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 Aging Research 2334-3419 2334-3524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ar.2024.116429 ar-103775 Articles 人文社科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互助养老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Farmer Mutual Aid Pens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12 11 2024 11 06 2924 2930 14 11 :2024 19 11 :2024 19 12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经过约八年的奋斗,在一些领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绩显著。一部分农民生活进入富裕阶段。但是,近年来,农村老龄化、少子化、空巢化现象普遍,导致了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还有很多农民未富先老,未老先衰,自养能力不足;部分养老保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仍有困难。农民养老困难问题成因复杂,亟需解决。互助使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助、老有所为,是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为推动互助养老模式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于现有的实践案例,直面问题,优化相关对策。
After about eight years of hard work,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some areas. Some farmers have entered a stage of prosperity.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 prevalence of rural aging, fewer children and empty nesters leads to the weakening of family pension func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farmers who are aging before they get rich and who have insufficient self-supporting capacity; some pension security policies still have difficul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causes of the farmer’s pension difficulties are complex and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Mutual aid that enables farmers to age well, help themselves, and be productive is the way for farmers to pursue a better lif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utual aid pension model, it is necessary to base on the existing practice cases, face the problems and optimize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乡村振兴,互助养老,对策
Rural Revitalization
Mutual Aid Pension Countermeasures
1. 引言

“老有所养”从古至今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它蕴含了对老年群体的尊重和关怀。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功能退化、社会养老保障缺位以及自我养老能力不足导致农民无法得到充足的经济资源、文化涵养、精神支撑。有学者指出:“农村互助养老是在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与摆脱农村养老现实困境的双重目标导向下产生发展的,是一种基于村庄传统熟人网络、具有中国特色、以经济互助为主,以文化互助、服务互助为辅的新型社会养老模式,是对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 [1]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基于农民养老现状,分析农村互助养老的可行性并提出优化策略,进而推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对于提升农村老人的幸福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 缺乏保障:农民养老困境与互助需要

农民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进入新时代以来,传统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家庭养老功能逐渐退化。同时,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只能维持农民的基本养老需求,并且其落地与实施面临新的挑战。此外,农民的自我养老能力有限,不足以支撑自身养老所需的各种资源。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养老需求渐趋多元化。农民养老的困境与多样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催生新的养老模式。

2.1. 农民自我养老能力不足

自我养老从现实层面来说,受困于农民个人经济收入低、生理功能退化、精神孤独等因素。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多数农民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生。但是,农业生产条件有限,农产品价格波动以及成本上升等因素,限制农民的经济收入。因此,许多农民处于未富先老的境地。同时,广大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身体的负担过重,容易出现肌肉骨骼损伤等问题。长此以往,农民的身体耗损严重,导致很多农民未老先衰。当代农村存在大量的空巢老人,他们缺乏家人陪伴,与社会脱钩。“一旦人的社交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人就会陷于孤独之中,感觉不到自己与他人、社会之间的联系,进而产生一种被社会遗弃的感觉。由此人容易产生包括抑郁在内的各种心理疾病,甚至有些人因为长期抑郁而自杀” [2] 。《中国老龄化与健康国家评估报告》显示,60岁至70岁的老年人抑郁症的总流行率达到22.30%,70岁至80岁的达到25.00%,80岁以上达到30.30%。患有心理疾病的农村老人自理能力下降,需要借助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力量来养老。

2.2.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近年来,新生儿数量呈下降趋势,然而,老龄人口数量却在大幅上升。社会人口呈现出少子化与老龄化叠加的趋势。少子化问题与人们的婚恋观、生育观有着密切联系。上世纪90年代之前,早婚早育的思想占据主流。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年轻人学业周期延长、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人们结婚与生育的平均年龄越来越高。2000年以后,还出现了很多为追求个人自由的不婚不育主义者。这些状况使得中国少子家庭越来越多。而在农村地区,少子化、老龄化、空巢化交融在一起,消解了家庭养老功能,老人不能充分享受到家庭带来的经济支持、精神关怀。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在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目前,传统的大家庭模式逐渐被三口之家所取代。同时,年轻人生存压力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此外,我国存在着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这些独生子女要承担赡养四个老人的责任,同时还要养育下一代,这严重影响到了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则增加了社会养老负担,对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压力。

<xref></xref>2.3. 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实施难

养老是紧要的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农民养老保障政策,为农民养老提供了可靠的支撑。比如新农保政策、医疗保险政策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这些政策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为广大农民谋取利益。但是,这些养老保障政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首先,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政府财政投入有限,难以满足农民养老保障的需求。其次,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一些基层部门权责不明确,养老业务办理程序复杂,不利于推行养老保障政策。再次,农民对养老保险的认知度不高,很多农民不知道自己应该享受哪些养老保障待遇,甚至有些农民对此感到疑惑不解。一部分农民不愿意拿自己的血汗钱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尤其是一些低龄老人。他们要长期缴纳费用,但是等达到规定年龄之后才能领取养老金,这就引起了老人心中的抵触情绪。由此看来,养老保障政策的落实依旧任重道远。

3. 互助与自理:农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方式

“互助养老的实质就是倡导低龄、健康的老年人代际接力照护高龄老年群体,实现自助–互助” [3] 。基于“守望相助”理念的农村互助养老,是其他养老模式的重要补充。从宏观层面来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一种较新的养老模式,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与发展、弘扬传统互助思想以及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从微观层面看,农民受益于互助养老模式,通过互助形成集体力量,从而达到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目标。

3.1. 契合“守望相助”的传统理念

互助思想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儒家典籍《礼记》中描绘了大同社会,“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得到他人的关爱和帮助,不分亲疏远近。这种理想社会需要互助精神的支撑,它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比如,“历史上,涌现出多个官方与民间养老机构,比如济养院、悲思院等用于解决老病残废鳃寡孤独的照顾问题” [4] 。这就是早期救济互助思想在养老方面的体现。

3.2. 与马克思主义“互助”理论具有内在一致性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对互助作出过相关表述。马克思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指出,“我们号召协会会员组织互助会,并彼此建立国际联系,同时,我们把这一问题(组织互助会;从道义上和物质上帮助协会会员的孤儿)的动议权留给瑞士人,因为他们在去年9月的代表会议上曾提出这项建议” [5] 。马克思关注互助组织的建立,旨在帮助协会成员的孩子,给他们提供物质上的保障。虽然,马克思没有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作出过论述,但是,协会互助会的做法跟今天的互助养老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3.3. 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高度契合

“农村养老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的堵点、重点和难点,农村的老龄化及农村养老问题的实质是农村发展问题,而发展问题是实现乡村战略必须解决的问题。把农村养老问题解决好,乡村振兴才能破题” [6] 。而互助养老追求调动老人的积极性,以更为主动的方式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二者在解决养老问题的层面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涌现出了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美好生活追求的目标。通过生态振兴整治农村的生态环境;人才振兴完善服务农村的人才结构;文化振兴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产业振兴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注入动力,为互助养老模式的推行提供契机。而互助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农民养老压力,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4. 模式与措施:互助养老的现实成就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鼓励以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为依托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

“目前,学术界对于互助养老模式的研究成果丰硕。国外学者一般将互助养老分为时间或者服务储蓄类以及社区成员互助类” [7] 。“国内学者则将互助养老定义为通过整合老人资源,扎根社区,使社区、政府、群众形成一体的方式从而达到自助以及互助的目的”。“国内首家农村幸福养老院出现在邯郸市肥乡区前屯村,自此互助养老引起广泛关注,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在各地区不断试点推广过程中,实践创新出各具特色的互助养老模式” [8] 。“当前,农村互助养老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按照驱动主体,可分为政府引导型、能人引领型和民间自助型” [9] 。这些多元互助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1. 政府引导型:福建省古田县的“互助孝老食堂”

政府引导型互助养老模式指的是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基于农村社区资源和老年人自身力量,以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运作模式。近年来,福建省古田县立足于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试点“互助孝老食堂”工作。按照《古田县“互助孝老食堂”试点工作方案》,构建“政府搭台、村居承办、居民互助、个人自愿、梯度收费、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互助孝老食堂”具有“暖胃”又“暖心”的双重功能,不仅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满足了老人的精神生活,延伸出医疗、娱乐等多重功能,进而成为全县共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在古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推进下,“互助孝老食堂”的设施进一步优化,相关制度不断完善,成为邻里守望相助、共筑精神家园、增强农村凝聚力的综合性平台。

4.2. 民间自助型:阳泉市官坊街社区的“结伴养老”

民间自助型互助养老模式是一种立足于社区或者村庄内部资源,由部分老年人自发组织、自主管理,同时依赖社会道德来运行的养老方式。该类型的养老方式以自助和互助为特点,秉持自愿性与自洽性的原则。在阳泉市官坊街社区有一种“结伴养老”的模式,就属于民间自助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老年人自愿的基础上,社区工作人员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鼓励社区内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结为结伴养老小组,小组成员通过相互联系,相互照顾,相互做伴,一起活动” [10] 。这种结对互助的方式具有组织性,能够最大程度挖掘并发挥农村闲置劳动力和低龄老人的潜能,一定程度上扩大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范围。

4.3. 能人引领型:湖北赤壁曙光合作社模式

能人引领型互助养老模式,指的是由特定地区中具有影响力以及组织能力的“能人”,牵头组织养老机构,推动老年人之间互相帮助,致力于解决养老问题的模式。为了解决村庄中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赤壁市曙光农业合作社理事长余曙光提出了“合作社 + 农村互助养老”的设想。余曙光前后投资了20多万元,他把合作社闲置的厂房进行翻新,添置了床具、被套、床单等生活用品,还购买了音响等设备。摸清村里的留守老人情况并进行登记,与老人签订入院协议。老人集中生活,统一提供养老服务,养老费用控制在老人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其中,许多具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可以从事一些简单的生产劳动,同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服务,一方面可以获取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老人精神上的需求。

5. 优化与升级:农民互助养老的有效路径

虽然互助养老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了较大进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现有的互助养老模式在运行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互助养老机构的运行离不开资金投入,但是,目前的互助养老院等机构主要依靠政府扶持,资金来源单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基层政府部门持续拨款用于互助养老机构似乎缺乏可能性。有学者指出:“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虽然受到政策方面的引导与支持,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设计并不完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法律界定模糊、政策内容缺乏针对性的问题” [11] 。同时,农村互助养老组织的服务人员多是村庄里的低龄老人,他们受教育水平低下,缺乏专业知识与技能,无法提供专业性养老服务。目前,仍旧有部分老人坚持传统养老观念,误解互助思想。

在新时期,推动互助养老模式从初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意义重大。因此,要立足于农村发展的实际与现有互助养老模式的现状,直面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化与升级相关措施,进而帮助农民实现高质量互助养老。

5.1. 多主体协作,稳定资金来源

建立长效、多元的互助养老资金保障机制是确保互助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首先,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互助养老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基金,确保资金稳定供给。其次,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农村互助养老机构运行。通过简化审批手续、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部分民间资本加入互助养老,为互助养老注入民间力量。然后,还可以依托公益日、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鼓励当地企业、乡贤、社会公益组织等为农村互助养老提供资金支持。最后,发挥农村互助养老组织的主动性。引入劳动强度低、操作简便、生产周期短的小项目,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结合自身特长参与生产小组,以生产创收减轻资金压力。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通过财政、金融等惠农政策,鼓励乡村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增加村集体收入,为互助养老组织提供资金支持。

5.2. 宣传互助思想,转变养老观念

多数农民缺乏对互助养老模式的了解,因而对其产生误解,对于互助养老的可行性产生怀疑。一些农民受消极老龄化思想的影响,认为老人是社会的负担,没有什么价值。在某些农村,还有部分子女反对老人参与互助组织。因此,要采取多样化措施引导农民认同互助理念。首先,做好劝说子女的工作。互助机构负责人和相关运营人员以及村干部要联系老人子女,向其说明老人参与互助养老组织并不影响子女养老。其次,采取老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互助思想。比如,举办讲座、文艺汇演等活动,在轻松的氛围中向老人讲解互助养老模式。此外,组织老人参观示范性互助养老组织,让老人切身感受到互助养老的好处。另外,村委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参与相关培训活动,深化关于互助养老的认知,从而引导农民参与到互助活动中去。

5.3. 引进专业人才,优化人员结构

引进专业性人才,优化互助组织的人员结构意义重大。专业人才可以带来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有了专业人才的加入,互助养老组织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将会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养老需求。首先,互助养老组织要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及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所需的专业人才类型。比如,医疗护理、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社会工作、组织运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可以积极与部分高校、培训机构合作,进行校园招聘和实习生招聘,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专业人才加入。更为重要的是留住人才,为此要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确保专业人才可以获得与其能力相匹配的薪酬待遇。

5.4. 实施技术赋能,打造互助养老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互联网、智能设备和远程通信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老年人的远程监护、医疗咨询和社交互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生活” [12] 。借助技术赋能,建立互助养老数据库,打造农村互助养老平台,整合养老资源,精准提供养老服务。首先,精准了解农村老年群体的具体需求和痛点,比如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监测、精神慰藉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调研现有养老服务平台的功能和局限性,以找出创新点和改进空间。其次,相关专业团队研发设计适用于老年群体的智能应用软件,简化操作流程,确保老年用户能够轻松上手。同时,强化软件核心功能,优化与升级在线互助请求、志愿者招募与匹配、健康监测与提醒、社交互动功能。最后,建立健全的意见反馈机制。定期整理收集农村老年用户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数据库的使用体验和需求变化,以此为依据优化升级相关应用。

6. 结语

养老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社会处于快速变迁当中,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呈现出不平衡状态。在新形势下,互助养老的价值逐渐显现出来。在农村推行互助养老模式本质上是引导农民团结互助,对于解决农民养老问题意义重大。农村互助养老在实践中结合各地实践情况,衍生出了一系列典型的养老模式。这些独具特色的典型案例是农村互助养老可行性的最好证明。但是,互助养老的发展仍旧还面临一些问题。总体上来说,互助养老在我国仍旧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理论内容还不够成熟,实施路径还有待完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前景远大,需要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探索。

References 金丽馥. 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农村互助养老的路径探要[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27(6): 55-66. 陈强, 沈宝生. 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孤独及其社会援助[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53(6): 80-87, 142. 姜磊. 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探讨[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14): 176-178. 潘春华. 略说古代养老院[J].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21(10): 60-6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 [M]. 第2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14. 马妍洁. 推行农村互助养老的价值、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J]. 现代农业研究, 2023, 29(2): 87-91, 95. 张岭泉.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8. 周秋香. 农村互助养老: 现实价值、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25(6): 24-27, 41. 喻小倩. 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 35(6): 188-191. 曹文霞. 对完善“结伴养老”模式的思考——以阳泉市官坊街社区“结伴养老”模式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 2019(1): 30-31. 武慧. 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政策执行困境与完善措施[J]. 西部财会, 2024(1): 64-67. 刘丰伟, 王凤华. 空心化背景下推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优化路径[J]. 农业经济, 2024(5): 89-9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