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esign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f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ormal Students—Taking the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s an Example
Taking the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concepts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for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ourse among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ormal students. The course focuses on cultivating good teachers with the “Four Haves” as the main line,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s into various teaching forms such as peer assistance, group discussions, collective lesson preparation, simulated lectures, and role-play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curriculum emphasiz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alue of the teaching subject, leverages the function of activity-based education, and adopts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and various teaching elements.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students not only master teaching psychology and learning theory, but also cultivate noble teacher ethics, good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teachers. The course features diverse infiltration, activity-based educatio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alue of teaching subjects, an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se innovative teaching concepts and methods not only enrich the course content, but als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normal students with a high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ducational senti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思政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入《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强化其作为未来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心理学》课程不仅教授心理学基础理论和知识,还强调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的心理规律理解,以及科学、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教育心理学教学优化策略包括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形式与方法,以及完善评价体系。这些策略有助于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痛点,如忽视价值引领、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等问题。
本课程是面向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共2.5学分48学时。课程坚持立德树人,通过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教育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具备胜任中学语文教育教师工作的教学能力和育人能力
本课程深入挖掘教学主体的思政价值,充分发挥活动育人的功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元素,将课程思政目标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清晰制定每个单元的知识、能力、价值(课程思政)目标,并建立各目标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课前线上任务布置,课中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角色模拟完成教学活动,到课后实践作业,均渗透课程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实现“思政入脑、思政入心、思政入实践”,在掌握教学心理和学习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师德、良好综合素质和教师职业素养
案例名称:《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思政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学生深刻领会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学生知晓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学生掌握教师专业成长反思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本节理论进行专业成长和反思。
价值引领目标: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生深刻理解并实践“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等教育重要理念。
(1) 总体说明
学生要在课前:利用微信课程群,观看教师发布的中学语文教师工作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等4个视频并展开讨论,依托学校教学云平台完成课前预习测试10道题目(共计100分)。
学生要在课上:复习上节课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完成三个任务达成本节课的知识、能力和价值目标。
学生要在课后:阅读,模拟试讲、反思,采访、分享。
(2) 具体流程和设计理念:
1) 教师对课前线上测试进行反馈(10分钟)
教师就学生在云平台上的成绩进行回顾,包括易错题目、平均分、各分数段的具体人数。
设计理念:通过课前测验成绩的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有清晰的了解,梳理知识盲点。
2) 导入新课(15分钟)
首先,教师提问学生:教师为什么要进行专业成长,为什么要建立持续性专业成长的理念?
然后,教师结合古今中外名人、党的二十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师终身学习的论述,让学生从理性层面进行认知和思考。之后请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初中语文教师和初中生表演情景剧,让学生从感性方面进行体验。情景剧大致剧情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正在讲课,突然听到一名男生在课堂上睡觉的鼾声,教师走向学生并责问,学生表现出不耐烦,说老师讲课太没意思等,教师责备学生上课睡觉还找借口,学生说本来就是嘛,结果老师情绪失控,盛怒之下打了学生一巴掌,学生很委屈并摔门而出,嚷着要去告校长,他说老师课讲得不好还打学生。教师生气、懊悔、无助。
设计理念:根据直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并讨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让学生从认知、视觉、听觉和情感上受到全面的冲击,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增强学习动力,并通过情景剧让学生认识到教师不能只依靠角色权威压制学生,还要与时俱进,学习如何与新时代的学生相处,从而意识到专业成长、终身学习、师德养成的重要性,尤其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3)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10分钟)
学生完成本节课的第一个任务:分组讨论并发表看法: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除了教材上提到的4个,还有哪些?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探究学习、沟通表达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能仅限于教材内容,而是应该与时俱进,深入思考和交流,从而超越教材,并快速内化课程知识。
4) 教师讲授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35分钟)
教师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专业成长体会,以及徐州某中学主管招聘的副校长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期待(播放音频),拓展教师专业成长途径,并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重点讲解教师如何进行反思。
教师举例1:课堂上有的学生喜欢听故事和案例,有的更想听教师讲知识点。在这种看似相互矛盾的问题之下,教师展开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既能有效传授知识,又能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感受?进而通过与同事、学生进行研讨、查阅文献等,得出结论,即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感性元素、理性元素和互动,并撰写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到核心期刊
教师举例2:教师认为课堂互动很重要,但如何确定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有效的?进而通过与同事、学生进行研讨、查阅文献等,得出结论,即从“互动”走向“交流”——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实质探析,并撰写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到核心期刊。
学生完成本节课的第二个任务:学生根据教师的讲授,同伴互助探讨分析情景剧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思考该教师应该如何进行专业成长和反思,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做法,才能有效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设计理念:教师为学生示范如何应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学习、思考、交流、查阅文献、与同事和学生一起研讨等。通过言传身教,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培养良好德性,敢于面对未来教师工作岗位上的挑战,从而涵养学生的教育情怀,深化学生的从教意识。
5) 应用与评价(15分钟)
学生完成本节课的第三个任务:让全体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头脑风暴,为之前扮演初中教师的同学出谋划策,让她重新表演情景剧,全体学生对这名“初中教师”的新表现进行评价打分。
设计理念:从能说、会做、会教人三个维度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即学生课程学习之后能够说出处理师生关系、面对工作压力的理念和方法,并且能够教会其他同伴,还要能用具体的行动展示出来。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
6) 学生用同伴互助的方式回顾本节学习内容,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同伴互助的形式,向同伴复述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指出重点和难点。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设计理念:同伴互助的学习形式,可以培养学生沟通合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也能及时内化知识,并且培养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时与同事、同行教研的意识。作业布置旨在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并且通过试讲、反思、采访和分享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加职业认同,培养教育情怀
本课程利用课前预习测验、视频观看讨论、同伴互助、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多元的评价方式,将师德师风、专业成长途径、终身学习、成长反思、教书育人的内涵隐性地贯穿于考核评价过程之中,以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发展为中心,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学生在多元渗透的思政过程中学会学习、沟通、为人、为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育学生拥有高尚的师德和教育情怀。
课程通过校内、外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评价机制,有效推动了学生对于教学技能、方法,以及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多维度反思,根据调查问卷显示:近两学期选课的263名学生中,95.6%以上的同学对于课程持满意态度,96.5%的同学认为师德师风、道德素养、职业素养是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92.3%的同学意识到课程设计对育人目标的重要性,并且90%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尝试完成育人目标。《教育心理学》课程帮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过程中,深度挖掘提炼语言和文化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国学传承和思想价值,让学生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同时,推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课程特别重视从不同时间节点与学生进行互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均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教学方法和教学元素多样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增强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师德意识。
通过课前预习和测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发展意识;通过课中同伴互助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精神;通过课后实践反思,培养学生乐教心态、教学素养和育人境界。
任课教师以身作则,展示专业成长和教书育人的理念、方法,通过言传身教,充分发挥教师的课程思政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主体作用,利用他们的经验、见解和创造力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形式,将专业知识传授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
在讲授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知识时,结合中学语文教师工作现状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价值塑造和道德培养的过程。通过视频和情景剧,模拟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理解专业知识在实际教育情境中的应用。
黑龙江省2024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师生协同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JGYB202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