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of Thematic Teaching Activities for Joint Growth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Schools for Intellectually Disabled Students—Taking the Theme of “Better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as an Example
The thematic teaching activities for joint growth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schools for intellectually disabled students aim to promot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enhance parents’ educational literacy, strengthe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children through activities involving joint participation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The thematic content can cover areas such as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family life skill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 organization of a single thematic teaching activity i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introductory activities, differentiated activities, and integrated activities. The series of themes are arranged in a spiral manner, based on children’s life experiences, progressing from simple to complex. The evaluation focuses on process evaluation and value-added evaluation. The paper also provides a case of a design plan for a thematic teaching activity on “Better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Schools for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特殊儿童的教育与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共同塑造着孩子的未来。家长,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首要陪伴者与引导者,其教育理念及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
培智学校,作为专为智力障碍、广泛性发展障碍及多重障碍学生设立的特殊教育机构,其核心使命在于挖掘特殊儿童的潜能、提升特殊儿童的生活质量,并最终实现特殊儿童社会融入和自身的生命价值。适应家庭生活及增强沟通能力是培智学校生活适应与生活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这些课程的有效实施也离不开家长的深度参与和有效支持。
尽管培智学校在推动特殊儿童综合性学习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如何科学、系统地设计并实施主题教学活动,仍是众多培智学校面临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探索培智学校家长与儿童共同成长的主题教学活动,为提升培智学校教育质量提供了创新视角。此类活动不仅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增进家校之间的紧密合作,还能有效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加深亲子间的情感纽带。因此,家长和儿童共成长的主题教学活动对于推动培智学校课程与教育改革,提升育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下文论述培智学校家长和儿童共成长的主题教学活动设计的目标、内容、内容的组织和评价,并提供了“更好的亲子沟通”作为家长和儿童共成长的主题教学活动设计案例,希望能为培智学校和老师提供参考。
培智学校家长和儿童共成长的主题教学活动旨在实现多重目标,其设计的依据为培智学校的课程标准、特殊儿童发展的现状及需要、家长家庭教育素养的现状及需要。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促进家校共育。通过设计亲子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特殊儿童的成长提供支持。
二是提升家长教育素养。在活动中融入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
三是增进亲子关系。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分享经验等亲子互动环节,加深亲子间的情感联系,建立更加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
四是促进儿童发展。结合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促进特殊儿童认知能力、社交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家长和儿童共成长的主题教学活动内容主要涉及到特殊儿童需要学习且与家长的生活存在交集的领域,这些活动内容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确保活动既具有生活性又富有教育意义,能够真正促进家长和儿童的共同成长,具体内容可以涉及到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亲子沟通。设计亲子间语言交流活动,教授儿童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提升对父母语言的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家长倾听和恰当回应儿童的能力。
二是家庭生活技能。教授儿童基本的日常生活自理技能,如穿衣、洗漱、整理玩具等,让儿童在家长的指导下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其责任感和独立性;同时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劳动观念,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儿童实践机会。
三是家庭康复训练。针对特殊儿童的具体障碍,设计家庭康复训练计划,如感统训练、精细动作训练等,家长需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并在家中持续实施。
四是人际交往。通过组织家庭聚会、亲子户外活动等,教授儿童基本的社交规则,培养其社交技能;鼓励特殊儿童和家长在不同场合下主动与人交往,增进特殊儿童家长间的交往。
五是家庭娱乐和休闲活动。设计适合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娱乐活动,如亲子游戏、手工制作、亲子阅读和运动等,增进亲子间的情感联系,鼓励家长和儿童一起探索新的休闲方式,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
六是情感教育。开展情感教育活动,如情绪识别与管理、感恩教育等,帮助儿童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步提升家长的情绪管理能力,树立家长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特殊儿童教育过程中的挑战和压力。
七是社会融合。通过参观社区设施、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帮助特殊儿童和家长更好地融入社会。
单个主题教学活动的组织可以细分为引导活动、分化活动和统整活动三个环节
系列主题的编排可以借鉴杜威的经验课程编制原理
家长和儿童共成长的主题教学活动的评价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和增值评价。过程性评价强调对主题教学开展的过程进行持续观察和记录,及时收集和分析家长和儿童的反馈信息,以了解家长与儿童在活动中参与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并根据过程性评价结果及时调整主题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增值评价关注的是特殊儿童和家长在参与活动后的成长和进步,这需要在主题活动开始前进行前测以收集家长和儿童的初始水平,并在主题活动结束后进行后测,以对比家长和儿童在活动前后的表现来评估活动的增值效果。此外评价过程中要注意从教师、家长、学生等多元主体收集评价信息,灵活运用定量和定性等多种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本部分以“更好的亲子沟通”作为典型案例来进一步说明培智学校家长和儿童共成长的主题教学活动设计的技巧。
“更好的亲子沟通”主题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特殊儿童与父母的亲子沟通现状。
“更好的亲子沟通”主题教学活动的内容涉及到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程和生活语文课程的内容,因此该主题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主要参考了以上两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在家庭生活方面规定的“听从父母和长辈教导”“能与亲友沟通、交流”“孝顺父母,尊重、关心家人”等课程目标均涉及到特殊儿童与父母的亲子沟通
特殊儿童与父母的亲子沟通现状也是本主题设计的依据。本主题在设计之前通过访谈和观察发现特殊儿童在家庭生活中沟通需求的表达、对父母语言的倾听、理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特殊儿童的父母在亲子沟通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他们希望学校能够开展亲子沟通方面的指导。比如有些父母不知如何应对孩子不合理要求以促进孩子的发展:有些父母只简单要求儿童服从自己的指令,不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亲子沟通中不能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
设计对特殊儿童及其父母初始亲子沟通能力进行评估的前测,以评估家长和儿童的基础沟通能力、兴趣偏好及沟通障碍点。
首先,依据前测设计主题教学活动的总目标。主题教学中儿童需达成的总目标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感受;能在沟通中倾听和理解父母的语言并恰当的做出回应;能初步理解父母在沟通中的情绪和情感;能根据生活情境的需要跟父母进行对话;养成文明、友善交流的习惯。主题教学中家长需达成的总目标为:家长能用非暴力语言与孩子沟通,建立让孩子感到安全、被接纳的亲子沟通环境;能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让孩子主动表达沟通需要;能够理解孩子在沟通中的情绪和需要并能做出恰当的回应;能够根据孩子在沟通中的反馈信息对自身的沟通行为做出适当的调整;能引导孩子根据生活情境的需要开展语言交流活动。
其次,在总目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和家长的特点进一步拟定分层目标;还可以针对某个儿童的具体需求,将主题教学活动与个别教育计划结合起来,拟定主题教学中涉及到的这位儿童的个别教育计划的目标。
本主题教学活动需要亲子沟通技巧视频教程、面向家长和儿童的主题活动手册、家长和儿童亲子沟通水平的测量工具、需求表达卡片、情绪识别绘本、角色扮演剧本、亲子互动游戏资源、供家长阅读的沟通方面的书籍和文章等资源。
本主题的教学活动主要运用了案例教学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练习法、讨论法。其中案例教学法主要是为家长和特殊儿童提供一些亲子沟通的案例以示范良好的亲子沟通技能,游戏法和练习法主要运用于日常亲子互动以巩固新学习的亲子沟通技能点。角色扮演是设置相关的沟通情境,让家长和儿童通过角色扮演充分感受典型亲子沟通语言的效果,获得亲子沟通的深刻体验。讨论法主要用于教师、家长、儿童之间对相关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的交流。
第一个步骤为引导活动。引导活动采用在线直播教学的形式或者录播课的形式进行。首先,教师通过简短的视频或故事介绍沟通的重要性,激发家长和孩子的兴趣。其次,教师介绍主题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安排。
第二个步骤为分化活动。“更好的亲子沟通”主题分为4个层层递进的分主题——恰当表达沟通需要和感受、倾听与理解他人的语言及情绪、沟通中的积极回应、巧妙应对亲子沟通中的矛盾,此外还有一个拓展的分主题为“情绪管理小技巧”,帮助儿童和家长在情绪激动时保持冷静。每个分主题的学习时间为1周。每个分主题的学习过程为家长和儿童通过教学视频学习亲子沟通的技能,完成手册中的互动游戏,家长在手册中记录技能点在生活中运用情况和感受;每一个分主题进行完之后家长和儿童需要完成相关的技能测试,儿童可以在校内进行技能测试,家长可以完成纸质或者在线的测试内容。
第三个步骤为统整活动。利用家长开放日举办线下的亲子沟通展示活动:展示特殊儿童和家长在亲子沟通中进步的成果;设置“家庭沟通小剧场”,让家长和儿童共同表演生活中的真实的亲子沟通故事。也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举办亲子沟通成果展示活动:请每一对亲子介绍在活动中的收获,班主任老师总结孩子和家长的进步。
培智学校家长和儿童共成长的主题教学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除了家长开放日外,培智学校家长一般很难和孩子同时在学校,家长和儿童共成长的主题教学活动可以灵活采用线上直播、线下活动、微课和教学短视频的形式。系列主题可以发展为学校拓展类的校本课程供感兴趣的家长和儿童选择。对学生发展和家长教育素养起到核心支撑的主题,可以列为学校特色的家校合作项目。学校也可以建立家长和儿童共同成长的在线课程资源。学校的在线资源可以为班主任启动自己所在班级的主题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密切关注儿童和家长的反馈,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形式。
要注意整合主题教学活动所需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为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场景。鼓励家长和儿童一起收集材料、准备工具,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更好的亲子沟通”这一主题教学活动把培智学校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与特殊儿童的课程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两者间的协同效应。该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依据明确,紧密结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对特殊儿童家庭生活适应的要求、《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对特殊儿童在“倾听与说话领域”的发展要求,以及特殊儿童和父母的亲子沟通的现实需要设计了明确的主题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更好的亲子沟通”分层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及与特殊儿童个别教育计划的结合,使得该主题教学活动能够适应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满足了他们的特殊教育需求。
“恰当表达沟通需要和感受”“倾听与理解他人的语言及情绪”“沟通中的积极回应”“巧妙应对亲子沟通中的矛盾”“情绪管理小技巧”五个层层递进的分主题的设计紧密围绕特殊儿童与家长的日常生活,既具有生活性又富有教育意义,确保了家长和儿童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成长。丰富的主题教学活动资源和严谨的活动步骤的设计为主题教学活动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应该看到亲子沟通技巧视频教程、教学活动手册和测量工具的收集与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培智学校还缺乏系统的配套资源。此外本主题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并具有丰富的亲子沟通指导经验,教师的水平是影响本主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提升培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质量,发挥学校教学工作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协同效应,本论文探讨了培智学校家长和儿童共成长的主题教学活动设计,阐明了活动目标、内容、组织及其评价的设计方法,并通过“更好的亲子沟通”主题教学活动设计案例,展示了如何将设计方法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案例为特殊儿童及其家长提供了实用的沟通技巧,有助于化解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能够提升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助力特殊儿童更好地发展。本研究为培智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家校合作、校本课程开发、主题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了创新的视角,能够推动培智学校育人质量的提升。
本文是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习’话题亲子沟通中的文化心理特征和诠释模型研究”(项目批准号:20JYB01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影响随班就读儿童学习动机内化的亲子沟通特征研究”(课题批准号:D/2020/01/0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亲子沟通与智障儿童学校适应的相关性研究”(项目批准号:2019SJA053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