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2331-799X 2331-804X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ces.2025.133206 ces-110584 Articles 人文社科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商科人才培养方案的 优化设计——以经济学专业为例
Optimizing the Design of Talent Cultivation Programs for the New Business Discipline in the Context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of the Economics Major
徐群芳 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 宁波 10 03 2025 13 03 434 440 15 2 :2025 20 2 :2025 20 3 :2025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优化新商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不落后于新经济形态需要,是未来经济学专业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文章首先从培养目标定位相对单一、课程体系设定出现固化和教学方式过于依赖课堂三方面分析了经济学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方案。最后,从完善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强化校企合作与实践平台建设、健全评价激励机制与经费保障体系四个方面进一步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保障举措。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how to optimiz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program for new business education, explore mechanisms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novative talents, and ensure that talent development keeps pace with emerging economic demands has become a critical focu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program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in economics program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oversimpl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rigidity of curriculum systems, and excessive reliance on classroom-based teaching methods. Building on this analysis, the study proposes an optimized talent cultivation framework for economics program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Finally, it outlines four safeguard measures to implement the optimized program: improving top-level design and institutional support, strengthening faculty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enhancing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and practical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refining incentive evaluation mechanisms and financial guarantee systems.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经济学,新文科建设
Talent Cultivation Program
Optimization Design Economics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1. 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全球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以学科重构为核心的新文科建设浪潮。2019年教育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明确要求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倡导多维度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提升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竞争力 [1] [2] 。在此背景下,商科教育作为应用性最强的社会科学领域之一,正面临着人才培养范式转型的迫切需求。新文科建设的重点在于新专业或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3] ,这要求商科教育不仅要夯实学生的专业根基,更要培养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工具解决复杂商业问题的能力,同时塑造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这一转型既是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回应,更是对新时代经济发展需求的战略性适应。

经济学作为现代商科体系的基础性学科,其专业定位在于研究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机制及经济运行规律。在新商科人才培养框架中,经济学承担着双重使命。一方面,其理论体系为金融学、管理学等应用型商科专业提供分析工具与方法论支撑;另一方面,其研究范式正经历从传统数理建模向“数据驱动 + 实证分析”的数字化转型。然而,现有培养方案仍存在培养目标定位相对单一、课程体系设定出现固化和教学方式过于依赖课堂等突出问题。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人才培养与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需求产生显著错位,使得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成为新文科建设的关键突破口。如何构建“经济理论 + 数字技术 + 商业实践”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体系,亟待教育工作者进行系统性探索与创新性设计。

2. 文献梳理

我国新文科具备两大本质特征:一是它是一种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国家工程;二是新文科建设强调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执着坚守和传承 [4] 。操太圣(2020)任务新文科是知识生产与教人成人的结合体,其焦点在于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均需回归人的生活世界 [5] 。樊丽明等(2019)指出,新文科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种积极探索,重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文科人才培养质量 [6] 。龙宝新(2021)认为新文科是文科集群化丛生的学科共生体,是中国价值内联而成的学科集成体,是全面释放文科内能的学科功能体,其具有时代性、中国性、世界性与技术性 [7] 。安丰存和王铭玉(2019)则认为新文科建设不是对传统文科建设的否定,而是对文科学科内涵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设想 [8] 。陈凡和何俊(2020)同样指出新文科的建设理念不能仅仅重提跨学科交叉或文理科交叉的旧话,而应该放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来进行理解 [9]

在新文科建设的路径设计上,周毅和李卓卓(2019)以开设数字人文专业为例,研究了新文科建设的具体实施和推进策略 [10] 。段禹和崔延强(2020)提出要创新多主体联动的动态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分层次、分类别地深入推进一流文科专业建设,并建立价值多元、方法灵活的文科评价制度 [11] 。权培培等(2021)则认为,探索国内外跨学科联合学位培养、建立以多学科集群为基础的现代书院制度、推动“新文科实验室”建设以及践行“传统文科+”可成为高校探索新文科建设的四种模式 [12] 。马璨婧和马吟秋(2022)从学科融合的角度,提出新文科建设是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一体的体系建设,它既需要打破传统窠臼,创新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范式,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模式,更需要构建出新的、多元综合的学科交叉融合的评价方式 [13]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实施路径和实践模式提出了丰富而多元的观点。从理论层面来看,新文科不仅被视为政府主导的国家工程,更被赋予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使命。在路径设计和实践模式方面,文献中既有理论上的探讨,也涵盖了具体实践策略。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提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优化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参考。然而,已有研究在视角和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突出问题在于部分文献较为侧重理论阐述,缺乏对新文科实践效果的系统跟踪和实证研究,使得理论与实践之间尚未形成有力的互动反馈机制。未来的研究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整合各家观点,构建系统的理论框架,并通过案例分析和数据实证,深入探讨新文科建设的内在机制和演变规律。

3. 经济学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新文科建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学专业也不例外。传统培养方案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跨学科融合、实践创新和国际视野的系统培养,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复合型、创新型经济人才的需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应对复杂经济现象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为此,对现有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找出症结所在,明确优化方向和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这为后续方案优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3.1. 培养目标定位相对单一

传统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侧重于传授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其定位相对单一,主要聚焦于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一方面,传统目标在定位上较为狭窄,过多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对跨学科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关注不足。当前经济问题的复杂性要求毕业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跨领域的知识融合能力以及对新技术应用的敏锐洞察,这方面的培养目标明显存在欠缺。

另一方面,传统培养目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未能有效融入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经济学人才不仅要进行数据分析、模型构建,还需要具备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由于目标设定过于注重学术训练,忽视了与社会需求和企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性要求,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经济现象时缺乏足够的应变和决策能力。

此外,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也常被边缘化。随着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学人才需要熟悉国际经济规则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但传统培养目标中相关内容设置不足,无法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与此同时,传统方案在设置培养目标时缺乏与企业界、研究机构及行业专家的深入对话,使得培养目标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就业适应性较差的问题。

3.2. 课程体系设定出现固化

传统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以经典经济理论和传统分析方法为主,课程设置呈现出体系固定、内容单一的问题。一是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于经济发展实际。当前经济活动中不断涌现出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领域,而传统课程体系中对此关注较少,缺乏对新业态和前沿理论的系统介绍,导致学生对现实经济现象的理解存在局限性,难以形成与时代同步的知识体系。

二是课程结构缺乏交叉学科的整合。传统课程普遍沿用学科内部系统讲授模式,学科边界分明,课程之间互动较少,这种“碎片化”的知识结构无法培养学生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分析能力。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管理科学等领域与经济学的交叉越来越频繁,单一学科的培养模式难以应对跨界问题的挑战。另一方面,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传授,而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环节比例偏低。虽然部分课程设置了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但整体上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难以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课程内容在深度与广度上存在不平衡。部分核心课程侧重于理论深挖,但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多样性和广泛性;而一些选修课程虽然具有较好的广泛性,但在深度和系统性方面则欠缺,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闭环。与此同时,现有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以及数据分析能力方面缺乏系统设计,无法适应当下大数据时代和数字经济环境的需求。

<xref></xref>3.3. 教学方式过于依赖课堂

在传统经济学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主要以“填鸭式”讲授和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过分依赖教师单向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互动。传统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采用讲授、板书等形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少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深入讨论和互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难以形成对知识的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应用,进而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足。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在课堂之外安排大量案例讨论、模拟实验、企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践环节常常被压缩或流于形式,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尤其在面对复杂的经济现象和市场波动时,学生缺乏亲自参与、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导致毕业后难以适应职场需求,影响整体人才培养质量。

最后,传统教学方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较低。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室,而是向线上、混合式和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然而,部分经济学专业依然沿用陈旧的授课模式,缺乏对新媒体、在线课程和互动平台的充分利用,未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讲授模式,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接受度不高,难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的探究性学习。与此同时,评估方式也较为单一,多以闭卷考试为主,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考核,学生难以通过综合性实践获得及时反馈和改进。

4.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不仅需要坚持新文科、新商科与数字经济建设的理念,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培育时代新人使命,还要贯彻新要求、对接新标准、树立新理念,兼容新学科、结合新技术,着眼新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新业态复合型创新型经济学专业的人才需求。针对经济学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三方面优化策略。

4.1. 培养目标优化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实现从单一知识灌输向跨学科融合、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并重的转变。首先,培养目标要以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为导向,突出培养学生在大数据、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的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传统培养目标侧重于经典理论传授,而现代经济问题更需要学生具备系统思维、跨界协作及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在优化培养目标时,应将经济理论与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等领域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

其次,优化后的培养目标应强化实践性与创新性培养,鼓励学生在真实经济环境中锻炼分析与决策能力。可以通过设立项目驱动、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等模式,让学生在实际调研、案例讨论和课题研究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同时,注重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引入国际经济前沿动态与全球治理理念,使学生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能够从容应对。

最后,新培养目标还应重视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在教学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意识。通过多元化的目标设计,构建理论与实践、创新与责任相融合的培养体系,为培养既具有扎实专业能力又具备社会担当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文科背景下经济发展的需求。

4.2. 课程体系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应遵循跨学科融合、前沿知识引领与实践应用并重的原则。首先,在课程内容上,要不断更新和扩展传统经济理论,融入数据科学、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前沿知识。通过调整核心课程和增设选修模块,使学生在掌握经典理论的同时,了解并掌握与现代经济活动紧密相关的新概念、新工具和新方法,形成更加立体和开放的知识体系。

其次,课程结构应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专业交叉融合。可以通过设置跨学科综合课程、联合培养项目以及模块化课程体系,促使经济学与管理学、信息技术、工程学等领域开展协同教学,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课程中增加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企业调研等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后,课程体系优化还要体现个性化和灵活性。针对学生不同发展阶段和兴趣方向,设计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既保证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又提供专业拓展和跨学科选修的空间,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身职业规划和学术兴趣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通过构建一个既具前沿性又能兼顾实践应用的动态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并为经济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动力。

4.3. 教学方式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方式优化应致力于打破传统课堂“灌输式”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协同与实践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首先,积极推进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模式,通过线上资源与线下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思考。利用MOOC、微课、虚拟仿真实验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灵活的学习平台,使知识传授不再局限于单向讲授,而是通过互动讨论、小组协作和项目实践等形式,实现知识的多维度吸收和应用。

其次,优化教学方式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联合、经济实战模拟等多种实践活动,将课堂理论与现实经济问题紧密对接。设计以案例教学、专题研讨、课题研究为核心的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在真实经济情境中进行数据采集、模型构建和方案设计,不断锤炼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的实际能力。同时,利用校外讲座、企业参访、国际交流等多元化活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最后,还需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突破单一考试模式。通过平时作业、课堂讨论、项目报告、实践成果展示等多维评价,及时反馈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教师在此过程中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优化后的教学方式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强调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旨在培养适应新经济环境、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人才。

5.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保障举措

为确保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改革能够落地生效,必须构建一整套科学、系统的保障体系。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以及健全评价激励与经费保障机制,是支撑改革成功的关键。只有通过制度、资源和机制等多维度保障,才能使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各项改革措施有序推进,实现理论与实践、校内外协同互动的良性循环。具体来说: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在优化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体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依据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出台相应政策文件和实施细则,为专业改革提供明确的制度依据。同时,高校内部要强化部门协同,形成教务、科研、实践等多部门联动机制,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通过制定长效规划、分级实施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培养方案不断适应时代要求,为新型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管理平台,实现理论、实践与应用的有机融合。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一支高水平、复合型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高校应加大对教师专业能力、跨学科知识和实践教学技能的培养力度,定期组织国内外研修、学术交流及企业实践活动,促进教师了解前沿经济理论与实际运作。与此同时,应引进优秀专家和业界人才,充实师资队伍,构建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和跨学科教学研究。通过持续培训与人才引进,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是强化校企合作与实践平台建设。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高校必须构建以校企深度合作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与企业、政府及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打造项目实践、实习基地和创新实验室,推动经济学知识在真实经济环境中的应用。通过开展联合研发、案例讨论、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经济活动,增强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邀请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指导,实时反映市场需求和前沿动态,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四是健全评价激励机制与经费保障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和稳定充足的经费投入是优化培养方案的重要保障。高校应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等纳入综合考核,打破单一闭卷考试模式,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同时,学校需加大对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实践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改革试点与项目研发。通过明确考核目标、量化评价指标及定期反馈,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改革,确保新方案各项举措得以长期、稳健实施。

6. 结语

在新文科建设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多个维度出发,深入剖析了传统培养方案存在的局限性,并结合新文科理念提出了一系列优化设计和保障举措。研究表明,新文科背景下的经济学专业培养不仅需要在知识传授上有所突破,更应注重跨学科融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全球视野的拓展。这不仅是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未来,高校、政府及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合作,通过实证研究和持续创新,推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升级。

基金项目

本文系宁波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商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以经济学专业为例”(JYXMXZD2022048)和浙江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文科建设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复合型创新性经济学人才协同育人的探究和实践”的研究成果。

References 王丹. 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高校新文科建设与人才培养[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58-67+206. 林健. 面向“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的挑战性学习[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0, 41(2): 45-58. 樊丽明. “新文科”: 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5): 4-8. 黄启兵, 田晓明. “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8(2): 75-83. 操太圣. 知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 关于新文科建设之内在逻辑的思考[J]. 南京社会科学, 2020(2): 130-136. 樊丽明, 杨灿明, 马骁, 等. 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 [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10): 10-13. 龙宝新. 中国新文科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路向[J]. 南京社会科学, 2021(1): 135-143. 安丰存, 王铭玉. 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地位及体系[J]. 学术交流, 2019(11): 5-14. 陈凡, 何俊. 新文科: 本质、内涵和建设思路[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2(1): 7-11. 周毅, 李卓卓.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6): 52-59. 段禹, 崔延强. 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向[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2(2): 149-156. 权培培, 段禹, 崔延强. 文科之“新”与文科之“道”——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思考[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7(1): 280-290. 马璨婧, 马吟秋. 新文科学科交叉融合的体系建设与路径探索[J]. 南京社会科学, 2022(9): 156-1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