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ing the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Catalytic Effect—Taking D Village, J City as an Example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key path to achieving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promoting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his case details how D Village followe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village through industry and enriching the people throug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orking hand in hand with the village committee to develop the auto parts industry and expand it to surrounding areas, leading the entire village towards a new journey of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So, how did Dongxi Village transform from an economically weak village into a leading auto parts industry village in East China? By analyzing the example of D Village in J City,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the catalyst effect in rural industry revitalization is revealed, and valuable experience is provided for other regions.
Catalyst Theory
D村坐落于Y区东南方,距离J市市区仅4公里之遥,铁路紧邻村落而行。这个村落耕地面积达到800亩,总人口约7000人,其中包括820多名户籍居民和6000余名外来人口。自1996年起,D村的两委班子秉承“以资引资、以厂引厂、以人引人”的发展战略,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服务,成功吸引了众多外来企业的投资。从1996年的两家企业发展到如今的126家,D村的工业总产值突破了30亿元,税收贡献也达到了2亿多元。
目前,该村已发展成为以汽车齿轮加工、塑料制品加工、机械加工为核心的汽摩配产业基地,汽摩配工业产值占全村工业总产值的7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的振兴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一环
“触媒”这一概念最早源自化学领域,早在19世纪初由德国化学家约翰·沃尔夫冈·道伯雷纳尔(Johann Wolfgang Döbereiner)提出。它指的是能够有效地促进或加速两种或更多化学物质之间反应的物质,从而以极低的成本实现巨大的经济价值。而城市触媒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产生与当时二战之后美国城市的发展相关。这一理论最初由美国建筑师韦恩·奥图和唐·洛干提出,并在城市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自国内引入该理论之后,被用于乡村振兴等领域,用以指导乡村的更新与复兴。韦恩·奥图和唐·洛干等学者认为,城市中各种元素都是相互关联互通的,其中一个元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周边其他元素的连锁反应,一栋建筑、一项政策、一个活动都会对城市建设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触媒的运行机制是通过不断与不同要素产生联系,增加联动反应,唤醒新生。首先,通过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交通网线等多角度元素分析,提取最具有价值的触媒元素,归纳分类成为潜在的触媒媒介。其次,根据相应的具体需求,进行塑造、整合、优化,再通过引入新功能、新材料、新形式、新活动等,与原始触媒发生衔接、共振,从而促进乡村的活化更新。最后,通过控制触媒后续的反应引导,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带动片区的整体兴旺
触媒的过程就如同化学反应的过程,其运行需要一定的触发条件,即“触媒”元素来引发和推动城市的整体发展。这些“触媒”元素可以是城市中的某一特定空间,也可以是某一特定项目或事件。它们通过自身的活力与影响力,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激发城市新的增长点。在乡村振兴中,同样可以借鉴这一理论,通过引入具有触媒效应的元素,推动乡村的整体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因此,触媒这一要素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能够改善周边环境,提升现有资源的价值促成有益的转化,更能够充当催化剂激发乡村产生连锁效应,使村民富有,乡村产业兴旺。选择引导性、高效性、潜在性、多样性、策略性、兼容性是触媒的六大特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既可以单个发挥作用,也可以跟不同的触媒相辅相成
本文将触媒理论应用于乡村振兴分析,以J市D村为例,通过具体分析D村如何借助触媒效应,从工业化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到共同富裕的实现,展现触媒效应在发生作用时对周围环境或事物产生连锁反应以及影响程度
在1996年之前,D村的每个自然村仅由六、七十户家庭组成。由于地处偏远,远离市区和集镇,并且受铁路阻隔,这里缺乏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自然条件。村民们唯一的经济来源是几亩贫瘠的田地,人均年收入仅为2116元,而村集体还背负着5万元的债务。村集体唯一的稳定收入是每年1.8万元的承包费;此外,村民出行仅有一条崎岖不平的小路,必须绕经邻村才能通行,这使得较大的车辆无法驶入。村民的饮水主要依赖于自己挖掘的小井,而住房条件也十分狭小、阴暗、潮湿。1996年,在这样的困境中,D村的村支书和村领导班子积极向社会筹集资金12万元,建成了村里的第一幢厂房。在1996年之前,D村是一个既贫穷又落后的村庄,缺乏经济区位优势和优越的地理环境。然而,正是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D村通过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和实施内部改革,逐步实现了从贫困到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D村的村两委明确地将工作焦点集中在激活社区集体资产上,确立了“活化土地、充分利用资源、壮大经济”的发展策略。首先着手的是修缮闲置的厂房和学校。仅用半个月的时间,村内完成了九间店面和两个学校的修缮工作,并顺利进行了招投标。其次,D村通过激活店面、厂房、集体土地等资源,使得社区集体经济收益增加了60余万元。随着集体经济的增强,居民的福利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社区每年投入60余万元为972名居民缴纳家庭医生签约费、医疗保险等费用,确保居民能够共享社区发展的成果。此外,为了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社区还整合了社区内15亩闲置土地,平均分配给每户家庭。
1996年,D村采取了一种创新的土地使用方式,即将土地折价入股企业。通过这种方式,村民们能够以较低的负担兴办企业,同时土地的价值也得以持续增长。年终时,村民们能够根据入股比例获得分红,这种模式不仅使得企业起步变得容易,而且减轻了村民的经济压力,实现了土地的增值和工业的强化,从而达到了村庄和企业双赢的局面。D村从最初建立村级股份制,让村民入股参与,到向社会筹资了12万元用以建造了第一幢厂房,随后引进企业,逐步发展形成了“以资引资,以厂引厂,以人引人”的良性循环发展思路。第一个入驻的是东风机械厂,在东风机械厂的带动下,当年村集体的收入就增加了3.5万元。到1997年,J市清华实业公司在创办初期遭遇了资金困难,D村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帮助公司垫付了100万元的资金,帮助其度过了难关。1998年,在村支书的积极推动下,D村村民集资了400万元,用于帮助面临资金紧缺的企业,解决了它们的燃眉之急。
随着村内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村庄,其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本村的原有居民,村内污水排放量也随着人口增加而相应地大幅上升。D村面临企业众多、污水排放量巨大、人口密集的“三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当地企业和村民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那些排放大量污水的企业,其行为已经引起了村民们的强烈不满。因此,村民前往企业进行抗议、甚至引发骚乱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不仅干扰了企业的正常运营,也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D村在村内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饱受垃圾堆积和恶臭的困扰,工厂的废水排放问题尤为严重,不仅污染了大片农田,还对村庄的水源造成了影响。因此,污水处理成为了D村环境治理的紧迫任务。为了促进村庄的和谐发展,村两委决定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2004年9月,D村获得了省建设厅的资助,成为市内首个农村污水治理厂的试点。村里累计投资超过60万元,建立了一座96立方米的综合生活污水处理厌氧消化池和一座潜入式生态处理池以及两条自南向北的渠道,用以收集70%的村民生活污水、废水、雨水和工业污水。D村还投入90万元进行污水治理相关的绿化工程,并建立了两个占地各13亩的休闲公园,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公园内不仅有绿树成荫的环境,还配备了各种公共健身器材,供村民们锻炼身体,享受健康生活。此外,为了保持村庄的环境整洁,D村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成立了专门的环卫队,并且每年投入数十万元用于处理各类垃圾。
通过一系列的环境综合治理措施,无论是生活污水还是工业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都能够被循环利用。D村的生态环境因此实现了良性循环,有效地解决了过去脏乱差的问题。这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更加优化的外部条件。自污水处理厂建立以来,企业排放的污水经过专业处理,村民因污染问题而产生的纠纷已不复存在,企业得以更加专注于发展,全心致力于生产经营活动。实施污水治理工程,不仅对环境产生了正面效应,亦促进了社会和谐。通过有效的污水处理措施,减少了环境污染所引发的社区矛盾与冲突,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企业亦因环境改善而获益,得以在一个更加稳定和友好的环境中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成为企业与社区之间沟通与理解的纽带,共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021年,D村所在的城镇成立了白沙溪百团共同富裕联盟、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共同富裕联盟、飞扬智能制造小镇共同富裕联盟等多个党建联盟。飞扬智能制造小镇共同富裕联盟由雅姜、清潭、天姆山、龙蟠、让长、D村等社区组成。D村依托飞扬小镇的资源与支持,致力于构建一个集工业经济与文化旅游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这一举措促进周边两万名村民共同走向富裕,并实现每年接待20万人次的工业旅游配套服务。同时,D社区作为共同富裕联盟的关键一环,充分利用联盟平台的优势,推动社区居民共享共富成果,是通往幸福生活的一条有效路径。
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D社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D工业园区已经发展到拥有174家企业,工业总产值超过了20亿元。税收方面,从最初的几千元增长到了2亿元,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从2000元增长到了2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D村通过创新土地利用方式,利用土地资源这一触媒元素,将土地使用权折价入股,既解决了企业用地问题,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这种方式使得原本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这种创新的土地利用模式盘活了各种资源要素,实现了土地的增值和工业的强化。同时通过修缮厂房和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村庄投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外部投资者,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D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这一触媒要素,逐渐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工业发展与村庄空间的和谐共生,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还为D村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基础前提。
尽管D村通过创新土地利用模式,实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在推进过程中,也不得不应对政策、市场和管理层面的风险。土地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动,政策的不稳定性可能会为长期规划增添障碍,影响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合法性或操作流程。此外,市场波动风险也不容忽视。汽配市场的周期性变化以及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对D村的土地入股模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村民的收入和村集体的经济效益。再者,管理层面的风险同样需要关注。如何确保土地使用权入股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如何有效管理和监督入股后的土地资源,防止资源浪费和滥用,都是D村在推进这一模式时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D村在享受创新土地利用模式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需要时刻警惕并应对这些潜在的风险,以确保这一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和村民的长期利益。
D村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污水治理厂和生态公园这两者触媒元素在改善村庄周边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污水治理厂的建立有效处理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减少了对周边水体的污染,保障了村民的饮水安全和生态平衡。另一方面,生态公园的建设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还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强了村民的环保意识。通过这些措施,D村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为企业经营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如何将这两方面的效益得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D村在规划和管理上不断创新。一方面,D村应继续加强环境治理,完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D村还应积极引进和培育绿色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D村还应加强村民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D村才能在享受经济发展红利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D村作为党建共富联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成员,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致力于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充满活力的触媒要素。通过不断地与外界各种多元化的组织进行广泛的互动与合作将本地的特色产业与文化旅游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激发和增强联动效应。D村不仅提高了自身活力与经济水平,还为周边村落居民提供了一个共同走向富裕的有效途径,促进了区域内的产业联动和资源互补。通过共富联盟的平台,村内实现了自身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和周边村落的共同发展。这种模式下,D村与周边村落形成了一个互利共赢的经济圈,扩大社会效应,共同探索出一条可乡村发展的共富振兴之路。
D村与其他党建联盟构建的合作网络,为该村庄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机遇与潜力。在多元组织间的互动与协作中,D村的发展模式趋向于多元化与开放性。然而,多元主体间可能存在利益诉求的不一致性。D村必须明确其核心利益和发展目标,确保在合作过程中保持主线不偏离,同时亦需尊重并协调其他联盟成员的利益,以达成共赢局面。其次,合作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构成重大挑战。D村在各联盟间需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与信任基础,以确保合作关系的稳固与持久。此外,D村需合理评估自身及其他联盟成员的资源状况与能力水平,以确保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能力的充分发挥,进而实现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同推进。在推动乡村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兼顾乡村居民生活环境及品质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明确潜在的风险与挑战。本文以D村为例,引用触媒理论以乡村产业发展历程为脉络,分析了D村乡村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探讨触媒效应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案例实践,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触媒元素的相互作用下,D村因地制宜地在“点”“线”“面”三个层面上发挥触媒效应,激活了乡村内部与外部活力。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建立污水治理厂和生态公园在“点”上激发村庄内在活力;通过串联特色产业与文化旅游,打造共富联盟在“线”上促进区域联动;通过构建互利共赢的经济圈,推动整体发展在“面”上扩大社会效应。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触媒效应,不仅为D村自身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为其他乡村的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每个乡村均具有其特定的地理、经济及文化特征,因此面临诸多挑战,这要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并灵活运用触媒理论。此外,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协同参与与支持,形成综合力量。面对潜在的风险与挑战,必须保持充分的耐心与坚定的决心,以促进乡村振兴事业的持续发展。D村的实践案例证明,通过科学规划与有效执行,触媒效应能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动力。未来,我们应该继续深化对触媒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探索更多适合不同乡村的振兴路径,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