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Large-Unit Teaching Design Based on Disciplinary Core Competencies in Middle School Geography—Taking “China’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as an Example
This thesis, taking “China’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as an example, conducts research on large-unit teaching design in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Based on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geography discipline, it unfolds the design process from four steps: determining the teaching theme, clarifying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creating the course context, and designing evaluation methods. The aim is to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ompetencies and geographical thinking ability, providing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frontline teachers and contributing to better geography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exploring new paths for large-unit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Core Competencies
新课程改革,新课标的颁发,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呼吁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培育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即打破传统的单元教学方式,推进大单元教学进行深度学习,增强对知识的融合、拓展和迁移是实现“三新”提出的目标的路径之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面对全球性的资源、环境与发展,指明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大单元教学设计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入分析发现:一方面,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注重整合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章节界限,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成为地理教育的核心任务。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是指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综合思维是指能够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出发,综合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认知是指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差异和联系,能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地理实践力是指具备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从人地协调观来看,中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通过结合教学能让学生深刻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明白如何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综合思维方面,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形成受自然环境制约,结合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分析这些复杂关系,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再者,区域认知上,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与资源差异明显,通过大单元设计可让学生对比不同区域,更好地理解区域特点和发展方向。最后,地理实践力方面,结合二者能组织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通过选择“观赏祖国大好河山、探寻中国自然宝藏”为大单元主题,整合相关内容,不仅节省教学时间,而且加深学生对国家自然地理特征的了解,增强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课程标准是厘清单元教学总体要求、确定预期结果的重要依据。围绕“中国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这一内容,本文首先从课标点、认知水平、能力水平指向等方面,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涉及的相关内容标准进行了梳理分析(见
课程标准 |
行为动词 |
认知水平分级 |
思维方法和认识问题的方法 |
|
中国的自然环境 |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
归纳、分析 |
分析 |
归纳、说明;多视角、多尺度 |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
描述、说明 |
理解、感知 |
概括、描述、说明;多视角、多时段 |
|
中国的自然资源 |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
描述、说明、认识 |
理解、分析 |
分析、说明;多视角、多时段 |
行为条件上强调“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这要求学生学会借助各种地理工具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学生需要主动去收集、阅读和分析地图及相关资料,从中提取关键信息。行为动词有“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特征以及“分析”影响中国气候主要因素,要求学生对复杂的地理现象进行梳理总结和深入思考,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描述”长江、黄河特点并“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要求学生准确把握重要河流的特征,并能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升地理实践力。“描述”自然资源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以及“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全面认识各类自然资源,深刻体会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主要以区域地理中的中国地理为主,知识琐碎多样,各单元的部分知识之间有相互的联系。其中“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中国的自然资源”不仅占据了教材的大量篇幅,它们不仅是理解中国地理特征的基础,也是探讨国家发展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背景。自然环境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地形地貌、气候类型、河流与湖泊,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自然资源部分则分别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进行详细介绍,强调了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内容安排,教材不仅传授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管理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理解中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环境意识。教材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中国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知识体系,如
1) 认知基础:初二学生在前期地理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地理认知基础。他们对地球的基本面貌、简单的地理位置等有初步了解。对于中国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可能通过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渠道,如新闻、科普节目等有过浅显的接触,但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
2) 思维特点:初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学习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时,他们能够凭借具体的图像、实例等直观材料去认识地形、气候等较为明显的自然特征。然而,对于较为复杂的自然规律和资源利用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才能理解,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 生活经验: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亲身感受到四季的更替、天气的变化,对气候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游玩对河流、山脉等自然景观有直观感受。同时,在生活中会使用到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对资源的重要性有一定体会。但这些经验大多是零散的,需要通过地理学习进行整合和深化,以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1. 教学重点
1) 理解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要素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
2) 重点还包括理解河流资源的开发与治理,如长江和黄河的治理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2. 教学难点
1) 分析和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如何在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同时实现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
2) 综合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自然资源情况,提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综合考虑后,围绕“观赏祖国大好河山、探寻中国自然宝藏”这个大单元主题,对课标中的要求进行深度解读,课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再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并将选取的内容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进行重新组织和调整并渗透了学科核心素养,设定“中国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单元教学目标如
核心素养 |
教学目标 |
综合思维 |
学生能够综合分析中国自然环境各要素(地形、气候、河流等)以及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理解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整体性和复杂性。 |
区域认知 |
学生可以准确认知中国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自然资源分布,比较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并能分析区域自然环境与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地理实践力 |
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认识到在开发利用中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人地协调观 |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中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
本单元以“观赏祖国大好河山,探寻中国自然宝藏”为主题,旨在引领学生通过一系列情境体验,深入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单元教学中,将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祖国的壮丽山河之间,亲身感受自然环境的魅力和自然资源的珍贵,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地理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内容,依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标准综合评价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能力和价值观
表现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可以了解他们对中国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自然资源等知识的兴趣和投入程度。例如,在小组合作探究不同地形对自然资源分布的影响时,
课时 |
情境描述 |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知识点间的关联性 |
第1课时:地形之美与宝藏初现 |
展示中国不同地形的图片和视频,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江南丘陵等。组织学生讨论不同地形对气候、河流以及自然资源的影响,同时分析不同地形下人类的活动方式(如山区的林业、旅游业;平原的农业等)。 |
体现地形与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的关联。地形影响气候的垂直变化和水平分布,进而影响河流的形成和流向,不同地形下的自然资源分布也不同。 |
第2课时:气候多样与资源差异 |
介绍中国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让学生分析特定气候下的自然资源特征(如湿润气候区水资源丰富,利于水稻种植;干旱气候区太阳能丰富发展节水农业)。同时探讨气候对地形塑造和河流流量的影响。 |
气候影响地形的风化、侵蚀等过程,决定河流的水量和季节变化,与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密切相关。 |
第3课时:河流资源纽带 |
播放长江、黄河的纪录片片段,讲解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水能开发、航运、水资源利用等)、黄河的开发与治理(灌溉、水土保持、水资源调配等)。引导学生讨论河流与地形、气候、周边土地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关系,以及河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如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起源等)。 |
河流受地形和气候影响,为周边地区提供水资源、塑造土地资源、影响生物资源分布。 |
第4课时: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 |
展示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如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等。通过“南水北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北大荒变北大仓”、“耕地保护与基本农田建设”等案例分析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和利用,水资源的分布、问题与保护措施等,探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受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因素制约,同时人类活动也影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 |
第5课时:综合探索与未来展望 |
组织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地区实地观察,综合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自然资源情况,制作项目报告或展示作品,提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建议。进行课堂交流和评价。 |
将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体现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应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
学生是否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协作,这反映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在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中,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也至关重要。如考察当地河流的特征及其与周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学生能否准确地记录和分析河流的流量等数据,并从中得出合理的结论,这展现了他们的地理实践力。此外,学生在项目成果展示中的表现,如制作报告、PPT等,也能反映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通过构建好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内容、单元目标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大单元设计教学来提升初中地理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明确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自然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出有理想、有能力、有责任的青少年,也为地理教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帮助,并且推动地理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