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Physical Activities during Major Interclass in Primary Schools in Wuhu City
The current physical condition of young people in China is not optimistic, and the issue of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has received attention from various aspects of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A series of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 of young people. Since its launch, sports activities during breaks have been lov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due to their rich and diverse content. This article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physical activities during the break between classes in primary schools in Wuhu City, including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e content, organizational form,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venue and equipment, and the cognitive situ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ies during the break. We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ies during the break time in primary schools in Wuhu City, propose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venues and equipment, increas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sports special fund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enhance the cognitive level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wards physical activities during the break time. Transform teachers’ work attitude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optimize students’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activities during breaks. We optimize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of sports activities during break time and enrich the content of sports activities during break time.
Physical Activities during Break Time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规定》,并指出全国中小学应统一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并明确建议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时间,将其列入学校体育课程的一部分,对促进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8年国家颁布了《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明确强调了儿童和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应当控制儿童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减少久坐时间,充分利用课间时间,促使儿童青少年每天应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并对儿童青少年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强度等各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让青少年儿童走进体育、走进阳光下、增进健康、增强体质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国家制定并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解决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提高青少年儿童体育锻炼意识,增加青少年儿童体育锻炼的时间,确保青少年积极参与各项体育运动,并熟练掌握运动技能
由于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大课间体育活动二十多年的陆续开展到基本普及,不仅仅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部分,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大课间体育活动从开展至今因其内容丰富多样,组织形式多样灵活,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教育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研究当前芜湖市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发展策略。
本文以芜湖市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选取芜湖市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繁昌区、湾沚区、南陵县、无为市共七个市辖区,采用分层随机抽取的方式,每个区随机抽取2个学校,共14所学校为调查对象。在选取的14所学校,每个水平阶段选取20名学生,每个学校共60名学生,共调查840名学生,教师共28名。
根据论文撰写的需要,以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等关键词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进行检索并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为本论文后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提供了方向,为论文的论证分析提供依据。
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依据社会调查法的原理及原则进行问卷设计,经过修改补充,设计了学生和教师两份问卷,学生问卷主要设计关于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教师问卷主要 设计教师所在学校的基本情况、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情况。问卷的发放形式主要是在芜湖市各小学领导、教师的协助下以纸质形式发放,部分学校受疫情影响,采用电子问卷发放,问卷回收后,对问卷进行筛选剔除,整理分析。本研究对芜湖市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繁昌区、湾沚区、无为市、南陵县共抽取14所学校,每个水平阶段分发20份问卷,每个学校共60份问卷,共发放了840份问卷,回收767份问卷,有效问卷759份,回收率91.3%,有效率90.3%,教师问卷共发放28份,有效问卷27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6.4%,并对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获得所需信息。
本研究进行设计了专家和学校相关领导的访谈提纲,详见附件。2024年6月亲自访问了部分学校,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向有关学校领导、老师以及主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教研员咨询问卷设计的内容和框架结构是否合理,咨询了与本文研究的相关问题,并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听取他们的看法和建议,分析总结并完善其发展策略,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事实依据,掌握真实情况(如
序号 |
姓名 |
工作单位及职称 |
1 |
陈俊芳 |
无为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教研员 |
2 |
江涛 |
湾沚第二小学教师、教研员 |
3 |
秦进 |
镜湖小学一级教师、教研员 |
4 |
张珍珍 |
安师大城东附外教师、教研员 |
5 |
艾家琳 |
繁昌实验小学教师、教研员 |
6 |
孙健镖 |
荻港中心小学一级教师、教研员 |
7 |
王成龙 |
凤鸣实验小学教师、教研员 |
考虑论文研究的需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的确立以及问卷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了了解芜湖市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特征,近期对芜湖市部分小学进行调查走访。考察的内容主要包括所调查学校的基本情况:学生和教师人数、师生比、场地器材配备和使用情况、调查学校的师资情况;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时间和频率、大课间体育活动执行的态度情况等为论文研究提供支持。
运用EXCEL、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分类归总、制作图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运用数据统计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教师的学历水平代表其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学历越高代表专业化程度越高,学历的不断提升,表明体育教师注重自身的专业化培养,有良好的终身学习意识。体育教师作为技能类教师,在动作示范和技能传授方面要求很高,因此需要体育教师拥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中专 |
大专 |
本科 |
硕士 |
合计 |
|
人数 |
2 |
6 |
16 |
4 |
28 |
百分比 |
7. 1% |
21.4% |
57. 1% |
14.2% |
100% |
从
每周课时 |
8节以下 |
8~14节 |
14~16节 |
16节以上 |
人数 |
1 |
6 |
10 |
11 |
根据研究需要从芜湖市5个辖区,1个县,1个县级市选取14所小学,调查该小学学生人数、教师人数、体育教师人数,分析体育与学生人数。
学校 |
学生 |
体育教师 |
比例 |
镜湖小学 |
1488 |
12 |
1:124 |
狮子山小学 |
800 |
4 |
1:200 |
凤鸣实验小学 |
1900 |
9 |
1:211 |
安师大附外城东 |
4500 |
14 |
1:321 |
延安小学 |
1570 |
6 |
1:261 |
澛港小学 |
1400 |
6 |
1:233 |
南湖小学 |
4000 |
23 |
1:173 |
湾沚第二小学 |
1000 |
7 |
1:142 |
无为实验小学 |
1800 |
6 |
1:300 |
北城小学 |
1456 |
6 |
1:242 |
四连完小学 |
51 |
1 |
1:51 |
许镇镇湖滨小学 |
632 |
4 |
1:158 |
繁昌实验小学 |
820 |
4 |
1:205 |
荻港中心小学 |
840 |
4 |
1:210 |
根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要求,为保障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当在核定的教职工总编制数内,根据体育课,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备体育教师,规定每6至7个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200名学生以上的农村中小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体育教师。从
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根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要求,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配备有明确的标准,根据班级数量配备田径场、排球场、篮球场、自由活动区域等
学校/场地 |
篮球场 |
羽毛球场 |
乒乓球(台) |
田径场(米) |
镜湖小学 |
2 |
1 |
4 |
250 |
狮子山小学 |
1 |
0 |
4 |
150 |
凤鸣实验小学 |
4 |
4 |
4 |
300 |
安师大附外城东 |
4 |
2 |
4 |
300 |
延安小学 |
3 |
2 |
4 |
384 |
澛港小学 |
2 |
1 |
4 |
300 |
南湖小学 |
2 |
2 |
4 |
400 |
湾沚第二小学 |
2 |
2 |
2 |
300 |
无为实验小学 |
4 |
4 |
2 |
200 |
北城小学 |
1 |
0 |
0 |
150 |
四连完小学 |
1 |
0 |
2 |
200 |
许镇镇湖滨小学 |
1 |
1 |
2 |
200 |
繁昌实验小学 |
1 |
2 |
2 |
250 |
荻港中心小学 |
2 |
1 |
2 |
250 |
通过调查走访(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为保障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保证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依据相关标准和政策规定,制定本《国家学校体育卫生试行基本标准》。《标准》从体育教师、卫生保健室配备以及学生健康体检等方面做出了基本要求。
学校/器材 |
足球 |
篮球 |
排球 |
跳绳 |
长绳 |
体操垫(大) |
镜湖小学 |
80 |
50 |
60 |
200 |
50 |
30 |
狮子山小学 |
50 |
80 |
40 |
200 |
50 |
10 |
凤鸣实验小学 |
50 |
60 |
60 |
250 |
60 |
25 |
安师大附外城东 |
50 |
50 |
50 |
250 |
20 |
25 |
延安小学 |
60 |
75 |
50 |
200 |
20 |
12 |
澛港小学 |
50 |
60 |
50 |
200 |
15 |
15 |
南湖小学 |
50 |
45 |
40 |
180 |
25 |
15 |
湾沚第二小学 |
50 |
65 |
40 |
120 |
20 |
10 |
无为实验小学 |
60 |
50 |
30 |
100 |
30 |
15 |
北城小学 |
50 |
48 |
30 |
120 |
20 |
10 |
四连完小学 |
30 |
30 |
20 |
60 |
25 |
10 |
许镇镇湖滨小学 |
60 |
60 |
30 |
80 |
15 |
10 |
繁昌实验小学 |
40 |
40 |
30 |
100 |
15 |
10 |
荻港中心小学 |
40 |
50 |
20 |
100 |
20 |
15 |
学校必配类器材设施的数量主要是根据学校学生总人数和学校班级总数量来匹配的,以40名学生为一个基础班级安排器材数量,超过或少于基础班数量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器材数量,国家规定学校所需器材分为必配类和选配类。必配类的器材有球类、绳类、等30多种,学校根据课外训练、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器材配备内容。根据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后发现,芜湖市小学体育器材主要根据学校所开展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来配备的,部分学校没有根据《标准》配备必须器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体育活动的发展(
场地器材作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物质载体,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起 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与芜湖市多所小学体育教师访谈交流时了解到,芜湖市小学场地器材的管理情况较差,学生对体育器材的使用没有形成固定的体系,借出与归还没有严格要求,容易造成器材流失,学校放假期间,没有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学校场地进行监管,社会人士进入学校对场地器材有一定的消耗。从
通过调查得知,芜湖市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具体时间集中在上午第二节课后的学校有8所,占总比例的57.1%,下午第三节课后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学校有4所,占总比例的28.5%,还有14.2%的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在下午第二节课后开展(
开展时间 |
10 min |
15 min |
20 min |
25 min |
30 min |
学校 |
0 |
0 |
0 |
8 |
6 |
比例 |
0 |
0 |
0 |
57.2% |
42.8% |
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出要求:要求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每天上午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从调查中得出(
大课间体育活动能够缓解学生学习疲劳,减轻学习压力,提高身体素质。从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频率次数来看,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校体育工作是否到位。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参与主体是学生,体育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吸引学生踊跃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开设学生喜爱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内容,在内容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项目种类 |
开展学校数目 |
比例 |
广播体操 |
10 |
71.4% |
武术健身操 |
8 |
57. 1% |
绳类 |
8 |
57. 1% |
体能 |
3 |
21.4% |
眼保健操 |
10 |
71.4% |
球类 |
8 |
57. 1% |
自由组合 |
3 |
21.4% |
自编徒手操 |
5 |
35.7% |
校本大课间 |
5 |
35.7% |
体育游戏 |
3 |
21.4% |
从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在课间操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参与和理解程度,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开 展应依据不同水平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年龄特征、学校实际情况设置开展。学者唐凤华认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分为几大种:分散型、小群体型、小集体性,学校再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从
有10所学校的组织形式分别是全校性集体活动、班级组织活动,分别占总比例的35.8%、35.8%,4所学校的组织形式为分阶段组织活动和自由兴趣组合,分别占总比例的14.2%、14.2%。学校目前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组织形式为全校性集体活动和年级或班级组织活动,主要原因是有利于教师的组织管理,但长期使用下去会降低学生参与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兴趣。
芜湖市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集体性项目和期末考试项目,缺乏创意和趣味性,与小学生喜爱的趣味性大课间体育活动大相径庭,部分学校存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常年无变化,容易导致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不感兴趣,产生厌烦的情绪,尽管有些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发生了改变,但是很少有学校形成属于自己的具有特色的大课间体育文化。部分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形式长时间未创新,无法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影响芜湖市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长效发展。
从调查中发现,体育教师认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中,场地偏小,体育器材不足所占百分比较高。场地、器材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物质载体,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场地要求较高,芜湖市主城区的小学场地规模早期已经定性,场地面积小,扩建较难;部分学校器材少,设施老旧,缺乏妥善管理与维护,教育资金短缺。
通过调查得知,芜湖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湾沚区、繁昌区、南陵县、无为市教师配备数量、学历水平相对较低,师资力量不足。体育教师与学生人数比例小,芜湖市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共同参与管理的。教师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关乎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但是大部分教师参加交流培训的机会很少,很少有机会外出学习,提升个人专业水平,特别是部分县镇学校,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教师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全校学生集体参与的活动,参与人数多,只有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形式,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调查发现,芜湖市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内容偏向传统体育项目、升学考试项目、广播体操类表演性强的项目,大大削弱了学生参与积极性。缺乏创新,不能与时俱进,学校需要创新和发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将学校传统特色项目进行适当改编,增加趣味、在课间操或徒手操的基础上变换节拍更换多种音乐来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让大课间体育活动更好的迎合学生的需求,最终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学校场地和运动器材是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宽阔的体育场地以及充足的体育器材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场地问题是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芜湖市部分小学运动场地不足,主城区的学校规模早期已经定性,场地规模扩大较难,部分乡镇学校场地器材十分有限,存在设施老旧,器材缺失,资金相对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利用碎片场地改造,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使用,各级部门和学校应保障资金的投入,适当增加乡镇学校经费投入,提高体育场馆设备的利用率,满足学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锻炼需求。
从调查中发现,芜湖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湾沚区、繁昌区、南陵县、无为市教师配备数量、性别比例等师资力量不足。中小学体育师资力量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国家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增加了体育课时,而近十年体育教师的数量并没有同比例增长,另一方面,学校在配备教师时,将副课音体美教师放在次要地位。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应对学科教师进行合理分配,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另外可采取其他方式补充体育教师数量,例如增加区聘教师的比例,聘用兼职教师等,除考虑到教师数量问题外,还应考虑教师的学历和性别的分配。
1) 芜湖市小学体育教师工作量较大,教师资源紧缺,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2) 教师和学生对场地器材满意度相对较高,但与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场地器材有一定的出入。大多数学校缺乏专业的场地器材管理人员。
3) 多数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内容偏向于集体类项目、考试项目,学生则喜爱趣味性、自由组合类项目,部分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长期未改变。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形式较单一。
1) 政府部门、学校应当根据学生比例合理安排教师数量,适当增加教师工作岗位,减少教师工作量。
2)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开发学校可利用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硬件设施,加大对场地器材的管理。
3) 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在考虑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开展组织形式多样丰富的大课间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