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Code of Cultural Tourism in Changchun City—Taking Jingyuetan National Forest Park as an Example
In this study, language landscapes in Jingyuetan National Forest Park are extensively collected through field surveys and studied by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It is found tha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llected corpus in terms of three aspects: code type, dominant code and code sign type,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the scenic spot is featured by comprehensive, multimodal and bilingual/multilingual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code type, Chinese takes the dominant position, and English, as a powerful foreign language, ranks second. The language mode is mainly bilingual. Analyzed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visibility and salience, Chinese is the primary advantageous code. Divided by functional types, the number of signs for explanation and introduction is the largest, followed by those for service facilities. Moreover, signs of each functional type are mainly in the bilingual mod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the scenic spot, such as linguistic norm violations and informational asymmetry in code signs. Therefore, relevant departments need to strengthen the standardized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s in Jingyuetan National Forest Park and introduc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when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Cultural Tourism in Changchun City
长春市位于东北的地理中心,是吉林省的省会,承担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角色,同时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此,长春市的文旅行业及经济发展对东北的全面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全球化和科技化的多模态语言景观已成为现代化都市的标志,对文旅行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长春市正逐步转型,从工业城和文化城向多元化发展的现代化都市迈进。因此,本文选择长春市的文旅语言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并案例地选取5A级旅游景区
语言景观是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主要包括城市中的各种标识,包括路牌、街牌、广告牌、商店招牌、海报和告示牌等所形成的语言景象
自Landry和Bourhis (1997)开创性提出“语言景观”概念以来
国内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景观研究始于2008年,高钰以岳阳市为考察对象,探索了其地方性语言景观的设计
国内研究主要表现出“重描述、轻解读”、“理论建设不足”、“方法论探索不足”、“对符号本体关注不够”等局限。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转向阐释和解读、加强理论和方法论的探索,关注不同场域的语言景观特征、虚拟空间的语言景观以及语言景观的历史变化等方面
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语言景观的构建呈现出综合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内容的全面性和表达的完整性,涵盖路标指示类、安全警示类、城市宣传及介绍类、公共宣传类、服务设施介绍类的内容。园区内多个售票处的语言环境都是由不同内容的语言标牌组成,这些语言标牌构成并赋予其一个新的“空间意义”。如
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语言景观的构建呈现出多模态特征,主要涉及视觉和听觉两种模态形式。视觉模态的多元化体现在景区内不仅有使用纯文字进行表达的语言标牌,还有文字和图形、文字和图片构成的语言标牌。听觉模态的多元化则体现在乘坐观光车时,车上的路线图以及举报电话会用汉语进行车内广播,这将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人们通过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共同解码所获信息的内容,增加了信息解读的准确性。
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语言景观的构建呈现出双语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双语语言标牌的数量和占比。由
语言景观可以被看作是通过使用不同的字体、图画、颜色和材料,将不同语言的特征结合起来的一个资源库
语码 |
汉语 |
英语 |
日语 |
韩语 |
瑞典语 |
挪威语 |
次数(频率) |
220 (98.65%) |
180 (80.72%) |
9 (4.04%) |
9 (4.04%) |
2 (0.90%) |
2 (0.90%) |
根据语言景观语言的选用及组合方式,可以将其分为单语模式、双语模式和多语模式。如
语码模式 |
单语模式 |
双语模式 |
多语模式 |
|||
语码 |
汉语 |
英语 |
汉语 + 拼音 |
汉、英 |
汉、英、日、韩 |
汉、英、瑞、挪 |
数量(占比) |
42 (18.83%) |
4 (1.79%) |
1 (0.45%) |
165 (73.99%) |
9 (4.04%) |
2 (0.90%) |
总数 |
47 (21.08%) |
176 (78.92%) |
评估语言景观的优势语码可从两方面着手:其一为能见性,即特定语言的出现频次;其二为凸显性,指在双语或多语环境下,该语言在排列方式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位置显著程度。
如
官方语言景观标牌中,语码的排列顺序反映权势关系,影响群体文化认同感的塑造与培育。对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中的语言景观中的语码排列顺序进行分析,有利于了解景区对于其语言景观设置的态度和要求,以及景区内群体文化认同感的现状。根据
语码顺次 |
上中下英 |
左中右英 |
右中左英 |
上中下 英日韩 |
右中左 英日韩 |
其他 |
数量 |
139 |
20 |
6 |
6 |
2 |
3 |
比例 |
78.98% |
11.36% |
3.41% |
3.41% |
1.14% |
1.70% |
在语码组合形式上,不同功能类型的语言标识存在差异,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中的语言景观大致分为四大类:说明介绍标识、警示提示标识、服务设施标识、导向标识。由
语码数量(占比) |
功能类型 |
|||
说明介绍标识 |
服务设施标识 |
警示提示标识 |
导向标识 |
|
单语模式 |
16 (17.20%) |
20 (27.78%) |
6 (16.22%) |
5 (23.81%) |
双语模式 |
72 (77.42%) |
50 (69.44%) |
29 (78.38%) |
14 (66.67%) |
多语模式 |
5 (5.38%) |
2 (2.78%) |
2 (5.41%) |
2 (9.52%) |
总和 |
93 |
72 |
37 |
21 |
说明介绍标识主要是景区导览图和景点介绍牌。导览图以地图形式呈现,标注重要信息,帮助游客获取景区信息,提升认知体验。由
警示提示标识通过语言文字规范特定情境下人们的行为,内容通常包括交通提示、安全提示、温馨提示、禁止吸烟等。其中,限制性公示语约束公众行为,强制性公示语要求公众采取或禁止某些行动
售票处、寄存处、卫生间、观光车站点等服务设施的完善在语言景观上也有体现。服务设施标识单语模式占比远高于其他三种功能类型,数量也是最多的。因净月潭景区游客多为本地人,单语模式有助于本地人享受服务,提升景区整体体验。
导向标识的设置很关键,用于指示方向,多放置在十字路口、出入口、道路口等显眼位置,能帮助游客快速获取信息,提高出行效率,提升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其语言选择应考虑不同群体的语言需求。导向标识数量最少,单语模式比例仅低于服务设施标识,双语模式比例最低,多语模式最高。
在所采集到的223个语言标牌中,大部分都比较规范,但其中有31个语言标牌出现了一些问题,占比13.90%。本小节从语言文字运用情况和语言标牌信息量不对等两个方面,聚焦语言标牌上的英语,分析景区内语言景观存在的部分不足,提出相关改进方法,以期为提升文旅语言景观效果提供参考。
景区内部分标牌内容自身或者同其他标牌上的内容之间存在翻译用词不一致的问题。比如,就对“日场”一词的翻译而言,如
此外,
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语言景观中的英语在语符转写时存在用词不当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服务设施标识和警示提示标识中都有体现,如
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语言景观的信息量不对等体现在标牌语码种类使用的不平衡以及语码顺次、语码大小的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游客信息获取带来不便的体验。从第三节中我们发现,该景区内的语码组合以汉英双语模式为主,汉语单语模式为辅,分别占比73.99%和19.28%。在语言标牌中,语种数量与信息传递量呈正相关。以双语标牌和单语标牌为例,前者通常能传递更丰富的信息。汉语在绝大部分语言标牌上都是优势语码,不仅语码大小方面占绝对优势,而且在大多数标牌上都是排列在最符合人们阅读习惯的上边、左边。与此同时,英语语码字号整体偏小,甚至超过一米就难以辨认,给英语信息的传递带来很大的阻碍,造成信息量的不对等问题。
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作为长春市具有代表性的5A级景区,语言景观的建设对其相关文旅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影响着长春市的城市形象及语言生态环境建设。因此,现针对其语言景观呈现的不足之处提出可能的改进策略。
首先,针对景区内语言标牌上语言文字的运用失范问题,强化对语言标牌的监管力度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应当高度关注语言景观内容的规范性,避免出现常见词句的错译情况,也要统一景区内语言标牌上同一所指的翻译用词。在发现问题之后应及时制作并更换新的语言标牌,对于有磨损的标牌及时维护与更新,避免影响游客体验。
其次,针对语言标牌信息量不对等问题,关键在于提升标牌语种的多元化程度。城市语言景观建设应具备国际化视野,积极推动双语及多语环境的营造。在确保汉语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可依据本地与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国家的实际情况,或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游客对其他语种标牌的需求,适当增加景区内的语言种类。同时,部分现存语言标牌上非汉语语言的凸显度需要适当提升,从而正常发挥作用。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城市的语言服务效能,还有利于吸引国际游客,增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兴趣。
此外,为了避免文中提到的类似问题的发生,长春市也有必要健全相关地方性法规,加大语言景观建设相关的财政投入,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落实到语言景观展示层面。同时,构建完善的语言文字监督与奖惩体系,鼓励广大游客朋友为长春市景区的建设添砖加瓦,挖掘、培养和储存多语语言景观建设的人才。
最后,景区内语言景观的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学习并积累国内外先进城市语言景观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最新的技术,不断优化景区内的语言标牌。同时,也要对景区内的旅游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
通过对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语言景观进行实地调查,本项目获得了较为丰富的语料。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法,从语码种类、优势语码和语码标牌类型三个方面分类汇总并处理分析所采集到的语料,勾勒出了景区语言景观的整体面貌,总结出了景区内语言景观呈现出的三个主要特征:多模态特征、综合性特征、双语性特征。最后,归纳出了景区中语言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语言文字运用失范和语言标牌信息量不对等,并提出了改进策略,希望能促进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语言景观的规范建设,给不同人群营造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推动长春市文旅行业的发展,为构建长春市的现代化都市形象助力。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本文为2024年度吉林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语言经济学视域下长春市文旅语言景观研究”成果(X202410183030)和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4B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