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ren’s Gender Stereotypes: Manifestations and Causes
In recent years, gender stereotypes have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Previous studies have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dult men and women in terms of careers, social interactions, family life, and personality traits due to gender stereotypes, with relatively little research conducted on preschool-aged children. However, the preschool period is a crucial stage in the formation of gender stereotypes, and once formed, these stereotypes are difficult to change. They can have profound effects on an individual’s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ir future growth. Therefore, studying gender stereotypes in children become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Preschool-Aged Children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性格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即个体获得了男孩和女孩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如何行为的观念。以前的研究大多采用Fiske等人提出,以能力和热情为维度的双维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发现性别刻板印象会对儿童对自我能力的感知和对他人能力的评价产生影响,同时,也影响儿童在社交中对他人态度的评价。日常生活中,在智力、游戏选择等方面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会对个体的社会交往兴趣和行为,及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指出,儿童在社会互动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态度,以及自己在社会情境中的体验,来形成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刻板印象(
性别图式理论认为,儿童在获得性别认同后,会积极寻找与自己性别相关的信息,并构建自己的性别图式(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周围人的行为来学习性别角色(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意义重大。研究发现,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表现出对同性同伴的偏好。男孩倾向于与男孩交往,而女孩则更愿意和女孩一起玩。在学前期,这一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
幼儿刻板印象除了表现在玩具、游戏、同伴选择方面,其实研究者也一直在关注儿童的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当孩子呱呱落地的时候,家人会马上确认婴儿性别,然后买他们认为适合某个性别的某种颜色的衣服和物品,比如认为男孩就要蓝色,女孩就要粉色,这就是体现在颜色方面的性别刻板印象。
除此之外,儿童性别刻板印象也会影响对食物的选择,黄永吉在2023年的研究发现,6~9岁的儿童存在食物性别刻板印象。男孩被认为更喜欢吃肉类、啤酒等“男性化”食物,而女孩则被认为更喜欢吃草莓、巧克力等“女性化”食物。在他的研究中还发现,儿童会对喜爱不同性别刻板食物的人进行不同的评价,对喜爱男性刻板食物的人给予“高能力、低热情”的评价,对喜爱女性刻板食物的人给予“高热情、低能力”的评价。
性别刻板印象在儿童的某些特质上也有所体现,
家庭是儿童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第一个社会环境。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直接影响着儿童性别认知的发展。研究表明,父母的性别观念会显著影响孩子的性别认同和刻板印象形成。
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尤其是幼儿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老师则在这一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通过日常行为和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
虽然学前儿童识字能力低、阅读范围窄,但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视、手机等大众传播媒体也在方方面面对儿童产生影响。儿童都喜欢看动画片,这部动画片中,主角喜羊羊展现了聪明、勇敢和探索精神,而美羊羊则被塑造成温柔、善良且注重外表的形象。这些角色的性格设定无意中强化了观众对男女应具备不同性格特点的期待。此外,许多国产青春剧中,女主角往往被描绘成乖巧、隐忍、顺从权威的“灰姑娘”形象,努力成为“好孩子”以取悦周围的人(
在成人的世界中,性别刻板印象会明显的表现出来,通常是在职业选择、自我能力评估等方面。但是,其实学前期儿童就已经有了刻板性别角色观念,一般都是表现在同伴、游戏、玩具、颜色的选择上。在这个阶段,儿童会做出社会公认的适合自己性别的选择,以让自己能够融入社会,由此会慢慢演变成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身心健康及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当然,性别刻板印象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因为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秉持着性别平等的观念,那性别刻板印象也将不会出现。在搜寻成因的过程中发现,家庭、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都会影响这种观念的形成。父母、教师本身的性别观念、教育理念和对待方式都可能进一步加深儿童对刻板性别观念的认同。孩子在接收大众传媒的时候,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它所传递的性别信息的影响,促进刻板印象的形成。
研究学前期儿童性别刻板印象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首先,儿童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性别观念会影响其自我认知和未来的发展。例如,女孩可能因为性别刻板印象低估自己的能力,限制了其在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潜力;男孩则可能受到情感表达的压制,影响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通过研究儿童性别刻板印象,可以促进性别平等教育的发展,帮助儿童树立更加多元的性别观念,进而推动社会整体性别平等的实现。此外,家庭、学校和社会传媒在性别观念的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和教师的行为、教育方式,以及社会传媒所传递的信息,都会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研究儿童性别刻板印象不仅能提高教育和社会政策的针对性,还能为消除性别歧视、促进社会公平和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搜寻国内文献的网站和期刊,发现大多数性别刻板印象研究是针对学前期儿童和成年人来进行的,然而,刻板印象对个体的影响具有终身性,且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因此,研究者应拓展研究范围,观察青少年和老年人是否持有性别刻板印象,并探索其在不同年龄段的行为表现和影响。此外,除了已有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干预训练对刻板印象的影响也值得深入探讨。比如,针对女童在聪明游戏选择上的干预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女童的自信心,帮助她们突破性别局限,认识到自己同样能够从事高智力领域的活动,从而对消除性别刻板印象、促进性别平等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