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llusions in The Peony Pavil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A Case Study of Rongpei Wang’s Transl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ranslation of allusions in Professor Rongpei Wang’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focusing on its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Wang’s translation exhibits a sophisticated application of eco-translatology strategies in rendering these allusions, serving as a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Within the 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 of eco-translatology, Wang’s translat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successfully captures the essence and cultural depth of the original work. By meticulously addressing the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communicative aspects, this translation offers in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facilitating the global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is research not only enriches translation theory, but also provides crucial practical guidance for future translations of canonical books.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现象愈发普遍。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建立文化对外传播的新体系,生动讲述中国故事、有效传递中国声音,以及巩固和提升文化自信,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时代议题。在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翻译起着极大的助推作用。作为翻译特殊组成部分的典籍翻译在中华文化传播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性。典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文化基石,最直接、最真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精神风貌。近年来,有关典籍翻译的研究数量有所增加,研究角度也变得更加多样化。然而,中华典籍外译并不乐观。据统计,中国大概有3.5万部古典书籍,但是迄今为止却只有千分之二被翻译成外文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598年,是中国戏曲史上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精湛的表演艺术,赢得了极高的声誉。《牡丹亭》包含五十五出剧目,其核心内容围绕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历程展开。剧中,杜丽娘因梦境中与柳梦梅的邂逅而深陷情网,继而因相思之情日益沉重而抱病身亡。然而,她的魂魄在游园中再次与柳梦梅相遇,二人相知相爱。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后,杜丽娘起死回生,与柳梦梅结为夫妻。这部作品以其浪漫主义的风格,展现了对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追求,同时也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的摧残。本文选取的文本为著名翻译家汪榕培教授所译的《牡丹亭》英文全译本,该译本为《牡丹亭》的重要英文版本之一。汪榕培作为英语界的资深专家,凭借深厚的中英文功底,历时三年半完成了《牡丹亭》的英文翻译。该版本不仅保留了原著的艺术特色,而且译文准确地道,被誉为兼具“信、雅、达”的优秀译本。该英文全译本于2000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和湖南人民出版社联袂推出。这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英文韵式全译本,译文创造性地再现了原著的艺术风采。郭著章教授在评价汪榕培的《牡丹亭》译本时称,“汪译是迄今最令人满意的全译本”
作为一种后现代语境下的翻译理论形态,生态翻译学既是一种跨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又是当代翻译学理论研究的延伸与转型,反映了翻译学由传统单一学科视阑转向当代跨学科整合一体的发展趋势
生态翻译学的基础在于对翻译活动的生态学解读。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涉及译者、原文、译文、翻译生态环境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翻译生态环境是一个由原文、原语和译语交织而成的复杂系统,它跨越语言、交际、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并涉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多方互动。这一环境构成了制约译者做出优化选择的多元因素集合。然而,全面适应所有这些因素对译者既不可行也不必要。因此,翻译实践应遵循一种多维度的适应性和选择性原则。在此背景下,翻译方法被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指导下,重点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以实现翻译作品在各维度上的最佳适应
此外,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翻译伦理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原文、尊重读者、尊重翻译生态环境,追求翻译活动的和谐共生
语言维是生态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是翻译活动的基础。它主要涉及语言的选择、词汇的选用、句子的结构等问题,关注译文的语言表达是否地道、准确,是否能在译语文化中保持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以及适应译语的生态环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关注语言的发展变化,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时期的翻译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维度的适应性转换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
例1:娇养他掌上明珠,出落的人中美玉。
Wang: I look upon you as the pearl of pearls, And you are really now the girl of girls. (Wang, p. 18)
例2: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无常之祸福?
Wang: In nature there are unexpected storms; In life there are ill lucks of various forms. (Wang, p. 228)
例3: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Wang: But it’ll make fish delve and birds fall, And outshine blooms, the moon and all. (Wang, p. 99)
解析:在处理该句时,译者充分考虑了原文的词汇选择、意象表达、韵律节奏以及语言的准确性和清晰度,使得译文在英语生态系统中达到了良好的适应和选择。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了原文的词汇选择和意象表达。原文中的“沉鱼落雁”、“羞花闭月”是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典故,用以形容女子的美貌非凡。译者并没有直接采用直译的方式,因为直译可能导致这些具有文化特定性的意象在英文中失去原有的韵味和美感。相反,译者采用了意译的手法,将“沉鱼落雁”译为“make fish dive and birds fall”,“羞花闭月”译为“outshine blooms, the moon and all”。这种翻译策略既保留了原文的意象美,又使得译文在英语中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汪译本还考虑了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充分保留了原文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让这两部分在发音和节奏上都较为接近,形成了较好的对仗和呼应。这样的翻译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特色和魅力,还使得译文在英语读者中易于接受和理解。
文化维度是翻译活动的核心,主要涉及文化的理解和传达。在这个维度上,译者需要对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把握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同时,译者还需要关注文化多样性,避免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侵略现象的出现。
例4:俺惊魂化,睡醒时凉月些些,陡地荣华,敢则是梦中巫峡?
Wang: When I wake up with a start, I see the cool moon gleam. But is this sudden bliss A love affair in dream? (Wang, p. 355)
解析:“梦中巫峡”这一典故源自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与巫山神女的传说有关,通常用来比喻虚幻的、不真实的爱情或富贵。该典故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梦中巫峡”在原文中并非单纯的地点名词,更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典故。译者在翻译时并未采用直译策略,而是通过“A love affair in dream”传达该典故所蕴含的情感和寓意。这种翻译策略充分考虑了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度,使得即使不了解“巫峡”典故的读者也能够理解原文的意图。通过“A love affair in dream”这一表达,译者成功地将“梦中巫峡”所蕴含的虚幻、不真实的爱情寓意传达给了目标语言读者。这种翻译策略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还使得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和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化的生态平衡,即在保持源语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要适应目标语言文化的接受度。汪译本通过灵活的翻译策略和文化适应性的处理,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和寓意,保持了源语与目标语在文化生态上的平衡。
例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Wang: As The Book of Rites says, “Uncarved jade is unfit for use; uneducated men are unaware of Tao.” (Wang, p. 34)
解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指出学习和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该句将“玉”的雕琢过程与人的学习过程相类比,强调了只有经过教育和学习,人才能成为有用之才,了解“道”(即道理、真理或宇宙间的规律)。汪译本中将这句成语的出处The Book of Rites (《礼记》)明确标出,有助于目标语言读者理解该成语的文化背景和来源,为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补充了相关文化信息,让其更易理解。汪译本中将“玉不琢,不成器”翻译为“Uncarved jade is unfit for use”,准确地传达了原句的意思,即未经雕琢的玉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译者将“人不学,不知道”译为“uneducated men are unaware of Tao”。汪译文“Uncarved jade is unfit for use; uneducated men are unaware of Tao”较好保留了原句的文化内涵,尤其是“玉”和“学”的隐喻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充分考虑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汪译本通过“uncarved jade”和“uneducated men”这两个表达,有效地将原句中的文化元素转换为目标语言读者可以理解的形式,同时避免了文化误解或文化冲突。汪译文在保留原句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也兼顾了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他选择了“unfit for use”和“unaware of Tao”这两个表达,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能够准确传达原句的意思。同时,他选择了“Tao”这一词汇来对应“道”。虽然“Tao”在英语中通常指道家哲学中的“道”,但在这里,它作为一个文化负载词,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真理或规律,这与原句中的“道”在文化内涵上是一致的。该译文不仅传达了原句的字面意思,还准确传达了原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有助于目标语言读者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维护。
交际维度是翻译活动的目标,主要涉及信息的传递和理解。在这个维度上,译者需要考虑读者的需求和反应,才能有效地进行交际转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关注原文和译文的交际功能,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思,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同时,译者还需要关注交际环境的变化,如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交际场景。
例6:我一身冷汗,乃是南柯一梦。
Wang: I was wet in cold sweat from my daydream. (Wang, p. 10)
解析:原文“我一身冷汗,乃是南柯一梦”描绘了一种如梦初醒、惊觉一切皆为虚幻的情感状态。其中,“南柯一梦”出自唐代李公佐的《南柯一梦》,用以比喻一场空欢喜、虚幻的美梦。汪译本通过“I was wet in cold sweat”传达了梦中惊醒、冷汗直流的紧张情绪,同时“from my daydream”也隐含着这是一个梦,即“南柯一梦”。这样的翻译在交际层面上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图。原文中的“南柯一梦”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成语。译者在翻译时未采用直译策略,而是选用“daydream”这一较为通用的词汇进行替代。虽然“daydream”在字面上并不等同于“南柯一梦”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但它在英文中具有相似的情感色彩和语境含义,即一个虚幻、不切实际的梦想或想象。在交际层面上,该译文仍然能够传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即这是一个梦。此外,汪译本语法、词汇上正确,句子结构清晰,表达流畅,易于英文读者理解。译文关注到了原文的交际意图,并通过合适的语言和文化处理方式,成功地传达了这种意图。虽然在文化因素的处理上可能有一些损失,但在交际层面上,这样的翻译是成功的。
例7:必须砍的蟾宫桂,始信人间玉斧长。
Wang: When I win the laurel in the future days, I’ll prove that I am really smart and bright. (Wang, p. 7)
解析:“蟾宫桂”来自于“蟾宫桂蟾”。“蟾宫桂蟾”最早出自《晋书·郤诜传》。该成语的字面意思为攀折月宫桂花,引申义为获得很大的成就或很高的荣誉,多指金榜题名。汪译本将“蟾宫桂”译为“win the laurel”以保存典故的语言信息。Laurel (桂冠,胜利的象征),在英文中是一个常用的比喻,用于表示在竞赛或挑战中取得的胜利或荣誉。在西方文化中,古希腊人以月桂叶为比赛的获胜者颁发桂冠。译者通过“win the laurel”这一表达,贴近西方读者的文化和阅读习惯,成功地将原文中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意象传达给了英文读者,从而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实现交际维度的转换。同时,该译本中的“始信人间玉斧长”译为“I’ll prove that I am really smart and bright”,尽管该翻译未直接对应原文中的“玉斧”这一意象,但“prove that I am really smart and bright”准确传达了原文中通过努力展现自己智慧和能力的意图。“prove”一词强调了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与原文中的“始信”相呼应。译者关注到了原文的交际意图,即传达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的观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选用了恰当的英文表达来替代原文中的意象,从而使译文在英文读者中易于理解和接受。
例8:柳梦梅不卖查梨
Wang: I Liu Mengmei will never make a boast. (Wang, p. 8)
解析:“不买查梨”出自元代《百花亭》第三折。此后,“不卖查梨”被用来指代不夸夸其谈或不说大话的行为。典故“不卖查梨”意思是不要太夸张。汪译本采用意译翻译策略处理这一典故,舍弃了让西方读者产生困惑的文化信息,选择了符合目的语读者表达习惯的“make a boast”。这一翻译精确地传达了典故的意蕴,并有效实现了原文的交际目的。“柳梦梅不卖查梨”其字面意思是指柳梦梅这个人不会去做与“卖查梨”的事情,但深层含义则是表示柳梦梅是一个有原则、不轻易夸耀自己的人。这种表述方式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和隐喻。汪译文将“不卖查梨”翻译为“never make a boast”,这在一定程度上捕捉到了原句的深层含义。尽管译文未直接呈现“查梨”这一具体文化意象,但它却成功地描绘了柳梦梅的性格特质。译者关注到了原文的交际意图,即展现柳梦梅的性格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选择了合适的英文表达来替代原文中的意象,使得译文在英文读者中易于理解和接受。这种翻译策略既保留了原文的深层含义,又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例9:听的是东窗事发
Wang: Because her tricks had come to light. (Wang, p. 751)
解析:“东窗事发”出自元代刘一清的《钱塘遗事》,用于描述阴谋败露,自食恶果的情景。这个成语富含文化内涵,并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据传秦桧杀害岳飞之前,曾与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定计。译者根据西方读者的思维习惯,用“come to light”来翻译这个典故,帮助目标读者理解,并与典故的交际目的一致,同时反映典故的文化信息,准确传达交际目的。在翻译时,译者准确地捕捉到了原句的核心含义,即“阴谋被揭露”。“her tricks”对应原文中的“东窗事发”所暗示的阴谋或秘密,而“come to light”则表达了这些阴谋或秘密被揭示出来的过程。该译文有效地传达了原句的交际意图。译者通过合理的词汇选择和句式安排,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含义,又便于目标读者理解。这种翻译方式考虑到了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保留原文文化特色,也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译文中的“Because”一词也明确了前后文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得译文逻辑清晰、连贯。而“her tricks”则避免了直接翻译“东窗事发”这一成语,而是通过具体的语境进行了合理的替代,既保留了原文的含义,又使得译文更加易于理解。同时,“come to light”这一表达也准确地传达了原文中“阴谋被揭露”的含义。
本文通过对《牡丹亭》典故英译的深入研究,以汪荣译本为例,从生态翻译三维视域出发,详细分析了其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上的翻译策略及效果。汪译本通过准确的翻译和地道的表达,成功地将《牡丹亭》这一经典之作呈现给了英语世界的读者。其翻译策略不仅体现了生态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也为其他文学作品的英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学者在生态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学的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