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rt of Selection”: Explor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ate Copying Phenomenon
The phenomenon of mate copying refers to the influence of an individual’s mate selection behavior experiences due to the choices made by other individuals of the same gender. This article synthesizes the concept, manifestations, direc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ate copying. Mate copy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directions: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rresponding to the imitative role model’s positive or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target. Influencing factors encompass attractiven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ole model and the observer, financial information, ag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mong others. Although research on mate copying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t still has limitations. Future studies should delve deeper into the phenomenon by employing a multi-method approach, conducting in-depth cross-cultural research, expanding the range of research subjects, and explo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is will lead to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 copying phenomenon.
Mate Copying
关于艺术的概念,并没有普遍认同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下,艺术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事物,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以自身独有的方式能动地认识世界。在中西方古代社会,艺术一词指向各种技术活动。这种技术,乃是以人的道德目的为导向,根据对物之正确、理性、真实的知识而进行实践生产的一种独特形式。现在普遍流行的艺术观念,采用了欧洲18世纪以来的分类,即以“美”的范畴统摄各门类,指绘画、雕刻、建筑、诗歌、音乐、舞蹈等活动。
在本文“选择的艺术”这一表述中,“艺术”并非传统意义上诸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具有审美和创造性表达的艺术形式,而是指代一种在择偶过程中展现出的复杂、精妙且充满策略性的行为方式。择偶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关键环节,“选择的艺术”意味着个体在寻找伴侣时,并非仅仅基于简单的本能或随机行为,而是综合考量多种因素,巧妙地运用各种信息与策略,做出自认为最有利的选择。这种“艺术”体现为个体通过观察、模仿他人选择,优化自身择偶决策的复杂能力。
选择一个浪漫的伴侣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决定,做出一个错误的选择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在生物界和人类社会中,择偶行为并非仅仅基于个体自身对潜在伴侣的独立评估,还常常受到他人择偶选择的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择偶复制,它在动物的求偶过程以及人类的恋爱和婚姻选择中均有体现,引起了心理学、社会学和进化生物学等多学科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择偶复制现象,具有多方面的社会重要性。从个体层面来看,深入理解择偶复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择偶行为,提升择偶决策的质量。能帮助个体更加理性地看待择偶决策,避免盲目跟风,从而找到更契合自己的伴侣,提升个人的情感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从社会层面出发,择偶复制现象反映了社会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研究它可以为理解社会文化变迁提供新的视角,例如不同文化背景下择偶复制的差异,能够揭示文化价值观对择偶行为的深层次影响。此外,对于择偶复制现象的研究成果,还可以应用于情感咨询、婚恋教育等领域,为人们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择偶指导,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择偶复制是一种有用的性策略,因为进行复制的个人可以有效地获得有关潜在伴侣的重要配偶相关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决定是否与他们建立浪漫关系。这些信息的获取成本很低,而且基本上取代了通常以更昂贵的方式获取这些信息相关的成本(例如,用于约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这种策略具有明显的性效用。一个以前有过浪漫成功,甚至有过经历的男人,大概至少具有一些女性所期望的特征。如果他过去曾与有吸引力的女性交往,情况可能更是如此,因为这些女性在与谁交往方面有很多选择(
择偶复制(mate-choice copying, MCC)是一种非独立的择偶方式(
在早期的动物研究中已经显示了配偶选择复制的证据(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配偶选择复制是人类配偶选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关注他人的社会和性偏好和选择并受其影响(
择偶复制现象的研究基于多种理论,其中进化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为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框架。
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择偶复制是一种历经漫长进化过程而形成的适应性行为(
在人类社会中,由于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个体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潜在伴侣的所有信息(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获得新的行为模式(
此外,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自我效能感也在择偶复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和信念。在择偶复制情境下,个体对自己模仿榜样择偶行为的能力判断会影响其是否进行择偶复制以及复制的程度(
择偶复制现象表现为两个主要方向:
这种复制发生在观察者模仿榜样对目标的积极态度或接受行为时。研究表明,当榜样对目标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或接受时,观察者倾向于提高对目标的吸引力评分,这种现象在人类和动物中都有观察到(
与正性择偶复制相对,负性择偶复制发生在观察者模仿榜样对目标的消极态度或拒绝行为时。近年来,研究开始关注榜样拒绝目标时的择偶复制效应,发现当榜样对目标表现出消极态度或拒绝时,观察者倾向于降低对目标的评分(
这两种择偶复制策略可能涉及不同的认知和神经机制。行为和神经成像研究的证据表明,接受和拒绝条件下的择偶复制可能激活不同的大脑区域,表明这两种策略可能是两种不同的认知过程(
对人类配偶复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浪漫关系以及拥有身体上有吸引力的浪漫伴侣如何影响女性对男性的看法。研究证实,相对于拥有一个身体上没有吸引力的伴侣,拥有一个有吸引力的伴侣会增加潜在伴侣的吸引力、感知配偶价值和择偶复制的发生率(
榜样与观察者之间的关系会影响择偶复制。一般来说,个体更容易受到与自己关系亲近、相似或自己所尊敬的榜样的择偶选择的影响。
潜在雄性配偶的性状和财务信息在女性的配偶选择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女性在选择配偶时会面对社会信息和个人信息之间的权衡。具体而言,女性更倾向于依赖社会信息(如其他女性的选择或评价)来评估潜在伴侣的吸引力和可靠性,尤其在缺乏个人信息的情况下。当男性的财务状况和其他显著性状被明确披露时,女性的配偶选择不仅更为理性,还更容易受到这些具体信息的影响。这种影响导致女性在配偶选择时会受到社会信息的复制效应影响,从而减少对来自个人经验的选择依据的依赖。潜在雄性配偶的性状和财务信息在影响女性配偶选择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研究发现,当女性除了潜在配偶的照片外没有其他特征/财务信息时,她们表现出配偶选择复制,但当女性获得潜在配偶的性格特征或财务状况信息(无论是负面还是正面)时,她们的配偶选择复制x消失了(
一般认为年轻女性更倾向于复制年长的榜样(
中年个体在择偶时,会综合考虑自身经历、生活目标以及未来规划等因素,不会轻易被他人的择偶选择所左右。即便看到他人选择了某些具有特定特质的伴侣,他们也会谨慎分析这些特质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需求。例如,在选择长期伴侣时,中年个体可能更看重对方的性格稳定性、生活习惯的契合度等内在品质,而不仅仅是外表吸引力或当下的流行择偶标准(
关系性质,尤其是关系的长期性与短期性,对择偶决策具有显著影响。研究指出,那些倾向于寻求长期伴侣的女性更容易受到榜样选择的影响(
寻求长期关系时,个体通常会更加重视伴侣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例如,个体可能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因为相似性通常被视为促进关系持久性的因素。研究显示,选择相似伴侣能够增强情感投入,提高关系的满意度和稳定性(
个体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其在择偶过程中的复制行为。例如,缺乏自信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受到他人选择的影响,而自信的人则可能更倾向于依照自己的标准进行选择。
综上所述,择偶复制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心理学现象,择偶复制作为一种在人类和动物择偶行为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本研究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在梳理已有成果的同时,也明确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择偶复制指个体的择偶行为受同性别其他个体择偶选择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动物界和人类社会均有显著表现。在动物界,从孔雀鱼到鸟类等众多物种中,雌性常通过观察其他雌性的选择来调整自身择偶偏好,择偶复制有助于提高繁殖成功率;在人类社会,择偶复制体现在恋爱、婚姻等各个阶段,从对潜在配偶吸引力的判断,到婚姻对象的最终确定,其影响无处不在。同时,择偶复制具有正性和负性两个方向,分别对应观察者对榜样积极或消极态度的模仿,且两种方向可能涉及不同的认知和神经机制。从理论层面来看,进化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为择偶复制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帮助我们理解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和进化意义。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择偶复制的多种因素,包括吸引力、榜样与观察者的关系、财务信息、年龄、关系性质和性格特征等。吸引力方面,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具有较高吸引力的榜样和潜在配偶往往更能引发择偶复制行为;榜样与观察者的关系也至关重要,关系亲近、相似或受尊敬的榜样对观察者择偶复制的影响更为显著;财务信息对女性择偶复制影响明显,在缺乏个人信息时,女性更依赖社会信息评估潜在伴侣,但当明确知晓潜在配偶的财务和其他显著性状时,择偶复制行为可能消失;年龄对择偶复制的影响较为复杂,年轻女性不一定更倾向于复制年长榜样的择偶选择,有经验的女性受择偶复制影响较小;关系性质方面,寻求长期伴侣的个体更容易受到榜样选择的影响,因为长期关系需要考虑更多因素;性格特征也在择偶复制中发挥作用,自信程度不同的个体在择偶复制行为上存在差异,且积极的性格特征能提升潜在配偶的吸引力。
虽然目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未来需要通过多方法综合研究、深入跨文化研究、丰富研究对象和拓展个体差异研究等方向进一步深入探索,以更全面地揭示择偶复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的恋爱、婚姻等社会行为提供更深入的理论解释和实践指导。择偶复制现象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人类和动物择偶决策过程中的复杂心理机制,还能为现实生活中的恋爱、婚姻等社会行为提供理论指导。通过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身择偶行为,做出更理性的择偶决策,进而提升情感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目前关于择偶复制的研究大多采用实验室实验或问卷调查等方法。实验室实验虽然能够较好地控制变量,但实验情境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择偶环境存在一定差距,可能无法完全真实地反映个体在自然状态下的择偶复制行为。问卷调查则可能受到被调查者主观意识、记忆偏差和社会赞许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未来研究可以结合多种研究方法,如现场观察、深度访谈、大数据分析等,以更全面、真实地研究择偶复制现象。例如,利用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个体在社交网络中的择偶行为和择偶复制情况,结合深度访谈了解个体在具体择偶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和决策过程,通过现场观察在自然社交场景中记录择偶复制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弥补单一研究方法的不足,提高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目前关于择偶复制现象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男性和女性异性恋群体,这限制了我们对人类择偶行为多样性的理解。非异性恋群体的择偶偏好和行为可能与异性恋群体存在差异,忽略这些差异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受限,只研究异性恋群体时可能忽略了不同性取向个体在神经机制和心理过程上的差异。未来应该研究更多的群体(异性恋、非异性恋、泛性恋、无性恋)等是否在择偶复制上存在差异;探讨非异性恋群体在择偶复制中是否存在群体内偏倚,即是否更倾向于模仿和学习同群体内其他个体的择偶选择;研究社交媒体信息如何影响非异性恋群体的择偶观,特别是恋爱博主、情感博主和网络文学对择偶复制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对非异性恋群体择偶复制的影响。
虽然已经认识到文化背景对择偶复制有影响,择偶复制现象可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下存在差异,同时社会群体认同等因素也可能会影响择偶复制。但现有的研究在跨文化比较方面还不够深入和系统。不同文化之间在价值观、社会结构和性别角色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如何具体影响择偶复制的机制、表现形式和程度等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构建更加全面的跨文化择偶复制理论。因此,未来应该开展大规模、系统的跨文化研究,选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个样本进行对比分析,不仅要研究不同文化中择偶复制的差异,还要探讨文化因素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例如,研究在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中,榜样的不同类型(如家族长辈、明星偶像等)对择偶复制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与文化价值观相互作用,以揭示文化在择偶复制现象中的深层次作用机制。
目前对于个体差异在择偶复制中的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吸引力、性格特征等方面,对于其他个体差异因素如人格特质、认知风格、家庭背景、依恋风格和基因等因素与择偶复制的关系研究较少。个体差异可能会导致择偶复制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深入研究这些因素有助于更精准地理解择偶复制现象。因此,未来应该探究不同人格特质(如大五人格、MBTI)的个体在择偶复制行为上的差异,分析认知风格(如直觉型与分析型)对择偶复制决策过程的影响;考察家庭背景(如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婚姻关系等)如何塑造个体的择偶复制倾向,不同的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如何影响择偶复制;研究人们如何根据遗传信息选择伴侣,包括基因相似性与否对吸引力的影响,以及潜在的遗传疾病风险如何影响人们的择偶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