦寒,蔡 平. 新型杀虫剂对扶桑绵粉蚧的田间药效试验Field Experiment on 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 by New Insecticides[J]. 林业世界, 2017, 06(04): 89-93. http://dx.doi.org/10.12677/WJF.2017.64013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References 武三安, 张润志. 威胁棉花生产的外来入侵新害虫——扶桑绵粉蚧[J]. 昆虫知识, 2009, 46(1): 159-162. 王伟兰, 陈红松, 黄立飞. 4种杀虫剂对取食朱槿的扶桑绵粉蚧的毒杀作用[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41(9): 99-103. 杨爱娟, 马骏, 高军, 等. 防治扶桑绵粉蚧化学农药的筛选及其防治效果[J]. 环境昆虫学报, 2010, 32(4): 552-555. 丁吉同, 阿地力•沙塔尔, 胡成志. 7种药剂对扶桑绵粉蚧的室内毒力测定[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6(6): 484-488. 仇智灵, 张莉丽, 陈江彬. 不同药剂对检疫性害虫扶桑绵粉蚧的防治效果[J]. 浙江农业科学, 2013(1): 69-70. 邓业成, 王荫长, 李洁荣, 等. 啶虫脒的杀虫活性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2, 15(1): 50-53. 周育, 庾琴, 侯慧锋, 等. 新型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 2006, 32(3): 16-20. 于福强, 黄耀师, 苏州, 等. 新颖杀虫剂氟啶虫胺腈[J]. 农药, 52(10): 753-755. 石小丽. 2010年世界农药会议新品种——氟啶虫胺腈[J]. 农药研究与应用, 2010, 14(6): 32-43. 陈华燕, 何娜芬, 郑春红, 等. 广东和海南扶桑绵粉蚧的天敌调查[J]. 环境昆虫学报, 2011, 33(2): 269-272. 陈华燕, 曹润欣, 许再福, 等. 扶桑绵粉蚧寄生蜂优势种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记述[J]. 环境昆虫学报, 2010, 32(2): 280-282. 罗杰, 黄公令, 周慧平, 等. 五种药剂防治扶桑绵粉蚧对天敌跳小蜂的影响[J]. 作物研究, 2013, 27(增刊1): 65-66. 席敦芹. 5种药剂对异色瓢虫安全性测定试验[J]. 农药, 2008, 47(1): 50-52. 李长锁, 胡喜平, 于涵, 等. 7种常见杀虫剂对大豆蚜优势天敌的影响[J]. 现代化农业, 2014(8): 1-2. 张桂荣. 小麦蚜虫无公害防治用药筛选试验[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22): 9618, 9621. 姜双林, 韩芬茹. 杀虫剂对绣线菊蚜及其天敌的敏感性和选择性研究[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5, 40(2): 157-1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