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的热稳定极限是确定断面输电能力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安全分析中,线路热稳定极限是作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值来考虑的,而实际运行中,热稳定是一个电热平衡过程,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研究输电线路载流机理,建立输电线路的热力学模型,将此模型与潮流分析充分结合,形成电热协调的电力系统潮流求解模型和算法。在线路过负荷的测试环境下,校验线路的热稳定性,验证短时过负荷提高输电能力的正确性。 The limit of thermal stability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determining the transmission capacity of the transfer section. In the traditional safety analysis, the limit is a constant value. However, in the actual power operation, it is a process of the electro-thermal coordination closely relat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Based on the above statements, the paper doe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the line current-carrying and then creates a model of thermodynamics of the line. After that, we combine the model with power analysis tools, as a result, forming a calculation model of power analysis. Finally, we test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line in the short-time overload environment and verify the increase on the transmission capacity in consequence.
宋颖巍1,沈方1,刘岩1,吴卓航1,范京艺2,王婷婷2,毛安家2
1国网辽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辽宁 沈阳
2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收稿日期:2015年12月11日;录用日期:2015年12月25日;发布日期:2015年12月31日
输电线路的热稳定极限是确定断面输电能力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安全分析中,线路热稳定极限是作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值来考虑的,而实际运行中,热稳定是一个电热平衡过程,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研究输电线路载流机理,建立输电线路的热力学模型,将此模型与潮流分析充分结合,形成电热协调的电力系统潮流求解模型和算法。在线路过负荷的测试环境下,校验线路的热稳定性,验证短时过负荷提高输电能力的正确性。
关键词 :电热平衡,短时过载,热稳定极限,输电能力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区电网负荷的逐年增加,对输电网络的输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之节能减排理念的推行,征地成本的增加,开辟新的输电走廊及架设新的输电线路越来越困难。因此,充分挖掘现有电网的输电能力,以缓解由负荷增长带来的输电紧张,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长期以来,工程上用输电线路的最大允许载流量来评价线路的传输限值[
建设新的线路或者对现存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或者扩建,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提高线路输电能力的措施,但是这种措施无疑存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电力部门的运营成本。近年来,随着传感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线路实时温度监控进行线路动态增容的技术得以发展与应用 [
综上所述,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尤其是电力系统仍处在高速发展与逐步完善时期,充分利用现有输电设备,挖掘线路潜在输电能力,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本文正是基于此思想,根据电热平衡理论,提出了一种利用输电线路短时过负荷提高输电能力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在保证系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由焦耳定律可知,输电线路上消耗的有功功率完全转换为热量。热量中的一部分提高了传输线的温度,另一部分热量则由于环境与传输线存在温差散发到环境中(图1)。
这个过程可以用下述方程(1)描述:
式(1)中
因为实际的输电线路经常架设在户外,影响能量平衡的因素不仅包括式(1)所涉及的因素,而且还包括太阳照射产生的热量。因此,能量平衡方程式修正如(2)式:
对(2)式两端同时取微分,得到(3)式:
上式中,
根据热传递理论,可知式(4)到(9):
式中
图1. 传输导线的热平衡过程
一般来说,导体的温度不是很高并且电阻温度的影响可以忽略,所以,式(4)可简化为
其中
其中L为线路总长度。式(11)所示热平衡方程包括对流和辐射因子,因此很难求解,实际场合中使用复合计算方法而不是直接求解该方程。也就是说,热辐射过程可以由牛顿散热公式表达,对流和辐射公式与其有同样的形式。因此两者合并成复合热平衡公式,从而得到式(12):
在该热平衡方程中,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的环境因素,式(12)反映了在电流流过导体时传输线温度的变化。
当导体温度不发生变化,式(12)简化为
当热吸收与热扩散达到平衡时,导体的温度也能够稳定,热平衡过程即可由式(13)表示。由式(13)可以看出,导体的载流定值与温度保持一致性,因而在电力系统运行调度、控制的决策中可直接使用此公式确定导体的电流限值,免去对导体温度的考虑。
然而,此式忽略了导体载流与温度不同步的过渡过程,尽管这一过渡过程时间不长,但往往就是这一不长的时间过程的忽略,就会造成本不该发生的连锁故障,产生不该有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使用计及温度变化过程的热平衡方程(式(12)),分析输电断面的短时过载能力。
导体最大允许温度所对应的电流值,即是导体所允许的最大载流量
系统正常运行时,线路的电流远小于
当线路长时间过载,由(12)所确定的热平衡方程下,有可能使得导线温度达到或超过
图2. 线路过载示意图
图3. 线路过载能力示意图
负荷曲线按照时间过程进行划分,可以对研究时间过程进行等时间间隔划分和不等时间间隔划分。等时间间隔划分,负荷曲线以日发电计划为例,往往以整点负荷表征该小时内的负荷水平;在负荷急剧变化时,整点负荷往往与系统实际负荷存在较大差异。采用融合思想 [
基于上述原理,假定某一负荷曲线(如图4),在线路过载的条件下,校验线路热稳定性。解算方法列写如下:
图4. 线路过载能力求解示意图
在
1) 设初值,在
2) 把
3) 在
4) 求解动态平衡方程(12),变形后的积分方程(14),得
在
5) 记在
6) 以前面求得的
7) 校验
假定区域A、B之间双回联络线为LAB,线路阻抗
假设环境温度为30℃ (303 K),导线初始温度35℃,线路长度300 km,式(12)中各常数取值如表1所示,并假设图3中负荷曲线分段后各段负荷及持续时间如表2所示,图中,线路设定最大功率
代入表1,表2数据,解方程(14),得各时段线路温度如表3所示。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随着负荷的增长,线路的温度也随之增长,但其增长具有滞后特性,利用这种滞后特性,可以在时过载的情况下保证线路温度低于最大允许温度,进而提高线路的输送能力。
图5. 互联系统及其断面示意图
|
|
D (mm) |
|
|
|
---|---|---|---|---|---|
0.88 × 103 | 2.7 × 103 | 30 | 0.6 | 1000 | 200 |
表1. 热平衡方程式(12)中的常数取值
时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时长(h) | 1 | 1.5 | 0.5 | 0.5 | 0.5 | 1 | 1.5 | 2 |
功率(MW) | 200 | 250 | 300 | 370 | 420 | 360 | 240 | 180 |
表2. 各时段时长及负荷均值
时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温度(℃) | 40.41 | 41.18 | 41.48 | 41.86 | 42.28 | 43.01 | 43.50 | 43.87 |
表3. 各时段线路温度
本文根据传热学分析了输电线路温度变化过程中涉及到的对流散热、辐射散热、日照吸热,以及焦耳热等知识,为建模过程的能量变化提供基础。建立以输电线路电流为变量的,同时又是导体温升的函数的热平衡微分方程将此模型与潮流分析充分结合,形成电热协调的电力系统潮流求解模型和算法。在过负荷的情形下,应用该模型,校验线路的热稳定性。算例分析表明了短时过负荷提高输电能力的可行性。短时过负荷提高输电能力的优点在于其经济性,但是由于本文探讨的方法还存在风险水平未知等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深入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万分感谢对本论文给予帮助的老师以及专家,同时更加感谢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的分享。
宋颖巍,沈 方,刘 岩,吴卓航,范京艺,王婷婷,毛安家. 一种考虑线路短时过载的断面输电能力提高方法A Transmission Capacity Improvement Method Considering Transmission Line Short-Time Overload[J]. 输配电工程与技术, 2015, 04(04): 124-131. http://dx.doi.org/10.12677/TDET.2015.44013
http://dx.doi.org/10.1109/PESAFR.2005.1611807
http://dx.doi.org/10.1109/T-PAS.1977.32393
http://dx.doi.org/10.1109/T-PAS.1977.32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