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High-Grad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Inner Mongolia
Taking 517 high-grad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 sites in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igh-grad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Inner Mongolia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nearest-neighbor index,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and geodetic detector means of GIS. It is found that: (1) the total amount of high-level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Inner Mongolia is rich, and among the three types, the human activities category has the largest number, while the relics and sites category has the smallest number; (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gh-level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Inner Mongolia shows a high-density area centered on “Hubao and Egao”, and a sub-density area centered on the main urban areas of each league cit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types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3) Amo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GDP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degree of concentr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topography, water system and transportation also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gh-level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Inner Mongolia to different degree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有关旅游资源的研究一直是相关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研究的内容包括对于旅游资源的概念
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研究在促进地方旅游发展方面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当前研究大多聚焦于某一特定类型的文化旅游资源,导致研究对象选择相对单一
内蒙古自治区地势西高东低,人文环境丰富多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蒙古是蒙古族等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同时这里的风土人情也深受当地的气候、地理和民族文化的影响。这里的气候条件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如壮丽的草原、森林、沙漠等。这些自然景观与文化遗迹相互交织,形成了内蒙古独特的文化旅游魅力。截至2024年5月,研究区共有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517处,如
本文的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数据是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后得到517处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如
数据类型 |
数据来源 |
具体信息 |
2023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
各盟市的生产总值数 |
|
统计数据 |
内蒙古文化与旅游厅 |
内蒙古4A,5A级景区名录 |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中心官网 |
2007年~2022年共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扩展项目名录 |
|
网络数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全国一级文化馆名单、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一级图书馆、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世界文化遗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建部 |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
|
国家文物局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录、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 |
|
地理信息数据 |
地理空间数据云 |
内蒙古自治区高程(DEM)数据、坡度数据 |
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系统 |
内蒙古自治区河流,道路数据 |
最邻近指数目的是为了准确判定点状要素空间分布的类型是聚集、均匀还是随机,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R是最近邻指数,r1为实际最近邻距离;r2理论最近邻距离;n为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数量,A为内蒙古区域面积。当R小于1为集聚型,R大于1为均匀型,R等于1则为随机型。
核密度估计是空间分析中的常用方法,其能较为清晰地反映区域旅游要素在空间上的分散或集聚的特征及其形态变化。计算公式为:
式中 表示核密度函数的核密度估计;n表示该邻域内点的个数;h表示带宽;k表示核函数。
地理探测器是探测空间分异性并揭示其背后驱动力的统计学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为影响因子对文化旅游资源密度的影响程度,n为影响因子的分层,N和Ni分别为全省的单元数和第i层的单元数, 和 分别是全省单元密度值的方差和第i层的方差。
区域 |
文旅资源数量 |
实际最近邻距离/m |
理论最近邻距离/m |
最近邻指数 |
分布类型 |
内蒙古 |
516 |
10827.8006 |
31092.3086 |
0.34824 |
集聚型 |
呼和浩特 |
72 |
3925.9730 |
7223.1724 |
0.54352 |
集聚型 |
乌兰察布 |
22 |
14791.6568 |
18492.0665 |
0.79989 |
集聚型 |
鄂尔多斯 |
69 |
11036.6948 |
20643.9557 |
0.53462 |
集聚型 |
包头 |
41 |
7193.6277 |
10235.4687 |
0.70281 |
集聚型 |
赤峰 |
78 |
15836.8494 |
27352.2107 |
0.57899 |
集聚型 |
通辽 |
51 |
25862.7482 |
42089.9209 |
0.61446 |
集聚型 |
锡林郭勒盟 |
38 |
18227.58 |
38689.817 |
0.57112 |
集聚型 |
巴彦淖尔 |
24 |
11447.4804 |
17187.2111 |
0.66604 |
集聚型 |
兴安盟 |
25 |
18229.48 |
28361.31 |
0.64275 |
集聚型 |
呼伦贝尔 |
61 |
32762.6577 |
49887.9719 |
0.65672 |
集聚型 |
乌海 |
5 |
8033.1333 |
3725.4805 |
2.15626 |
离散型 |
阿拉善 |
31 |
24105.0567 |
36331.8969 |
0.66346 |
集聚型 |
资源类型 |
文旅资源数量 |
实际最近邻距离/m |
理论最近邻距离/m |
最近邻指数 |
分布类型 |
人文活动类 |
366 |
12158.9635 |
36472.2189 |
0.33337 |
集聚型 |
遗迹遗址类 |
106 |
30579.0391 |
57253.7491 |
0.53409 |
集聚型 |
历史建筑与 |
44 |
49691.2618 |
59964.3669 |
0.82868 |
集聚型 |
文化空间类 |
经计算得知,内蒙古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的全局平均观测距离为10.827 km,预期平均距离为31.092 km,平均最近邻指数R为0.34824。因为结果中的R < 1且P = 0. 000,这表明内蒙古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总体呈现出集聚分布的特征并通过了显著性实验。通过计算得知
运用ArcGIS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对内蒙古总体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结果如
人文活动类文化资源的主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分布特征呈现出以呼和浩特为中心,以“呼包鄂乌”四个城市范围的高密度区。这些地区拥有着悠久的蒙古族特色文化流传,保留以鄂尔多斯婚礼、蒙古族皮艺、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他地区如通辽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也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次高密度区,这些地区也都传承着当地的非物质物化遗产,致力于保护珍贵的民族文化继续流传。
遗迹遗址类也为“单核多中心”格局。单核以赤峰市及其周边地区的高密度区。赤峰市被称为“玉龙之乡”因红山文化得名。当地不仅有新石器时代的红山遗址群、青铜器时代的二道井子遗址,还有辽代的辽中京、辽上京遗址,这些不同时代的遗迹遗址共同构成了当地璀璨的历史文化。除了单核外,以呼和浩特及其周边地区构成了遗迹遗址类的一个中心密集区,该地区拥有丰州故城遗址、大窑文化遗址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历史建筑与文化空间类资源数量相对较少,主要以寺庙、道观、古民居等建筑为主体构成。这类资源呈现也呈现出以呼和浩特为中心的高密度区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周边地区的重要文化中心,拥有大召寺、宝尔汗佛塔、五塔寺等众多文化资源。并且其还是绥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留有大量的革命文化资源,这更加丰富了其文化资源类型。
本文认为内蒙古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自然因素主要有高程、坡度以及河流水系,人文因素主要有GDP以及道路交通因素。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使用地理探测器来分析各类因素对文化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影响并运用ArcGIS的缓冲区分析工具探究距公路与河流的距离对于旅游资源点分布的影响程度。
高程对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较弱,q = 0.0784,P = 0.00。高度对于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的影响较显著。因为内蒙古整体以高原地貌为主,大部分地貌均处在1000高程之上。本文基于ArcGIS 10.4软件,通过将内蒙古高程栅格数据重分类为6个等级。将文化旅游资源点数据与高程数据进行多值提取与叠加分析,结果如
坡度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要高于高程因素,经计算q值为0.4756,P = 0.00,具有显著特征。在ArcGIS内运用按位置选择工具将文化旅游资源点与内蒙古坡度数据进行叠加发现共有450个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在0~15˚这一坡度范围内,其他坡度范围的旅游资源仅有总量的12.95%。这是因为在文化旅游资源中,很大一部分资源都是以建筑的形式呈现,这种形态在地势平坦或坡度偏小的缓坡地区更适宜建设保存。因此,坡度因素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显著,内蒙古的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地形平缓地区。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计算距河流距离与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的关系主要是借助ArcGIS 10.4中的缓冲区分析工具来完成。通过对内蒙古的河流水系设置1 km、2 km的缓冲区,将文化旅游资源点与不同距离的缓冲区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共有216个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在1 km缓冲区内,占资源总数的41.77%;在2 km缓冲区内共有308个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占资源总数的59.57%。可以看出,超过半数以上的内蒙古文旅资源依靠河流分布,距河流的距离对内蒙古文旅资源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较为明显。
GDP对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最显著,经计算q值为0.6330,P = 0.00。内蒙古文旅资源集中于全省GDP总量最高的“呼包鄂”城市群的主城区部分;在其他盟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中主城区的密度也高于其周边旗县地区。在三种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中,人文活动类数量最多,这类资源依赖于人为的经济活动产生,与所在地区的GDP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其他的遗迹遗址类与历史建筑与文化空间类分布也呈现这种趋势,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强的地区更加注重两类文化的建设、保护与修复,留存率会更高。
距公路的距离对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也具有较高的影响。与计算河流水系相同,使用ArcGIS的缓冲区工具对内蒙古的公路设置1 km、2 km与5 km距离的缓冲区,发现位于1 km缓冲区范围内的文化旅游资源为424个,占资源总量的82.01%。公路2 km与5 km缓冲区以外仅分别存有54个和23个文化旅游资源。这说明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很强的趋向道路性,道路交通的发展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具有很高的影响程度。
本文以内蒙古517处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内蒙古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内蒙古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总量丰富,三种类型中以人类活动类数量最多,遗迹遗址类数量最少;内蒙古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出以“呼包鄂”为中心的高密度区,以及以各个盟市主城区为中心的次级密度区,三种类型的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具有不同特征;影响因素中GDP对文化旅游资源集聚程度的影响最显著,地形、水系、交通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内蒙古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
本文是对内蒙古高等级这一条件下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没有涉及到更加综合类型的旅游资源研究,并且也缺乏有关时空演变方面的探讨。希望日后可多方查阅历史资料,从时空演变和更全面的资源类型的角度上对文化旅游资源这一内容进行深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