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Implications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A Case Study of Phenomenon-Based Teaching in Finland
The paper takes Finnish phenomenon-based teaching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Firstly, it elaborates the reasons for focusing on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pointing out that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literacy, but there are difficulties for teacher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Secondly, it analyzes that Finnish education enjoys a reputation internationally. Its phenomenon-based teaching model takes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phenomena as the core, combined with high-quality teacher guarantee and small-class size. Finall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phenomenon-based teach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team,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lass size and the granting of teachers’ autonomy, it puts forward the enlightenment of Finland to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in China.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的原则,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帮助学生习得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2022年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
芬兰的教育一直以来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被公认为全球教育的典范之一。在各类国际教育评估中,芬兰学生屡屡取得优异成绩。例如,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芬兰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领域的表现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这不仅体现了芬兰学生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更反映出芬兰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卓越成效。一方面芬兰的“现象式教学”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基于真实情境中的现象开展学习,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来说,芬兰现象研究可以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促使教育者重新思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推动教育向更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做好充分准备,现象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未来社会所需的关键能力。通过研究芬兰现象,教育界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培养出具有这些能力的学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储备。
2016年,芬兰颁布基础教育《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方案》,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芬兰创新性地提出“现象式教学”模式,也称“主题式教学”,在沿用分科制教学的基础上,向“多学科学习模块”转变,以培养学生贯穿于不同学科和领域所需要具备的“横贯能力”。在《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方案2014》明确指出“每个学年,每所学校必须至少有一个明确定义的主题、项目或课程,该主题、项目或课程结合了不同科目的内容,并从多个科目的角度处理所选的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芬兰的“现象式教学”是多次课程改革的水到渠成的产物。在2004年《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大纲》中提出“整合”和“跨学科”的概念,并确立了七个主题
自芬兰1975年教师教育委员会发布报告起,基础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所有的教师教育全部由研究型大学提供,接受过至少5年的教育学专业课学习、教学法学习和教学实践
从职前教育的师范生培养层面来看,芬兰用基于需求的课程体系的培养机制来培养教师,即“当前学生”和“未来教师”的需求而构建,表现为研究型教师、注重教学法学习和开展大量的教学实践。
芬兰学者堪萨能提出“研究为本”的概念,为芬兰教师培养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模式强调教师不仅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研究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目标是培养具有反思能力、具备教学思维的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并从事研究
20世纪70年代起教师培养被放进综合性学术大学开展,逐渐提高了教师教育的研究性,主要表现在芬兰大学教育学院基于科研给学生开展课程,在本科期间进行基本的论文阅读,在小组中讨论,做报告,写课程论文(见
《教师教学研究60 ECTS:广泛的教师能力——情况描述2021》
那么,我国高校教师教育各类课程所占比重如何?从
芬兰教师教育强调科学论证,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师需要带着“探究”和“研究”的眼光处理每天面临的教学实践问题,成为教学实践研究者(practitioner researcher)
由
从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层面来看,芬兰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终身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进行定期培训,教师逐渐具备与课程相关的能力,并鼓励教师相互合作,创编跨学科教学的主题和项目。
《2022~2026年教师教育发展计划》(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22~2026)
由于跨学科的教学课题必须由教师自己创造,它可以让教师始终处于学与教的探究状态,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对课程的整合性、发展性和创造性。《教师教学研究60ECTS:广泛的教师能力——情况描述2021》
跨学科的现象式教学对班级规模提出更高要求,在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综合学校的一个班级通常由十多名至二十名学生组成,这一人数构成既能满足在课堂中分为三至五个小组进行同伴交流、合作的机会,又不会因人数过多而使教师分身乏术
在教育领域的探索中,正确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及本质至关重要。芬兰成功地将现象式教学上升为一种育人理念,而非仅仅当作一种普通的教学方式。这启示我国教师要深刻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需从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出发,充分认识到它对课程改革所具有的强大推动作用。例如,在充分发挥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方面,芬兰的现象式教学着重强调学生驱动的自主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国在教学实践中也应积极借鉴,进一步放权给学生,用心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助力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与此同时,明确教师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角色和能力要求也是关键环节。芬兰教师在现象式教学中主要充当辅助者和激发者的角色,我国教师同样需要适应这一全新角色,果断地从传统的知识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促进者和辅助者,如此才能更好地契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发展需求,推动我国教育教学迈向新的高度。
芬兰基础教育教师需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我国也可适当提高师范生的学历要求,强化其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也为其开展跨学科教学奠定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全科教师,使其能够在小学低年级承担多学科教学任务,借鉴全科培养理念,在师范教育中增加一些综合性课程,拓宽师范生的学科视野,培养学生跨学科教学意识和能力。例如,可以设置一些跨学科的课程模块,如“自然科学与生活”“人文社会与艺术”等,让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方式。
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鼓励他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跨学科教学的需求。例如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跨学科教学的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同时利用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课程;教师间加强合作,打破学科壁垒,共同探讨跨学科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设计和实施跨学科教学方案。
芬兰小班化的班级规模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能够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国可以适当控制班级人数,逐步向小班化教学过渡。这可能需要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我国的教师大多是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和传递者,而芬兰的教师是教育政策的主动制定者和执行者。因此应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自主设计跨学科教学主题和活动,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热情和积极性。
芬兰现象式教学为我国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应借鉴其经验,提升跨学科教学实践,从宏观背景理解内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明确教师角色。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提高师范生学历要求,完善继续教育体系。优化班级规模,加大资源投入向小班化过渡。赋予教师更多自主权,鼓励创新。通过这些举措,帮助解决当前跨学科教学现存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推动教育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