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eview and Commentary on Research Regarding In-Service Training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Research 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training encompasses various aspects, including training policies, models, needs, objectives, and challenges. Scholars have provided multi-faceted interpretations of teacher training policies, outlining their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yet they note a lack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insufficient exploration of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Driven by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s are transitioning from singular to diversified approaches, though issues such as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persist, necessitating further optimization. Studies on teacher training need to comprehensively address content, methods, and target groups, emphasizing personaliz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contemporary relevance, yet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 remains limited,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s inadequate. Research on training objectives focuses on their formulation basis, content,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but challenges such as uniformity in types and unclear hierarchies are evident in implementation. Additionall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training faces multiple challenges, including formalistic organization, monotonous content, and a lack of effectiveness and specificity. Moving forward, research in this field must maintain its breadth and depth to cultivate a greater number of highly qualified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政策演进与实践创新始终与教育改革进程紧密交织。伴随全球教育范式的转型,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创新促进者”的转变,对教师职后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我国教师培训体系仍面临多重挑战:政策执行效能不足导致“最后一公里”梗阻,培训模式同质化难以满足教师差异化需求,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呈现“双轨并行”的割裂状态。在此背景下,系统梳理教师职后培训研究脉络,不仅关乎教师个体专业成长,更是破解教育质量提升瓶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关键命题。
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的演进历程,清晰地展现了教师继续教育从初步探索到系统化发展的历史轨迹。1977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培训”概念首次被明确提出,标志着教师继续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轨道。这一开创性举措为后续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此后数十年间,得益于政策的有力支持与实际行动的持续推动,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专业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进入1990年代末期,随着教师队伍数量趋于稳定,教育界的焦点逐渐转向深化教师素质建设。1999年,国务院发布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振兴计划》及随后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不仅确立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重要地位,还全面拉开了教师持续学习与专业成长的帷幕。这一系列举措促使教师培训研究在教育理论领域内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进入21世纪,我国教师培训体系迎来跨越式发展。2008年,国家前瞻性地规划了“国培计划”蓝图;2010年,“中小学教学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教师培训体系迈入系统化、专业化发展阶段。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以“国培计划”为引领,全面推进教师培训工作
通过系统梳理教师培训政策的发展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持续努力和创新。这些政策演进不仅反映了国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教育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深入理解这一发展历程,对于把握教师培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推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一回顾也凸显了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价值。
教师培训政策是保障教师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硬件,对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培训政策的内涵、发展阶段,发展趋势等方面。
在教师培训政策的内涵上,史俊龙认为教师培训政策可以定义为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策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在教育政策发展阶段的划分上,学界基于不同视角提出了多维分析框架。从历史演进视角看,温寒江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把建国以来师资培训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不少学者对培训政策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徐今雅提出教师政策体制的转变从“双轨”向“一体”转变;从“校外”向“校本”转变;从“封闭”向“开放”转变
在终身教育思潮的引领下,未来的教师培训由粗放型转向精致化,教师培训模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开始逐步突破传统模式,有开放式的教师培训模式、全案例式教师培训模式、教师远程研究模式、“改进实践、专题深化、训研一体、联片研修”的教师培训新模式,“世界咖啡”汇谈模式等。
在各学者的研究中,校本培训被认为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有学者在校本培训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并且为教学理论框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针对传统的教师培训中单一角色形态和单一交流方式,菜伟提出了以角色转换为核心的“全动型”教师培训模式,其全面发动、全体行动、全员互动、全程跟动四大板块和定向、定员、定时、定式、定评的“五定”环节,使教师培训更具针对性,更富情趣性,更有实效性
针对现有教师培训存在的不足和教师专业发展实际,参照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重庆市提出“理论研修、影子研修、反思研修、实践研修”的“四阶段”教师培训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是教师培训内容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胡秋萍和桑国元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和自主学习”的区域教师培训模式,建设依托网络平台和区域教育资源的课程资源库,构建融合虚拟与现实的教师自主学习生态体系,加强基于教师学习者学习反馈的系统改进
教师培训需求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教师培训项目设计的核心要素,决定了培训主题的设定,还深刻影响着培训成效。教师培训需求的研究焦点广泛,主要聚焦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培训方式的创新性与适应性,以及培训需求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细分化。
有学者通过对农村幼儿教师培训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部分教师参加培训的需求来源于“跟上现在的教育形式、开拓自己的视野、自身专业成长的需求”
当前中小学教师对培训方式的需求逐渐向多样化发展,更加注重自身在培训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强调需改进培训方式,完善教学组织,推行小班化及案例、探究、情景等多元化教学法,并鼓励教师自主选择课程与培训方案,以提升培训的个性化、吸引力与实效性
已有研究发现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学教师在培训课程主题的需求上都不尽相同
培训目标是整个培训活动的核心指引和最终归宿。培训活动本身在培训目标的引领下,不仅获得了明确的方向指引,确保了各项培训内容与策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还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的要求,为培训过程树立了标准,提升了培训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同时,培训目标还具备动态调整的功能,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此外,培训目标还以其前瞻性和挑战性,激发了培训者和参与者的内在动力,促进了他们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从而实现了培训活动的全面激励作用。教师培训目标就是教师培训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和预期成果
教师培训目标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深入探讨教师培训目标的确立依据、具体目标内容,确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优化策略,以期为提升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有力支持。
在确立依据的探讨上,学者们基于不同理论视角提出了多维框架。钟祖荣从控制论与唯物论出发,强调目标制定应兼顾理想值与实际值的差距,并在“需要与可能”之间寻求平衡
在目标内容设计方面,呈现出单一向多元、从静态向动态的转型趋势。钟祖荣指出教学培训目标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可以从专业态度、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三方面进行策略安排
在目标实施过程中,研究揭示了诸多问题与挑战。邓见兰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培养类型单一,层次区分不明;学术性不够,示范性缺乏;知识结构失衡,从教能力不足;忽视专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上述问题,学者们提出了系列优化策略。邓见兰等人给出了实现教师教育目标的几点建议:以人为本,分层培养;夯实知识基础,拓展理论视野;更新教育观念,鼓励终身学习;加大实习力度,突出实践能力;关注师德,培养职业责任感;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之久,这一历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众多学者针对这些培训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见解。学者们通过广泛调研与深入分析,揭示了培训组织形式化、内容单一、缺乏实效性等共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首先,培训组织化形式化与参与动机功利化问题突出。宋桂芬以葫芦岛市连山区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为调查对象,得出当前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存在许多问题:如培训组织形式化,参培人员被动化,参训目的功利化,培训模式单一化,培训内容缺乏实效性,培训效果低效化,培训时间矛盾化等
其次,培训内容与教师需求脱节,缺乏针对性与时代性。徐威指出当前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存在问题,如教师培训观念出现偏差、培训过于形式化、在职培训内容与教师实际需求不符,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应用所学知识
再次,培训方式单一、创新不足,难以满足教师多样化需求。郑珍珍等(2017)发现,现有培训多采用“一言堂”式讲座,缺乏互动性与实践性,教师参与度低
此外,培训后续跟踪与评估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培训效果的可持续性。吴琼与张养力(2015)指出,许多培训项目缺乏后续跟踪服务,教师在培训结束后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
有关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培训政策、教师培训模式、教师培训需求、教师培训目标和教师培训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培训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仍存在诸多脱节,亟需进一步整合与深化。
不同学者对教师培训政策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阐述,共同构建了全面深刻的理解框架,强调政策制定主体多元、内容广泛。在发展阶段上,不同学者的分期标准虽然各异,但均体现了我国教师培训政策从“数量补充”到“质量提升”、从“行政主导”到“专业导向”的演进逻辑。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政策文本分析,对政策落地过程中的执行偏差、利益相关者行为及区域差异关注不足。例如,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培训资源匮乏、政策执行效能低下等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释。未来研究需强化政策执行的动态跟踪,结合实证数据揭示政策变迁的深层机制,尤其应关注政策在基层实践中的适应性调整与创新。
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推动下,教师培训模式呈现出从单一向多元化、从粗放向精致化的发展趋势,但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校本培训、混合式培训、“四阶段”培训等新模式不断涌现,试图回应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然而,这些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参差不齐,部分模式过于依赖技术工具,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与情境适应性。此外,信息技术赋能培训的愿景与农村地区资源匮乏的现实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未来研究需进一步优化培训内容设计,加强个性化支持,探索更具包容性与适应性的培训模式,尤其应关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深度融合。
当前教师培训需求研究全面覆盖了内容、方式及对象等方面,展现了对个性化、差异化及时代性的追求,强调数字化技能、信息化素养、理论与实践结合及教师情感心理健康的培养。教师偏好体验与实践为主的培训方式,小班化与多元化教学法受欢迎。需求研究细化了教师群体,揭示了多样性及复杂性。然而,尽管提出多种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培训方案,实际操作中应用不广,且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反馈机制与培训效果研究亦有待加强。
教师培训目标的研究主要关注其确立依据、内容、存在问题及优化策略,以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者们的研究基于各种理论如控制论、唯物论等,并且教师培训目标趋向于兼顾教师个人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并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注重个性化、现代化及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实施过程中存在类型单一、层次不明、学术性不足等问题,且地区间差异显著。未来教师培训目标应该着重优化教师培训,建议采取分层培养、拓展知识视野、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实践能力及关注师德与心理健康等策略,同时增强培训管理的灵活性和内容的针对性。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经数十年,其间遭遇了多方面的挑战与问题。学者们通过广泛调研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组织形式化、内容单一、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时间矛盾、激励机制不足、整体规划缺失、选拔随意、校本培训效果不佳、后续跟踪不足、培训者与参训者动机错位、培训方式创新不足、农村教师培训资源匮乏、培训者素质参差不齐、价值取向偏差、经费短缺及工学矛盾等问题。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研究在广度与深度上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政策执行效能不足、需求转化机制缺失等问题。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加强跨学科整合,强化实证研究与动态跟踪,以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助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