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利用Hilbert空间上的直和理论刻画了具有正则点和极限点的两区间四阶 J-对称微分算子的所有 J-自伴扩张。 In this paper we characterize all J-selfadjoint extensions for two-interval forth-order J-symmetric differential operators with regular or limit endpoints by the theory of the direct sum in Hilbert spaces.
张志敏*,许美珍
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收稿日期:2017年1月2日;录用日期:2017年1月21日;发布日期:2017年1月24日
本文利用Hilbert空间上的直和理论刻画了具有正则点和极限点的两区间四阶J-对称微分算子的所有J-自伴扩张。
关键词 :J-对称微分算子,J-自伴扩张,正则点,极限点,两区间
为了研究非对称算子的自伴扩张问题,Glazman [
在Hilbert (简称
Galindo [
1959年,Zhikhar [
1988年,尚在久 [
关于对称微分算子的自伴扩张不仅在一区间上有了很好的研究成果(见 [
本文给出四阶微分算式生成的最小算子在两区间上所有的
引理 2.1 [
引理 2.2 [
引理 2.3 [
(2) 对任何
这里,
(3)
引理 2.4 [
其中,
称为Lagrange双线性型。其中
引理 2.5 [
引理 2.6 [
(a)
(b)
(c)
定理 2.7 [
令
函数
定义
定义
设
两区间最大、最小算子域及最大、最小算子是每个区间上相应算子域和算子的直和,即
令
如果
引理 3.1 [
引理3.2 [
定理 3.3 令
(i)
(ii)
(iii)
证明 这个结果是本文的基础,定理的证明与 [
定理 3.4 设
(a)
(b)
(c)
证明 必要性。设
这里
令
因此条件(iii)等价于定理3.4的条件(c)。
下面证明矩阵
显然
因此
同理
由于
令
故由(13)与(2)有
下面证明(b)。由(4),有
充分性。设矩阵
令
由引理3.2,选择函数
其中,
由(14)与(4),有
同理
故条件(c)转化为边界条件(iii),即
最后证明
用反证法证明条件(i)成立。如若不然,那么存在不全为零的数
因此
则
所以
下面证明条件(ii)成立。由(14)和(15)有
同理
所以,由条件(b)得
于是由定理3.3得
定理3.4给出了最小算子的
条件(b)等价于
区间
(1) 区间四个端点中任意一个点与其他三个点分离,此时区间
则边界条件(16)转化为
判定
(2) 区间四个端点中任意两个点分离。
(i) 区间
边界条件(16)转化为(19)和(20)以及
判定
(ii) 区间
边界条件(16)转化为(19)和(20)以及
判定
(3) 区间四个端点都是分离的,此时区间
边界条件(16)转化为(19),(20),(24),(25)和(29),(30)以及
判定
(4) 区间四个端点中任意两个点耦合,另外两个点也是耦合的。
(i) 区间
边界条件(16)转化为
判定
(ii) 区间
边界条件(16)转化为(28)以及
判定
定理3.4给出了亏指数为8的最小算子的
1. 当区间四个端点都为极限点时,最小算子
2. 当区间端点有三个点是极限点,一个点是正则点时,
设
(a)
(b)
(c)
3. 当区间端点有两个点是极限点,两个点是正则点时,
(1) 两个正则点在同一个区间上,故
(2) 两个正则点不在同一个区间上,故
设
(a)
(b)
(c)
因此,条件(c)就等价于(36)的四个等式,条件(b)就等价于(38)的六个等式,条件(a)说明
4. 当区间端点有一个点是极限点,三个点是正则点时,
设
(a)
(b)
(c)
因此,条件(c)就等价于等式(18),条件(b)等价于(21),条件(a)说明
等式(18)描述了
(1) 区间
(18)的六个边界条件转化为(28)-(30),判定
(18)的六个边界条件转化为(24),(25),(29),(30),(33)和(34),判定
(2) 区间
(18)的六个边界条件转化为(23)~(25),判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361039, 11561051);国家青年基金(11301259)。
张志敏,许美珍. 两区间四阶J-对称微分算子J-自伴扩张域的描述 The J-Selfadjoint Realizations of Two-Interval Forth-Order J-Symmetric Operators[J]. 应用数学进展, 2017, 06(01): 78-89. http://dx.doi.org/10.12677/AAM.2017.61010
https://doi.org/10.1016/0022-0396(81)90018-8
https://doi.org/10.1016/0022-0396(85)90080-4
https://doi.org/10.1002/cpa.3160150405
https://doi.org/10.2307/2042383
https://doi.org/10.1016/0022-0396(88)90123-4
https://doi.org/10.1007/BF02564877
https://doi.org/10.1216/RMJ-1986-16-3-497
https://doi.org/10.1016/j.jmaa.2006.05.058
https://doi.org/10.1007/s00025-006-0241-1
https://doi.org/10.1007/s00025-011-0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