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2169-2556
2169-2564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ass.2025.143246
ass-110581
Articles
人文社科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 路径探析
Explor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 the New Era into the Course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崔永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12
03
2025
14
03
547
551
8
2
:2025
20
2
:2025
20
3
:2025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是当代中国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更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本文从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出发,深入分析其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参考。
The course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 the new era,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great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spiritual for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 the new era into the course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not only enriches the course content and improves teaching quality, but also guides university students in establishing positive values, and further inspires their spirit of innovation, perseverance, and patriotism. Here, this work deeply analyzed the value logic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in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 the new era into the course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 the new era. We hope this work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科学家精神,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Situation and Polic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引言
“形势与政策”课以其理论武装的时效性、释疑解惑的针对性和教育引导的综合性等特点,在引导大学生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xref></xref>2.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并将科学家精神全面概括为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衡量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标尺。中国科学家的爱国精神是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谱系之中的,他们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将个人的科学追求深深融入到维护国家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和满足人民需求的实际行动中。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要求科技工作者们在大胆假设和严谨求证的科学精神指引下,探索具有独创性和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
[1]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品格。求真求实是科学的本质要求,创新是科学的生命和发展的源泉,科学研究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创新,否则就会窒息科学的发展
[2]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在科技工作者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始终坚持淡泊名利,拒绝诱惑,诚信至上,坚守正义,牢固树立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3]
,把科学研究视为一生的事业追求,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和人类福祉之中。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要求科技工作者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需要科学家们以慧眼识才的敏锐、甘为人梯的胸襟,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xref></xref>3. 科学家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体现
<xref></xref>3.1. 丰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4]
,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加强集体备课,明确教学重点,认真准备教学课件,在讲到科学家精神相关专题时,紧扣时事热点,通过量子科技、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案例的融入探讨科学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突出贡献和奉献精神。科学家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理念,对于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融入科学家精神相关案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精神品质,提升精神境界,塑造“人生之魂”。通过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组织讨论与学生互动、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对科学家精神进行深刻阐释,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并在实践中体会和践行这种精神。此外,科学家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有助于完善思政课教学体系,对课程建设的内容进行拓展。通过这种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和社会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xref></xref>3.2. 有利于传承与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深厚源泉,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瑰宝,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思想精髓。它所展现出来的胸怀祖国、敢为人先、追求真理、淡泊名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等精神魅力,具有无穷的思想感染力。新时代大学生要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要,选定研究方向,将个人学术发展和科学追求融入祖国强盛的征途之中
[5]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更是深入解读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内涵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增强课程的思想性、时效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与当前社会热点和国家政策紧密结合,使学生在了解国家政策与国际形势的同时,深刻体会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科学家精神的融入可以紧密围绕前沿科技,通过讲解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背后的科学家故事,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感受到科学家们勇于创新、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激发他们对科学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高度认同与深刻践行,激励新一代在学术研究和科学实践中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
<xref></xref>3.3. 助力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6]
无数科技工作者以国家的需求为导向,不计个人利益得失,在极端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奋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祖国参与国防科技的研发工作。为了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带领团队历经无数次试验,甚至以身试药,最终从传统中药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这一发现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南仁东及其团队历时22年的心血结晶,他们不畏艰难险阻,深入贵州山区选址、设计施工方案,最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天文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青年的成长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7]
。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家精神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科学家们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的宏伟蓝图相结合,用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着宝贵的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蕴含的创新意识、爱国情怀与无私奉献,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人砥砺奋斗,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
<xref></xref>4. 科学家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路径分析
4.1. 推进科学家精神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科学家精神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不是简单形式上的嵌套,而是需要紧密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明确科学家精神在课程中的育人价值,使其成为塑造青年学生思想品格的重要内容。在授课过程中,紧扣课程主旨,结合各专题的教学内容和新时代背景,从国家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责任、国际形势等视角融入科学家精神。例如在讲到科技自立自强相关专题时,可以聚焦于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空间探测等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研究的复杂与艰巨,通过分享科学家们在面对未知领域时展现出的勇气与智慧,激励青年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家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可以聚焦自然科学史类文献,特别是中国科学技术思想史,“活化”中国科学家精神,讲好科学家故事
[8]
。同时,更要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相关文件对科学家精神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总结整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以此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素材。
<xref></xref>4.2. 强化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协同作用
思政课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与主导者,其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成效,是一堂好课的关键,占据主导地位。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教师要学深学透科学家精神,加强对各门思政课中科学家精神的研究和应用,真正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生人生发展。在教学能力上,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亲和力和感染力,将科学家精神讲通讲透,使教学真正“入脑入心”。同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科学家精神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以科学家精神背后的丰富故事、案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4.3. 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提升思政课科学家精神育人实效
当前,网络教学工具正逐渐成为高校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传统课堂有其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传统课堂面对面授课模式便于师生实时互动,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除了在教室授课外,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搬进校史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场所,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在实际场景中积极发言、认真思考。实践教学相较于课堂教学而言,更为生动形象、可感可知、活泼有趣,可以拉近青年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论认知和心理认同的距离,有助于增强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效果
[9]
。线上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益扩展,可以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扩展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师生可以运用“微课”“微电影”“微视频”等形式录制科学家精神的相关视频,更深刻理解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身临其境感受科学研究的艰难与挑战,并向更多同学分享科学家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精神的杰出事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相关背景知识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汲取到宝贵的精神养料,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 结语
科学家精神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和育人为核心,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是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政必修课之一,需要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8个学期不断线,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本文通过将科学家精神与“形势与政策”课有机结合,深入分析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用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关系,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科学家们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科学家精神的融入犹如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播撒下奋斗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这种精神不仅滋养了青年学生的思想境界,更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追求,逐渐成为激励他们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强大精神动力。
基金项目
2024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数智时代电子信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C202438)。
References
[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0-09-12(2).
]
[
余发良. 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132.
]
[
马来平. 科技哲学视野下的科学社会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356.
]
[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 2018-04-1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7.html, 2025-02-19.
]
[
毕俪文, 王文浩.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阐释与践行路径[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 24(2): 21-27.
]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13.
]
[
新华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2021-03-1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1/2021_zt01/yw/202103/t20210315_519738.html, 2025-02-19.
]
[
黄闪闪, 张冬梅. 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思政课教学实践[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2, 4(4): 8-11.
]
[
邱静文.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22): 64-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