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Landslides in the Seasonal Permafrost Area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ainfall
In this study, a landslide in the seasonal permafrost area of Maqin County, Guoluo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southeast of Qinghai Province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China was selected, an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slope deformation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and rainfall infiltration was analyzed by FLAC 3D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infall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deformation of the landslide, especially in the x-direction, and the x-direction displacement of the landslide increases by about 25.186 m under rainfall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ximum shear strain and maximum stress also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which the maximum shear strai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middle of the landslide accumulation layer, while the maximum stress was in the middle of the trailing edge of the landslide and the surface accumulation layer. 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e influence of rainfall on the safety factor of the plastic zone of the landslide,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infall leads to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safety factor of the plastic zone, which increases the risk of landslide instability. In summary, rainfall increases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landslide, reduces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soil, and the pore pressure continues to rise, thereby aggravating the deformation and instability of the landslid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ng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landslides in the seasonal permafrost area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under rainfall conditions.
Qinghai-Xizang Plateau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降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更为复杂和显著,冻土区由于季节性的冻融循环,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在冻融过程中发生显著变化,这进一步增加了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泥石流会迅速冲向下方的建筑物,对山坡、河岸或不稳定地带的建筑物带来强大的冲击力,导致建筑物遭到严重的损坏,甚至倒塌。因此,研究季节性冻土区在降雨作用下的滑坡稳定性,对加强滑坡风险区域的监测和预警、预防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郑等人
当前,针对滑坡稳定性的研究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针对季节性冻土区降雨作用下滑坡稳定性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传统的极限平衡法在分析过程中往往将土体假设为刚体,忽略了土体的实际变形情况,导致计算结果不够准确;另一方面,虽然数值模拟方法如FLAC 3D等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土体的应力、应变和位移等特性,但在冻土区降雨作用下的具体应用研究仍较为匮乏,特别是在复杂冻融循环和降雨耦合作用下的滑坡稳定性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因此本文旨在基于FLAC 3D有限差分软件对季节性冻土区降雨作用下的滑坡进行数值分析,通过构建合理的数值模型,考虑冻土在自然条件和降雨条件下的物理力学特性变化,模拟滑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利用FLAC 3D内置的强度折减法,计算自然条件和降雨条件下滑坡的安全系数,分析降雨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之间,地理坐标介于东经97˚54'~101˚50',北纬32˚31'~35˚40'之间。果洛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海拔4000~5000米的地区约占全区面积的80%左右,其中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的某滑坡如
边坡结构如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属大陆性寒润性气候,东西部差异较大,西北部寒冷湿润,东南部由寒温潮温逐渐到冷温湿润。如
自然状态下,有饱和及非饱和状态常同时存在于坡内,降雨入渗过程就是非饱和–饱和的转化过程
饱和土的抗剪强度通过Mohr-Coulomb破坏准则
(1)
其中: ——破坏时破坏面上的剪应力;
——有效黏聚力;
——有效内摩擦角;
——孔隙水压力。
而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
(2)
其中: ——孔隙中的气压;
——破坏时破坏面上的基质吸力,当气压为0时,吸力为负的孔隙水压力;
——抗剪强度随基质吸力而增加的速率。
二维饱和–非饱和的渗流控制方程可根据达西定律得:
(3)
式中: ——x和z方向的渗透系数;
h——某点测压管水头;
S——源汇项;
——含水率;
t——时间。
孔隙水压力,也称静水压力,是降雨诱发滑坡的主要机制
该模型的破坏包络线对应于一个莫尔–库仑准则(剪切屈服函数),张拉截止值(张拉屈服函数),该包络线上应力点的位置由非关联法则控制,为剪切破坏,与此相关的规则为张拉破坏。FLAC 3D中的Mohr-Coulomb准则
1) 增量弹性定律
胡克定律关于广义应力和应力增量的增量表达式具有形式:
(4)
式中, ; 。
在增量公式中:
(5)
2) 复合失效准则及流动法则
模型中采用的破坏准则为张拉截止的复合Mohr-Coulomb准则,对3个主应力进行标记时,令 (以拉应力为正,压应力为负)。
在应力空间和
平面的破坏准则可表示为
(6)
由B点到C点拉应力屈服函数的定义为:
(7)
(8)
(9)
式中, ——摩擦角;
C——凝聚力;
——抗拉强度,材料强度不超过 。
剪切势函数用两个函数来描述,分别用来定义剪切塑性流动和拉伸塑性流动,该函数对应于一个非关联的流动法则,具体形式为:
(10)
(11)
式中, ——剪胀角。
势函数 对应于拉应力破坏的相关联流动法则:
(12)
对于剪切应力和拉应力处于边界的情况,可由摩尔–库仑流动法则,并通过定义三维应力空间中边界附近的混合屈服函数进行计算。定义函数 用以表示 平面中 和 所代表曲线的对角线,该函数的表达式为:
(13)
式中, 和 为两个常量, , 。
弹性假设和破坏准
则不一样,分别在
平面中位于1区域和2区域(对应于
区域内或 + 区域),如
3) 剪切塑性校正
首先,考虑剪切破坏,方程(10)的偏微分得到:
(14)
将 、 和 用 、 和 替代,分别在等式(5)中得到:
(15)
用 (见公式(6))得:
(16)
和
(17)
模拟岩土材料的非线性力学性能时,采用了各项同性弹塑性本构模型,结合了拉伸屈服准则与经典的Mohr-Coulomb剪切屈服准则进行计算,明确定义了两种极端条件——自然状态与饱和状态。自然状态是指岩土材料在经历了夏季和秋季强烈的蒸发过程之后,其内部的水分含量减少到最低水平,岩土材料的强度和硬度会有所提高。而饱和状态是指冻土在热流和水分的共同作用下完全融化的状态,材料内部的孔隙被水完全占据,这会导致材料的强度下降,同时其变形的能力会得到增强。
模型的南北两端和东西两端被施加了固定约束条件,底部边界被设定为完全固定约束,模型的顶部设定为自由状态。根据相关领域文献数据集和实验室数据结果,得到其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值见
土层 |
状态 |
密度(kg/m3) |
杨氏模量(MPa) |
泊松比 |
黏聚力(kPa) |
内摩擦角(˚) |
抗拉强度(kPa) |
(1) |
自然 |
1900 |
20 |
0.34 |
40 |
30.0 |
- |
饱和 |
2000 |
10 |
0.36 |
10 |
24.5 |
- |
|
(2) |
自然 |
2300 |
100 |
0.30 |
120 |
34.0 |
50 |
饱和 |
2380 |
50 |
0.32 |
30 |
28.5 |
5 |
|
(3) |
自然 |
2400 |
300 |
0.29 |
240 |
40.0 |
100 |
饱和 |
2460 |
150 |
0.31 |
150 |
35.0 |
70 |
自然条件下FLAC3D数值模拟结果如
图9. 自然条件下滑坡分析结果。(a) x方向位移云图;(b) z方向位移云图;(c) 最大剪切应变云图;(d) 最大剪切应力云图;(e) 塑性区云图及安全系数;(f) 自然条件饱和度云图
降雨条件下FLAC 3D数值模拟结果如
图10. 降雨条件下滑坡分析结果。(a) x方向位移云图;(b) z方向位移云图;(c) 最大剪切应变云图;(d) 最大剪切应力云图;(e) 塑性区云图及安全系数;(f) 自然条件饱和度云图
最大值为1.1046 Pa,表明玛沁县滑坡中上部的堆积层界面监测点3附近是最容易发生裂缝和变形破坏的区域。
根据上述设置的边坡监测点对自然条件和降雨条件边坡变形演化过程进行跟踪监测,绘制如
图11. 监测点位移随时间发展演化情况。(a) 自然条件;(b) 降雨条件
对发生在玛沁县的滑坡事件进行了滑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在地下水和降雨渗透的共同作用下,斜坡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滑坡过程,形成了一个最大变形区域,其总位移达到27.68米。这种滑坡的特点是在滑坡的后部有推移的动作,而在前部则表现为牵引的力量,整体上可以被归类为牵引型滑坡。
2) 在斜坡变形和破坏的过程中,斜坡内部的软弱层首先开始发生缓慢的变形,形成了剪切破坏面。同时,斜坡顶部的堆积层地面出现了微小的裂缝,这些裂缝为地表水和雨水的渗透提供了路径,从而加速了斜坡的变形。
3) 降雨导致沉积物的含水量迅速上升,这使得斜坡的稳定性系数显著下降,并且沉积物发生了软化、增重和水力作用。随后,整个沉积体开始整体滑动,带动了背后的泥岩也一起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对斜坡土体的失稳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含水率的不断累积,斜坡内部土体的有效应力减小,斜坡堆积层表面的中部位移和剪切应变比上部更大,这与实际的滑动特征相吻合。