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需要不断的深化和创新。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从经济角度支持学生读书困难问题,发挥了很大作用,促进了国家高等教育公平。但是,现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理念和内涵在实践中存在很大问题和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受助者、目标、功能等与社会工作的案主、社会价值观、专业价值观非常一致;很有必要在现有的学生资助工作中注入社会工作的专业元素。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s reformed and developed in our country. The funded work of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needs to constantly deepening and innovation. The funded system of students which supports for students who have family economic difficulti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nd promoted th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fair. However, the funded work idea and connotation of the existing family economic difficulties students have a lot of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practice. The recipients, target, function of the funding work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director, social values and professional values of social work. It is necessary to inject the elements of social work into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in the current work.
崔娟
广西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广西 柳州
收稿日期:2016年12月9日;录用日期:2016年12月26日;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9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需要不断的深化和创新。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从经济角度支持学生读书困难问题,发挥了很大作用,促进了国家高等教育公平。但是,现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理念和内涵在实践中存在很大问题和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受助者、目标、功能等与社会工作的案主、社会价值观、专业价值观非常一致;很有必要在现有的学生资助工作中注入社会工作的专业元素。
关键词 :社会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下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
教育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定义是:学生本人及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学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
1) 奖学金
“奖”既有政府设立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也有学校自行设立的各种奖学金,还有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在学校设立的各种专项奖学金,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
2) 助学贷款
是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高校无息贷款三种形,目的是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和住宿费困难,现在范围较大和实施较多的是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
3) 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学校统一组织和管理,按照“学有余力、自愿申请、信息公开、扶困优先、竞争上岗、遵纪守法”的原则,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开展。目的是为了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以顺利完成学业 [
图1. 高等学校助学资助体系
4) 特别困难补助
“补”是指对大部分来自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补助,他们中的部分人在校的月收入(包括奖学金、开展勤工助学取得的收入和各种补贴)低于学校所在地区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准线。对此,国家、学校拨出专款或专用物资给予补助,以保证这些学生的日常生活 [
5) 减免学费
“减”是国家对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中部分因经济条件所限,交纳学费有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免学费的政策。具体减免办法由省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制定 [
6) 绿色通道
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目前各高校在新生入学报到时普遍开辟了“绿色通道”,在报到等环节安排有专人接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绿色通道”报到入学,在困难资助方面会得到“一条龙”式的帮助 [
广西某高校2015年共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24464人,其中提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9515人,占全校学生数的38.89%。其中,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8024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32.80%,突发困难等级学生15人,占全校学生数的0.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1476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00%。学校共评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12项,总计奖助8621人次,奖助金额达2636.455万元。截止2015年12月,学校共10145人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放款金额达6165.796万元。
近年来,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日趋完善,资助空间逐渐扩大,资助效果明显,但是,在实践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理念和内涵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和问题。
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界定单一,抽象,精准扶贫难以到位。
国家提出“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资助方式,努力实现“精准资助”。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方式,是采取学生提出申请并递交所在家乡相关部门的证明材料,然后由学校、学院等相关部门安排人员进行材料审核或核实,最后确定资助对象(图2)。这样的方式过于单一,过于被动。同时,学校方面在评定过程中,也存在困难。如广西某高校在认定工作中,发现目前农村贫困户认定工作没有完全展开,部分地方农村建档立卡工作迟缓,因此给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在精准度、时间上带来一定影响。同时,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水平下对贫困的界定有着很大的差异,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带来很大的差异和干扰。
2) 资助工作简单经济化倾向,精神辅导和能力发展偏弱。
目前我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理念大多囿于对受助学生进行经济援助的范围,较少关注心理解困、精神资助和能力帮扶,虽然学校在探索将资助与育人结合起来的助困模式,但未形成普遍趋势。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认为:“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决定贫富的关键,
图2. 学校资助工作界定流程图
旨在提高人口质量的投资能够极大地有助于经济繁荣和增加穷人的福利”。如一些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发现国家奖助学金及学校助困经费的使用,太多强调了“助困”的因素,在学生中容易造成“越穷越光荣,越穷越有得”的影响,少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甚至学生家长不思进取,“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理想的助困理念是如何体现既有经济帮扶,还更能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培养自强奋斗的精神和健康心理,不断加强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教育功能,强化“资助”与“教育”并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观念。
3) 受助学生共性问题关注多,但个性关注太少。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普通学生相比,有不同的特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部,个体差异也明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状况不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学业状况等个体差异很大,对其的资助方式就应有所不同,教育也要体现个体差异,这样才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与教育真实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要,使资助与教育工作更有实效。目前,助困工作主要是停留在研究受助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差别,针对受助学生的共同性而开展工作,但鲜有针对受助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助困。在受助学生中,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又渴望自我展示的,有的学生成绩差又经常旷课的,还有些学生希望提升自我技能又缺少平台和资源的等等,仅仅关注共性受助学生的资助工作,是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
4) 受助学生主动性发挥不足,固定“标签化”。
在传统的助困工作中,有一种观念一直扎根在普遍的意识中,那就是受助学生是资助的受体、是被给予者、是弱势体,而国家、高校、社会慈善团体等资助方才是资助的主体、是给予者、是救世主。在这样的意识中,资助的政策由资助方来制定,资助的方式由资助方来决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不占有资助话语权的,他们无法参与和制定对他们实施的资助政策,资助的话语权在资助方——这种模式淡化了学生本人的主体意识,弱化了受助学生从他助过渡到自助、助人的责任意识。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心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但受助学生也要学会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受助学生要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工作是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在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专业和职业 [
社会工作(图3)坚持每一个人都应享有社会福利,都应该受到社会的周到对待,为此,社会工作面向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专业服务,积极倡导并组织旨在影响人、改变人的各类服务活动,协调和配置社会既有资源和机会,以及为社会弱势群体呼吁更具有保护性和倾斜性的社会政策 [
目前学校资助模式只是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外部环境来改善贫困生的困境,不能很好地以“受助者”的需求和支持出发,忽略了的精神资助缺陷,周围环境因素,难以激发贫困生自身的潜能。以社会工作的视角看学生资助问题,无疑会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社会工作的特殊“案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自卑、敏感,承受着很大的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是学生群体中相对弱势和特殊的群体。国家的资助政策和学校的物质资助仅仅是单一,被动的,没有很好地整合各种资源,而且也没有特别关注到这个特殊群体的特别需求。社会工作要求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正是学生资助工作不足的补充。
2) 学生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与社会工作践行社会公正的价值观相一致。
学生资助工作目的在于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普通学生一样接受并完成教育的常规学习,实现教育公平、教育机会均等,正如我国“十三五”学生资助工作的总体思路所提到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并使其成长成才。学生资助工作要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人成才”教育目标,这点与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即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3) 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与权利和责任并重的专业价值相一致。
正如教育部杜玉波副部长就学生资助工作答记者问讲到:资助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实施学生资助政策,主要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并使其成长成才。社会工作是一种服务过程,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通过专业服务和干预,帮助服务对象改善自我能力,提升他们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潜能。并在此基础上,帮助服务对象树立责任意识,逐步强化其自我改变和自我发展的能动性,减少服务对象对制度和外部支持体系的依赖,真正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4) 社会工作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独特优势。
目前我国的学生资助工作,政府、社会、高校通过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外部环境去挖掘资源,来缓解其困难。这种资助方式虽然也促进了学生资助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但是,它忽略了促进“受助人”贫困生自我发展的内部因素。社会工作的实践建立在专业的工作关系上,它要求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
图3. 社会工作的基本过程模式
相互理解与合作,共同面对问题,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只有结合“受助人”的真正需求,结合外部资助与内部“自助”,才能从根本上改进和完善资助工作。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人类服务,首要关怀对象是处于社会不利情境中的弱势群体。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是在学校场域为青少年学生提供适切的服务,以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
1) 以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弥补资助工作教育理念
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是教育的视角,强调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学校是资助工作的教育一方,学生是被资助教育的另一方,在现实的资助工作模式中,资助工作方式和方法是单一的、生硬的。社会工作是服务的视角,而服务的意义在于给予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障碍、挫折或困境,需要帮助和支持,而帮助是需要专业的理念、知识和技巧的,在这样的服务理念下,运用专业的助人技巧为学生提供服务,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 以“受助者”需要为本弥补资助工作“给予”为本
资助工作模式简单的物质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仅仅从学生单一贫困证明,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感受和实际需求,施助者与受助者之间往往形成了一种上下级的不平等关系。学生虽然通过获得物质资助得到缓解,获得暂时的外部救助,但是精神和心理的需求往往被忽略。社会工作服务是以学生的需要为本,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通过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个案访谈、小组座谈等方法了解学生需求,通过分析资料对学生进行需求评估及专业判断,在此基础上依据科学的理论设计服务方案。社会工作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对学生进行真实需求评估,挖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潜能,与他们形成了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
3) 以社会工作优势取向资助工作弥补问题取向
学生资助工作模式受传统“病态”模式、“问题”取向的影响,更多关注学生负面信息,常常对学生标签化,学生自己也经常把自己给标签化,学校和老师较少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优势与资源,不注重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学生自己陷入一种“贫困”的漩涡中,找不到追求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社会工作坚持优势视角,在评估学生的需要时特别关注处境不利学生的优势、资源、潜能及努力的意愿,相信他们生命中求改善的能力和动力,相信学生成长向上的力量,这对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4) 以引导道德实践、生活实践弥补资助工作的政治化
国家资助工作模式以资助为核心,特别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在某些学校中,个别学生夸大甚至捏造自己及家庭的困难,获得资助认为理所应当,得的少了会怨言牢骚满腹甚至责骂老师和同学。一些学校在开展励志教育和诚信教育的时候,过于政治化、教育化,忽视道德学习主体性,重说教,消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往往导致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社会工作是主张采取道德与实践相结合,把对学生的道德培养与所在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以弥补道德说教之不足。通过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评估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协助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反思道德行为,培养道德品质,达到育人功能,融入“立德树人”。
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社会工作视角下地方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崔 娟. 社会工作视角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理念转换与内涵拓展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Funded Work Idea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05(06): 899-905.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6.5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