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Hostile Motivation for Aggression and Methods of Intervention
Hostile motivation is thought to be the primary reason for reactive aggression, while its specific components and the specific mechanisms influencing aggression have yet to be further explored. This review divides hostile motivation into in- and post-process motivation using a temporal dimension, and outlines the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in-process motivation (e.g.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nd post-process motivation (e.g. anger rumination and revenge motivation) on aggression, as well as possible methods of intervention.
Aggression
攻击是指具有伤人意图的伤害行为反应或倾向,并且这种伤害是对方想要回避的(
根据有无激惹和攻击动机的不同,攻击可以被划分为两类:主动性攻击与反应性攻击(
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之间存在的本质区别是攻击动机(
根据发生时间的不同,可以将攻击的敌意性动机划分为事中动机和事后动机。攻击事中动机(in-process motivations of aggression)是指个体对当前出现的攻击或激惹刺激产生的攻击动机,即初次体验有关刺激后形成的动机,例如敌意归因偏向等,这反映了个体对当前攻击或激惹刺激的习惯与偏好(
敌意归因偏向(hostile attribution bias)是指将模糊情境内他人的行为意图解释为敌意的反应倾向(
综上,敌意归因偏向主要与反应性攻击存在正相关(
敌意归因偏向已被证实可以通过行为策略进行干预。其中,说服干预是适用于干预儿童敌意归因偏向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对4~9岁的高特质敌意归因偏向儿童使用自我说服干预(录制视频,向同龄人倡导造成负面结果的故事主角可能没有敌意)有效降低了儿童在后续测试中的敌意归因偏向,并且使用他人说服干预(聆听主试倡导无敌对意图)也产生了同样的干预效果,但是这类干预对攻击行为的影响较小(
此外,也可以通过非侵入式脑刺激(如tDCS)进行调节和干预。例如,对腹外侧前额叶(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VLPFC)进行tDCS阳极刺激可以减少被社会排斥的个体对面孔的愤怒情绪识别(即敌意归因偏向),但同时会增强其对面孔的悲伤情绪识别(
愤怒沉浸(anger rumination)是在攻击事件发生后,对愤怒体验进行无意识的、反复的思考与回忆,并伴有愤怒情绪(
针对大学生的纵向调查发现,在新冠疫情隔离期间,大学生的愤怒沉浸正向预测了自我报告的身体和言语攻击(
已有研究证实认知行为干预对降低愤怒沉浸的有效性,其中代表性的方法有正念和认知重评等。例如,正念可以降低愤怒沉浸,并降低身体和言语攻击行为(
另外,非侵入式脑刺激(如tDCS)也被证实可以对愤怒沉浸进行干预。例如,将tDCS与正念疗法相结合的干预手段可以降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水平、悲伤和愤怒沉浸水平(
报复动机(revenge motivation)是对激惹者产生怨恨、厌恶和反感并想要伤害对方的需要或倾向(
研究发现,低诚实谦逊特质的成年人与更高的报复动机有关,并且表现出更多的工作场所攻击(
总之,报复动机与反应性攻击和替代性攻击均有相关(
已有研究证实可以通过行为干预手段降低报复动机。例如,以指导性角色扮演法对暴力犯罪者进行想象的模拟审判后,个体对暴力犯罪者的报复动机在干预和两周的随访访谈中明显下降,此方法可能对预防受害者复仇攻击行为有帮助(
目前尚未查明非侵入式脑刺激手段是否可以降低报复动机,但有研究发现,使用tDCS刺激右侧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脑区可以显著增加参与者在财产被夺走后的报复动机和行为(
敌意性动机是引发反应性攻击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以时间维度将敌意性动机划分为两类:事中动机和事后动机,并回顾了二者与攻击关系的研究现状。以敌意归因偏向为代表的事中动机被证实与反应性攻击有关,高敌意归因偏向个体更容易对模糊情境做出攻击性解释,从而增加攻击行为的发生概率(
事后动机方面,愤怒沉浸和报复动机是影响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愤怒沉浸作为攻击行为的认知和情绪基础,通过降低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来增加攻击倾向(
未来研究可以继续探索敌意性动机的具体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尤其是不同认知过程在攻击行为中的作用,进一步验证现有干预方法的有效性,并开发新的干预手段,从而更好地控制和预防攻击行为。此外,跨文化研究和纵向研究同样可以为理解敌意性动机的动态变化和个体差异提供更广泛的视角,并帮助构建更为全面的攻击动机理论模型。最后,也可以通过fMRI EEG等手段探究敌意性动机影响攻击行为的脑机制,从而为后续开发非侵入式脑刺激等神经干预疗法提供有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