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纽约时报》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关于我国运动员的新闻报道为主要质性材料,旨在通过研究《纽约时报》对我国竞技运动员的新闻报道,定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媒介形象,分析国外媒体对我国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研究结果发现,《纽约时报》将我国运动员按体制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运动员,一类是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纽约时报》构建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运动员以正面形象为主,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报道则偏向负面;《纽约时报》对我国举国体制下运动员形象负面的塑造反应出其对我国举国体制存在偏见。建议通过利用提升运动员自身形象、对运动员进行适度包装与营销、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扩展发声渠道等方法重塑我国举国体制下运动员媒介新形象,提升我国竞技体育形象。 This paper,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alyzes news reports on Chinese athletes from “New York Times” between January 2008 and December 2012 to figure out the media image of Chinese athletes and its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study shows that two categories are found for the Chinese athletes, namely market-economy-driven and nationwide system-driven athletes. In “New York Times”, the market-economy-system-driven athletes receive primarily positive comments while the nationwide-system-driven ones fall on the other sid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hinese athletes’ media image needs to be reshaped by appropriate packaging and marketing, proper use of various media channels, and increase on communication means etc., in order to upgrade our athletic sports image.
郭丹,钟建伟,刘玉华,黄蓉,龚成秋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Email: zhongjw04@126.com
收稿日期:2015年3月27日;录用日期:2015年4月14日;发布日期:2015年4月17日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纽约时报》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关于我国运动员的新闻报道为主要质性材料,旨在通过研究《纽约时报》对我国竞技运动员的新闻报道,定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媒介形象,分析国外媒体对我国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研究结果发现,《纽约时报》将我国运动员按体制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运动员,一类是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纽约时报》构建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运动员以正面形象为主,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报道则偏向负面;《纽约时报》对我国举国体制下运动员形象负面的塑造反应出其对我国举国体制存在偏见。建议通过利用提升运动员自身形象、对运动员进行适度包装与营销、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扩展发声渠道等方法重塑我国举国体制下运动员媒介新形象,提升我国竞技体育形象。
关键词 :运动员媒介形象,国外媒体,《纽约时报》,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市场经济体制
媒介是“传播工具、传播渠道和传播信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也指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个人或社会组织”[
出来的精神特质和行为方式的刻画、描述和评价。
“运动员媒介形象作为当代一种特殊的媒介形象,成为一种重要的当代镜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媒介文化作用”[
大众媒体成为了运动员媒介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工具,因此大众媒体在建构、传播和影响我国运动员形象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纽约时报》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关于我国竞技运动员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纽约时报》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和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形象的报道,展现外国媒体对不同体制下我国竞技运动员形象构建差异。以此窥探出大众媒介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今后我国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选取《纽约时报》为研究样本,是因为《纽约时报》是美国三大主流报纸之一,是美国社会公认的历史记录性报纸,美国人日常资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在美国政治中极有影响,有着参政议政功能[
《纽约时报》资料的收集主要是利用“China”、“sports”、“athlete”、“Olympic”为关键词,从EBSCOhost数据库和《纽约时报》官网(http://www.nytimes.com)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纽约时报》对中国体育的新闻报道,在剔除重复报道和读者回信后,最终获得有效报道共117篇,其中新闻报道中出现我国体育运动员的文章共有110篇,占总报道数的94%,并以此作为本研究内容分析的样本。
本研究依据话语分析理论。“话语理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之一。近代话语研究多运用在语言学领域,学者利用‘话语分析’的手段对语言的词汇、句子、段落、篇章进行透彻的分析”[
通过《纽约时报》对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报道中具体语句的分析,探析《纽约时报》对两种不同体制的竞技运动员形象的构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纽约时报》对两种体制下的运动员形象报道截然相反。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知,人类的需求共分为五层,只有依次满足了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的需求后,才能到达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Chinese Athletes Say No to the System》一文中报道“6月,李娜获得了法国网球公开赛单打冠军,成为第一个亚洲地区赢得大满贯赛事的人。为了奖励她,湖北省委,省政府给了她价值92,000的奖品并提供她在政府工作,她拒绝了,说她要专注于打网球”[
而《纽约时报》在报道中通过两个方面的描述展现我国举国体制下运动员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一是运动员常年带病训练、过度训练。“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运动员迫于国家体育系统和商业财富的诱惑,中国运动员正在接近和超越他们自己的极限,导致一些威胁他们健康的风险去追求民族的荣耀”[
《纽约时报》报道显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运动员注重对文化知识的追求,接受过高等院校的教育。如李娜曾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并且英语学习的很好。“她曾经两年放弃比赛,在2004年归队前在一所中国大学学习新闻专业[
而在举国体制下只注重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追求,并不重视对运动员文化的教育。马鹏鹏,邯郸省队赛艇运动员,她说在她所在城市的体育学校“他们并不真正关心书籍,他们的目标是夺取金牌”[
《纽约时报》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运动员描述成爱国志士和具有公益心的爱心人士,这些品质都集中体现在了我国篮球运动员姚明身上。参加北京奥运会是姚明的一个重要的职业梦想。姚明说“我希望奥运会将从明天开始,我真的希望。我不能等待了,我感到非常自豪”[
《纽约时报》还关注到我国退役运动员生存情况,运动员退役后基本都无社会生存能力。如女子举重冠军陈晓敏说“一旦你赢得世界冠军,你可以去大学免费,或工作,或成为官员。如果你没有,你得到的只会是受伤的身体。没有文凭,没有工作,没有能力” [
我们将《纽约时报》对我国举国体制下运动员形象和市场经济体制下运动员形象进行对比发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运动员形象偏向正面,而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形象偏向负面(见图1)。市场经济体制下运动员努力训练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具有爱心,有奉献精神;而举国体制下运动员常年带病、过度和极端训练,为了获取名利和荣誉,在比赛中做出违背体育道德和奥林匹克精神的行为,且从未受过教育,导致退役后没有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总体来说,《纽约时报》将市场经济体制下运动员塑造具有美国特色的个人英雄主义者、自由主义者。而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是被国家所控制为了达到其政治意图、文化传播的机器。
本文运用了媒介形象的概念来探讨2008年~2012年《纽约时报》对我国运动员形象的构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纽约时报》将我国举国体制下运动员形象塑造成负面,实则是对我国举国体制制度的抨
图1. 《纽约时报》构建的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形象
击,认为这些是举国体制的诟病。由于《纽约时报》对我国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形象塑造过于负面,会使受众对我国运动员形象乃至体育形象形成不好的印象和偏见,这对于正在崛起中的我国向世界传播我国体育强国新形象乃至国家形象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为改善我国运动员特别是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在国外媒体报道中的形象,我国有必要采取有效手段对运动员形象进行国际传播。
(1) 对运动员自身而言,一要提升我国运动员自身形象。运动员在公共场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穿着打扮等都受到来自世界各地媒体的关注;二要加强运动员思想文化教育,提升运动员文化素养。国家、运动队以及运动员本人应该认识到思想修养、文明礼仪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的提高;三要积极参加公益事业,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运动员应积极参加公益和慈善活动,塑造“有爱心的运动员”形象,从而受到人们的欢迎,赢得人们的尊重,获得公众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并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四要提升运动员媒介素养。运动员可以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各种网络平台,与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展现自己的青春、个性的一面,并传播积极向上、健康、具有正能量的内容,塑造自身良好的媒体形象;五要提升运动员话语能力,提升运动员国内、国际话语发声水平。运动员要学会如何与媒体进行沟通交流,在应对媒体的时候能够表达自我、收放自如,并善于利用和媒体打交道的同时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
(2) 对国家而言,对运动员进行适度包装与营销,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策略,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扩展运动员发声渠道,在国际主流媒体主动展现我国运动员新形象。“酒香也怕巷子深”,通过《纽约时报》的报道我们看出,国外媒体特别是西方主流媒体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报纸立场等方面的原因,其对我国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带有与生俱来的偏见。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也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其导向。为提升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形象,我们需要主动出击,通过对动员尤其是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进行适度的包装与营销,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特别是网络自媒体,选取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运动员,尤其是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拍摄他们训练、学习、业余生活等能展现我国运动员个性、性格、兴趣爱好、精神面貌等生活片段,制作成运动员宣传片并通过网络自媒体进行发布和传播,从而摆脱对西方传统媒体的依赖,重塑我国运动员国际新形象。
本论文得到江西省社科基金(10JY19)的资助。
郭 丹,钟建伟,刘玉华,黄 蓉,龚成秋, (2015) 《纽约时报》中的中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媒介形象建构分析Constructivism Analysis of Media Image of Chinese Athletes on “New York Times”. 社会科学前沿,01,13-18. doi: 10.12677/ASS.2015.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