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Design 2476-1516 2476-1524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design.2024.96837 design-104053 Articles 人文社科 宜兴陶瓷艺术设计的发展与实践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Yixing Ceramic Art Design
黄锦滢 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05 12 2024 09 06 1668 1674 13 11 :2024 24 11 :2024 24 12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本文聚焦于宜兴陶瓷文化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实践与发展,旨在深入探讨这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传统工艺如何在现代艺术设计的推动下焕发新的生机。宜兴陶瓷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独特的韵味,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其发展历程。文章通过详细分析紫砂、青瓷、均陶、精陶、美彩陶等多个方面的艺术设计实践,全面剖析了宜兴陶瓷在艺术设计中的独特魅力与卓越成就。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传承与弘扬宜兴陶瓷文化,更为推动其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of Yixing ceramic culture in the field of art and design, aiming to discuss in depth how this traditional craft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deep heritage can be revitalized under the impetus of modern art and design. Yixing ceramics with its colorful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unique flavor,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o reveal its development history. The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unique charm an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Yixing ceramics in art design throug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art design practice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zisha, celadon, uniform ceramics, fine ceramics, and mei cai ceramics. This study not only helps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culture of Yixing ceramics, but also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it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宜兴陶瓷,艺术设计,发展,实践
Yixing Ceramics
Art Design Development Practice
1. 研究背景

在历史的长河中,宜兴陶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与演变,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体系。其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以泥土为媒,以火为媒,开创了宜兴陶艺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宜兴陶艺的演变,不仅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体现了艺术与生活的深度融合 [1]

宜兴陶艺自诞生之初,便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为基本功能。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提升,宜兴陶艺逐渐超越了实用的范畴,成为了一种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在形状、构造以及外观的艺术表达上,宜兴陶艺展现出了丰富的创意和精湛的工艺,从简单的器皿到精美的艺术品,其艺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宜兴陶艺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具有地域特色的表现类别,如高雅古朴的紫砂、碧绿似玉的青瓷、瑰丽且端庄的均陶、雅观致密的精陶以及另具特色的美彩陶等。这些不同类别的陶艺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了宜兴陶艺的杰出代表,也为宜兴陶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进入现代社会,宜兴陶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与现代艺术设计实现了深度融合。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具有综合性、思想性、行动性、服务性和科学性等特点 [3] 。在宜兴陶艺的创作过程中,艺术设计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还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通过艺术设计的融入,宜兴陶艺在保持传统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展现出了更加时尚、多元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宜兴陶艺的历史传承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不仅为宜兴陶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未来,宜兴陶艺将继续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更多的艺术瑰宝。

2. 宜兴陶瓷艺术品类及其特色探析 2.1. 紫砂的出类拔萃

宜兴的手工紫砂陶艺是一种地方民间传统制陶技能。始于元宋,成熟于明代。明代以来,紫砂就以优质的泥料、丰富的造型艺术及优异的技术功能,在数千年的中国陶瓷文化中自成一家。

紫砂陶瓷以紫砂泥材料为原料,具有特殊的块粒结构和双孔结构,使用各种自制工具,通过泥片、手拍泥片、插入件和花器、抛光、陶艺装饰等步骤,完善陶瓷产品。其中以紫砂壶最为著名,且作为茶具则具有无法超越的特点,尚好的透气性能使茶不失味;泡茶沏开水时可以暖手、夏不容易烫手;且越放越细腻柔润、越光洁。有“世间茶具为首”的称赞。诸如此类都是紫砂在艺术设计上体现的其种类的特色 [4]

从明清两代至民国时期,制壶名家辈出,由此紫砂工艺名扬中外。清代的陈曼生承先启后,“曼生壶”(如 图1 )就是紫砂艺术与诗书画艺术的结合品。通过茗壶的自身价值、脱俗的壶形以及充满诗人作家雅趣的壶铭、书法、印章、刻法刀工等来欣赏研究。1915年生人的顾景舟也是不可多得的一位制壶大师,在宜兴陶瓷博物馆所设立有纪念顾景舟的分馆,也是历代紫砂陶艺名家名号最多的一位 [5] 。其中我举例从僧帽壶的一些特性来说明紫砂壶的艺术设计表达,僧帽壶是明清历史上最流行的一种,壶盖形似僧帽,造型独特,比例匀称,壶身分为六等份,口沿上翘,前低后高;壶顶的莲花分为五瓣,第六瓣则作为鸭嘴型的壶嘴,壶盖位于内沿,壶钮巧妙的设计为佛珠状,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妙出心裁。此则是沿用了本有的造型,在基础上合并于壶的基本轮廓,看起来让人心生好奇与欣赏之情。同时结合佛帽的样式也与佛文化密不可分了,这便是紫砂壶所采用的独特的艺术设计。

Figure 1. Yixing kiln Mansheng inscription on a zisha pot with a lifted beam--图1. 宜兴窑曼生铭提梁紫砂壶①--
2.2. 青瓷的窑内发展

青瓷想必是人们所见最多的瓷器,宜兴青瓷则是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精品。青瓷,顾名思义,质地细润、釉色明亮、青中泛蓝,如同碧峰翠色,犹如一湖净水;有典雅秀逸、装饰端庄的特色。在2011年,宜兴青瓷制作技艺就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原始的青瓷则是宜兴原始青瓷羽状纹罐(如 图2 ),罐面上的羽状纹则是原始的象征,以前的人类没有艺术以及美感的深化表达,则采用了最普通的罐子外形以及纹样,但其价值深厚,是我们探索与研究中国陶瓷的巨大宝藏。窑变凤令人惊叹,所谓“入窑人间事,出窑万古花”,艺术的美感也存在于惊喜之中,存在于未知之中,窑变则具有其不确定性,窑火精华的凝结,天然奇特之色,幻彩流光,就如同一幅画,出自窑变之手,这也是艺术的纯粹表达,不拘于形式,尽享纯净天然。在静谧的青色上增添了一抹靓丽的感动,令人陶醉 [6] 。又因外观形似凤凰,所起窑变凤。宜兴青瓷还有一特殊的飞红工艺,将极细的铜丝弯成图样,嵌在素胎上,慢慢晕开,若隐若现。通过特殊的手艺将所示瓷器表达出另外之中美感,将艺术与设计得以实践。

2.3. 均陶的独特工艺

宜兴均陶简称宜均,其特色在于制作工艺以及器皿都有浓厚的地方特征,其制作技艺简单分为几种,搓、捻、揿、摊、撕、摞、挓、拖、贴、堆、摁、匀。清雍正年间宜均陶开始进入王室,乾隆时期更是有双葛伯仲烧照的均陶名声中外。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均陶的釉采用天然植物与化工向结合的办法,使其水平达到了巅峰时期;中期产品更是年代越长、釉色越亮,为收藏者所爱好。而九十年代中后期各均陶厂相继破产,产品存世量很少,宝贵程度也就随之上 [7]

Figure 2. A blue-glazed, brown-green and dotted-color cloud-patterned two-eared jar--图2. 青釉褐绿点彩云纹双耳罐②--

列其代表来浅谈在艺术设计中的表达,龙头荷花缸(如 图3 )是明早期宜兴均陶,保存至今,色泽依旧。它的外观由宜兴特有的“大拇指堆花工艺”装饰而成,分别有牡丹、荷花、菊花、腊梅四种花卉,代表一年四季。基本的功能是用来储水、消防或是观赏,从功能与外表的结合来看,在那个年代一定不是普通人家所用的器皿,此缸主要是用于宫廷,出水口为龙头的装饰可看出,更显皇家的气派。均陶颜色多趋于平稳,灰蓝釉抽线尊所属“葛窑”,通体圆润,鼓腹,以深色灰蓝釉为主,釉面滋润厚重,以流淌的蓝釉而成的自然水波纹路,似浩瀚星河。“葛窑”在“欧窑”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壮大,将宜推向一个巅峰。

Figure 3. Yixing ceramics museum collection—Dragonhead lotus jar--图3. 宜兴陶瓷博物馆藏品——龙头荷花缸③--
2.4. 精陶的发展

美丽的宜兴陶瓷是在1960年代才初步开发出陶瓷新品种,通过不断的白釉实验,改进配方、难切工艺、丰富的造型和技法装饰,增加产品艺术的位,所以使产品呈现稳定的颜色、外观,多用于成套的餐具、茶具、咖啡具为主,以及一些陈设使用工艺品。体质较轻,不易擦伤台面,有利于发挥装饰釉上和釉下的作用,以外型简练为主。精陶,像似瓷器而并非瓷器,既有瓷器的美丽,又有瓷器所没有的功能 [8]

精陶大多更贴近生活,相比于其他的陶瓷作品,精陶往往更适合于现代,但由于人们艺术感的提高,往往对古老的具有研究以及把玩意义的陶瓷用品更加的向往,精陶更像是众多瓷器的融合,在具有美感的基础上更具有实用的功能。

2.5. 美彩陶的别具特色

美彩陶为美术陶与彩陶的合称,以釉色丰富多彩、造型变化无穷、装饰风格简明而著称,尤其新中国建立以来,制作工匠们在继承传统美陶的基础上,与时代共同发展,开拓并创新,更是赋予了宜兴美彩陶独特的新的设计理念与文化的元素,使其种类、艺术形式不断的拓展。作为这五种品类之一,美彩陶的源头可以回溯到新石器时代 [9] 。它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研究、陶瓷艺术历史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高大昌陶器作坊在江苏宜兴省有色工艺品厂建立开办到现在。一起纵观宜兴美陶工艺,从粗犷的制陶工艺到精美的釉面陶器,再到孜孜不倦的创新。

美彩陶大多突出其表面装饰,摄取传统工艺的基本上发展新的陶瓷艺术新品,既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也有实用功能。紫玉瓶(如 图4 )便为其中的宏构,在传统的紫砂基础上创造了新的陶瓷视觉,瓶身为四方连续图案,在民间俗称“金钱扣”,意为财富不断,独特且有顺序的浮雕立体的描述,从各个角度看会随着视觉的交错而配搭变化,像一个迷宫,让人在若有若无的非饱和感受中体验到它是活的,是动态的,使艺术效果连接了古今。扁舞瓶也同出自邱玉林大师之手,它更像是以传统的折扇造外型与舞扇的艺术为构想,以一种扁体的造型和上升的气派。采用黑色的无光釉作为背景,划线结合填点阵列的手法,使外形与意蕴相统一,好似一个动感的画面,就像是舞者在煽动扇子,气势盛大,颇具现代的美感。

Figure 4. Mecca pottery—Purple jade vase--图4. 美彩陶——紫玉瓶④--
3. 宜兴陶瓷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不论是拔尖的紫砂、苍翠似玉的青瓷、绚丽且端庄的均陶、美观精细的精陶、别具特色的美彩陶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其特色。通过不同的新的方式吸引人们的来欣赏,相比原来的传统的造型以及美感的表达,现代的陶瓷艺术的表达更具魅力,艺术设计的提高赋予了宜兴陶瓷更鲜活的生命力 [10]

1) 紫砂作为宜兴陶瓷中最有名的代表,在艺术形式上对壶类造型的雕磨日益精细,从手工艺的制作上拔高了艺术性的表达 [11]

2) 青瓷则青纯的代名词,也是从古老的历史中细心脱化而来,青瓷于其他陶瓷不同的是需要在窑内进行磨练,它本身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它在艺术的价值上体现的无比尊贵,青瓷也是宜兴陶瓷不可多得的一块瑰宝,一段历程 [12]

3) 均陶也是宜兴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之处,独特的手工艺体现使均陶在制作方式上与其他类别有了不同之处,更像是通过技艺的艺术形式来呈现出与流水线制作的不同的艺术表达,使之在艺术设计上有不同于其他品类的优点。均陶则显得更加厚重、匀称。

4) 精陶是其中最贴近现代的制作工艺产品,由于年代的贴近它更像是利用了历史的制料做出新型的艺术品类,多用于外贸。更是将所有的艺术展示推向了世界。

5) 美彩陶与它的名字结合,在釉色的多彩上与象形生物结合,在工艺与所用器皿或是与生活中的事物所结合,使其达到观赏且实用的目的,釉色的纯净使其造型更加的拟物,区别于其他种类,美彩陶的艺术设计更加具象 [13]

综上则是我对于宜兴陶瓷所在艺术层面的表达进行的言论,宜兴陶瓷的发展史是装大的,实践的产物更是比比皆是。李茂宗先生说过,中国陶艺造型表现出敦厚的正统思想,严谨、方正、庄重、典雅,淳朴,然却墨守成规,从创作上难以突破,缺乏当代气息。所以我们要仿古出新,要走出去,可以将不同的制陶技术进行融合,碰撞出更新颖的艺术设计火花,这个火花将使宜兴的陶瓷文化上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层次。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的不仅仅是用新方式与旧的古老的技艺方式的结合,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展示品多方面的艺术性,不只是视觉、还有文学上的所看不到的艺术性的延伸,展示品艺术性提高的同时,人们在欣赏的同时,自己对艺术性的探索与理解也逐渐加深,丰富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达到一种互利共存的结果。使我们的宜兴陶瓷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享有名誉。

4. 结论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宜兴的陶瓷文化却是一成不变的。通过本文从各个方面对宜兴陶瓷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发展与实践研究得出,虽然我国的宜兴陶瓷也在进行着与创新的结合,但是为了发挥并传承宜兴的陶艺的魅力,还是应该不断地发展与结合。

我们应以追求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为基本,且探索与钻研陶瓷技艺多种层面艺术性的延伸,使宜兴陶瓷尽显其设计的价值。同时,人们对宜兴陶瓷的理解程度以及陶瓷文化美感的影响程度,使人们在观赏的同时也得到了自身对艺术性认识的提高。使宜兴陶瓷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发展实践,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注 释

① 图1来源:网页引用, https://weibo.com/1081355650/OkTJWwiP5

② 图2来源:网页引用, https://m.sohu.com/a/634170101_121107011/?pvid=000115_3w_a&strategyid=00014

③ 图3来源:网页引用, https://m.sohu.com/a/378186920_120156010/?pvid=000115_3w_a&strategyid=00014

④ 图4来源:网页引用, http://www.qylty.com/ProductDetail/4962263.html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20YJCZH06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20M671511)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1070503/C160302)。

References 邓举青. 宜兴精陶创新发展的对策探析[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1): 107-108. 相序, 高静云. 宜兴彩陶行走的历史[J]. 中国陶瓷工业, 2018, 25(6): 58-59. 沈天佑, 崔福群, 赵鸿声. 美陶设计与市场[J]. 河北陶瓷, 1988(2): 46. 周步芳. 宜兴均陶堆花工艺的研究现状与意义[J].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 54(6): 87-88. 崔听槐. 走上英国女王餐桌的精陶餐具[J]. 景德镇陶瓷, 2012, 23(5): 29. 吴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宜兴紫砂为例[J]. 艺海, 2021(3): 103-104. 董岳鹏. 紫砂壶器与紫砂壶艺术[J]. 江苏陶瓷, 2019, 52(1): 12, 14. 闵荣彬. 守艺与手艺——浅析“僧帽壶”的美学价值[J]. 江苏陶瓷, 2021, 54(1): 26-27. 汪芯竹. 僧帽壶造型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 宜兴釉陶[J]. 江苏陶瓷, 2020, 53(6): 88. 余文园. 谈当代宜兴青瓷创作[J].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 53(4): 23, 29. 黄兴南. 宜兴窑唐宋青瓷初探[J]. 江苏陶瓷, 2017, 50(S1): 32-37. 李健. 紫砂陶艺的现代转型及其启示[J]. 天中学刊, 2021, 36(1): 144-14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