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Urban Fragmentation Space
As urbanization progresses, cities are gradually shifting from an expansion-focused incremental development model to a stock development model. How to efficiently and intensively promote urban development within limited environments has become a major focus in urban planning. Therefore, assessing the current state of urban space fragmentation is crucial for providing conditions conducive to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ims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urban space fragmen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structure fragmentation. It posits that fragmented urban space arises from the influence of urban planning design, urban development, or other factors, leading to the division of originally continuous space into fragments with different functions,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This space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fragmented spatial morphology, obstructed spatial connections, uneven spatial functions, and disharmonious spatial colors.
Fragmentation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许多城市发展的新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土地利用的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绿地等功能区域的分布愈加多样化,使得城市空间的整体性不断被打破,进而导致城市碎片化现象不断出现。因此,城市空间的碎片化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随着2017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开展,我国城市空间逐步从以扩张为主的增量开发模式向存量模式转变
在当代学术和商业领域,“碎片化”已成为一个关键概念,广泛地应用于描述信息、地理、市场、社会结构以及技术领域的变化状态。
所谓“碎片化”,英文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
国际上,空间碎片化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城乡关系、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等领域。例如,欧美国家的研究指出,郊区化和城市蔓延是导致空间碎片化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加剧了交通拥堵、能源消耗和环境退化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空间碎片化现象尤为显著。国内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迁上。例如,研究表明,快速的城市化导致了土地利用的破碎化,农业用地逐渐被分割为不规则的小块,城市内部空间分布也呈现多中心化和分散化的趋势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与扩张,关于空间碎片化的概念界定也出现了多种表述。列斐伏尔提出碎片化的城市空间是碎片化社会的外在表象
列斐伏尔指出,城市破碎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空间结构、自然环境、行政管理及社会空间的破碎化。空间结构的破碎化指土地利用功能与形式缺乏整合,尤其是居住、商业、娱乐等城市功能日益分离,导致城市空间的小型化与相互隔离。自然环境的破碎化表现为城市蔓延导致农村土地自然资产的瓦解与衰退。行政管理的破碎化尤以大都市地区为甚,行政分隔形成多个行政单元,各单元间难以整合发展政策与战略。社会空间的破碎化则集中体现为富裕阶层对贫困阶层的剥夺与排斥,与社会隔离密切相关
朱佩娟认为,空间破碎化体现在空间形态的封闭性、空间联系的阻隔性及空间功能的失谐性。空间形态的封闭性具体表现为空间斑块的孤立、边缘的封闭、廊道的分割及单元的碎化。城市外扩中的人工“孤岛”侵占生态景观,形成空间孤岛,破坏空间基质整体性,阻隔动植物生态廊道;城市内部因身份、收入等社会特征差异,围墙围隔的空间与地带导致居住空间分异;门禁社区引发的空间隔离形成孤岛式生活方式
在众多各样的定义下,学者们进行了针对空间碎片化程度的测度研究。
朱佩娟确立了如
基于此,朱佩娟选用遥感影像数据、POI数据及市区基准地价等相关统计年鉴数据。从空间形态、空间联系及空间功能三方面综合分析了长沙城市空间的破碎化程度。通过平均地块面积指数明确空间形态碎片化程度;路网变化幅度与交通需求分区半径的关系来确定空间联系碎片化程度;土地利用类型明确空间功能多样性程度
张美芳同样从这三方面对城市空间碎片化程度进行测度。选用了遥感影像数据、POI数据、统计年鉴数据、交通路网数据等,从空间形态、空间联系及空间功能三方面总体分析了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空间破碎化程度。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法,选取六大指标对空间形态的破碎化进行测度;通过对道路密度及智能度的测算,对空间联系的破碎化进行测度;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及POI数据的研究,对空间功能破碎化进行测度
霍锐麒通过景观格局分析法,选取了8个景观指数,从空间形态的角度来刻画某村的景观破碎化程度
城市空间碎片化测度指标体系 |
||
分析视角 |
测度指标 |
与城市空间碎片化的关系 |
空间形态的封闭性 |
边缘密度、廊道密度指数、景观破碎化指数等 |
主要反映空间斑块和廊道的整体状况。空间中斑块少、面积大, 越趋向于封闭,破碎化水平也就越高。 |
空间联系阻隔性 |
可达性、网络连通度、网络环通度、 空间连接度等 |
主要反映两个空间之间连接的便利程度。空间连接越方便, 空间互动越便利,空间的破碎化水平越低。 |
空间功能失谐性 |
功能碎化指数、功能丰度指数、功能差异度指数等 |
功能配置能够反映空间的规模经济状况,一定区域内空间功能丰富程度低,意味着区域内空间功能趋向单一,相互之间比较孤立。 |
本文总结了学者们对于碎片化空间的概念、特征及测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并进行了初步的概括总结,接下来将根据这些研究对城市碎片化空间的概念及特征进行系统的梳理。
本文将主要从空间结构破碎化的角度来对城市空间碎片化进行概念界定。本文认为城市碎片化空间应具有以下几点特征:(1) 空间形态的碎片化:即从空间斑块的角度来看,包括对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等类型的土地利用斑块的密度,形状等方面进行碎片化判别,出现了土地利用功能与空间形态的隔离,即出现空间形态碎片化。(2) 空间联系的碎片化:即从空间廊道的角度来看,存在路网稀疏、公共空间通达度低下、公共场所可达性较低、通勤距离过大等问题,可能进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滞缓及物质运输的受阻
因此,本文认为城市碎片化空间是一种由于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发展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原本连续的空间被分割,进而形成的具有不同功能、形态及特征的碎片。是一种存在空间形态破碎化、空间联系阻隔性、空间功能不均性及空间色彩不和谐性问题的城市空间。
结合国内外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本文对城市碎片化空间的概念及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但各个研究领域对于城市碎片化空间的概念及测度方法的看法仍有不同,因此并未形成成熟的系统化框架。因为城市是一个集物理空间、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及社会的复合系统,如何从多角度全面地分析城市空间碎片化程度,并将现代化的先进技术运用在城市碎片化空间的概念界定和测度方法上,仍然是地理学领域内值得探索的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