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rstanding and Addressing Burnout among Young Female College Teachers through the Lens of Involution
Amidst the pervasive phenomenon of involu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where the concept of involvement permeates all aspects of life, young female teachers a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re grappling with the pervasive issue of burnout. Drawing up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of the cognitive-affective personality system and Maslach’s burnout inventory, this investigation delineates the manifestations of job burnout within this demographic, focusing on three key dimensions: emotional exhaustion, depersonalization, an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Furthermore, the study puts forth a tripartite strategy for mitigating burnout among these young female teachers, encompass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he is Powerful” psychological support network, the cultivation of a “She is OK”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growth and achievement, and the institution of a “She is Outstanding” system for appointments and management.
Involution
据教育部发布的2023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专任教师已达209.93万人(
作为时代流行语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的“内卷”(involution),最早是由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
泛化至今,万物皆可“卷”,“内卷”一词已被应用于社交、职业、教育等多个社会生活领域,并入选《咬文嚼字》杂志编辑部评选出的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当代语境中提及的“内卷”更像是一种快节奏社会的亚健康“病症”,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将其定义为“一种复杂且嵌套的多维心理概念”,指当个体身处资源有限的环境中,会在社会规范等多维压力源下表现出负面心理状态及非良性竞争行为的现象。同时,研究者们进一步明晰了中国社会的“内卷”现象包含资源稀缺、社会规范、心理压力、竞争行为四个特征维度(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极速推进、规模不断扩大(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Herbert J. Freudenberger)研究发现,当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实际与理想状态存在落差时,他们会感到心力交瘁、对待病人也越来越淡漠。他将这种因职业生涯而导致个体身心俱疲的状态称为“心身耗竭综合征”(burnout syndrome,也称职业倦怠综合征) (
此外,40岁以下青年教师处于职业压力高压期,面临着来自教学、科研及经济方面的挑战,35岁以下教师有着尤其沉重的经济压力(
米歇尔(
生理激素水平和社会文化因素使得女性有着相对较高的情感浓度,情感劳动密集的学校情境使得青年女教师更易产生情感耗竭。若在家庭–工作冲突中得不到足够的情感支持,如家人不理解工作的辛苦投入,又或是学校没有提供相应的心理督导,青年女性教师就更容易陷入情感耗竭的困境:焦虑教学进度完不成、科研项目推进缓慢,无法平静地享受课余生活;囿于社会对“温柔女教师”的期望,在与学生的沟通交往中倍感压力;对教学科研丧失热情和兴趣,看到学生成长进步的喜悦感淡化。长此以往,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进而导致睡眠质量降低、免疫系统紊乱、慢性疲劳状态等身体健康问题,甚至引发慢性疾病。
长期被迫“内卷”将触发高校青年女教师的自我保护机制,对周围的人、事、物包括亲密关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感体验明显减弱,产生自我抽离感等去人格化现象:初为人师时对学生成长的关心关爱明显减少,学生被视为“无差别”对象,缺乏耐心的因材施教和正向的情感反馈;主动疏离同事,不愿参与集体备课、课题申报等团队合作活动,对于各类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兴趣寥寥;消极看待学校推行新课改、新教改等举措,害怕改变带来额外的工作量和适应压力。
逃避参加青年女性教师本就机会不多的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合作项目,专业成长停滞、错失晋升机会、逐渐被边缘化;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无力感,导致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认可度下降,陷入消极的自我否定;浙江宣传曾发文犀利指明,当前学术圈存在浮夸和浮躁风气的现象,存在资源分配不尽合理、 评价标准有待完善、考核压力比较繁重等突出问题(
结婚、怀孕、分娩、哺乳等过程给育龄期女性带来急剧的生理变化,同时也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马斯拉奇等人(
高校聘任管理制度要充分考虑青年女性教师所面临的家庭–工作冲突,一定程度上体现“利她倾向”,如允许其在晋升考评材料中提交替代性成果、延长孕期和哺乳期女性教师的聘期考核时间等。与此同时,高校应当为青年女性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学术交流机会,设立支持青年女性教师开展科研创新的专项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