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mains of the Day: Reversal of Gender in the Covert Progression
The Booker Prize winner The Remains of the Day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since its publication. However, only a few scholars have noticed that behind the intertwined plots of six-day journey and past memories, there is another narrative undercurrent which has reversed the social gender between Stevens and Miss Kenton, forming a complementary double narrative progression. In excavating it, the theme, characterization as well as the aesthetic effect of this novel will be renewed.
The Remains of the Day
《长日留痕》是石黑一雄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斩获了布克奖,并为其在2017年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基础。在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辞中,石黑一雄被描述为一位“在充满情感力量的小说中,揭示了我们与世界的虚幻联系下的深渊”的作家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批评传统中的叙事动态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情节的发展以及情节背后的深层含义,而未能看到隐藏在其背后的另一个并行动态。隐性进程是中国著名叙述学者申丹所提出的概念。申丹指出,隐性进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同于A.K.莫提默所说的“第二个故事”、塞德里克·瓦茨所提出的隐蔽情节序列,亦不同于凯莉·马什所提及的潜在情节等。申丹发现,在许多虚构的叙事作品中,情节发展的背后往往存在一种“叙事暗流”。这种暗流既不是情节的分支,也不是情节深处的阴暗层次,而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叙事过程,从头到尾与情节发展并行推进。(
在进入隐性进程的具体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情节和隐性进程进行概括,以便更好地理解。
情节:《长日留痕》通过两条交织的情节构建了复杂的叙事结构。第一条情节发生在二战后的英国,讲述了英式老管家史蒂文斯为邀请曾与他共事的女管家肯顿小姐回到达林顿庄园工作而进行的为期六天的旅行。第二条情节则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史蒂文斯在旅程中的回忆闪回,他回顾了自己在达林顿庄园的工作经历、与肯顿小姐未曾言明的爱情,以及对尊严的追求。然而,当史蒂文斯未能成功邀请肯顿小姐时,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一生所犯的一个错误:为了实现一种虚无的职业道德,他放弃了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和拥有丰富人生经验的机会。
隐性进程:小说通过人物面对事件的处理方式,构建了一个隐性进程,悄然颠覆了男女主角之间的传统性别角色期待。这种性别转换主要体现在他们的相处模式、关于解雇犹太员工的争论以及双方对感情的态度上。在这些情节中,肯顿小姐展现了“主动性”、“反叛性”和“果断性”等与传统男性角色相关的特质,而史蒂文斯则呈现出“被动性”、“顺从性”和“拖延性”等传统上被认为是女性化的特质。这种性别角色的反转,打破了社会性别的固定框架,为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塑造提供了更为复杂的视角,并提升了其美学效果。
通过细致的文本阅读与隐性进程的挖掘,人物性别的逆转逐渐显现,并在主情节中得到了鲜明的对比。开篇,肯顿小姐的来信成为史蒂文斯踏上旅程并开始回忆的触发点;而在隐性进程中,肯顿小姐始终扮演着改善两人关系的主动者角色,无论是在他们相识时,还是多年后的重逢。史蒂文斯则充当了被动跟随她引导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性别角色的转换不仅仅是在情节层面发生的,它还深刻挑战了传统性别角色的设定。在传统的性别期待理论中,男性特质表现为直率、对爱的强烈和积极需求,以及倾向于与美丽、聪明、活泼的女性交朋友;而女性特质通常与害羞、腼腆、胆怯、感性、被动等相关。此外,女性对于爱的需求通常是被动的,强烈渴望被爱,并倾向于与那些可靠、成熟、体贴、具备男性特质的男性成为朋友。(
在故事的中段,史蒂文斯和肯顿小姐在面对达林顿公爵因纳粹影响解雇两名犹太员工的事件时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态度。肯顿小姐的“反叛性”与史蒂文斯的“顺从性”形成鲜明对比。根据性别角色期待理论,男性特质通常表现为雄心壮志、勇敢与竞争力,而女性则往往与同情心、温柔与亲和性特质相关。肯顿小姐对种族歧视这种不公正行为的反抗,不仅仅源自道德的冲动,更是对外部环境刺激的积极反应。她勇敢地为犹太员工发声,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职业机会,这种勇气和主动性展现了她传统性别角色的反转。“史蒂文斯先生,难道你就不曾想到,以这样的缘故解雇鲁思和萨拉完全是错误的吗?我不能容忍这类事情。我将无法在能让此类事情发生的府邸里工作了”(
在小说的结尾,肯顿小姐宣布自己即将结婚,并征求史蒂文斯的意见,象征着她对这段感情的最终决断。多次表达心意未果之后,肯顿小姐选择离开达林顿府,与他人组建家庭。尽管婚后她偶有矛盾,但始终坚持自己的婚姻选择。多年后,史蒂文斯发出再续前缘的邀请。肯顿小姐心生感动,但明确表示无论是工作还是感情,都无法回到过去。肯顿小姐一直掌握着对这段感情的主动权,在选择结束它的时候呈现出一种“果断性”,而史蒂文斯面对肯顿小姐时,却始终存在一种“拖延性”。他在看到肯顿小姐哭泣的第一反应是“站在走廊上久久徘徊…但最终我觉得最好等待另一个时机来表达我的同情,然后继续前行”(
史蒂文斯与肯顿小姐之间的性别角色转变,不仅仅是行为上的对立,它还反映了文化和社会对性别期待的潜在挑战。通过对两位角色的细致分析,石黑一雄展示了性别并非单一由生理差异决定,而是通过社会文化背景、个体经验和心理驱动的多维度产物。在这两位角色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性别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它们如何被个体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所重塑。
根据申丹的观点,隐性进程与情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两种类型:互为补充和互为颠覆。(
隐性情节在学术界被忽视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正如H·波特·阿博特所指出的那样,读者由于解释框架的局限,未能看到眼前呈现的事物。(
在探讨《长日留痕》中的双重叙事结构时,我们可以通过重新审视小说的主题、人物塑造以及审美效果,揭示作品中的深层次含义。在主题方面,小说的序言中提到:“这是一个悲伤而幽默的爱情故事,也是对普通人民主责任的机智反思”(
尽管这一主题有效地阐释了小说的核心内容,但如果从性别视角深入挖掘其隐性叙事结构,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对作品的解读,并激发更为复杂的反响。在隐形进程层面,小说中的性别角色呈现出相互逆转的情况,这不仅展示了个人情感与职业尊严的冲突,还反映了二战前后英国社会的深刻转型。斯蒂文斯对职业尊严的盲目追求深受英国传统贵族文化的影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观念正遭遇冲击。肯顿小姐的反抗精神则象征着社会对平等和正义的新追求,揭示了历史文化变革对个体的深刻影响。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斯蒂文斯与肯顿小姐的性格和行为展现了传统性别角色与个人价值观之间的复杂互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社会仍然处于等级制度和男权主导的结构中,达林顿庄园象征着传统的权力结构。在这种环境中,斯蒂文斯的顺从行为正是社会对其性别角色塑造的结果,而肯顿小姐的反抗则体现了对这一传统性别规范的挑战。
关于人物塑造,什洛米斯–里蒙–凯南(Shlomith Rimmon-Kenan)区分了“直接定义”和“间接呈现”两种方式,前者是叙述者直接描述人物特征,后者则通过人物的行为、外貌和环境间接展现人物的特质。(
在审美效果上,《长日留痕》在不可靠叙事的研究中极具价值。韦恩·布斯在《小说的修辞》一书中提出了“隐含作者”和叙述者之间的距离的概念。他认为,叙述者是否遵循隐含作者所暗示的普遍规范,决定了其是否为可靠叙述者。如果叙述者偏离了这一规范,则叙述被视为不可靠的(
《长日留痕》是石黑一雄的第三部小说,也是他赢得广泛声誉的杰作之一。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几年里,石黑一雄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部作品也因此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讨论与分析。然而,在学界关于英国帝国神话、不可靠叙事、创伤等主题的探讨中,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忽视贯穿整个故事的隐性叙事进程。这个隐性进程与主要情节并行推进,深刻地修正了作品的主题、人物塑造和美学效果,使得小说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多维的层次。史蒂文斯作为一个典型的创伤性角色,终其一生都在为一个纳粹支持者效力。他将“尊严”置于与肯顿小姐之间个人情感的表达之上,这一行为不仅揭示了他对权力结构的顺从,也反映了二战后社会对“英雄主义”与“忠诚”的错位理解。而在隐性进程的层面,史蒂文斯与肯顿小姐的性别角色发生了悄然的逆转,这一变化不仅丰富了人物的塑造,还进一步突显了他们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在传统的性别规范下,史蒂文斯的角色被塑造成一个刚毅、冷静的男性象征,而肯顿小姐则作为一位反叛的女性形象而存在。然而,通过隐性进程的推进,二者的性别角色呈现出相互交织、互为补充的复杂性,使得人物形象不再单一、静态,而是充满了动感和成长的潜力。此外,隐性进程的参与,使得《长日留痕》在审美效果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升华。史蒂文斯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他的偏见、抑郁和自我压抑,使得读者在情感上与他产生复杂的共鸣。在隐性进程中,史蒂文斯的情感表达逐渐突破了他对“尊严”固守的束缚,肯顿小姐的角色则展现了更多的主动性与独立性,成为史蒂文斯情感觉醒的催化剂。这种双重叙事结构使得小说不仅在显性进程上展开情感冲突,同时在更深的隐性进程层面呈现了文化、性别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微妙互动。
总而言之,《长日留痕》通过其双重叙事结构、性别逆转和不可靠叙述的叙事技巧,呈现了二十世纪中期英国社会文化转型与个体情感之间的复杂互动。隐性进程的加入不仅增强了小说的审美深度,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解读空间,使这部作品不仅仅成为对个人尊严与爱情的探索,更是对传统性别角色、社会变革及其对个体心灵的深远影响的深刻反思。这种叙事模式和结构,使得《长日留痕》在当代文学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并成为对性别、权力及情感复杂性的重要文学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