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人类历史的必经之路,而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就是秩序建构,秩序建构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国家主导型和社会主导型。当前,中国现代性秩序建构面临着,封建影响根深蒂固、国际局势动荡不定、跨越“卡夫丁大峡谷”任重道远等现实困境。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秩序,必须从力量转移、结构转型、利益博弈、多元整合等路径推进。 Modernization is the only way of human history, and the essence and core of modernization is order construction. The basic types of order construction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state-dominated and social-dominated.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modern order is confronted with the deep-seated influence of feudalism, the turbulen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the difficult task of crossing the “Caifuding Grand Canyon”. Therefore, to construct the modernity order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must advance from power transfer,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benefit game and multi-integration.
莫东林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收稿日期:2016年10月31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14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17日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的必经之路,而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就是秩序建构,秩序建构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国家主导型和社会主导型。当前,中国现代性秩序建构面临着,封建影响根深蒂固、国际局势动荡不定、跨越“卡夫丁大峡谷”任重道远等现实困境。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秩序,必须从力量转移、结构转型、利益博弈、多元整合等路径推进。
关键词 :中国特色,现代化,秩序建构,历史与路径
近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现代性问题已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现代性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后发展国家特别是当前中国面临的紧迫问题。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由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移的产物,是自然经济向商品、市场经济转型的结果。在过去几百年间,“社会结构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今天的世界与往日的世界存在着质的不同。甚至那些拒不同意确认进步的进化论假说的人们,也承认社会结构上的这种差异” [
从历史缘源上追溯,中国、朝鲜、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及其他东方国家,古代都属于精英统治的国家,威权理念较为浓厚。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的秩序建构就主要表现为国家主导型。以苏联为例,在苏联的现代化起步和运行中,国家控制和掌握着现代化的全部进程,“国家”在此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的全部财富、人民的命运、以及一切经济计划和国家发展前途都与国家紧密相联,国家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为现代化政策的制定者,政策实施的领导者、组织者、贯彻者和监督者。可以说,国家主导型的特质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国家积极调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特别是掌握着经济命脉,能使整个社会比较容易地置于有计划的组织秩序之中,体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但另一方面,专政体制下,国家权力的过高集中,容易带来基层职能的相对弱化,一些西方国家正是抓住这一弱点,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号,粗暴干涉别国内政。所以,国家主导型国家的紧迫使命是对漫长专制社会形成的“朕即国家”等传统观念的克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秩序建构大多遵循社会主导型路径。相对国家主导型而言,社会主导型的秩序建构更显得自由和开放。从历史上看,西方国家的现代性扎根于神启宗教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上,与启蒙理性对神启宗教的克服结伴而至,表现为“祛魅”的世俗化和理想化过程,在启蒙理性的指引下,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被破坏了。它把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关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怀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
中国的现代性发展缓慢,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看,1949年之前中国一直是“现代化的边缘者、落伍者、更是挨打者、失败者” [
现代性是作为封建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与封建主义相对立。而中国封建社会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逐步形成了以孔孟之道为基础的封建思想体系,加之封建统治阶级的极力推行,封建专制思想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因此,在中国现代性建构秩序中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克服封建专制主义的复辟。而在中国的历史上,为寻求发展中国的现代性,先进的知识分子与封建势力进行过激烈斗争。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可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并没有对封建思想体系进行彻底清算和猛烈抨击,最终反被封建思想所俘虏,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掠夺。随之而来的军阀专制便代替了君主专制,封建思想仍散发着腐朽的臭气弥漫在中国大地,封建势力仍占据主流。到了“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更激烈地抨击封建制度,举起“打倒孔家店”的大旗,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反帝反封的新篇章。正如毛泽东所说:“五四运动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又是反封建的运动。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
近年来,封建思想在中国又有萌芽的倾向。以蒋庆、康晓光、陈明等为代表的大陆“新儒家”,假借“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倡导的弘扬传统文化之风,提出全面继承和学习传统儒家文化,大肆鼓吹复兴其所谓的“儒学”,他们甚至提出:“儒学理应取代马列主义,恢复其历史上固有的崇高地位,成为当今中国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与民主精神的正统思想” [
现代性秩序建构的首要前提是国家独立形态,必须以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为载体。在起源上,中国的现代性不是自然出土的,它是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才被迫生长,它不是来自中国本土传统文化,而是来自西方。所以,“中国现代性存在着感性现代化不足、理性现代化片面和反思现代性薄弱的结构性缺陷” [
当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抬头,致使国际局势紧张,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不变的主题。一方面,霸权主义国家在国际社会推行权力政治,对一些国家进行主权干预和政治干涉,“通过程序化的道路,借对国际组织的控制权和领导权、国际规则的制定权和修订权来规范他国” [
现代性秩序最初是引自于西方,现代性问题传入中国时,资本主义已经逐渐步入向帝国主义的过度阶段,它的弊端在逐渐暴露,中国的现代性建构面临一个如何结合中国国情避免资本主义现代性弊端的问题。自近代以来,中国的有识之士学习西方的流派试图避开资本主义的弊端,但都没用成功。一开始学习西方工业文明,魏源就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认为中国文化和制度高于西方,仍然保留着中国的“体”,只学习西方的“用”(先进技术)就够了,便兴起洋务运动。结果甲午一战,却败给了东方小国日本。于是,中国知识分子从物器的学习转向文化制度的学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行变法、实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骨子里依然是封建专制。再接着就开始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全面学习西方精神文明,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同时又自觉地用西方现代文化来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加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崩瓦解。到蒋介石执政时期,代表着大资产阶级和大财团的利益,也没有在中国建立起一个民族资产阶级国家,相反,仍然是西方帝国主义的附庸。
建国后,毛泽东明确指出:“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如果又不搞社会主义,那就要两头落空” [
建构现代秩序,首先从领域分离开始,即:“力量转移–结构转型–利益博弈–多元–整合凝聚,最终才走向秩序构建” [
“社会历史发展是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动态呈现就是社会发展与社会整合主导力量的转移与变迁。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而其中的主导性力量自然也就不同” [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创新性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突飞猛进,从“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向“信息化”社会过渡,对“人的依赖”与“物的依赖”大,资本统治与权力统治共存。权力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权力思维和物化思维的盛行,致使个体普遍缺乏独立性与自主性,整个社会创新性不足。同时,在时空压缩的影响下,我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积累了很多问题。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需要执政党纯洁作风、严明纪律、高超本领,以行政力量进行社会整合与管理。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经济、物质驱动力。能用经济方式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强制手段处理,市场能够自我调节的问题就不用政府过多干预。同时,还需运用知识、思想与创新的力量。用现代化的知识来管理社会,不断加强思想引导和创新管理方式。特别要注重挖掘思想的力量,运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来整合行政力量与市场资本力量,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当社会的力量转移后,社会结构必然会发生重大变化,既逐步形成市场经济、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型政府三者之间的新型社会结构。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不独立,主要依附于政治力量,社会结构是政府管制型的传统社会结构。而现代化进程,一定意义上是领域分离过程,分离的结果就是形成一种新型的社会结构。由此可以说,现代化的过程是结构转型的过程。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生活结构均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革,特别是经济建设领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中国奇迹”,而这些变化取之于制度变革和结构转型。随着领域的逐渐分离,市场经济、社会组织和公共服务型政府所构成的新型社会结构正在形成。
在市场经济领域,结束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创新型”转变,使市场机制越来越发挥主导作用;在社会组织中,公民意识已经觉醒,社会组织也开始发挥应有作用;市场经济和社会组织内在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现在中央所提出的‘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和‘加强社会建设’、‘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实际上就是反映我国正在发生结构转型的趋势” [
在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力量的转移和结构的转型,必然会触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由此就产生多种价值利益的博弈。正如孙立平所言,“在一个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的时代,任何一个具体的经济社会事物都可以成为一种利益,从中滋生出一群分享这种利益的人,并围绕这种利益进行博弈” [
随着利益格局由一元走向多元,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也必然由一元走向多元。因此,现代化建构过程中,就不能排他性的一元论,而因具有包容性和建设性,包容思想的多元性,并在整合凝聚中建构符合大众的核心观念。特别是“在思想领域,如果只有‘多’而没有‘一’,必然分化;如果只有‘一’而没有‘多’,必然僵化” [
伴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思想意识形态必然也跟着发生转变,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需要唱响主旋律,倡导宽容并蓄,理性引导舆论,适度管理网络,在整合凝聚中发展“正能量”。在思想多元化的社会中,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价值观是人民关于社会关系的是非判断,价值观的主要源泉就是社会关系,价值观变迁的主要动力就是社会关系的变迁” [
莫东林. 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秩序建构:历史与路径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Order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istory and Path[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05(05): 738-745.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6.5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