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pp Advances in Philosophy 2169-2599 2169-2602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acpp.2024.1312503 acpp-103790 Articles 人文社科 人本主义视域下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展及其 时代价值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m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刘颖卉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05 12 2024 13 12 3418 3422 24 11 :2024 19 11 :2024 19 12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两大重要发现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梳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难发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抽象的人本主义历史观向现实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转变的过程。“现实的人”不仅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发展的逻辑起点,而且贯穿于唯物史观思想的始终,成为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十分重要的理论视角。深刻审视马克思唯物史观所蕴含的主体性思想,对正确掌握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坚持人民至上,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As one of Marx’s two important discoverie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arxism. By combing through the classic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as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abstract humanistic historical view to the realistic materialist historical view. “Realistic person” is not only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ut also runs through the whole course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becomes a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 deep examination of the subjectivity contained in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contemporary value for correctly mastering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sisting on the supremacy of the people, and realiz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man and nature.
唯物史观,人本主义,“现实的人”,时代价值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umanism “Realistic Person” Contemporary Value
1. 引言

“现实的人”是考察和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视角。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其历史观尚不成熟,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停留在抽象和一般意义上。经过漫长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历史观上的重大转向。

<xref></xref>2. 以“异化劳动”为视角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历史观的萌芽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在《手稿》中,马克思恰恰是从“异化”视角出发,来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这个角度去审视早期马克思的思想,必须承认其出发点是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本主义历史观。这种抽象的人本主义的历史观在《手稿》中主要表现在“人的本质及其异化和复归” [1] 上。

首先,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本质的活动,“自由地有意识地活动”构成人的本质,必须指出,“人的类本质即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一种抽象的价值预设,而非社会历史中普遍的客观存在” [1] ,这里的人的本质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否认了人的社会性。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导致了“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都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了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2] 。在论述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时,马克思指出劳动产品与人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与人的异化。这也就阐明了人的本质及其异化的内涵。其次,在指出了人的本质及其异化内涵的基础之上,马克思进一步说明了人的本质复归的途径,即扬弃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本质和根源,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借以实现的手段和形式。要想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实现人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就必须通过扬弃异化也就是扬弃私有财产来实现。由此看出,此时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仍然是抽象的,并没有将其上升到具体的、现实的层面,而是从一般性上去理解,因而在通过“人的本质的异化及其复归”来说明社会发展规律时,展现的是一种不成熟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历史观。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理论,对共产主义理论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3] ,这也表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更多地是从“人的本质”角度去把握的,也并未深入到物质生产层面。

3. 以“现实的人”为起点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展 <xref></xref>3.1. “有生命的个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出发点

如果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历史观是一种抽象的人本主义的历史观,那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的问世,则与其划清界限,实现了哲学上的重大转向,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

首先,《提纲》科学阐释了人的本质,批判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性论。《提纲》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不仅为唯物史观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前提,而且为马克思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理论视角。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受到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性论的影响,仍然是不完善的,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而在《提纲》中,马克思懂得了社会实践的意义,因而从人的社会性的角度去论述人的本质,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 。离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抽象地去考察人,是不可能真正理解人的本质。费尔巴哈的错误就在于他不懂得社会实践的作用,他所对人的本质的考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错误的,从而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自然本质,而没有看到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样得出的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在这里,马克思已经实现了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性论的批判和超越。其次,《形态》提出将“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形态》不仅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而且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4] 。正是这一观点的提出,表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有生命的个人”。这种“有生命的个人”并不是想象中的人,而是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4] 人,这与“抽象的个人”相区别开来。“现实的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这既肯定了人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中心地位,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不仅肯定人是历史主体,也是价值主体。

<xref></xref>3.2. “人的主体性”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的进一步深化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在历史观上强调关注人的价值和人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将其与阶级性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阶级斗争理论,丰富和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现实的人”本就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与阶级关系之中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强调关注人的作用的同时,其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所处的阶级立场的影响,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因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其现实性和阶级性是统一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同时,也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性文件的产生。马克思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为了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要求,马克思在书中详细论述了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的阶级特点和伟大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必须要认识到自己的阶级使命,打倒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彻底消灭私有制,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最终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对人的关注一直贯穿于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之中,从这个层面出发,马克思认识到,无产阶级只有实现整个人类的解放,才能实现自己的解放。因而整个人类社会的解放必须先于无产阶级自身解放,解放全人类也自然成为无产阶级的重大使命。

恩格斯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历史合力论”,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广大人民群众行动之间的关系,再次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当自然界可以用一般运动规律来解释的时候,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有着自身发展的一般运动规律。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缺陷在于,一旦进入历史领域,费尔巴哈就同其他唯物主义者一样表现出不彻底性。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恩格斯不仅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而且指出,“应该通过发现现实的联系来清除这种臆造的人为联系,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 [5] 。在此基础上,恩格斯认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5] 。虽然在社会历史领域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但是这些无数单个愿望和单个行动相互冲突,行动的目的往往与结果相背离。这样,在历史领域内就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即有客观的内在规律。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要想深入探索这些历史发展规律,必须深入动机背后去探究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也就是要关注广大群众行动背后的动机。这才是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的作用和价值的发挥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

4. 马克思唯物史观所蕴含的主体性思想的时代价值 4.1. 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

对人的关注始终贯穿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而且随着马克思唯物史观不断走向成熟。马克思所强调的“人”,既不是指脱离社会生活的抽象个体,也不是指个别英雄,而是指创造社会实践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和内容。因此,必须充分意识到社会发展变革的主体是人民,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回应人民关切。要将人民群众满不满意、拥不拥护作为一切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此外,必须明确,马克思所强调的“现实的人”是能动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潜在的精神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是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只有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提供更为开放包容的就业环境和更为坚实有力的政策支持,使每个人的才能、智力、个性充分展现,才能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2. 尊重客观规律,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唯物史观所强调的“现实的人”是指社会发展中的人,是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并不是脱离于社会生活之外的个体。必须承认,“现实的人”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方位与条件。目前来看,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科技的进步,但从长远来看,其主体性的发挥仍然受制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状。例如,新一轮科技革命、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既是人们勇于创造、推动科技更新换代的成果,同时也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人的主体性带来许多风险和挑战,如何处理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已经是越来越多人思考的问题。因而,“现实的人”必须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大自然无时无刻不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养料,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现实的人”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头,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深刻意识到,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环境同样是为了民生,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谋求一时的经济发展,否则将会遭受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恩格斯对此早已预见,“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6] 。在通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需要人人重视、人人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之中,共同绘就美丽中国的时代画卷。

5. 结语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不仅是因为它克服了一切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局限,肯定“现实的人”的重要作用,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重要观点,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重大变革;而且跨越时代,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时代影响。深刻审视马克思唯物史观中所蕴含的主体性思想,有利于明确人类的主体能动性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缺一不可,二者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是共同发挥作用的。我们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从而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References 刘托托, 郭俊丽. 唯物史观与人本主义异化史观辨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J].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3(4): 135-14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