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Child-Friendly Cities Based on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CNKI Source Journals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hildren’s growth, city’s development level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ildren’s survival, life and development. Child-friendly city construction, as a new concept of urban development, its essence is to provide children with a safer, more suitable and healthier growth environment, so that they can grow and develop in the city. Based on the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CNKI source journals, this paper tak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friendly cities as the research theme, 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ld-friendly cities in China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from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hotspot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researchers through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 cluster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it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ld-friendly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Child-Friendly City
城市是儿童成长的关键环境,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儿童的成长质量。研究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发展对推动城市创新和儿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儿童人口数量增加,儿童友好城市的研究变得尤为迫切。学者们已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城市环境、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提出源自对儿童友好理论的实践探索。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首次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同年,该组织召开了第二届世界城市峰会,正式提出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创建安全、健康、参与的城市环境。为了促进该理念的深入实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00年制定了《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为各地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评估准则。在2018年,该组织又发布了《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进一步阐释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核心理念,旨在引导全球社会关注儿童的成长空间与发展需求,确保儿童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我国高度重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社会树立并实践儿童友好的理念,2021年,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了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目标,并指出“儿童友好”的核心在于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服务条件,确保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权得到充分保障和尊重。截至2024年4月已有93座城市入选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提出,无疑是对儿童权益的一种积极回应,也是对未来城市建设方向的一种积极探索。
中国知网(CNKI)是主要的学术数据库,涵盖各类文献资源,服务于国内外学者。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来源,以“儿童友好”“儿童友好型城市”和“儿童友好型社区”为主题词,检索出2004~2024年期间相关期刊文献共890篇,人工剔除新闻报道、征稿等非研究性文献以及与本研究内容无关或相关性较弱的文献共143篇,最终得到有效样本文献747篇(检索时间截至2024年3月31日)。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根据中国知网(CNKI)的检索结果进行图谱可视化分析,对近二十年来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研究现状展开分析和探讨,这有助于系统梳理研究成果,并揭示领域发展趋势、关键问题及潜在创新点。
中国知网数据显示,近二十年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的期刊发文量稳步上升,特别是2016年和2021年为关键节点(见
自2021年起,儿童友好型城市相关期刊的年度发文量显著增加,这可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发布有关,该规划强调了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国务院随后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进一步明确了儿童权利的保障措施。同年,国家发改委的《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具体目标,并强调了为儿童创造良好成长环境的重要性
在儿童友好城市研究中,图谱揭示了公共空间、风景园林、儿童权利、健康和空间设计等主题的交织,这些主题相互支撑,推动领域发展(见
城市是儿童活动的关键场所,其对儿童发展和健康的价值巨大。儿童友好城市策略旨在改善公园、图书馆、游乐场等公共空间,提升服务质量,确保儿童在安全、多彩、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中成长。谭玛丽和周方诚指出传统游乐场所的不足,并强调儿童友好型公园对儿童健康和城市环境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设计应满足儿童需求,融入多样性和互动性,确保安全和自然元素,使儿童在公园中既享乐又成长。他们还呼吁城市管理者优先考虑绿地政策,支持儿童友好型公园建设,共同打造更包容和健康的城市环境
为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使用路径查找(Pathfinder)裁剪方式对上述时间切片内35个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形成关键词聚类图谱,所得结果Modularity Q = 0.8271 (>0.3),表明聚类组团显著,Weighted Mean Silhouette S = 0.9416 (>0.7),则表明聚类信服度高且高效。共聚类形成“儿童友好”等25类聚类标签,选取其中节点数最多、最能反映研究热点问题的前15类标签做聚类图谱分析(见
聚类ID |
文献数量 |
聚类紧密程度 |
平均年份 |
LLR对数似然率标签词 |
关键词 |
0 |
30 |
1 |
2020 |
儿童友好 |
广州;儿童;老城区;小学校园 |
1 |
28 |
0.904 |
2015 |
风景园林 |
开放空间;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幼儿园 |
2 |
28 |
0.961 |
2019 |
儿童 |
社区;设计策略;设计原则;友好城市 |
3 |
19 |
0.994 |
2020 |
儿童健康 |
儿童教育;健康;街道设计;城市建设 |
4 |
18 |
0.959 |
2020 |
公共空间 |
安全性;乡村振兴;功能混合;交互性 |
6 |
16 |
1 |
2017 |
儿童参与 |
儿童保护;游戏空间;优势视角;社区建设 |
5 |
16 |
0.956 |
2018 |
儿童权力 |
中国特色;儿童中心;深圳市;经济发展 |
7 |
13 |
0.987 |
2011 |
规划 |
空间;四亲空间;模式;景观 |
8 |
11 |
1 |
2018 |
优化策略 |
公众参与;城市空间;景观设计;儿童出行路径 |
9 |
11 |
0.94 |
2020 |
空间设计 |
户外空间;游戏空间适宜度;体系构建;ahp |
10 |
8 |
0.993 |
2020 |
社区治理 |
全龄共享;共享校园;代际互动;儿童景观 |
11 |
8 |
0.993 |
2020 |
城市更新 |
社区花园;放学路径;自然教育;学径 |
12 |
5 |
1 |
2012 |
生命教育 |
灾区儿童;反思;儿童友好;公共空间 |
13 |
4 |
0.979 |
2018 |
公共设施 |
产品服务;儿童需求;儿童友好;公共空间 |
14 |
3 |
1 |
2020 |
长沙市 |
社区实践;社区参与;伦敦;公共服务 |
一是结合城市规划实践,主题涵盖公共空间、公共设施、风景园林、城市更新和社区治理等,关键词包括公共空间
二是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地位,研究主题包括儿童健康、权利、参与和生命教育。代表性关键词有儿童教育、健康、灾区儿童、保护和儿童中心,目的是全面关注儿童成长,强调平等权益和身心健康,侧重社会问题和政策研究。例如,“儿童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规划应确保儿童有足够教育资源,如学校和图书馆,以及关注他们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卢鸿鸣
总的来说,城市规划实践需要全面关注儿童友好理念,从空间规划到社会人文环境研究等多个方面入手,致力于构建一个安全、适宜、富有吸引力、有益于健康的都市生活空间。这不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影响,而且对于推动城市的长期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排序 |
作者 |
发文量 |
1 |
沈瑶 |
21 |
2 |
林瑛 |
7 |
2 |
刘磊 |
7 |
4 |
董楠楠 |
6 |
5 |
宗丽娜 |
5 |
5 |
雷越昌 |
5 |
7 |
魏立华 |
4 |
7 |
刘赛 |
4 |
7 |
朱文一 |
4 |
7 |
邱红 |
4 |
7 |
杨丹 |
4 |
7 |
卞一之 |
4 |
7 |
文卫民 |
4 |
7 |
汤湃 |
4 |
7 |
吴晓莉 |
4 |
16 |
张菁 |
3 |
16 |
宋文珍 |
3 |
16 |
李圆圆 |
3 |
16 |
徐梦一 |
3 |
16 |
云华杰 |
3 |
核心作者群体是知识生产的主力,也是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关键推动者。细致分析他们的发文量,有助于深入了解领域内有显著学术影响力和贡献的学者及其研究动态(见
沈瑶教授在“儿童友好城市”研究领域以21篇论文的高产领先,展现了其深厚的研究功底和持续的贡献。她的研究广泛,包括城市规划、空间设计、政策制定等,提出了创新策略以提升城市对儿童的友好性,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沈瑶还参与制定儿童友好政策和标准,如《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2018~2035年)》和《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她领导团队在多个城市实施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推动理念实施。沈瑶也致力于国际交流,推广中国经验并吸收国际先进理念,为中国该领域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高校学者林瑛和城市规划领域的学者刘磊各自发表了7篇文章并列第二位。林瑛专注于儿童活动空间设计和城市开放空间的儿童友好性。她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如何将儿童友好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以创造更适合儿童的空间环境
董楠楠以6篇发文量位列第四,其研究聚焦于儿童心理与行为在城市空间中的体现、儿童友好社区构建策略及亲自然体验与儿童友好环境等关键议题。她通过观察儿童的城市活动和游戏行为,研究了这些行为和心理需求与城市空间设计的关联,并提出了优化城市空间以满足儿童需求的创新策略
排序 |
期刊名称 |
发文量 |
1 |
建筑与文化 |
23 |
2 |
少年儿童研究 |
15 |
3 |
城乡建设 |
14 |
4 |
艺术与设计(理论) |
7 |
5 |
景观设计 |
6 |
6 |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5 |
近年来,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受到广泛关注,建筑与文化领域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建筑与文化》期刊发表了23篇文章(见
总的来说,这些期刊的文章不仅广泛深入地探讨了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也反映了社会对儿童成长环境优化的关注和努力。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知识交流、理念碰撞的平台,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资源与实践路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是一个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多方合作的系统工程,通过科学、人文和创新的方式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儿童友好、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在该研究中,通过对2000至2024年间儿童友好型城市相关文献的系统性梳理,揭示了该研究领域热点的显著演变。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2000年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起,研究便聚焦于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定义和理念推广。进入2010年代,研究视角扩展至治理体系、政策制定,以及儿童与城市物质环境的关联性。2016年和2021年成为研究增长的转折点,与国家政策的推动紧密相关。特别是2021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促使研究趋势迅速增长,聚焦点转向政策引领、创新实践、友好推进及未来发展展望。研究主题集中于公共空间、风景园林、儿童权利、健康和空间设计等方面,这些主题不仅体现了城市规划实践中对儿童友好理念的深入探讨,也反映了对儿童身心健康和社会地位的广泛关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是一个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多方合作的系统工程,通过科学、人文和创新的方式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儿童友好、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本研究不仅为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即在继续深化儿童友好型城市理论研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和跨学科合作,以确保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权得到充分保障和尊重。
展望未来,研究应继续深化对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理论探讨,并加强实证研究,特别是在儿童参与、儿童权利保障以及儿童与城市环境互动关系的研究。构建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多层次协调治理平台,以实现政策与实践的本土有效转化。此外,应加强跨学科合作,整合城市规划、儿童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促进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全面发展。在实践层面,应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标准化建设,形成一套可操作、可评估的标准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同时,应关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路径。综上所述,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研究和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政策制定者、学者、城市规划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确保儿童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和尊重,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友好、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研究院课题(2022ETYHCSJ01)资助课题。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