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relevant theories such as the definition, causes and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and proposes targeted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It aims to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provide mor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学困生”通常指智力正常,但在学习过程中因多种因素导致学业成绩显著低于同龄平均水平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育管理者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困难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转化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从宏观来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直接影响了整体教育质量水平,关系着国家人力资源的水平。微观来看,学困生转化不仅关系着学困生个体的学业和人生走向,也是关系到个体家庭切身利益的事情
(一)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1)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产生巨大影响。家长缺乏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便难以为孩子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的家庭氛围。过于宽松或严格的家庭教育方式,如:过度溺爱、包办代替等行为,都会导致学生的性格缺陷以及不良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学生个体发展。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会对学生造成情感方面的一定困扰,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此外,部分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难以为孩子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物质条件的匮乏同样限制了学生发展。
2) 学校因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统课堂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单一且乏味,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由于教师面对的学生众多,疏于对每位学生全方位的关注,没有及时发现问题或发现问题后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都有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学校若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在其他领域的发展,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久而久之,部分学生逐渐成为所谓的“学困生”。
3) 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缺乏辨识能力的青少年学生容易被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的渗透,对学生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学业。社会上一些人的价值观念偏差,过分强调物质利益,而忽视了精神追求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这些价值观念会潜移默化被学生接受,于是将学习视为获取物质利益的一种手段,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学生个人因素
学生往往缺乏对学习目标的管理、学习方法的习得,依赖机械记忆而非理解。他们自身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动机不足,遇到难题直接放弃而非深入钻研。这部分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基础知识普遍薄弱,或存在不良学习习惯,难以进行有效学习。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易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变得十分困难,甚至会造成回避学习的现象。
(二) 学困生对学校及班级的影响
学困生的存在不仅对个体发展构成挑战,也对学校和班级的整体教育生态产生深远影响。他们可能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导致教师分散精力,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对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他们因成绩差而产生的自卑心理或行为问题,引发班级中其他同学的消极情绪,从而影响班级整体的和谐氛围与积极性,不利于班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的形成。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在这类群体中时有发生,更有甚者参与校园霸凌,极大打破了学校的纪律,为校园安全埋下隐患。因此学校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以维护校园秩序和安全。
(一) 个性化教学策略
教师对学困生采取个性化教学策略之初,深入探究学困生学习困难的根源是十分必要的,便于有效实施干预策略。教师可以帮助他们设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以及规划相应的学习路径,并对每位学困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才能确保策略实施的有效性。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基础训练,对于能力稍强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某中学生数学成绩长期低于班级平均分,教师基于“因材施教”原则为该生设计生活化题目,并采取阶梯式练习,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找到了与知识对话的专属通道,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小组合作探究中培养学困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教师为学困生角色赋能,协助学生探索自己的优势,成为团队中“被需要的人”。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和团队支持中获得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同时,教师可借助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拓宽其学习视野。
(二) 家校合作策略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学困生转化中有着不可缺失的作用
学校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理念可以有效帮助家长掌握辅导技巧,给孩子更优质的陪伴。举办家校共育活动强化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家校之间的合作与理解。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保持主动密切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调整和引导教育的方式和方向,由此家校合力的巨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帮助学困生健康成长。
(三) 激励机制策略
教师为学生设定明确的目标,当他们实现了短期目标后,会收获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激励他们实现更长远的目标。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段位升级”游戏,在活动中积累学生的词汇量,稳步提升英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并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对学生明确传达期望,使学生清楚观测到努力的方向及可取得的成就。
重视班级的文化建设,在班级内设立荣誉墙来展示学生的进步和取得的成就,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被认可和尊重,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同时,尽可能增加学生参与课堂内外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增强其自信心。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学习成果及时给予反馈的同时,伴随鼓励性语言,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支持和信任。这种积极反馈机制的建立,对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发挥巨大作用。教师是引路人,担负着引导学生走正确道路的重任,要相信每一个细小的一点点,日积月累,在赏识与期望中,量变总会引起质变的
(四) 心理辅导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爱心,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通过谈心、家访等方式了解“学困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和学习困难等,用真诚的语言和温暖的笑容拉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对待学困生要秉持尊重信任的原则,平等地对待他们,理解他们的难处并逐步唤起培植他们的自尊心。交流过程中,不打断、不评判,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抓住谈心的时机十分,掌握谈心的火候,做到恰到好处。
教授学困生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方法来缓解他们的焦虑和压力,避免他们的情绪积压出现心理问题,并引导他们管理自己的情绪。教师应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为其提供安全的表达环境和心理支持。教师给予的正面鼓励和肯定,是他们逐步建立自信心的基石。教师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找出他们学习困难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心理辅导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心理辅导,跟踪他们的变化和进步,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培养学困生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至关重要,多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对学困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观测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变化及时对他们进行帮助,并将他们的成长历程和心理辅导过程记录在心理档案中。
(五) 环境优化策略
一个包容、积极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困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尊重与接纳。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活动的开展,密切学困生与优秀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设置提问、讨论等互动环节来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学校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策略,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为孩子营造一个宁静、有序,减少外界干扰和诱惑的学习环境。家长还应鼓励孩子在家中主动学习、完成作业并给孩子提供适时的支持和辅导。鼓励孩子广泛阅读、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以拓展他们的视野。不断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社会的投入和支持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场所。学困生克服学习难题和心理障碍有赖于课后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的组织开展。媒体应当传播正面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引导公众舆论倾向于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在进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教育管理者要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理念,不可因成绩或其他因素对学生产生偏见,对待所有学生都应一视同仁。学困生的转化有利于提升学校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确保教育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漫长且需要无限耐心的过程,但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